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试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第一次尝试范文

第一次尝试

我妈妈爱学做菜,我爸爸则喜欢将一样蔬菜和另一样蔬菜搭配在一起,我是家里面最懒的,总是坐享其成。所以我决定大干一场:做一盘“黄金四射”!

星期六下午,我放学回到家,便忙碌起来了。“先打开煤气灶,让锅热起来,再将准备好的鸡蛋磕破,搅拌均匀。放一点儿葱末,再放一点儿盐。”妈妈接着说:“等锅的温度到了需要的火候时,倒上油,将蛋黄和蛋清轻轻地倒在锅中,再将没有煎到的蛋黄向四周扩散,接着翻炒,等鸡蛋呈现金黄色并散发出一种诱惑人的气味时,即可出锅,最后别忘了关煤气哦!”妈妈像老师傅一样,教导我,我跟着妈妈说话的节奏,一点一点踏踏实实地做,生怕漏了哪个重要的环节。倒油时,因为胆小,只能轻轻的倒下去,当锅里的油“噼里啪啦”得溅起来时,我连忙往后跳了几步,结果一下子撞在了墙上。眼看“黄金四射”变成了“黑炭鸡蛋”,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做任何事情,并不是一点就通,一试就会的,而是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才能成功,才能变得更好。

六(3) 孙逸文

第二篇:教案《第一次尝试》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六五中学 王 霞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马克·吐温的作品,学习这篇文章,不可从传统的道德角度做思考评判,而应着重从文章叙述的事件中体会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及文学的感悟力。全文语言诙谐幽默,笔调简洁明快,学习时可调动学生的语言体验细细体会,以此激发阅读马克·吐温其他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体悟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追求,使学生初识文学的魅力。 2.了解本文叙事的详略之处,体会马克·吐温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唤醒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讲述《马克·吐温与理发师》和《死是千真万确的》两则笑话。

2.课前热身:请学生谈谈对马克·吐温的认识与了解。他何以让一位19世纪的大出版商成为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呢?

课件展示作者画像,简介作者。(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读文正音:同桌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4.速读,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教师出示投影,展示文章的层次结构。 5.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做了那么多近乎“恶作剧”的事,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动机,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钦佩,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

6.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新鲜而刺激,也非常成功,你有第一次尝试的经历吗?回忆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7.揣摩语言,思考: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四、拓展延伸

1.将本文与《金庸传奇》(节选自《读者》2003年第17期)做比较阅读。 2.思考:你对近年来的少年作家现象有何看法? 3.课后阅读一部马克·吐温的作品,并学习做读书卡片。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本文记叙的事情,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从而领悟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三)指导课外阅读,引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导入新课:

马克·吐温,英文写作“Mark Twain”,原意是“两英寻”,领航员术语,即水深12英尺,航船可以顺利通过。这是作者在密西西比河上当领航员时,常听测量水深的人喊这个词,后来便用它做了自己的笔名。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因此他并未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使他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还有政论、杂文、游记等。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赤道环球游记》等。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读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注意积累词汇;指出对方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准确朗读下列词语。

伶俐 涉水 煞费苦心 粗糙 滑稽 猝不及防 撰文 言简意赅 戏谑 琐闻 乳臭未干趾高气扬 苛责 诽谤 (三)简析释疑

1“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浏览要求与策略:

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四件事: 第一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件: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 第三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四件: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其中,第

一、

二、四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三件事是略写。

产生的反响: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2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品析的主体,鼓励学生自己去品味、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做好适时引导,准确评价,鼓励大胆的创见与质疑。 3马克·吐温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教师辅助策略:

教师要做好铺垫、引导工作,肯定同学的正确见解并能够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可以用一些精彩语段辅助说明。 (四)读文欣赏 学生活动要求:

朗读。品:创作与生活,贵在情真;味:语言与感悟,幽默辛辣。 (五)课后小结

1查阅马克·吐温的作品,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2在书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3撰写主题阅读研究报告及口头报告提纲。 主题阅读研究报告题目举例: (1)马克·吐温生平

