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案例教学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西方经济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中级宏观经济学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六个方面就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探究,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西方经济案例教学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济学教学存在教材选用偏重规划教材、教学定位不明确、教学方式比较陈旧等问题,为此应采取更新经济学课程教材、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和完善考核制度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学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它为经济和管理的各专业学习经济管理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全面系统地学习经济学,可以了解消费、生产以及市场的基本运行,了解作为个体的消费者、生产者在市场中的行为,把相关的理论体系串联起来,包括经济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经济体系中重点掌握经济学的概念和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要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联系起来,能够对国家和国际上存在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能够独立地处理相关的经济事务,在学生就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目前社会越来越需要“重基础、宽专业、多方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学教学必须突破以前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弱点,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增加应用性,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经济学教学。

2.经济学的教学必须突出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有二方面: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要培养重视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等高科技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初衷是从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的角度来分析的。经济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能力为主,兼顾需求和用途,注意需求的“准”和用途的“度”。第一,目前国内的经济学课本过多地强调理论教学和数理模型,很多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难度大,这对授课来讲无形中加大了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理论较多,经济学方法略显不足,全盘接受西方的经济思想,没有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作出批判评价。第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学生擅长定性分析,对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比较差。第三,西方经济学教材对应用型的本科高校不太适合,我国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远远落后经济理论研究,理论和实践脱节。大部分高校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等为主,这些教材理论体系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沿,理论的阐述较多,而轻视实践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没有将西方经济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经济学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长远发展,在教学中迫切需要注重应用性的培养。

二、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学教材选用偏重规划教材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是三本院校,三本院校学生的生源客观上讲,比一本、二本高校的学生差,但是在教材的选用上,为了满足评估的需要都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而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二本以上的高校编写的。这些院校编写的教材层次过高,偏重于理论,内容过于深奥,这就有悖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其生源特点。学生学习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尤其是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使学生丧失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在教材、内容、方法上陷入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矛盾中。所以,规划教材固然好,但是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

2.教学定位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高校突出应用型,要压缩理论课的课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去,结果造成有些经管类专业不开设经济学课程。如会计学专业不学习政治经济学,而只开设西方经济学,让学生很茫然的是学生连工资的构成都不知道,加之西方经济学为资本主义服务,这样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还有些学校的物流专业不开设西方经济学,而是直接开设市场营销、物流成本会计等课程。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很多名词不理解,不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不理解生产成本理论,不理解市场失灵,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厌学心理更重。

3.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课堂教授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更快、更多地学习专业术语和相关理论,但同时最大的缺陷就是学生永远被动的学习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即使在课堂上讲案例,学生也是被动的“填鸭”,笔者在讲课中讲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学生没有反应,后来才发现学生在1998年才几岁根本不了解当时发生什么大事件,完全不能理解经济案例,不能将经济学原理用来分析实际案例,学生也不主动学思考那些经济学原理不能解释的现象。教师也认为应该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解抽象的理论和解释,讲解经济模型,结果造成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而是被动接受,进而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内容晦涩难懂,丧失学习信心。

4.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期末闭卷的考核方式,用总评成绩来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和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一般占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的成绩所占份额较高,所以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到了期末“背多分”就能及格了,导致他们上课不认真或者是根本就不上课。以至于全班作业也就发现几个版本,其余的都一样,那就是别人做了抄一抄敷衍了事,也能得到平时成绩。考试前几天临时抱佛脚也能勉强及格,达到学生“60分万岁”的目的。虽说经济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经济学的应用很广泛,这种注重考核结果而轻视过程的单一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注重对经济学课程的准确定位

经济学是具有阶级性的,因为西方经济体现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使用的经济学,而我们引进和学习西方经济的目的是如何发展我国经济,中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如何更好地运营,因此在学习中,要合理的辩证的思维,借鉴其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部分,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讲课过程中呈现西方经济学的本来面目,又要认真地剖析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内容,始终凸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并指出二者的区别,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的认知并且运用经济学,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掌握西方经济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最终的目的是要会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到西方经济只是经济的一个分支,不是涵盖全部的经济学,了解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性,认清西方经济和其他经济之间的关系等。

