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美育

2022-07-14

第一篇:高校思政教育美育

高校美育教育

程啟鹏

101103204 2012.3.28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注重人的发展。

当下的美育状况

大学生层面的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及表,主要有:

1.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很多大学生不明确甚至不清楚美学及美育的含义,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学是与美术有关的,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简称而已,更不用指望他们体会美育对自己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意义了。他们了解智育、德育及体育远比美育深刻,这个结果对于实行多年的高校美育是很遗憾的,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美育大部分努力是付诸东流的。

2.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由于美育在高校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当下的大学生由于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感性欲望,大众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极端物质,缺乏了理性的规范与道德意志。

高校方面中存在的美育问题:

1.高校缺腿发展,美育受冷落。我调查到的,在广西的主要高校中,提及美育的都是停留在转发上级的指示上,在教学大纲中提及美育也是寥寥几字,另外的形式就是出现在高校教师对美育的研究成果中。由于美育在高校实际教育行动上没有得到重视,美育没有得到也智育、德育和体育一样的平衡发展的机会,表现在美育教师的严重贫乏,教材寥寥无几,相关经费匮乏。

2.教师的引导不足,美育贯彻流于浮浅。令人欣慰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中外美育理论是有一定了解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美育的出路,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艺术及美育方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对大学生的审美联想、创造能力方面引导相对不足,美育就仅仅定在了表面。

3.美育课程凤毛麟角,甚至鱼龙混杂。在高校里面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开设美育课程,让美育进入寻常同学的课堂。在广西的几大高校中,我发现美学相关专业他们都是在文学类学院开设,其他系院就有类似《人文科学概论》、《影视艺术欣赏》等与美育沾边的课程,很有鱼龙混杂的嫌疑,更没有哪个高校是把美学相关课程列为公共课的。目前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且“散”而“乱”,且很多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满足于“做了”,至于“做得怎么样”,很少去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不加考评和检查。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美育还是有待提高的。

大学生是美育的最终归宿点和受益者,也是美育要发挥作用关键性对象。尽管我们处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横行的的社会环境里,但培养自己的健全的人格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们戒骄戒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不单单只能看到与职业前途联系紧密的知识,也要注意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多参加美术展览、摄影展览,重视美育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美育应象陶渊明诗作一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以舒缓之笔写豪放之情,以平实之语表坚毅之志,内融刚韧外收锋芒,进入了至境。人们的审美习惯,金刚怒目不如返朴归真,疾言厉色莫若深入浅出,美育的研究也是这样。

目前,应下大力量拓展与研究这几个问题。

(一)美育的特质、内涵

美育的特质与内涵,用傅雷的话来说即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卓越、心理健全的人。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大美育的目的观。我们先要强调以德为首,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有德先才,建不成四个现代化,于国无补于民无益;有才无德,容易干错事干坏事,以致于祸国殃民。我们美育培养的必须是德劭才高,德高艺精。再说人格卓越,这也很重要。有德有才不见得人格卓越,人格力量、人格魅力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人品高洁,道德崇高,是我们竭力倡导的,人格美是美育塑造人的重要旨归。美育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人培养成心理健全的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绝顶重要的,美育中心理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心理残缺、心理变态、心理畸形的人决干不好工作;心理素质强、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干起工作才得心应手。我们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一代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增强他们抗挫折能力、排难奋进能力,使他们虽败犹荣,虽挫犹刚,勇往直前.

