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

2022-04-2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近几年,我省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无公害农产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市场知名度,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

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 篇1:

从无公害蔬菜市场供应看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我国自2002年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3年实施全国统一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宗旨是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十余年来,由于在产地环境、标准化生产、投入品使用和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无公害农产品”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强。2010年以来,全国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城乡居民普遍认为,只要到监管到位的正规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就应能购买到安全的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可以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与此同时,市场上加贴“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农产品却不多见。因此,探讨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现状与方向就显现出了极大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成就,文献报道较为丰富,笔者不再赘述,这里仅就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中的不足及其原因做简单分析。

(一)认证产品总量小和市场占有份额少

就认证产品产量而言,尚未见有资料报道。考虑到我国是蔬菜生产消费大国,蔬菜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相对经济效益较高,蔬菜散装销售的基本方式没有改变,是安全风险和消费者关注度较高的农产品。笔者以蔬菜为例,做了一个初步调查,2013年全国有效期内的无公害蔬菜产量为9403.01万吨,仅占当年全国蔬菜总产量(73511.99万吨)的13.32%。蔬菜生产和消费大省河南的情况也差不多,2013年全省有效期内的无公害蔬菜产量是611.77万吨,占当年全省蔬菜总产量(7112.51万吨)的8.6%。2014年的无公害蔬菜产量笔者没能掌握,但考虑到2014年无公害农产品总数与2013年变化不大、全国蔬菜总产量(76005.48万吨)有所增加,无公害蔬菜占比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另外,从市场占有率方面,笔者对河南省郑州市无公害蔬菜市场作了初步调查。2013年郑州市有平价菜店和各种规模的超市172家,年销售蔬菜约2000万公斤。由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认证是蔬菜进入平价菜店(或超市)的前提条件,且郑州市场上难见用标的绿色食品蔬菜,即使把这2000万公斤全部计算为无公害蔬菜,在常住人口约670万的郑州,人均消费只有约2.9公斤,仅占2013年人均蔬菜消费总量(94.9公斤)的3.1%。不难看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空间和得到认证的产品市场供应缺口巨大。

(二)发展模式和发展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规定,无公害农产品由政府推动,并实施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工作模式,亦即产地认定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产品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以下简称“部中心”)负责,导致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实际工作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采取的是“一体化”申请,从县级农业部门所属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到部中心5个环节分级审查、逐级负责的制度。虽然部中心规定了各环节的受理时限,也一直在提升工作效率,要求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工作实际,科学精简审查环节。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原则,每个环节都要负责,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退回整改或要求补充材料,颁证周期长的弊端在所难免。加之产地颁证和产品颁证分属省级农业部门和部中心,做不到产地证书和产品证书有效期一致,而产地证书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都是三年,复查换证时,就不得不分别重复各个环节,申请主体不胜其烦,复查换证的积极性自然下降。

其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十余年来各地陆续出台过鼓励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为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没有能够真正调动生产主体的发展动力和积极性,一旦扶持政策终止,认证的积极性和认证量旋即下降。如近几年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2014年只有36%,这与多数地方只奖补新认证、不奖补复查换证的扶持政策不无关系。

第三,现行按产品逐个认证的“一品一认证”模式,不利于生产者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和生产倒茬,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者认证的积极性,也难以避免同一产地中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未经认证的普通农产品同时存在。此外,由于市场上无公害农产品没能显现出价格优势,“贴标”又增加了人工成本,所以即使是认证了产品的生产者,也没有“贴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因素,既不利于认证发展,也不利于证后监管。

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建议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消费者的信心不断增加,但又有无公害生产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与认证产品总量小和市场占有份额少并存的现象,说明“无公害农产品”自身发展机制亟待完善。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和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是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农业部门要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同建立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通过市场准入倒逼生产管理,全面落实生产经营者在质量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无公害农产品”必须按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管理的目标来谋篇布局,加快转型升级。

(一)改革认证模式

现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工作模式以及“一品一认证”的认证模式,既不利于调动生产者认证和复查换证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证后监管。为此建议,在加快修订《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将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合二为一,同时改“一品一认证”为按产品类别认证的“一类一认证”的认证模式,给申请人颁发某类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长远规划时,还可考虑将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转型为产地准出证。至于分类依据,为保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防范风险隐患,农业部自2011年起发布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2015年发布了茄果类蔬菜等58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检测目录是依据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按照生产中的风险程度,列出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中应重点监控的产品检测项目。检测目录既然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测的标准依据,也是产品类别认证的分类依据。

