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是针对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所进行的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本体感觉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希望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实践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者帮助。

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 篇1:

全民健身视野下高校体育运动养生的研究

[摘 要: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体育运动养生的发展与研究对广大师生身体素质的有着重大影响,在当前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大环境下,高校运动养生与健康的话题显得更为炽热,本文通过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在全民健身大环境下对高校体育运动养生活动开展进行研究,旨为江西中医药大学今后更好的开展体育活动、更好的活跃江西中医药大学师生体育文化氛围和健康江中工程建设提供一点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全民健身;高校体育;运动养生;发展对策]

1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人们健身意识逐步增强,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对策和措施中指出“推广简单易练、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层次,以及不同身体素质的运动健身项目”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未来,高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运动养生的研究对人们终身体育、终身养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西中医药大学6个学院的50名教师和120名学生,共170名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查阅最新的有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的研究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问卷设计了一套问卷,教师共发放了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100%;学生共发了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达95.8%。

2.2.3访谈法

在发放的过程中和被发放的教师、学生进行的有关对话与交流,对本文的研究有着更深入了解。

2.2.4数理统计法

把所收集的数据与资料采用Excel2007进行统计与分析。

2.2.5归纳总结法

通过运用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将获取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类整理,并加以研究、分析,使论文整体更加科学、符合实际。

3结果与分析

3.1师生对体育运动养生自我认识态度

全民健身,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亲自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师生是高校主要群体,师生的运动与健康与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和体育运动养生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教师受教学、训练、科研,学生受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会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这对其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要优化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结构,扩展其教育内容,从师生日常运动与健身项目入手,将传统体育养生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潜在作用,推动高校体育新发展。如表1所示,所调查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师生对体育运动养生的认识呈现不同态度,其中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必要、无所谓、没必要分别占40%、50%、10%和无,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占65.2%,必要占26%,无所谓和没必要都占4.4%,从表显示我校大部分师生对体育运动养生的认识是认可的,认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健康、利于养生,只有少数师生持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态度。

3.2师生日常运动项目的调查

从表2可知,教师最喜爱的运动是篮球,占40%;其次是乒乓球,占24%;排第三的是足球、羽毛球、跑步、游泳都分别占20%;排球、网球、健身分别占8%;排在最后的是武术只占2%。学生最喜爱的也是篮球占65.2%,其次是乒乓球占39.1%,接下来是羽毛球和健身都占34.7%,排在最后的也是武术只占了4.3%。

从以上数据表面,江西中医药大学最受师生欢迎的运动项目是篮球,其他运动项目所受欢迎的程度相差不大,最不受师生欢迎的是武术。表面师生对对抗性较强运动的喜欢程度偏高些,对柔缓、对抗性较低运动的喜欢程度偏低。

3.3师生日常运动次数的调查

从表3显示,教师每周能保持5次运动锻炼的比例很低,仅占4%,占比例最高的是每周1次,占70%,每周4次、3次、2次分别占6%、20%、50%,而每周都不锻炼的也占了30%,学生每周运动锻炼5次的比例也不高只占25.2%,比例最高的和教师组一样是每周锻炼1次,每周锻炼4次、3次、2次分别占34.8%、47.8%、60.8%,每周一次锻炼都没有的占了26.1%。说明江西中医药大学师生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学校有关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和引导,使更多的师生员工加入爱运动、爱锻炼的队伍,形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意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江西中医药大学师生对体育运动养生的自我认识态度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认识上存在不足,师生对体育运动养生都有持无所谓的态度,教师持非常有必要态度所占比例偏低,学生中有对体育运动养生持没必要的态度;师生对对抗性较强运动的喜欢程度偏高些,对柔缓、对抗性较低运动的喜欢程度偏低;师生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每周锻炼次数偏低,大部分师生都是每周锻炼1次。

4.2建议

学校相关部门对师生目前在体育运动养生方面现状要高度重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发展离不开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共同奋斗,身心健康是持续努力与奋斗的前提,师生员工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保持充沛的工作斗志和精神力的,习总书记深刻指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学校官方新闻网页、相关微信推送、师生微信朋友圈转发等提升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从政策、制度、文件等方面激励师生员工每天合理的安排时间,有规律的进行自我体育锻炼与养生;每一学期或每一季度设立次体育节,表现突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打造出高校健康工程样板。

参考文献

[1]陈志军.对我院师生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4(12).

[2]羅立新.湖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7.

[3]杨兆麟,张蘅.传统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体育世界,2016,11(761).

[4]金亚宇.北京体育大学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建设及优化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0,6.

作者:李云

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 篇2:

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本文是针对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所进行的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本体感觉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希望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实践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者帮助。