(二)美育的生存状态及理论形态,教育主体美、教育内涵美、教育对象美、教育环境美、教育成果美、教育活动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态美这八个具象及其在教育中的位置、作用及表现形式、存在价值 .美育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将生态美学渗透于美育的交叉研究,是教育对象与被教育对象对于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以求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共同守护教育与世界教育与美学的整体和谐。“亲和”与“创造”作为美育与生态美学共同反映出的核心命题,美亲和一切,美创造一切。美育亲和教育,美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亲和一切,教育亦能创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的理论状态在于中国教育美学以其特有的理论姿态与伟岸风姿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理论之林,美学之术。这就是以理想人格追求与塑造为中心的教育美学理论,以理性美为基础,以真善美和谐 为前提,以美育功能为表征的中国教育美学系统。这与西方的教育美学不同,美育目的性明确,教育功能性明确,追求美但不唯美,有功利但不唯功利,重实操但更重理论。中国当代美育颇为重视审美教育的二重选择,即很注重教育主体美、内涵美、对象美的开掘。教育智能化在向教育大众化演绎,教育在由诗意地栖居变为兴国之大业。这里既反对“教育苦旅”式的皈归,又反对降格以求,不顾质素,导致教育走向泛化。美育始终要把握适度,稳健发展。教育语境要全方位敞开,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科学、规范的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美育的效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审美体验,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解放与自由的需要。美育是社会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人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活动的产物。净化教育环境,扩大教育成果,丰富教育活动,健全教育心理,优化教育形态都会在一以贯之的审美体验与愉悦中得以实施。创新与开放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行动,创新就无法产生,创新又为进一步开放做了奠基。美育以其独具的强烈震撼的美,时常成为新时尚、新思潮的引爆点,美育这个综合学科的引爆力是极强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其拓展为教育整体发展 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三)美育如何强化理论建设,美育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如何体现,如何加强 。美育强化理论建设,即如何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美育,主要应着力于拓宽美育的人学方向。美育比文艺美学蕴涵着更为浓厚的人学精神,因为教育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教育的对象就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人与人群。马克思主义美学理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的精神重塑的期冀,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观有着不可比拟的历史活力与现实活力。众所周知,人道主义是人文精神的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社会失衡后的人道主义思索而探寻出共产主义雏型与范式的,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融合过程正是社会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负有重大使命的美育正是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美育这一理论体系是研究与诠释人与教育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综合科学,教育审美是主线。美学说穿了就是“感觉学”,有主体“在场”,又有客体“存在”,重在研讨与教育对象 的审美关系,有极大的定向性与广延性。

美育的教育功能多体现为实际审美生活样态,使人在审美愉悦中接受教育,这也可说是将审美精神巧妙融化在教育活动中。美育又善于用审美方式排除人的心理障碍,使受教育者在美的陶冶中选择正确的审美趋向,获取教育心理美。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有这样的功用。美育理论旨在为推进教育整体发展,社会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教育个体的受益更为 明显,毋庸赘述。从幼儿到老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受益,这是其他美学办不到的事情。

(四)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

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即是都注重于个性的弘扬与创造性的释放。心理学普遍认为个性是指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才气、秉赋、爱好)的总和。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干脆把个性概括为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美育与教育心理学均极为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只不过前者从审美教育角度,后者从心理教育角度。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皆注重对人的创造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前者多从美学诠释上挖潜,后者多从排除心理障碍上释能,这就是两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欲,创造力,没有美育就没有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美育是教育心理学的哲学根据,教育心理学是美育的实践依据。

(五)如何研析与评价美育。如何正确研析与评价美育,这是拓展美育的关键所在。在研究这个问题前,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美育这一门新兴科学正是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汇了西方不少有益的教育与美学营养成份,长成了大树,形成了气候。美育,离不开民族的土壤,中国教育美学更离不开古老而多彩的神州大地,处处渗透着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美学内涵。举一例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究“仁者爱人,朴质无华,乐善好施,礼让谦逊”。广大人民对真、善、美有极其乐于接受的心 理感召力;当代美育中衍化或巧用了这些传统美德,加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诸如成功做好后进生转化;因材施教,广育贤才;倡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倡导坦诚待人,团结互助„„教育创新离不开民族与伦理的审美需求,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审美旨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更要对中国传统美学、教育学有着透彻的了解,以便发展与超越。

我认为当代美育在塑造现代人格与能力上功不可没。人格问题的研究具有交叉性、国际性、广义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人的才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做出大事业者,起码是人格健全的俊杰。当代美育尤其侧重于对人格塑造,侧重于对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塑造,侧重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

重塑现代人格与能力。从这个角度讲,美育融合了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人学八大学科,重塑人格的核心,即培养人的理想、信念、潜能、道德品质。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

美育可使受教育者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追求 美好的人生境界,使自身的生命维度获得自由延伸。读懂审美与教育的关系,就弄清了审美与超越,审美与自由的关系,使人生变得更辉煌更美好。当代大中小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有赖于当代美育的正确导向功能。求真,向善,尚美,这是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应严正指出,当代美育对学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足匡正力度不够。据1998年国家教委报告称,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这是个怵目惊心的数据。有人对北京16所高校本科生调查也表明: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病休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退学人数的64.4%。这两项比率中,精神疾病均高居首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疗治乃当务之急。有不少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很弱,自我评价失当,人际交往能力极差,发展下去,容易产生心理异化、变态,做出过激或出轨的举动,以至触犯刑律。大学生的心理美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用美育观点看,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属专门的心理教育,不能全推给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承受着学习上,经济上,精神上,异性情感上,人际交往上的诸多重负,这就要求高校创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专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代美育的一项紧迫任 务。

