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重点

2022-08-15

第一篇:中考历史复习重点

中考历史重点问题复习纲要

新疆问题: 179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省.1949年和平解放.

西藏问题:1951年和平解放.建国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五期间,川藏,青藏,新藏铁路的修建。60年代初期西藏民主改革完成.党中央西部大开发。 台湾问题:<<马关条约>>中被割占.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封锁台湾海峡.一国两制的构想.海峡两岸的交流.和平统一中的阻力.近年来台湾各党派访问大陆.

中日关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建交.近年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目的明显。否认历史,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派兵海外,应引起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关注。

中美关系:华尔及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侵略朝鲜,封锁台湾海峡,威胁我国的安全.70年代关系好转.1979 年正式建交.与中国的关系始终是时好时坏.

东北专题: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九.一八.东北抗日义勇军.辽沈战役.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问题.

三农问题:1950年的土改.1953 的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

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俄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及实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

法律文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人权宣言、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农奴制法令、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1804年拿破仑法典、《共产党宣言》、、1936苏联宪法、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1949年共同纲领。

会议专题: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一大、遵义会议、七大、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中美上海共识、汪辜会谈。

国际重要会议:万隆会议、慕尼黑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26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26 届联大、APEC会议。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成果,影响。{代表发明} 人物专题:四册书中涉及到的人物。

改革与革命: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1861年改革.罗斯福新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南北内战。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中国改革开放。

两次世界大战:从战争的性质,结果,影响进行比较。

周年纪念性专题:历史上事件的发生与本次中考所在年的时间是整数的。

第二篇:中考历史重点复习—列强的侵入、国共两党合作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92年大革命时期) .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标志:192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4.1,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年月,许可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7.1,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193年土地革命时期) .国共的对峙 ()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8.,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年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193.)。

()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进:193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形成:

①193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⑤193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⑥193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⑧193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合作的标志:193年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 .标志:194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197年) .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年以后)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92年大革命时期) .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标志:192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4.1,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年月,许可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7.1,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193年土地革命时期) .国共的对峙 ()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8.,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年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193.)。

()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进:193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形成:

①193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⑤193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⑥193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⑧193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合作的标志:193年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 .标志:194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197年) .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年以后)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侵犯中国主权

(1)割占领土:英国割占香港,俄国割占领土,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 (2)开辟租界:列强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辟租界,夺取那里的各项主权。 (3)控制关税:严重破坏中国的海关税收主权。

(4)破坏司法权:蛮横规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5)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据有山东,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据有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强租广州湾、据有广东和广西及云南,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据有长江流域,日本据有福建。

、干涉中国内政 (1)扶植代理人 1.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2.扶植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政府:辛亥革命,清政府土崩瓦解,帝国主义看中了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把他作为新的代理人和统治中国的工具,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了大搞复辟活动不惜卖国。袁世凯死后,又选中了段祺瑞作为代理人,控制中国北京政府。

3.扶植各派军阀“分而治之”

4.扶植蒋介石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帝国主义又选中蒋介石作为代理人,蒋介石对内实行一党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5.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政权和汪伪政权 (2)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1.从186年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2.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3.191年武昌起义后支持袁世凯破坏辛亥革命 4.帮助北洋军阀破坏反袁斗争

5.支持军阀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制造一系列惨案 6.支持蒋介石背叛革命和发动内战 7.对新中国实行干涉和封锁 (3)制造血案:

1.189年旅顺大屠杀 2.1900年八国联军北京大屠杀 3.192年五卅惨案 4.192年济南惨案 5.193年南京大屠杀

(三)经济侵略

、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1)勒索赔款:主要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勒索 (2)倾销商品:主要是鸦片和工业品 (3)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1)政治贷款:开设银行和强迫贷款 (2)直接投资:投资铁路和开矿设厂

、掠夺原料和资源:主要掠夺中国的农土特产品、劳动力、矿藏和土地等,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四)文化侵略。

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83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领导取得镇南关大捷。 、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三元里抗英斗争(184) 、太平天国运动(185—186)

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义和团运动(189—1900)

是中国近代一次以农民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阻止了中国殖民地化进程。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

、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世纪60—90年代)

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设立译馆,派遣留学生。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

9、、1—、2) 康有为、梁启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予政权。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 孙中山 三民主义

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立场。维护共和民主,但也屡遭失败,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提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发展。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年开始)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民主”与“科学”

(①前期(以《新青年》为主阵地)——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成就最高)

(五)无产阶级 ①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②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③使占世界1/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使亚非拉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基本经验(胜利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党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③组织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④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个阶段

①191年月至192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②192年月至192年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掀起了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高潮。

③192年月至193年月,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④193年月至194年月,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真正意义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194年月至194年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

相关推荐:中考历史重点复习:中国近现代史部分(4)

第三篇:中考历史重点专题八:大国崛起

1

中考历史重点专题八大国崛起

一、英国的崛起

1、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2)英国是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英国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2.英国崛起的表现

(1)18世纪后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 “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2)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

二、日本的崛起: 1.日本的崛起过程

(1)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中国。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 (4) 巴黎和会上,日本成为五个决策国之一

关键提示: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弱国变为强国的转折点。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和掠夺,是日本崛起的主要途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世界大国,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的地位是其标志。 2.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对日本的抑制