关键词 本体感觉训练 体育运动训练 高校

在体育运动中,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是完成诸多运动技术的基本保障。例如:在技巧类体操运动中,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必须要对自己的身体具有足够的驾驭能力,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准确的控制自己的肢体位置和身体平衡,才能够确保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在投掷类运动项目以及篮球运动中的投篮动作中,身体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找到稳定的基础,在身体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发力,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要达到上述的要求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良好的本体感受能力。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的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本体感觉训练的概念及内涵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理学家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提出的,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在1893年发现,人体的肌肉、肌腱以及关节等部位具有感觉功能,并据此提出了本体感觉的概念,并提出了本体感觉最后经过一系列的传导和作用能够影响和决定人在运动中的肌肉紧张度的观点。本体感觉的概念被提出之后,随着生理学的发展,本体感觉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发展至今,本体感觉的概念简单而言,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给出身体和四肢所在的位置信息,而这种感觉就被统称为本体感觉,如果将本体感觉进行细分,可以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子系统,一是,平衡觉系统。平衡觉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感知人的身体姿势以及空间位置的变化;二是,运动觉系统。运动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可以感知上下肢和身体其他不同部位所处的相对位置。由此可知,本体感觉是人体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对于认识和感知身体姿势、肢体的空间位置以及速度和力量等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本体感觉是人体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基于正确的本体感受才能够得以顺利的完成。但是,在开展高校体育运动训練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本体感觉的不明确性,常常被忽略,很少有体育任课教师或者是体育教练员认识到本体感觉对学生技能形成的影响,并开展专门的本体感觉训练活动将其应用到体育运动训练活动之中。实际上,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和本体感觉的作用机制,如果能够将本体感觉训练科学合理的应用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之中,将会大大提高所开展的运动训练质量和成效。具体来说,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从生理的角度来说,本体感觉是由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的韧带、关节以及肌肉和皮肤等的本体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在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之后经过分析整合,才能够产生关于身体运动状态及其空间位置的感觉,也就是本体感觉。如果开展了本体感觉训练,学生的本体感受能力会大大提升,那么相应的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来自外部负荷、身体姿势以及空间位置的感受也会更加的灵敏,相应的在多块肌肉和多部位的关节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生机体肌肉的动员速度和支配准确性也就会随之提高,也就能够更好的、更快的促进动作技能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由此可知,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其次,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之所以,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一方面是因为本体感觉训练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馈式的调整肌肉力量,并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解决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转换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运动中的核心稳定性,而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不但能够为较大力量的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另一方面,本体感觉训练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本体感受力和运动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从而发挥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三、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关键

首先,要注意科学认识本体感觉训练与传统的肌肉训练之间的关系。虽然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同时其也不是万能的,并不能用本体感觉训练完全取代传统的肌肉训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科学认识本体感觉训练与传统肌肉训练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机的运用于运动训练实践之中,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来促进运动训练质量的不断提升。

其次,要注意积极探讨本体感觉训练的方法与策略。由于本体感觉训练在体育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是近些年才逐渐推广开来的,相关的研究目前仍然不够细致和深入,也并没有成形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方法与策略,所以,在将本体感觉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时,一定要注意积极的摸索和探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策略,以不断完善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理论体系,提高其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夏淼.表象与本体感觉误差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运动.2011.11.

[2] 杨念恩,李世昌,黄文英,董圣鸿.本体感觉差异性特点及其神经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4.04.

作者:孙林峰

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 篇3:

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欣欣向荣和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随之取得了蓬勃发展。体育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能磨炼意志、锻炼坚韧勇敢的精神。近年来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家庭方面,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体育训练,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高校应加强体育训练,增强学生体质。为此,本文就对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  提升  高校体育  运动训练  有效性

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体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体能训练负荷是提升高校生体育运动技能和成绩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方式,调动训练兴趣

为提升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促进体育训练的有效开展,应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创新热身、放松运动的方式,使训练内容更具趣味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如此可让学生感受肌肉的放松,唤醒其运动热情,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强调以人为主体的运动训练

要针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复杂性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将人、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整,注重训练环境与训练个体之间的联系。在训练环境方面,教练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与器材设施的联系,灵活调配设施的运用,以迎合学生的课堂需求。在训练个体方面,教练员/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测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适当增压或减压,以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在教学过程可以适当增加智能化设备,实时观察学生的心率、血压等基础身体机能指标,并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运动訓练强度的调整。

三、重视体育训练内容

要想改变目前体育训练的教学现状,就要调整体育训练模式,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收集学生对体育训练内容的建议,并根据学生的建议及需求,不断调整体育训练模式,优化体育训练内容,经过数次由学生反馈到教学内容的调整,最终达到最佳的体育训练效果。此外,教师在体育训练调整中切忌以主观意志决定训练内容,要以新颖的训练模式及贴近学生需求的训练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运动训练会消耗锻炼者大量精力,训练本身就是破坏身体稳态的过程。因此想要改善体质,就需要让受到破坏的身体肌群得到充分的休息。锻炼者在训练完成后,应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保证身体处于被破坏后的自我修复过程中,促进身体代谢循环,改善体质状况。充足的睡眠能够让身体组织在被破坏后进行积极自我修复,从而改善循环系统,增强身体免疫力。

五、更新评定方式改革考核方式

体育考核在体育训练活动中是重要的一环,能够对体育训练成果进行检验,从而发现体育训练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推动体育训练活动进一步完善发展。当前大部分高校依然以传统的阶段性考试作为体育课的评定方式,这种方式难以准确评估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其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能。那么体育考核也应当以体育训练的内容为依据,设计考核评定方式,从而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教师的训练效果。具体来说,体育考核评定内容应当考核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身心健康程度等。采用多方面、多层次体育考核方式,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考核评定,从而在体育活动中帮助教师了解训练情况和学生了解学习情况。

六、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

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准会对学生能否产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这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出学生的训练热情,让学生能够出于主动意愿参与体育训练,进而可以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极大程度地提升。其次,体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思维的窠臼,重新认识并且摆正自己的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尽力做到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安排适合学生的内容、计划,使师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从而逐渐增强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兴趣。

七、结语

新教育理念下,为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提升运动认识,具有核心素养,应使体育训练更具吸引力与创新性。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运动训练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多样性与层次性,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才能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洪兴.高中体育训练中提高后进生体育技能的有效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115.

[2]李浩东,刘运来.科学训练事半功倍[N].解放军报,2020-12-09.

[3]陈家燕,叶开志,蔡王顺,等.高中体育生学训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12):8.

[4]毛佳佳.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身体智慧[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

[5]张艳.系统论解读疾病认识身体智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04):54.

作者:赵亮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险业与政府责任论文下一篇:低碳消费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