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言障碍范文

2022-06-24

第一篇:什么是语言障碍范文

什么是家庭关系障碍 ?

家庭关系障碍是其中夫妻关系是最基本的,还包括父母与子女、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各亲属之间的关系发生问题,有待协调与解决。解读不良父母关系之影响

一、父母对抗关系:

1. 父母热对抗:父母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而且冲突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双方互不尊重,常常激烈地争吵和打架。

2. 父母冷对抗:这样的家庭看似平静,父母双方没有争吵,但他们在心理和情绪上相互敌对,彼此很少说话,也根本不想交谈,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二、父母分居关系: 研究发现,分居家庭子女的心理异常较为明显,在分居家庭里,和母亲生活的子女的心理异常程度要比与父亲生活的子女要大,女孩的心理异常比男孩要突出。

三、父母离异关系: 父母离异是造成子女心理异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父母离异子女的心理异常比父母和睦子女要明显增多。

四、父母再婚关系: 父母再婚,对子女心理影响也很明显。再婚父母的子女与未再婚父母子女相比,前者的心理问题较多,仅次于父母离异的子女。

第二篇: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2006-02-12

困境重重 中医不“中”

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成公认,两者各具比较优势。正因如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了《宪法》。但长期以来,政府的方针和宪法精神并未得到很好贯彻。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国家投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各个方面,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困境。最大困境是,中医日益西医化,日益不姓“中”了。这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中医后继乏人。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尤其可怕的是,许多中医基本上不会用中医思路看病,只会看化验单。中医后继乏人。

2.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近些年中医教育严重西医化。语言上,外语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中医理论训练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西医实验不少,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毕业后,学生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多半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上研究生深造者,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上提高,而是遵循西医教育方法,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临床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

3.否定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中医大夫。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传”,故自古师徒如父子,自当尽心传授。但现行医疗制度,基本否定师徒传承,使其无立足之地。纯正中医后继乏人,这已成中医发展的极严重问题。现在,解放前留下来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均已达耄耋之年;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已为数不多,均已年逾古稀;其后主要按西医式教育培养的中医,在真正中医上有成就者甚少。据统计,全国名老中医目前已不足300人。基本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不过几万名。

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现行行医执照制也限制正常民间行医,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现行医疗执法监督制度阻碍正常民间行医,民间行医出了哪怕是正常的事故,因无行医执照,若被提起诉讼,必受法律制裁。医疗制度的这些限制,迫使许多真正的民间医生只得地下行医、“非法”行医。但老百姓对民间中医的需求巨大,于是,三教九流混迹其中,良莠不齐,民间中医市场十分混乱。

4.中医院变成二流西医院,中医已无真正的临床基地。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药西药为主互见;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据统计,2001年全国等级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甚至是三七开。可以说,目前多数中医院已经不姓“中”了,已不具真正中医临床基地性质了。其原因,一方面,60年代后期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了,必须像西医一样借助仪器化验辨病。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难以存活,医生只有受穷。

5.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贬低甚至否认中医成果。中西医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各自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基本无法兼容。但在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下,中医的诊病、治病与验效,新中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贬低甚至根本就不承认中医临床“实践标准”,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必须经西医或按西医方法认可,这在医学界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重庆酋阳县的农民普遍种植青蒿植物。一种叫做青蒿素(arlemisinin)的药是用从青蒿植物中提取的物质制成的,能有资助治疗疟疾。青蒿素在1965年首先由中国研究人员提取出来,后来发现1990年代在越南的疟疾高发期间、青蒿素成功地使当地死于疟疾的人数减少了97%。

早的如1956年石家庄用中医治疗乙脑,疗效奇佳,且无后遗症,但卫生部不予承认。著名中医大夫蒲辅周一人成功治疗乙脑167人,卫生部门却以其使用了98组中药处方,不具统计学意义,不承认其疗效。近的如去年广州采用中医药治疗SARS,效果显著,但开始一段时间得不到承认。中医认为SARS是一种瘟病,有法对治,但要经过多方呼吁后才让介入治疗。西医认为SARS是全新疾病,无治疗先例,无可靠药物,但西医一开始就可全面进入治疗过程。一些对温病确有疗效的中医药方剂,必须经过白鼠实验证明能够“杀死”SARS病毒才允许进入临床。西医明知抗生素等西药既杀不死SARS病毒且副作用极大,却无须讨论即可大剂量试验。

