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局限在知识层面,更多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式。本文将重点分析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路径,为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有力条件。

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论文 篇1:

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落实语文素质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程结构中的一部分,被正式列入语文教材,这是语文教材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一种体现。多年来,许多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课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或自身素质难以驾驭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不能有效地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就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育观。语文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要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下工夫,更要在课外训练中多投入。同时,适当开展合理有趣的实践活动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語文实践活动是落实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既做到课堂上的抓纲务本,也注重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确定了不同的训练内容,采用了多种训练方法,分层次训练。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种活动形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来自不同学校的初一新生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他们的新学校、新老师,更希望能尽快认识他们的新同学。因此,刚进校的那一两周,我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各自作自我介绍。具体做法是:我先给他们作一自我介绍,然后学生按学号顺序依次进行,每次一人,无一例外。因为这是他们来新学校的第一次亮相,都想很好地展示自己,给同学、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很多同学对此非常热心,认真功夫不亚于一次试。

后来,我还开展了讲一则故事、讲一则笑话、介绍你的家庭等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讲话总觉得难以启齿,尽管提前准备得很充分,但临阵也会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学们的心理障碍也就逐渐消除了,口头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了。由此可见,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初中语文第一册的课文大都是些较短小的朗读材料。我在这一册的教学中,重点抓了朗读训练,除了课堂训练外,还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加以强化。例如,我在教《背影》《春》等课文后,紧接着在课外让学生进行朗读,不仅要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还要读出感情。在教了《皇帝的新装》后,我又在课外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训练,要求参加者都必须进入角色,充分利用角色语言再现人物形象。同时,每次比赛我制定了评分细则,选了评分员。每次比赛我都要给以点评。同学们都很投入,主动找时间朗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因此,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读书习惯,还使学生在熟读中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了文章的表达艺术。同时,通过带表情的朗读,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强化课外阅读,写课外笔记

在实践活动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规定学生在哪一段时间里读些什么书,写些什么作文或日记。例如:学到课本中的写景散文,就布置学生课外读一些写景散文,摘抄好的写景散文,写些写景散文。这样既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有物可读,有文可抄,我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订一分语文方面的报纸或杂志。并尽量做到不重复。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每日进一趟阅览室或图书室。

课外笔记的写作,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促进了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积累知识的习惯,而且对提高学生其他方面诸如文化艺术素,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健康发展,真正使语文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县塔山二中

作者:王 磊

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论文 篇2:

关于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研究

摘 要: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局限在知识层面,更多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式。本文将重点分析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路径,为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有力条件。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素养;路径

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主要是包括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多方面内容。为了避免传统教学观念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语文教师就需要借助实践活动来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有效性。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来对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路径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语文素养概述

语文素养主要是指语文知识、思想情感与语言累积、思维品质、修养等等多个方面,若是对这些多必备的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所展现出来较为稳定、基本且能够适应当前时代发展与要求的学识、技艺与能力,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内涵与特征[1]。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现如今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的一个重要要求,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来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来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更为科学合理,促进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

二、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虽然新课改为整体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一定改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出现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在今后初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机会,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一)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本身就相对活跃,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学习知识,无法利用自己的思维来进行思考,进而出现了思维僵化的情况,严重影响到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提升。因此,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及时需要灵活的运用实践活动,来对学生思维进行开发。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授完课文内容,并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分析以后,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寻找与课堂教学更为贴近,且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活动素材与项目,让实践活动内容更为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例如,教师在讲授完成《敬畏自然》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来对现下自然环境所面对的严峻问题进行思考,借此来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也可以让学生从文章内容角度着手,让学生在搜集资料以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获得最终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自然”这一主题开展辩论会,由学生来进行组织,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课内知识、拓展课外知识视野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造有力条件。

(二)活化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而学生自身本身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不能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开展各项教学实践活动。这也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将学生主体、以生为本原则贯彻到实践活动的始终,保证实践活动与学生之间的适应性[2]。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再进行组内分工,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与特点来进行分工设计,也可以是选择小组负责人,再由小组负责人来进行分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以更为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更为灵活。

(三)拓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开展时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出师表》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基本完成讲授内容以后,组织学生在进行朗诵,教师则是可以利用计算机来为学生进行配乐,为学生朗诵提供辅助作用。在朗诵完成以后,教师则是可以组织学生对同学的朗诵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讲台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相互沟通、交流与学习,对于学生语文知识掌握、以及各方面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较为容易出现兴趣缺失的情況,且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下,难以融入课堂。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可以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思维、活化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等方式来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语文知识掌握、运用能力,提高个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玉轩. 在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刍议[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3(23):60-61.

[2]谢丽辉, 冷菊芝, 刘群, et al. 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C]//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 0.

