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22-09-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我在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实施了形成性评价,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在上课时的自主阅读课堂中实行评价内容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

在学生自主阅读中, 教师要及时评价, 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特别是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阅读综合能力。

1、对学生自主阅读中质疑的评价。

“读书贵在疑”。上阅读课时, 对预习中的质疑, 由学生进行梳理, 归纳, 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成为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堂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这时老师要及时给以口头评价, 可作这样的评价:“你真会读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你能根据课题提问真不错!”“你再读读这个重点句, 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再看看课后作业, 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老师的评价, 学生就能找到质疑的方法, 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2、对学生自主阅读中合作探究的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先分小组交流汇报已解决的问题, 再合作探究在自主阅读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合作探究中教师深入其中, 参与讨论, 并作必要的启示、点拔和评价, 评价学生合作时任务是否明确、解决的方法是否科学、探究的问题是否深入等。学生就能在老师的评价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中解决疑难, 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方法的评价。

不同的文体, 有不同的阅读要求, 老师的评价也会相应不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阅读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要求: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如:学生在学习十一册的《卧看牵牛织女星》这篇说明文时, 学生采用了这样的阅读方法:先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梳理学到了哪些天文知识;再读课文, 用不同的符号勾出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并在这些句子旁批注出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然后与同桌交流, 领会文章用上这些说明方法后使原来并不清楚的事物立刻变得清楚起来了;最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对这样的自主阅读方法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抓住了说明文的特点来自主阅读, 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的学习, 这是一种好的阅读理解方法。”经教师的这一评价不仅让学生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还让全体学生懂得阅读此类说明文的文章可采用这样的自主阅读方法。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的自主阅读, 让所有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在上课后实行评价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学完课文, 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或感受。我设计出多种评价方式: (1) 课后学生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表达方法以及思想水平的提升, 由学生自己作一个评价——满意或不满意; (2) 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由老师作书面评价——指出优缺点; (3) 课后作业由学生互相交流评价——画上喜欢的符号, 最好的画上5个; (4) 家庭作业由家长评价——好或不好。通过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渐渐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反思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三、读中感悟, 加深体验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文本的语言的过程。读是理解、感悟的基本前提。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读中揣摩, 读中感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 体验文本。

《爸爸的花儿落了》上课前我开始放《送别》的曲子, 用来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淡淡的忧伤。这是课文中提到的毕业时唱的郦歌, 古道、芳草、垂柳、夕阳、浮荡的晚风、呜咽的清笛, 歌声中融入了送别时静静的无奈与忧伤, 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有了它作铺垫, 不用老师再精心设计什么导语, 学生早已融入到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 与学生一起进步, 不能以自己读得不好为由为自己开脱。这位同学和作者产生了共鸣。看文章的时候, 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候也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时候, 这位同学体会了一次真正的幸福, 祝贺你! (同学们说得真的太好了, 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非常深入, 在这里就势让学生再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标题的含义, 从而结束这次与作者的交流。每读一段文字, 学生只有真正的将自己融入文本, 才能产生独到的体验, 因此, 我们的体验性阅读常常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走进文本, 所听, 所想, 所闻, 所见,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体验, 读出自己的韵味。本片段中, 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书作为中介,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语言,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 领悟品味课文的语句, 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四、创设情境, 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 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 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 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 我先挂出挂图, 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 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 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 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加重了语气) 。让我们抬起头, 放眼望去,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 。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 而且有质量, 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培养了阅读能力。

总之, 我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实施形成性评价, 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让名著与学生亲密接触下一篇:衡水园林式小区景观空间设计研究——以丽景名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