当代美育成绩不小,问题不少,但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很是光明,这是公允之论。

这五个问题我认为是加强美育理论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美育内涵的根本所在。 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学懂弄通邓小平的教育思想,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美学;须摆正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现代心理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心理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绝顶重要,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众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已成众望所归。

总之,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学科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语文课本的内容极为丰富,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想象能力,显示出美在智育中的激发功能。

第二篇: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与艺术课程建设

【摘 要】新时代高校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文化创新与繁荣至关重要。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转变思路、培训师资、丰富内容以及完善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艺术课程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解决这个矛盾的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因为“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2],“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而能否真正汲取精神食粮中的养分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人们自身的美学修养息息相关,所以,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美育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M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表明了对学校美育这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高度重视。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最后一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人生,甚至会成为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资源动力。因此,面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三个方面中的重要一环,其实施的具体载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的高校在社会需求、竞争和资源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以推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时代与学生需求的当代美育之路。

二、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革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与新时代美育承担的功能相比,与广大学生对于美育的要求相比,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艺术专业课程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还简单的把艺术专业课程当成单纯的知识性的课程,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美育功能。殊不知,艺术专业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即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在物质日益充足,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艺术专业课程的训练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感受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逐步培育起民众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审美能力的欠缺会使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建立文化自信,也很难深入的继承文化传统,并开拓未来,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普通的个人,他们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课程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艺术专业课程中审美体验不足

美育是要通过让人们认识、体验、感受和欣赏美,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很多艺术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审美的体验,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分离,审美实践和创造思维的引导不足,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不强。美育课程本身不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就不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获得不足,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效果。

(三)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存在狭隘倾向

学校美育是学生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美育绝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等四个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学生既要能够感受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和文学中所蕴含的深沉的艺术美,也要能够体验自然万物呈现的天然美,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美,欣赏一切科学现象中所隐藏的神秘和严谨的美。而当前的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会无意中偏废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其他方面的美育,造成学生美感的偏颇与单一,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降低审美体验

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独创性,同理,艺术院校与专业也应该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目前来看,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艺术院校与专业正在逐渐失去自身个性,脸谱化现象严重。无论学校地处何处,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师资状况怎样,艺术专业所开课程、所讲内容渐渐趋同。在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课程里,看不到本地特色艺术形式的展现与传承,艺术院校和专业正在慢慢变得没有性格,美学风格模糊,审美体验大大降低,这对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致命的。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进策略

面对新的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必须尽快补足美育教育的短板,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鉴于上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思路

应及时将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传达给每位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教师尽快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复兴的重要意义,明确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肩负的美育职责与重要使命。让教师有意?R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的角度切入,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让未来更多的中国公民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培训艺术专业课程美育师资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美育能力,以保证课堂美育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氛围的创造者,是课堂走向的引导者,是课堂内容的输入者,只有教师专业素养扎实,知识储备丰厚,审美感受强烈,引导能力足够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趣味性。所以,要引导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丰富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内容

1.有意识的在艺术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自然、社会和科学美育的内容,注重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的界限,以克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的狭隘倾向,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美感储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体味天文、物理、生物、创客等科学之美,为学生进行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2.将艺术专业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深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和专业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浸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较强审美专业素养的各个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将审美理念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鼓励各个艺术院校和专业应形成自身鲜明的美学特点。

3.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美育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美育功能,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技术的训练,把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青春个性,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形式

1.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程形式。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目标,在适合的课程中采用适宜的课程形式完成目标。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制作相关“慕课”、“微课”等,丰富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多种其他资源,完善全方位美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大力改进课程技术手段,鼓励使用新媒体,进行相关平台,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建设。使得艺术专业美育课程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更强的冲击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境界、审美能力以及参与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5-18]http:///post/2/ 1/2/161968418.html.