6.片面理解中药现代化。从中药现代化多年实践来看,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途径,主要采取数量化、客观化办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搞清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类似西药的专治“某种病”的“新型中药”。采用这种方法,若是借以从中药中开发出新西药,无可非议;但若将其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其结果不是中药现代化,而是中药的西药化。 如被称为中药现代化 “王牌”成果的“青蒿素”,虽提取自中药青蒿,但提取出的“青蒿素”已不具备中药的药性,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已不再是中药,属西药范畴。又如,1992年比利时一诊所开出减肥“中药”“苗条丸”,患者服用一年多,一半人出现严重肾病,经研究发现是药中所含马兜铃酸成分所致。这被西方舆论大肆宣扬为所谓中药“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使中药形象大为受损。其实,这是中药成分化并将中药当作保健食品长期食用的结果,它恰恰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要求。

按照目前中药现代化的片面做法,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像六味地黄丸那样的名方成药来。六味地黄丸并非专为治疗某一种疾病而设,可治之病达400多种,但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肾阴虚证型辨证施治才有效。中药现代化走简单模仿西药研制道路,导致中药研究日益脱离自身理体系,使中药科研走向异化。其结果,中药不仅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日本“废医存药”覆辙。日本已废除中医,中药由西医视病使用,疗效普遍很差。

妄自菲薄 制约发展

中医药陷入困境,既有观念问题,也有制度问题,还有中医自身问题。根本问题是怀疑中医药的科学性。

1.民族虚无主义导致人们普遍轻视中医。西医随枪炮进入中国后,不少国人以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待中医文化,贬低、怀疑甚至否定中医。清末维新运动时,就有人开始否定中医。国民党政府曾两次要消灭中医。解放后,中央卫生部王斌等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批评,撤了两位副部长的职,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尽管国内再无人敢公开否定中医,但50多年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境地。一些怀疑中医的权威人士,总是借“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之名,试图将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

对东方文化颇有研究的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系波克特教授早在80年代就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

2.两法一条例阻碍中医药发展。“发展传统医学”虽然被庄严地写进宪法,但在一些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上,实际上一直在歧视、歪曲和限制中医药。

《执业医师法》规定,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方能参加资格考试,且考试内容近一半是西医知识。导致学徒出身、未受过正规西医教育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临床自制丸散膏丹是中医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民间秘方均是自制药,但《药品管理法》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否则,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正在起草的医疗机构制剂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但“中药制剂一般不得调剂使用”。《中医药管理条例》也在诸多方面限制了中医药发展。

3.中医药界的自身问题。突出的是中医药界在许多方面丢失传统、自贬身价、屈就西医。

一是中医传统文化继承严重不足。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发展中医药首先是要学习与继承,否则就成无源之水。但几十年来,不仅业外人士轻视中医文化,中医界自身也不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掌握。除极少数知名中医有较厚实的中医文化功底外,大多数中医的中医文化基础严重不足。

二是中医研究被动模仿西医模式。在中医界,不少人用西医理论来修正中医理论,以为这就是创新;用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中药,以为就是中药现代化;用西医理化统计指标来衡量中医临床效果,以为就是规范化。正因如此,我国中医重大理论与药方研究没有多大进展。

三是中医医院严重西化。我国中医院基本上全是中西医“结合”医院。从看病诊断、处方用药、住院治疗到疗效检验,都是以西医为主。

最后,中医个性化治疗虽然代表着未来医学方向,但与占领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受现实利益驱使,人们往往看重西医,看轻中医。

尊重国情 谋求振兴

充分保障13亿人民生命健康,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也是一个最基本目标。但我国85%的人口(90%以上的农民、50%左右的城镇居民)无缘享受国家公共卫生保障。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非常之大。解决的途径,或学习西方,继续在中国建立西式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但实践表明,此路难以持续走下去,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比较优势,逐步建立起真正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中国根本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道路。西方医学成就之伟大不言而喻,但西医费用之昂贵也有目共睹。西医越现代化,投资就越大,收费就越高,政府和百姓就越难承受。10多年来,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体系普遍发生了支付危机。80年代以来,美国医疗费用逐年大幅上升。2000年医疗卫生支出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13%,占全球医疗卫生支出总额的43%。即使如此,美国仍有15%人口享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若无政府补贴,美国多数医疗保险公司无法承担迅速上涨的医疗费用,只有关门。