作者:李东红

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论文 篇3:

创新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摘要】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参与“读—绘—写”三步连环语文实践活动,即读童诗(童谣)——用绘画再现诗意——用文字表现绘画内容,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读写融合,促进学生的理解、表达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读—绘—写;三步连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来说,如果缺乏语文实践活動,或活动质量不高,很难实现本学段的教学目标;由于基础不牢,也很难适应高年级的学习。如何引导低中年级学生有效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一大难题。一是低中年级写作练习量少,且缺少有吸引力的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二是读写活动分离,理解与表达相融合的活动较少,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三是缺少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教学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春,我们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申请了市级课题,进行了“读—绘—写”三步连环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应用的研究。

一、读、绘、写及三者间的关系

“读—绘—写”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语文实践活动。三步连环,每一步有自己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三步之间互相支持。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延伸和发展。

(一)读

“读”指的是读儿童诗(童谣)。“儿童诗”指成人和儿童写作的以儿童为接受对象的诗歌。钱穆先生说:“诗本性情,其言易知。吟咏之间,抑扬反复,感人易入。”儿童诗(童谣)语言浅近,句子简短,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适合儿童诵读,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

与教科书中的课文、一般故事、散文相比,童诗(童谣)空白点较多,语言具有跳跃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指导学生据此想象和写作。同时,将诗歌变成一个故事,改换了它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转换能力。

童诗(童谣)篇幅较短,但具备“篇”的基本架构(模型)。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初学写作,不宜以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的文本为模仿范本,而童诗(童谣)的架构学生易于借鉴,有利于其逐步形成谋篇能力。

(二)绘

“绘”指的是学生根据自己对儿童诗(童谣)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绘画。绘画借助形象思维,把文字变成画面,让他们获得新的表达和理解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理解童诗(童谣)后,通过线条、色彩等在纸上把自己在诗中看到的和想到的呈现出来。在作画过程中,他们又在心里将自己改编的故事上演了一遍。画,化难为易,表达童心童趣。这为后面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降低了写作难度。

“绘”是三步连环的中间步骤,是读的发展又是写的基础。通过绘画将想象和思维成果外化,最后通过文字把绘画成果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完整实践过程。

(三)写

“写”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来写作,是对低中年级语言表达训练的衔接和提升。让低中年级的学生凭空想象一个故事难度较大,写出来更不容易。而“读—绘—写”中的“写”是以读儿歌为基础。儿歌本身就有人物、有故事,写作时学生从故事、语言和构篇框架等方面加以借鉴,难度降低;同时,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又有了新的体验和创造,丰富了写作材料。故第三步——写是一种自然“倾吐”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根据绘画作品写故事与“看图写话”类似,不同的是,不是写别人提供的图,而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他们参与了故事创作。整个过程中,没有命题作文,不像通常的学习任务,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作品,他们的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这是真正意义的写作活动。

二、“读—绘—写”活动的实施方式

(一)读

1.激发兴趣,展开想象

在“读—绘—写”语文实践活动中,“读”是基础,也是核心内容。阅读是儿童与文字和文中人物对话的过程。如《螃蟹》:“手拿两把大剪刀,身上穿着铁甲袍,要是有人来惹我,请他吃我两剪刀。”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儿歌。接着,笔者出示了各种螃蟹的图片,并且把螃蟹的钳子与剪刀对比,螃蟹的外壳与铠甲对比,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并且能想象出螃蟹挥舞着钳子,横冲直撞的样子来。之后,笔者又让学生自己配上动作读儿歌。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很快,他们能熟读并背诵儿歌,理解也更为深入。

2.创设情境,丰富作品内容

在熟读儿歌后,笔者安排学生分小组来表演,而表演的具体情境和人物的语言由他们自己设计。如《两只羊》这首童谣,只写了两只羊在独木桥上互不相让,但没有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有较多的空白点。笔者给学生的任务是表演时自己加入想象。学生能很好地分配好角色,想象具体情境。有的学生把手放在头上作为角去顶对方,或者双方争论谁应该让步;还有的小组安排了新的人物参与,对吵架的双方进行规劝。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训练,为后面绘画和写作提供了依傍。

(二)绘

1.通过问题激发想象和思考

学生读完童诗(童谣)后,他们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对故事的想象。为了帮助他们把画面想得更为具体生动,故事脉络更清晰,笔者会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其打开思路。

有首童诗叫《小蘑菇》:“小蘑菇,你真傻,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大雨没下,你老撑着小伞,干啥?”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小蘑菇生活在哪里?启发学生对故事的场景进行整体布局。有的学生说在树林里,有的说在河边,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画出不一样的故事。