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也威胁到英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抑制。 3.日本法西斯的崛起

(1)1931年,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 (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法西斯势力达到鼎盛。 4.战后日本的再次崛起

(1)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在当前的联合国改革中,日本为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西欧的崛起:

1、原因:(1)战后美国的经济援助。 (2)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发展政策。

(3)重视科技,培养人才。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4)走区域经济联合之路。 (5)良好的经济、科技基础。

2、表现:(1)1967年成立欧共体。

(2)1993年创立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

四、美国的崛起: 1.美国崛起的过程

(1)经过独立战争,美国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通过南北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经济的起飞扫清了道路。 (3)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5)两次大战,远离本土,大发战争财。

(6)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使经济得到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

(7)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2.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形成与演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但在巴黎和会上没有达到目的。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取得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力量,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达到了抑制日本的目的。

(2)二战后初期,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确立。

①条件: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②表现:操纵联合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主要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同美国展开竞争,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③美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和日本,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④第三世界兴起,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3)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霸权地位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结束。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提高,妄图建立一个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近年来,美国对外政策上的霸权主义倾向又有所增强。

五、中国的和平崛起: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顶住了西方的压力,政治局势稳定,经济高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2)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3)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国际贸易不断拓展。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强大力量,中国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 2.中国选择走和平崛起的道路的原因:

①中国人民崇尚和平、反对暴力和战争。②中国致力于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③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国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六、大国崛起的共同因素:

1、建立与本国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3、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发展经济。

4、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与交流。

5、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6、不断改革创新。

7、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国除外)

七、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1、从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的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

3、重视科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5、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尽快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四篇:中考复习计划重点纲要:

第一步:梳理知识要点,根据掌握知识点的程度调整复习的进度和侧重点。

1) 首先,归纳知识点。对科目本身按类将知识点归类,这样就可以做到了如指掌,灵活运用。

2) 其次,依据考纲,检验知识点是否掌握到位,对部分遗忘和生僻进行标注强化。

第二步:重点关注科目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对科目本身的理解和延伸。

1) 以教科书为指导纲要,对自身以往的出错点和遗忘点进行确认和熟记,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有效,避免其他途径的不一致,影响自身对知识本身的吸收。

2) 重视教科书。避免题海战术。平时学习应该仔细阅读并熟知理科教科书,掌握概念、公式、例题,尤其是有些解题步骤。只有对基本的东西了熟于心才能更加优秀的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

3) 查漏补缺,对以往的过错进行纠正复查,以备不时只需。

4) 强化知识的熟练度和语法本身的结构性演变,为考场运用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步:主攻薄弱环节,纠正自我学习的盲区,减少弯路,对经常容易疏忽和理解错位的点或者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攻破,整理归类,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步:以历年的考题作为临场考试的一种演练,确定时间,对自身的知识和应试技能做一个综合的评估,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正式考试做好铺垫。

第五步:强化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对自身结构的牵连性做理性的评估,注重知识本身的准确性,对以往的出错点进行确认和复核,做到了然于心。提升自己对知识本身的驾驭能力。

第六步:最后冲刺步骤,释放情绪,平衡心态,周围家长要积极地帮助子女调整考试状态,切忌给学生太多压力。以免情绪受影响发挥失常。

第五篇:中考历史复习计划

如何抓好2009年中考历史复习

横沟中学历史组

回顾以往中考历史的复习工作,有得有失,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下面我结合今年的历史复习工作,和大家谈谈我校的复习计划。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虽然《中考说明》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八年级上册第

一、

二、

三、四单元,下册第

一、

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

四、

六、七单元,下册第

一、

二、

三、

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一、指导思想

九年级历史组全体教师在学校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以新课标为准绳,扎实贯彻中考备考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互动、活泼、主动地复习备考,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状态,应战2009年中考。

二、目的要求

1、全面贯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咸宁市2009年中考考试说明》历史学科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整合与梳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梳理与归纳,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的网络。

3、充分利用好咸宁市教研室编发的训练题。

4、搞好专题训练,形成知识框架,具备规范答题能力。

三、中考目标

优秀率达32%,合格率达80%,单科力争跻身全市先进行列。

四、复习备考措施

1、扎实开展集体备课与研究,群策群力,打好整体战,有步骤地实施复习备考计划。

2、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拔尖辅后工作,促进优生更优,合格层面大幅提高。

4、积极关注信息,搞好信息采集工作。

五、复习时间安排

复习备考时间从四月七日开始,到六月十八日结束,共十一周,共计三十七课时(含周末补课) 第一阶段

4月7日至5月19日 单元复习 8---13周

侵略与反抗 1

1、分单元回访教材,积累书本知识;

2、梳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近代化的探索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科技教育与文化 1步入近代 1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

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1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1璀璨的近代文化 1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凡尔赛跑----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二战 1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兴起 1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1第二阶段

5月20日至5月31日 专题复习 14---15周

侵略与抗争史 1

1、查漏补缺,构建专题知识框架结构;

2、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能力。中国近代化探索 1新民主主义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 1一战、二战 1科技革命 1第三阶段

6月1日至6月18日 综合训练16---18周

材料分析题答题指导 2

1、针对不同题型,指导规范答题

2、考前心理调试,临场指导,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 探究论证题答题指导 2考前训练与指导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考病句题及答案下一篇:中考历史如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