2.更新经济学课程教材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材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合应用型高校的特点的、新版的教材,同时也要求较经典的教材。而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用十二五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甚至是外文原版教材,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即使使用国内的规划教材都有些偏深,内版教材很注重理论结构,有很好的整体性,在基本理论与内容体系上都很全,突出了经济学的理论性,应用性就较少。可以选择适合应用型高校学生的教材,不注重是不是规划教材,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经济学教材就可,浅显易懂。或者在吸收消化国内外不同版本的教材基础上,组织本校教师和兄弟院校的教师共同编写教材,补充案例吸收经济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增加拓展经济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思考题;同时建议为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外版教材,增强经济实感和对经济学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文献和自学参考书目,使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经济学课程的精髓教给学生。

3.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现在大多数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用声、文、图、像等形式形象的演示出来,节约了教师在黑板板书的时间、同时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但是这也有缺陷,因为图文并茂的时候就怕学生只记住有趣的例子,而把理论忽视了。笔者在讲授微观经济学时,把需求表和供给表冠上名称,并用讲课季节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商品名称加在表头前。结果最后把这两个表格放在一起时,学生能脱口而出的是商品名称,而不是需求表和供给表。所以要在枯燥与兴趣之间找到平衡,需再加上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最早的时候是让同学们计算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让学生明白是上大学好,还是不上大学好,让学生自己明白从而好好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重视,不及格的人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课程上都在增多,现在上课就让同学们自己计算考试不及格的机会成本,还有针对作弊现象让同学贴身体会考试作弊后的机会成本,这样让同学们感同身受,达到激发认真学习各门课程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开展经济调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网络课程,在课后进行网上答疑,将课件和视频传到校园网以便在课余时间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4.完善考核制度

考核中应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建立以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物的综合考评体系,可以采取笔试、口试、讨论、作业、考勤等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划分出不同的分值权重: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左右,主要以闭卷形式进行,其余的50%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自主性教学内容自由命题,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笔试和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勤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保证考核的科学性,教学团队应该加强西方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建设,根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主客观题比重,对口试、讨论、作业和考勤的评分标准要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课后小论文,在期末总评中给予适当的加分,改变过去那种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考试成绩的单一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俊娥.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改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

[2]李英.考试作弊的机会成本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2,(6).

(责任编辑:宋 佳)

作者:李英

西方经济案例教学论文 篇2: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探究

摘 要: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中级宏观经济学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六个方面就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探究,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关键词: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 内容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笔者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了一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经验,本文就此进行总结。

一、中级宏观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校中级宏观经济学主要面向学术型研究生开设,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有密切联系,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及信念信仰有重要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贸易摩擦与各领域争端日渐凸显,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认知对民族复兴大业至关重要,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树牢学生政治立场,批判吸收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讨论宏观理论本身的约束条件及对解释部分中国经济现象的局限性,反过来还可以利用中国经济现象拓展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宏观理论学习与研究。从这一角度看,课程思政本身也是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内在需要,特别针对研究生这一群体,培养扎实的学识、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的思政要素设计

(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近现代历经磨难,在抗争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领我们走出苦难,走向富强。中级宏观经济学利用现代宏观分析工具理解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宏观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有大量的契合点可以加入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理想信念。例如,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面临转型发展,中国和前苏联选择了决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苏联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而中国则在吸收西方先进因素后保留了自身制度特色,选择了适合自身发展道路。西方经济学家不止一次预言中国模式注定失败的言论,在中国经济基础远不及前苏联的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吃不饱肚子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伟大实践和经济增长成果说明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启发学生在应用西方经济理论时充分认识其局限性。研究生思维活跃,经济理论基础较强,十分关心当下发生的经济时事,这些时事成为教学内容的鲜活案例。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造成全球产业链断裂,各经济主体债务攀升,失业率急剧上升,经济收入下降,全球经济遭遇全所未有的打击。中国采取了果断而正确的疫情危机处理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成为全球为数不多成功控制疫情的大型经济体,经济从第二季度开始出现复苏反弹,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泉,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反观美国,联邦制的政治体制和选民政治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其弊端显露无疑,出于政治考量,疫情应对缓慢而无力,更多的是党派之间、联邦与地方之间推诿扯皮。两相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优越性和先进性。