问题二:小蘑菇长什么样子?小蘑菇是这首童谣中的主角,它的形象应该是鲜明具体的,想清楚了才能画出来。

问题三:谁在和小蘑菇对话?这一个问题就完全跳出了童谣本身,童谣的内容是对话,但却有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生非常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是小兔子,有的说小鸟,还有的说是自己,增加新的人物注定会让这个故事更有趣、更完整,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大家各显其能,精彩纷呈。

问题四:小蘑菇是怎么回答的?童谣的结尾并没有给出答案,因此,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2.利用图片、视频和动画指导绘画

学生头脑中的画面逐渐清晰,但画出来却不容易。小到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大到故事的主角和其他的人物都需要指导。因此,我们会给学生提供许多的图片、视频等,从物象选择、画面设计以及涂色等方面提供指导。如,在《过山车》教学中,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过山车,课堂上提供了多种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有所依凭。

3.教师提供“下水画”

由于“读—绘—写”中的绘画更注重故事的流动性和完整性,学生刚起步时难以把握,教师便和学生一起画。如读《螃蟹》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一只特别的螃蟹让学生观察。这只螃蟹全身呈紫色,看起来十分凶狠,身上还满有伤疤。学生以此了解到画人物、动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并且通过细节表现其性格特点。而《小老鼠》这首儿歌,教师则以四格漫画的形式来表现,让学生了解多幅图画能呈现故事的发展的整个过程,让脉络更清晰。

(三)写

“读—绘—写”的最后一步“写”,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也是较难的一步,如何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变成故事是指导的重点。

1.看图画,讲故事

低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高于书面表达能力。为发挥口语的先导作用,笔者让他們先讲后写。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拿着自己的画,边看边在组内讲一讲;同时听别人的故事,相互学习,调整自己的故事中不合理的地方,为后续写作打好基础。

2.通过“下水文”激趣

在绘画阶段,教师展示了自己的绘画作品;在写作阶段,教师同样给学生提供下水文。下水文除给学生写作提供参考外,主要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低中年级的学生,可能心里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是很难用文字表达,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分类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多给他们口头讲述的机会,能写几句简短的话就足够了。教师的“下水文”让学生发现,原来一个篇幅短小的童谣可以变成这么丰富、完整和有趣的故事,同时故事也变成了学生拓展阅读的材料。例如,教学《螃蟹》时,为了让学生学写动物外形,教师把自己的画用文字表现出来,让学生学习如何将图画转换为文字,抓住哪些主要特征来写作。

3.学生自由写作

第三步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所讲的故事来写作。每一首童诗(童谣)在写作方面都会安排不同的写作技能训练点,如《螃蟹》主题为“学写动物外形”,《海龟》主题为“动作的描写”,《小蘑菇》主题为“语言的描写”。让学生通过这类基础训练,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三、“读—绘—写”活动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建立了“读—绘—写”语文实践活动所需儿童诗(童谣)资源库,收入作品近百首;探索了“读—绘—写”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方式;积累了一大批学生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和故事。通过活动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读—绘—写”三步连环语文实践活动借鉴了朱永新先生新教育团队“读写绘”课程实施经验。“读写绘”课程以学龄前和低年级儿童为对象,将讲绘本故事、诵读童谣儿歌、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是融阅读、情感、思维、表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依据研究目标,我们在新教育团队“读写绘”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设计:一是在语文课程语境中开展“读—绘—写”活动,旨在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目标更为集中;二是基于语文实践目标,确定儿童诗(童谣)为读物,以文字为主体;三是把“绘”放在第二个环节,“读—绘—写”三个环节步步深入,顺序不可颠倒;四是教育对象为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把“读—绘—写”变成一种“定制”的学生书面语言学习起步阶段的语文实践活动。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我们探索了学生“双通道”表达阅读成果的方式,实现阅读和表达的一体化。

学生读有所感,便有抒发的欲望。“读—绘—写”活动给学生设置了“双通道”表达方式,让学生经历两次“转换”。

第一通道是绘画。读童诗的过程,学生脑海里会闪现很多有意思的画面,除文字所记录的场景、人物,还触发很多联想到事物和情感。指导学生用绘画再现作者所见所想,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指导学生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是是顺应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过程。这是第一次“转换”。

第二通道是写作。这是学生由自己的画转换为文字的过程。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和内部言语活动,学生把直观的画面和自己的情感变成概括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文字。此时的文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同样是满足学生需要学习的活动。这是第二次“转换”。

上述两个通道之间,第一通道和第一次转换既具有独立价值,同时又成为第二通道和第二次转换的基础。

实践表明,低中年级语文实践活动要收到实效,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需要形成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机制,注重活动的综合性;需要探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需要的教学方式。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读—绘—写”三步连环语文实践活动会不断完善,并取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马玲.孩子的早期阅读课——新教育实验儿童课程“读写绘”项目用书 [M].漓江出版社,2014:8.

责任编辑  林百达

作者:陈秋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语文试题质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