(2)《____》的写作特色及艺术风格 (3)《____》赏析

(4)我最欣赏的小说人物形象:____ (5)重读《____》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阅读活动要求:

阅读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激发对马克·吐温小说的研读兴趣。 阅读活动策略:

学生自由组合为一个阅读活动小组,独立阅读,互相探讨,确立主题,撰写阅读研究报告。本课教学是“主题研究口头及书面报告”师生讨论部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钥匙;淡化知识点,留有空白,激发学生自己阅读研究的兴趣、热情。 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马克·吐温,说出阅读作品的真实感受(可读性、乐趣、困惑、疑问等)。

(2)教师介绍当初接触马克·吐温作品时的“心路历程”。 (二)活动过程

1每组学生选派代表限时作口头研究汇报,全班同学为其评分。 2教师讲评班级研究成果。(三)评价提高

学生口头报告主题研究成果,学生和教师对口头报告客观评分,教师讲评,在发言讨论和写作中总结心得。

学生修改研究报告,整理成集。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第三篇:第一次文学尝试

学案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1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u 自学方案

1.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编一期《汉尼巴尔周报》)

2.作者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具体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反响: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3.马克·吐温语言幽默风趣,从文中举出一两例来加以说明。 4.细读课文,从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u 听课方案 老师板书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例 热 勇 爱 于 生 实 活 践

写了一篇报告 (详)–––––– 善写

嘲笑知名人士 (略)–––––– 敢写

挖苦新来的外乡人(详)–––––– 巧写

语言特色 诙谐幽默

课堂导学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整体把握文章的关键。你认为本文应如何划分结构层次? 解析:本文先叙述事情的经过,然后点明事件所产生的反响。按记叙的六要素,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2.叙事有详有略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写希金斯投河和给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解析:文章的材料详略安排恰当,能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摇曳多姿、松弛有度。作者详写这两件事,是为了突出作品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体现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成功。 3.品味马克•吐温幽默的语言风格。

⑴.我把这篇文章发表了,标题带有讽刺意味:“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解析:作者以带自嘲讽刺意味的语气讽刺了希金斯投河未成半途而废的闹剧,笔调轻松幽默。 ⑵.他是个头号的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

解析:作者用简洁明快的漫画笔法,对新来外乡人的神态、肖像进行勾勒,虽寥寥数笔,但入木三分、生动传神,突出了外乡人的阴险和趣味的低下。

⑶.如果他要同汉尼巴尔的朋友们保持密切联系,那就应该选择其他办法,不要再利用本报专栏! 解析:马克·吐温用语言简而意丰,措辞辛辣而幽默,集中地讽刺了新来外乡人迷恋女色和俗不可耐的性情。

4.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解析:作者认为自己“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这体现在他一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另外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这体现在他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5.你认为,除了“聪明,求上进、有志气”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敢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u 训练方案

一、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聪明伶俐 ( )( ) 煞费苦心( ) 言简意赅( ) 戏 xuè( ) fěi( )谤 2.释词:

⑴我想,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 猝不及防: ⑵他是个头号的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 俗不可耐:

⑶我万万没料到,这样一件小事,竟像我的那些戏谑琐闻一样,受到人们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 ⑷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 趾高气扬: 3.在横线上填入准确的字。

乳–––未干 六–––无主 –––血来潮 盛气–––人 ––––不足道 二.感悟与品味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本文在记叙每个具体内容时,都交代这样做的原因,这几个原因分别是什么?

5.结合课文,体会下列句中加横线部分的含义,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其中有一幅画的是希金斯身穿衬衫,涉水过河,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拿一根手杖,试探水的深度。

6. 品味:他终于诚心诚意地体谅我,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

——————————————————————————————————————————————————————————————————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三.拓展与延伸 (一)《竞选州长》节选

马克·吐温

我放弃了竞选。我偃旗息鼓,甘拜下风。我够不上纽约州州长竞选所需要的条件,于是我提出了退出竞选的声明;并且由于满怀懊恼,信末签署了这样的下款:

“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的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8.本文语言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马克·吐温认为竞选纽约州州长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何在马克·吐温的名字前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中的马克·吐温是作者本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今天我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你过来瞄了几眼,说:“奇怪,这个达文波特为什么没表情?她赢球没露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当时我笑笑,对你说:“就因为她没有得失心,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高手哇!”