(二)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思想,其中不乏丰富的经济理论思想,即使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在其中也能找到根脚。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加入这些中国古代大家的思想和历史上的经济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如管仲在其《管子.奢靡》中就论述了需求增加带来经济增长,主张在灾荒、粮食歉收等萧条时期鼓励兴修土木、修葺皇宫,以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稳定。这与2500多年后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又如,在讲到GDP概念时,可以谈到历史上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几千年时间里面中国经济总量都遥遥领先世界,即使到了清朝末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都超过三分之一,作为对比,当下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也就维持在四分之一左右。除了古今交融,作为农林特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更具体的体现,厚植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教学内容设计也要结合学科特点与优势,将“大国三农”情怀植入教学内容。如在介绍产出决定理论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国内需求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是拉动内需增长的重要潜在力量,精准扶贫不仅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其背后也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

思想品德修养是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为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让学生充分理解国家、社会、个人的辩证关系。经济学天生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学科特征,“经世济民”是其不朽的情怀。川农大经济学院在立院之初就以“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为院训。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处处体现出这样的高尚人文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注脚。如在讲解失业时,失业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民生活,说明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意义;在讲到通货膨胀时,将解放前中国通货膨胀与解放后中国的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国家积贫动荡与繁荣稳定,后者才是人民之福。

(四)增长学生知识见识

中级宏观经济学要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见解,思政元素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经济理论,在对西方经济理论批判式吸收当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观。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上,一方面要讲透彻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看清楚西方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在此基础上,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内容,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经济观。例如,在讲到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DP和GNP时,设计一个小故事:“20世界90时代开始以GNP为主逐步转向GDP为主”。启发学生分析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夺的隐蔽性,与此同时,再联系到习总书记的两山论,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及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大势。向学生讲解当前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和趋势,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例如,在消费理论部分,设计一个内容:中国与世界各国消费率的比较分析,中国消费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引发思考和讨论:中国消费率为什么这么低,发达国家消费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消费率低对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多高的消费率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理解当前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三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及其观点。现代宏观经济学学派林立、众说纷纭,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各学派观点各异。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及其观点,同时能够批判式吸收,形成对问题正确认识,这是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设计上,除了将各学派理论假设、主要内容、运用范围等讲解清楚之外,还要对各个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

(五)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在中级宏观经济学导论部分,设计一个小故事:凯恩斯的纪念文章《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讲述马歇尔立志学习经济学之后,购买了一幅面容憔悴的“落魄者”的小油画挂在宿舍中,并称之为保护神,并发愿要让画中人一样的人们获得幸福。让学生看到经济学家心怀苍生的情怀,同时指出经济现象和数据的背后是鲜活的人。

其次讲授经济学家不畏苦难、艰苦奋斗的故事,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努力成才。例如讲述马克思在穷困、病痛、夭折、谣言充斥的环境下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终于完成资本论的巨著的故事。又如高鸿业的一生,讲述中国经济学家高鸿业少年丧父去国外读书,半生坎坷多磨难的求学历程,以及完成学业之后报效祖国的故事。通过讲述經济学家艰苦奋斗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三是引导学生不怕苦、不怕难,勇于挑战科研难题。学习和掌握中级宏观经济学,需要投入较长时间、精力。中级较之初级,会用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全球化的动态分析,一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难懂,学生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方能学好。例如,讲授经常项目这一章时,设计一个难题: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世界经济失衡,同时布置英文文章美联储委员伯南克的《全球储蓄过剩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让同学们阅读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复杂经济现象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六)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中级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工具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宏观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假设、基本内容、运用范围等等,还有能够综合起来,形成宏观经济的统一框架和宏观经济问题的系统判断,这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需要具备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这是经济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基础。

其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语言文字表达、管理决策及临场应变能力等。例如采用问题式教学(PBL)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设计场景,提出要讨论的问题:货币是否会改变实际经济变量?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理论:货币中性理论和货币非中性理论;接下来进行学生分组,一组学生支持货币中性的观点,另一组支持货币非中性的观点;分组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查阅资料,对该理论的背景、假说、主要观点、适应范围等进行详细的了解;接下来两组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在相互争辩中形成统一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

其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包括资源整合、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有宏观经济理论前沿章节,介绍宏观经济前沿理论和方法,并将其与传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鼓励学生运用前沿理论和方法撰写课程论文,并进行投稿。通过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例如,经济周期理论部分,既介绍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又介绍最新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方法。

三、结束语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重要的学位课,教学设计中引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巧妙引入思政元素,使研究生在学习中级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对于西方经济理论去伪存真、批判中吸收,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经济观,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趋势,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树立经济学人“经邦济世”“心怀苍生”的情怀,从而专注学习,努力提升综合能力,发愤图强,成为杰出的经济分析人才。