(二)下移颁证权限

现行5个环节分级审查、部中心颁证的制度利弊并存,一时难以突破。为此建议,逐步下移颁证权限。短期内在不改变现有工作模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部中心审核通过后,在金农系统自动生成电子证书,纸质证书由省级工作机构打印、颁发给申请人,这样至少可以节省邮寄证书的时间成本。2~3年后,可以试行由部中心和省级工作机构分担终审颁证权,即一般风险小的农产品由省级工作机构终审颁证,风险大的农产品由部中心终审颁证(当然也可以按风险和规模等因子加权考虑),金农系统生成电子证书,纸质证书由县级农业部门打印、颁发给申请人。待条件成熟后,彻底下放颁证权,即部中心负责制修订标准和规则、技术支持和认证质量监督等规范性工作,省级工作机构负责认证组织和终审颁证等事务性工作。

(三)推进强制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国家适时推行强制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但鉴于农产品“千家万户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全社会强制认证尚不可行。为此建议,按照分类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强制认证试点。一是在重点地区开展试点。如农业部正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目的是要通过示范带动,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可以考虑在这些县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强制认证试点。二是在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安全生产示范带动和安全隐患风险控制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有必要在这些企业推行强制认证试点。总之,应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最终分类分批推行强制认证。

作者单位:

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2.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作者:叶融 高芳 杨玲

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 篇2:

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发展努力提高我省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近几年,我省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无公害农产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市场知名度,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

1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的主要措施和工作成效

1.1逐步建立认定认证制度,规范了认证程序根据农业部《无公害管理办法》、《无公害标志管理办法》等管理规章,我省制定了《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办法(试行)》、《甘肃省农产品申请认证程序》等地方性规章,无公害农产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为开展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1.2建立健全了无公害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从2002年起,省财政连续三年共投入1500万元,建成了3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14个市州级监督检测中心、50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一批快速检测点,一些检测机构还将检测任务延伸到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1.3积极开展了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截至2006年底,全省统一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49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12个。

1.4积极创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贯彻执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试行)》,围绕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省共创建41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其中4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

2制约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省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力量分散,影响了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造成我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滞后、认定认证数量较少,无公害农产品出口数量小、结构单一、市场狭窄,且规模效益不明显,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占据一定的份额。

3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

3.1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确保认定认证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结合我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少的实际,在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围绕本地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以及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特别是要围绕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的创建,加快产地认定进程。以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为主导,积极扩大产品认证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加无公害农产品品种和数量。

3.2宣传推广、改革创新标志管理,提升标志知名度充分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的大好时机,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普及宣传,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加标率。完善标志管理,全力打造公共品牌,进一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知名度。

3.3扩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体打破申请人资格条件的人为限制,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报的主体扩大到凡是具有监督组织能力和责任追溯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包括部分地方基层乡镇及其所属的各种产销联合体、协会等服务农民和拓展农产品市场的服务组织,不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体。

3.4逐步推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一体化试点,完善工作程序在遵循现有基本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按照农业部“统一规范、简便快捷”、“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实施意见》,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推进实施方案,对现有的业务工作、工作流程及有关规定做适当调整,减少认定认证工作环节、实施整市(州)整县推进等,开展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一体化工作试点。

3.5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努力培育消费市场通过专题、座谈、研讨、现场咨询、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倡导无公害食品的消费安全,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无公害农产品成为生产者追求的目标、消费者采购的首选,使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成为安全放心的象征,家喻户晓的品牌。

3.6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认证能力在健全工作机构的同时,分批次、分重点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认证人员的专业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管理、精业务的专业认证和检查员队伍,为认定认证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作者:王小正

农产品无公害发展论文 篇3: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研究

当今社会,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食品安全备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详细的阐述了其未来发展前景,并结合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及措施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为有关地区提供借鉴,帮助其推进农产品无公害工作的进程,保证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促进各地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