第三篇: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论文

摘要: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不仅要围绕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还需运用各种历史资源和资料,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并且鲜活的教学资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剖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规律,从而增强对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唯物史观的信心。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理论启发;历史资源

一历史启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切入点

历史是中国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当代大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历史有真实性与厚重感,更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持续性影响。因此,历史启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具备很大的价值,而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历史本身是具备真实性的,因此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化。由于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特别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于世界的重大事件,所以历史本身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信任,并且对于这些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价值、情感判断。在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引导的时候,学生往往是带着思考去认知历史事实,同时也对历史事实当中所包含的基本价值情感,有着自己一定的认识。相对于枯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说,历史本身具备具体性的,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理论当中的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植入其中,在教学与引导上事半功倍。其次,历史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传授给当代大学生,如果仅仅运用理论进行教学,学生对于唯物史观以及这种正确历史价值观背后的历史规律性,认知并不到位。所以应该应用历史资源进行启发性教学,让学生自行发现历史的规律性,并且对历史与思想政治理论之间的结合有着自我探索的过程。在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历史事件往往是应用较多的一些素材,这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学是帮助大学生认识人生与社会规律的一个重要学科,当学生能够接触到具体的历史资料时,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通过证实历史资料当中的规律性,更好地促动他们学习,并且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让高校思政教学更具备效率性。再者,历史资料有其鲜活的特点。虽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国家乃至于世界的重大事件,但是历史资料本身是相对于理论知识更为鲜活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成为学生的兴趣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鲜活的历史资料,以翔实并且不缺乏时尚性的语言,将历史事件介绍给学生,有助于高校学生透过历史资料,了解思想政治的规律性。在历史资料的应用过程中,鲜活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思想政治规律性,在历史以及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影响,而且历史事件也不缺乏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部分,所以鲜活的历史资料,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上日益精进。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历史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相融合,重点是对历史资料的深层次剖析,对于历史资源的有效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突破的一个要点。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到的是,历史教学当中能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处。只有结合这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这些教学资源应有的内涵。在整个历史资源的引导过程里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更需要依赖对思想引导的作用,所以历史资源应该有其思想教育的内涵,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动更加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合适的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慎重的考虑这些内容,才可以让历史引导模式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面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性。

二历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结合路径的思考

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的结合路径,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地发挥各种历史资源独特作用,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思考,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各种思维能力,透过历史事件,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信心。因此,要充分挖掘不同类型历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各种历史资源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启发,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首先,运用红色历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启发。红色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资源当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它象征着中国老一代的革命前辈,运用自己的革命意志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全国的解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红色历史资源与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启发的重要资源,只有通过这种历史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让大学生更加坚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宝贵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来之不易。理论只有践行其中,才能够彰显理论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从来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通过长期的历史革命实践而来,所以红色历史文化实际上是启发学生的宝贵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更要善于运用,才能够让这种资源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次,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历史演进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宝贵的资源。中国的治乱兴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各个朝代以及各种王臣将相的兴旺与衰落,背后都有历史规律以及各种潜在的历史价值观隐藏其中。中国历代都有对历史进行评判以及思考的过程,很多优秀的中国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对历史的思考与批判,实际上也是有着非常大的价值,这正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在引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中国悠久历史当中的重要节点,让学生认识到唯物史观,特别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中国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来之不易。这有助于学生对和平充满热爱,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再者,运用世界历史资源,特别是以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更好地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及其正确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成果,是源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发展而来。马克思也正是在长久的历史革命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出科学共产主义的真谛,并且将科学共产主义的真谛结合在阶极斗争当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历史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与近代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性衰落,这些背后都受到了唯物史观的支配,更有其潜在的历史规律,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是揭示这一规律的重要知识。因此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论断时,应该充分的结合欧洲近代的历史。最后,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地方历史资源进行教学,形成具备地方特色的力学启发教学模式。实际上,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地探索地方的历史资源,因为地方历史资源相对于国家乃至于全世界的历史资源时,切入点更小,但是代入性更强。地方历史资源实际上有不少体现出唯物史观,以及体现出各种思想政治理论特征的历史事件。在地方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这些历史资源可以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充分结合,从而形成地方历史对学生的思考和启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这种资源与传统的历史资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对地方历史也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从而能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普适性。