参考文献:

[1]靳卫萍.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2-3):56-61

[2]张兴泉.基于PBL理念的案例教学课程思政切入及成效分析——以《国际经济学》课程案例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172-173

[3]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作者:郑勇 陈蓉

西方经济案例教学论文 篇3: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

摘 要:基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特色,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既有别于其他高校,更有别于川农大其他课程。本着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经世济民”能力的宗旨,川农大经济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从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创建全校经济金课等五个方面探索与开展本课程思政实践。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课程思政; 经济金课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西方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因其内容多包含抽象的理论,诸多的数学方法,按照传统的讲述方式方法,学生在学习时难免出现畏难而退却,而这将使得教学效能、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质量等大打折扣。“课程思政”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强调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立德树人的作用。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基于学校自身“农”学特色,以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为基础,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引领,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等体系,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1。

一、构建层次递进、系统全面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体系

四川农业大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由经济学院开设,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二年级阶段,开设的对象從横向分为本科经济专业基础、非经济学专业经管类专业必修、非经管类选修、留学生必修四个层次。纵向则从教学内容深浅程度由网络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教育依次递进,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时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分别针对不同的层次,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模式方法上面均做了差异化设计。

(一)目标定位

针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正确看待,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性的学习西方经济学,强化专业知识,细化隐形思政,强调学科交叉,达到精益求精;对非经济学经管类专业学生,强调经济学知识积累,强化显性思政,为后面专业课程学习夯实基础;对非经管类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开设经济学基础课程,结合农业大学特色,重在对经济与社会的通识教育;面对与年俱增的留学生规模,专门开设了全英文的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中国案例与经济故事的引入,丰富留学生的学识。

(二)教学内容

经济学院《微观经济学》团队充分挖掘经济学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经管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基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前沿性,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内容涵盖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选择;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一般均衡和效率;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对非经管类开设的推荐选修课,主要作为通识课,内容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微观经济主体选择理论;效率与公平的实现路径;经济发展理念和社会进步。

(三)模式方法

二、创建讲好中国农业、经济故事的案例库与讲义集

虽然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早已引入案例教学,教材中含有案例,但是大部分的教材案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缩影,因为其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更多宣扬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而淡化其缺陷。同时,对于大部分本科阶段学生而言,国外案例要么过于违拗、理解起来晦涩难懂,要么给了学生不切实际的憧憬,影响到部分学生的价值观。教学中所谈到的案例往往随意性较大,不够完整系统,引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作用较为有限。

同时,作为农业类大学,开展经济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农学特色,又有强而有力的显著优势,即学科交叉优势。如何面对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讲好《微观经济学》这一课程,经济学教学团队结合思政元素,分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筹备编制案例集与讲义,表一是部分体现思政理念的章节案例。以“效率与公平的实现路径”这一部分为例,安排了关于我国精准扶贫效果与经验的案例,同时,这也是在市场失灵中的体现之一。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确是有效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存在失灵的时候,那么“富裕中的贫困”亦是市场失灵的体现,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见证,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的消化,既振奋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了“四个自信”,同时也了解到市场制度的特征差异、经济运行机制,理论与思想都得到了升华。

三、线上线下多渠道实施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一)线上微课教育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了复学的障碍,但是不会阻止学生学习,教师教课的热情,倒是催化了微课、网课的加速进展。微观经济学团队可以说是未雨绸缪,在未接到进行网课通知前,就已事先准备中国大学慕课、超星慕课、雨课堂等多个数字平台资源,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组织团队成员在线学习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课堂等流程操作,为后面的网课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大学生群体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社会,易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网络等传播媒介以及多样化的课堂设计弱化学生的听觉惰性,将越来越多的不想听、被动听的学生转变为我要听、主动听的学生,将大学生的虚拟世界营造得更加健康,让其乐于接受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

线上微课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师生共享权威的电子教材、多样化的习题库、全国著名经济学教师的教学视频和PPT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同时,也提高了效率,课前,课程微信大群和分组微信群联动,形成老师到组长、组长到组员的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传递模式。课中,利用其签到、随机点名、在线测、课件实时存档等功能,完成对知识点的即时考察,利用会议平台各项功能,实现师生各种分享与互动,在最大程度贴近传统思政课堂的同时实现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课后,配合在线试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大数据技术,摸清学生听课效率与思政关注点,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建立双线答疑机制,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思政课程保驾护航。