在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国际及国内的无形压力,我国开始紧锣密鼓的推进相关建设。各地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体系。以安徽省为例,该省一直走在无公害农产品事业的前端,在以前的工作中一直都有很好的成效。在2018年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意见中,对于农产品认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与受理、资料审查与现场检查、环境调查与产品检测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严格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流程。经过严格筛查,某市在2018年末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就有130家,农产品有167个。其他各市区也有很多成绩,借助“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了40公顷结球甘蓝和黄瓜,泗县农场种植了25.7公顷花椰菜,砀山县种植了100公顷梨??共30家生产经营单位、34个农产品都通过了质量检查,并在“无公害”品牌下进行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发展如火如荼,在此发展状况下,有关部门应紧抓形势,借助这一发展浪潮大力推动本地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建设,逐渐提高“无公害”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形象,引导其购买此类农产品,减轻不良农产品对人民食用安全的威胁。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前景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根源,所以有关部门必须要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相关的制度落实,逐渐完善质量安全相关工作,从而推动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要确保农产品能够扩大销售空间,有关地区必须要从质量安全监管入手,加大监管力度,落实有关制度,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督水平。举例来说,本年度河北省将大力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从源头抓好质量,做到真正的“无公害”。该省从两方面入手切实加强质量监管:一方面,该省大力健全监管体系,已建立省级安全县不少于10个,并争取本年度建设完成30个安全县;另一方面,该省加强质量安全平台建设,科学整合省级平台与国家、各市区平台的资源,实现平台对接,大大提升了平台的管理水平,监管功能也在逐渐深入。有关地区可以借鉴此做法,强化农产品输出地区的质量监管、完善监管平台的建设,逐渐提升农产品监管水平。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加强人员培训等方法,加强监管。首先,可以建立诚信档案。将各地区的农资及农产品经营体制进行登记,集中体现其信用,有关部门可以将其信用档案作为经营质量等的评估标准,将企业发展与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其次,加强平台建设。除了要对接平台、整合资源外,平台的建设还需要人才引进。有关地区可以向社会及高校进行人才招募,吸引数据平台建设及管理人才加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中。最后,深化追溯体系建设。各级部门应加强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结合大数据分析等当代技术提高平台管理水平。这样不仅能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还能有效扩大产品影响,提高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当前,社会环境中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已经有所成效,在未来该项工作会逐渐提高效率,农产品的检测及认证效率得到提升就会使农产品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能够有效提升地区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以安徽铜陵市为例,该市紧紧跟随国家政策及相关规定的脚步,立足于全市农产品发展,致力于提升农产品认证效率,大力推进认证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市在2019年初就已经有经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192种,相关企业达122家,其中认定为“无公害”的农产品足有149种,90家企业、绿色食品39种,33家企业、有机农产品4种,企业一家。由此可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工作已经形成一股热潮,各地区都应加强该项工作,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有关地区应切实加强认证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大资金支持。有关部门应结合实际认证工作的情况,适当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农产品认证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及软件等设施。另一方面,加强人员培训。除了物质基础的建设,还要加强认证团队的建设,提高其专业水平及职业素养。

加大产品宣传力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宣传也获得新的渠道,在未来,无公害农产品宣传会借助更多渠道和更丰富的媒介,提升宣传的全面性及立体性,对无公害认证、产品标识、荣誉企业大力进行宣传,逐步提高农产品生产人员对于无公害的认识;帮助企业树立无公害的发展目标、提升农产品消费者对无公害的认同感,逐渐扩大影响力。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借助互联网或新兴媒体,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关部門可以加强在互联网上的广告投入,借助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或今日头条等平台进行宣传。如开通地区农产品官方账号,进行新品种发布及无公害认证工作的进展情况说明;利用头条新闻吸引APP用户目光,使其认识到“无公害”的意义及趋势。其次,灵活运用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借助实体经营体制的销售渠道进行无公害宣传,打造立体化的宣传模式,逐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使农产品消费者及销售者认识到产品的真正价值。以甘肃省山丹县为例,该县在宣传无公害农产品时,在“两节”期间开展了“倡导绿色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免费发放了农产品标识、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等方面的宣传手册,同时还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在现场进行现场指导,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农民群众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还能引导其选择无公害、有质量保障的食品。最后,引导企业进行无公害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适当制定奖励政策,激励企业进行无公害认证,并引进、销售无公害农产品,打造“产品+企业”的无公害发展模式,并逐渐形成品牌,提升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努力,在明确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未来,有关部门要逐渐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农产品市场的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提升认证水平及效率;此外,还要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产品质量,保证人民食品安全。

作者:冯园园 焦志培 苏记红 陈功亮 张培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目标管理城建档案论文下一篇:大众传播法制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