三历史启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结合的新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历史启发与其相结合,应该积极地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尤其是重视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一方面,应该重视对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把力学启发的舞台交给学生。现在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乃至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渴望以自己为主导,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并且强化学生在接触历史事件以及思考思想政治理论时候的主体性,让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介绍历史事件时,更多的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剖析,更好地让学生启发自身的思维能力,最终才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点评。第二方面,在历史启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过程中,还可以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地运用各种历史事件留下来的实物资源,让学生参观一些历史现场或者是旧址,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观念。由于历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平台,这些资源实际上是可以被实地观察的,所以高校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具体的历史旧址,接触这些历史资源。通过实地的实践观察,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思考,这种现场性的教学,是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所不能够实现的,但是在历史启发的背景下,以历史现场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思考,无疑会更为鲜活和生动。第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可以以主题研究等模式,或者开展一些有关历史事件的辩论,让高校学生能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进行启发,可以转变思路,从介绍历史事件转变为对历史事件的辩论,通过对一些传统的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思考的方式,鼓励学生以辩论或演讲的模式,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性,反思历史事件的治乱兴衰。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反客为主,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这种方式让当代大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事件,并且接触到这些历史事件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结合点。

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运用各种历史资源,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导,让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地接触到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源背后的唯物史观,运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所传授的思维工具,进行多维度思考,从而更好地启发他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李美清,陈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88-91.

[2]周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34-37.

[3]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46.

第四篇: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摘要】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且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特征,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及不同的阶段来进行辅导和教育。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培养出合格出色的大学生,首先必须做到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为全面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让学生正确面对利益选择时,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理想目标。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保证学生的思想健康的成长。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反映敏锐,富于创造精神,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这些特点对他们看问题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他们看问题比较敏锐,常常能反映时代的潮流,提出切中时弊的看法,但是由于缺乏正反面的经验,对事物往往容易加以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容易片面化、绝对化,易走极端;由于社会的实践和年龄缘故,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还有些不成熟。他们的思想发展过程,往往同时存在着正确的认识与错误的认识、全面的认识与片面的认识,深刻的认识和表面的认识,因而是一个矛盾曲折前进的过程。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固定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不是以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作基础。在某一时期某些问题上有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能够比较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是同他们接收的思想观点、科学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的教育相联系的;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在选择和实现行为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表现出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大学生有其共性,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其思想特点又有所不同。这些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辩证的看待每一个学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经历的过程,是由各个不同教学过程组成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矛盾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不一样,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要重视学习全面能力的培养,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以满足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适应差别化竞争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不苛求于考试的分数,要突出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改变以前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建立涵盖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指标的新型的评价标准。我们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一年级属于初级阶段。这段时期,大学生各方面的状态都比较好,他们刚刚步入大学,目标的实现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自豪、兴奋。由于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步入大学后有的学生容易产生放松情绪。学习上,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规律;生活上,一时缺乏自理能力;集体观念、劳动习惯和独立办事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差。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都会很大,一旦养成了不良习惯,就不易改变。

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尽快地了解和熟悉大学校园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特点。通过专任教师介绍专业情况和教学计划,高年级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要着重对他们进行培养目标和专业教育,要求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他们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大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对基础课学习较为重视,但也有少数学生基础差或学习自觉性不高。针对这个阶段大学生的特点,要帮助他们明确前进方向,树立崇高理想,激发其的进取心,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要针对学习上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给予指导,区别对待不同对象进行不同教育。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的进步,指出他们的不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戒骄戒躁;对于一些表现一般或相对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增强信心,防止消极情绪。

经过几年的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这个时期,要为学生做好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一系列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教育学生对参加工作后的有利情况和困难情况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要教育学生懂得正确的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事业;教育学生具有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

三、结束语

除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重点围绕课堂训练、教育实习、参与辩论、观摩实训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此外,各个院校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要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工作项目,提供物质支持。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和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大学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探析——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改革与开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辽宁大学

博士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陕西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

山东大学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方向论文发表杨编辑Q Q : 196671544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东北石油大学

以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教育现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渤海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才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

宿州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武汉工程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探讨

法制与社会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探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学刊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联动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期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皖西学院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探析

新西部(理论版)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吉林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对接与融合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新时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中外企业家 2016-08-25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价值工程 2010-08-08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分析与思考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学界(理论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探讨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知音励志 2016-02-2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普洱学院学报 2017-10-30 期刊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0-05 期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2016-09-08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研究

赤子(上中旬) 2016-09-15 期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升——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王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考试周刊 2016-02-24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才智 2016-01-25 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

试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雅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搞笑四人小品剧本下一篇:搞笑句子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