其实,很多顶尖高手在赛场上都这样。我记得2000年全美高尔夫职业赛时,“老虎”伍兹到最后一天早上,还落后七杆,下午居然反以两杆赢得冠军。他对记者说:“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什么戏剧性,因为当时只专心比赛,我关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杆。”

比赛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谁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发挥出原有的水准,谁就能获胜。因为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你看世界溜冰大赛,选手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个个神勇?连名不见经传的都能连着三转跳。但是到了正式比赛,面对满场观众和电视转播,却又一个接一个摔跤。 除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想想,如果一张弓总被拉满,即使不用时,也用东西撑开,它能有力量吗?当然没有!它平常必须放松,到张弓射箭的时候,才能表现最佳的弹性。 所以好的选手.无论他是运动员,还是

作文、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在他比赛之前,甚至前一阵,都会特意让身体休息。只有在真正比赛时,才使出全力。有些人甚至在动静之间,判若两人。

我以前有个学画的女学生就如此,她上课时羞羞怯怯。好像连有问题都不敢开口,但她居然是华人圈有名的演艺天才。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后来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台上能魅力四射,都因为私下尽量收束自己,保留发光

发热的能量。他们的“一飞冲天”,来自“三年不飞”:他们的“一鸣惊人”,来自“三年不鸣”。 你记不记得去年年初我们在北京时.有人在席间谈到太空人杨利伟?说上太空的前一晚.有人偷偷到他房门外听,里面传出呼呼大睡的声音。第二天,太空船穿出大气层,那最危险的时候,杨利伟的心跳居然也不过七十几下。养精蓄锐,临危不乱.他才能成功啊。 孩子,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大的比赛,希望你能记住我说的这番道理。

11、信中作者希望女儿记住的"这番道理"是什么?(2分)答:

12.下列名言中,与文中"女学生"一例所要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一项是 ( )(2分) a.才能是长期努力的报酬。一一福楼拜 b.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孙子 c.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默生 d.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13.第二段中的"戏剧性"在文中指什么?第四段中"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什么?(请在空格内作答)(4分) 答:“戏剧性”指——————————————————————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

14.向年轻人讲道理的文章不少,本文却耐读易接受,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四.表达与探究

15.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16.你读书过哪些你认为比较好的书?向别人推荐一本,说说推荐的理由。 u 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 19世纪后期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萨缪尔·郎荷恩·克莱门斯,生于一个地方法官家庭。从12岁起就从事劳动,当过排字工、水手、淘金工、记者等,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1867以马克·吐温的笔名从事文学创作,陆续写了短篇小说集《加拉维亚著名的跳蛙及其他》,散文集《傻瓜出国记》,自传体小说《艰苦生涯》,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等。1874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与华纳合写),鞭挞当时的唯利是图、追求金钱的美国风尚。姊妹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借儿童的观察和感受,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欺诈虚伪,表现出反对种族歧视的人道主义思想。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王子和贫儿》,把讽刺的矛头直指变成了地狱的“美国天堂”;幻想小说《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抨击了君主专制的残酷统治;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百万英镑》嘲讽资产阶级见钱眼开和假仁假义的丑恶嘴脸。1893年后,他历游非洲、欧洲、亚洲、澳洲,目睹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写了一系列抨击帝国主义血腥罪行的文章。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挖掘深刻,语言幽默犀利,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幽默的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 “是的。” 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 参考答案

一、

1.líng lì shà gāi 谑 诽

2.(1)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2)趣味低下,令人无法忍受。(3)用新的眼光来看待。(4)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3.臭 神 心 凌 微

二、

4.撰写希金斯自杀投河的报道是因为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报纸的编辑。

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二是想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些挖苦他的脚注,是因为这个外乡人是个花花公子,俗不可耐。 5.勾画了希金斯投河未成的狼狈样子,语言轻松幽默,富有讽刺意味。