(二)线下课堂教学

线下课堂依然是主战场。对于理论性强、数学方法运用较多的知识板块,依然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课堂讲授与思政元素的融入,以讲授价格理论中价格管制为例,价格管制分为最高价格管制和最低价格管制,即天花板价格与地板价格,在讲授本节课之前,先布置给学生问题“我国小麦价格变化趋势?价格制度是什么样的?”开讲前,提问思考过的同学,随着同学们各种各样的回答,逐渐引入地板价格管制,即我国的关于小麦价格的最低价格管制制度,然后分析其利弊,并引申至我国的其他农产品价格及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与生产保护,这样,同学们的大国农业情怀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更表达了爱农的敬意。

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探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案例中蕴含的对价值观、素质教育、人才品质培养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启发,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思想道德修养。比如阐述经济学有关资源稀缺性、资源有效配置等知识点时,通过联系生活中关于人类资源和时间成本的事实案例,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等稀缺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阐述创新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时,通过分析创新所带来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对产业和社会发展进步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讲解边际决策原理时,通过对人们行动计划的增量调整这一实质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边际决策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井然有序地安排与处置。

四、开展与打造面向全校的经济金课

国外的经济学教材全盘介绍并宣扬资产阶级经济学思想,美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国内的教材注意到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特别是马工程版教材强调了对西方经济理论的批判性学习。上海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几所高校在新的形势下创新了公共课《经济学基础》课程改名为《经济与社会》,集大专家以讲座形式开设,未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仅停留在讲义阶段。因此,我们希望创新完善公共(开)课程《经济与社会》的理论体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面向全校非经管类专业来介绍经济学基础知识与理论。

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手段,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的新成果,批判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以实现经济学教学中“思政为先、育人为主、明辨中西”的教育理念;同时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讲好中国“大国农业”的故事,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

《经济与社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借鉴西方经济理论,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最新成果,面向非经管类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导论——西方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微观主体选择理论、效率与公平的实现路径、经济发展理念和社会进步、宏观经济管理的初心等章节,以中西比较的方式阐释中国方案、讲述中国故事、学习中国智慧。

《经济学基础》课程以讲授西方经济理论基础知识为主,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已讲授十多轮。西方经济学课程组(包括校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和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教师在经管类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全校公共课程的教学中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优化的讲义已经使用,很好地引导同学们端正了三观,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从下学期开始,将引入《经济与社会》讲义,形成教材,目标是创建为面向全校的公开经济金课。

五、形成“知行统一”的微观经济实验手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不缺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学习,更多缺少的是实践,而形成微观经济实验手册,为学生实战实习提供了便捷。可以通过具体形象的互动体验来让学生体会到经济行为的动机和影响,从而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能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关系。实验教学结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主题发言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困难。

实验手册基础包括三个模块,一是经济学综合实验沙盘手册,二是微课研平台实验手册,三是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调研手册。第一模块经济学综合实验沙盘手册,除了在实验室通过组队对抗实验外,还有全国经济学综合实验比赛,每年会组织学生参赛,并已经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第二模块是基于微课研平台进行的。微课研平台是针对社科实验研究与教学需求搭建的高性能可扩展的服务平台。基于该平台,有一系列适用于多门课程的实验模块,涵盖了常用的16种经典实验模版。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来让学生参与相应的实验,并可以自行设定参数来展示不同知识点和不同学习角度。比如在人性假设理论验证方面,论及“理性人”与“非理性行为”的矛盾时,要点明价值引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进而正面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模块主要针对学校所对接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前的演练手册。

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效,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作为《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师,本身需要较高的政治站位和道德修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知识储备更是关键,“大雪无痕”般实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自然渗透主流价值观教育,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这需要老师本身做足功课。同时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一日三省吾身,不断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项目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本科专业经济学类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瑢,協同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9(12):81-84

[2]储丽琴,孟飞,《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19(34):102-103

[3]陈进,《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J]教学实践探索,2020(5):167-168

[4]马艳艳,任曙明,“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9(8):1-3

作者简介:屈改柳,1980年生,女,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简介:曹正勇,1973年生,男,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系主任,硕士,硕士生导师。

作者:屈改柳 曹正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管理体制改革论文下一篇:经济学发展观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