6.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7.生气的原因: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变得温和的原因: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三、

8.要有相互间恶意攻击,不惜造谣中伤之技能。

9.作者在马克·吐温的名字前加一系列的修饰语,是要列举对方无中生有地加在他身上的罪名,增强文章的讽刺效果

10.文中的马克·吐温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从而更加有力地揭露美国“民主”的虚伪性。

11.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要保持体力。(意思同即可) 12.b 13.“戏剧性”指最后关头反败为胜。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一个人身体总处于紧张状态。 14.以亲切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女儿交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事例说理。

四、(略)

第四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刘秦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 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 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 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第 一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以课后“马克•吐温出版第一本书的故事”引出作者,认识作者。 2.课前热身:

教师启发学生: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力量何以让一位出版商成为19世纪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 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 (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上介绍。)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

(一)—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 自学生字词,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 1)生字词(加点字):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撰文 俗不可耐 言简意赅 戏谑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趾高气扬 诽谤 涉水过河 2)新词语(课下注解有的除外): 粗糙 花花公子 琐闻 苛责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后,组织学生就文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进行全班讨论,全班群策群力帮助解答,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

3. 师生互动

(二):“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几件事情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归纳整理。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最后明确:

共做了三件事情: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影响是:作者办的周报引起了轰动,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作者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第

一、三件事情详写,第二件事情略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教师先指名学生起来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教师出示投影,将课文层次结构明确展示: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一层(1-3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段)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第三层(5段)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出示投影): 1. 给加点汉字注拼音:

A.涉水 B.粗糙 C.猝不及防 D.乳臭未干 E.趾高气扬 F言简意赅 2.解释下列词语:

A.煞费苦心: B.猝不及防: C.趾高气扬: D.言简意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差( ) 臭( ) 恶( ) 缝( ) ( ) ( ) ( ) ( )

4.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这是他开的小玩笑”中“这”指代的内容?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向课外延伸,教育学生应该礼貌待人。 指名学生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

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作 业: 1.课堂检测

2.基础训练积累部分 第 二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 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 教师提问: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我”共做了三件事。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C 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

1.“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一句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它应该在 处。2. 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3. 此处“骄傲”的意思是

(1.C 2.在报上发表习作,而且引起轰动。 3.自豪。)

八、本课总结,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以及语言风格。少年时代人最富有创造性,同学们要在生活、学习中善于把握机会 作 业:

1.日记练笔:读完课文,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哪一点? 据此写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第五篇:我的第一次科学尝试

在我的童年里,我做过许许多多有趣的科学尝试,可是,我的第一次科学尝试,至今仍刻在我的脑海里,令我记忆犹新。

二年级上体育课时,老师让我们围着操场跑两圈,我穿着黑色短袖,当跑完两圈时,我累得气喘吁吁,面红耳赤,豆大的汗珠从我的额头上滚落下来。这时,我看看旁边的同学,反而很平静,也没有流汗。忽然,我注意到她穿着一件纯白色的上衣,脑子里便有了一个疑问:难道时因为她穿着白色上衣而感到不热吗?

于是,放学后,我飞快地回到家里,快速地查找着资料,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忽然,我看到有一页上面写着:黑色吸热,白色抗热。下面有一个小试验,我决定试一试。

首先,我拿了两个小杯子,装上相同的水,然后剪一张正方形的黑色彩纸,和一张相同大小的白色彩纸,将它们盖到两个杯子上。

过了一会儿,我仔细观察两个杯子,发现被黑色彩纸覆盖的那个杯子里的水少了一点点。我心想:这不足以说明黑色吸收光和热,再等一会吧!

两个小时以后,我再一次去阳台观察它们,我惊奇地发现:被黑色彩纸覆盖的杯子里的水明显地减少了,几乎没有水了,而被白色彩纸覆盖的杯子里的水几乎毫无变化。这足以证明了黑色具有吸收光和热的性能,而白色不具备这些,要不然体育课我也不会这么热了。

通过这个试验我明白了:任何事物我们都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动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从成功中汲取知识。

初一:赖胡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等你的季节范文下一篇:大数据主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