不仅如此,美国虽然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医学和最健全的医疗体系,却根本无法解决西医的两个重大局限。一是高误诊率、西药滥用、西药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美国50%以上的抗生素使用不当,正在导致严重的公众健康危机。美国每年有100万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受害,其中18万人死亡,是车祸死亡人数的4倍。二是西医解决不了慢性病、老年病及大量疑难杂症,而这些病症占人类疾病的70%。面对现实,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着手改革现行卫生保障体系,以降低成本,扩大公民受益范围。另一方面,重新审视西医发展方向,逐步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替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过去被否认和禁止的针灸、中医等传统医学方法,开始得到承认和重视,被逐步纳入西方各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我国若继续走西医为主道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能力支付日益增大的医疗卫生成本。我国卫生费用既不可能达到美国1.3万亿美元的水平(超过我国2001年的GDP总额),也不可能达其占GDP的13%水平(这需要1.25万亿元人民币,2001年实际为5150亿元,占GDP的5.3%,相差约60%)。更严重的是,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不到40%,是世界最低国家之一,而发达国家是7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达60%。再有,中国医疗价格上涨之快十分惊人,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据统计,90年代我国综合医院门诊病医疗费用每年递增20%,住院病人住院费用每年递增17%以上,成倍地高于GDP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由国情国力决定,我国不应也根本不可能采用西方医疗卫生保障模式。

同时,西医的局限在中国也有同样表现,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统计,1999年我国西医临床诊断误诊率达27.8%,其中恶性肿瘤误诊率40%以上。我国抗生素占西药消费总量的31%,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世界平均为30%。

2.中医药学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形成了一套现实与超前兼具、普济与深入兼备、以“简便廉验”为特点的医疗卫生办法与经验,且中医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只要认真加以学习、继承和发展,完全可以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真正与西医并驾齐驱。

中医在防大疫上作用巨大。从始于战国成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再到明清吴又可、叶天士的温病说,中医制服了一次次瘟疫,挽救了无数人生命。近几十年,中医药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显著。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超过世界水平;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邓铁涛教授当年参与救治,统计中医之疗效达90%,且无后遗症。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以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中美死亡率比例为1∶234。抗击SARS,中医药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评价。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也已开始发挥作用。

正是中医的比较优势,使得相当大部分中国人仍然钟情于中医。尽管中医机构和力量远小于西医,但我国每年中医门诊量仍占全国医院门诊总量的1/4,民间诊所更高达63%。

3.中国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70年代,我国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使公共卫生体系的人口覆盖率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受到了世界高度赞扬。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学和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大作用。

20多年来,中国医疗事业、主要是西医取得了空前发展,但受惠者主要是城镇中享受公费医疗保障的2亿多居民。在普遍卫生服务和人均卫生经费支出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明显拉大了。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公平性进行了评价,中国被排在倒数第4位,为世界最不公平国家之一。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人均卫生经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排在最落后国家之列。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与个人负担比例是39.4∶60.6,世界平均是61.8∶38.2,最不发达国家是59.3∶40.7。为此,中国受到了国际强烈批评。

中国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新思索医学事业发展战略,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这个体系必须是普遍服务的,真正将全体中国人民作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公平公正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最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是价格合理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支付得起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必须是方便有效的,真正让大多数人能享受到方便与快捷、效率与效果兼具的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是预防为主的,真正把“修养身心”和“治未病”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政府财力、居民收入的未来变化趋势。

中国特色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应采取的基本框架是: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中医为主、中西医并行。就是说,通过国家投入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逐步使中医在城市能够与西医真正并驾齐驱,在农村则要发挥主体作用。只有这样的体系框架,才可能实现疾病控制“重点下移战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和“重点前移战略”(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要求,才能够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实现“2020人人健康”的目标。要建立这样的新型体系,必须全面振兴中医药。

4、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振兴中医药。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行”为基本框架,是建立中国特色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最佳选择。因此,全面振兴中医药,应当实施六大振兴工程。

中医药人才工程:解决中医药人才问题,最根本办法是真正按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必须办真正的中医药院校。招生考试,应有严格的古汉语等传统文化知识要求;课程设置,以中医理论和经典为主;临床培训,以望闻问切技能的掌握为主;研究生深造,当以深研中医经典名著,继承和熟练掌握某方面中医传统技能为主。只有如此,学生毕业时,才具有真正的中医思维,掌握真正的中医技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此外,承认师徒传承培养方式。使有真本事的民间中医公开化、正常化、合法化。同时,必须改革中医药教育体制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中医药师资格审查制度,增加财政对中医药教育的投入,为造就千百万中医药人才创造体制和物质条件。

中医药科研工程:中医药科研必须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主要遵循西医思路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科研的做法。要重新确立中医药现代化战略方向。中医药学是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知识体系,非单纯的医学。中医药现代化的方向不应再遵循西医科研路线,而是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基本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加以完善和发展,建立真正独立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科研体系。

此外,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发新中药。在总结普效性中药配方的基础上开发新中成药。把以化学生物方法为主的草药成分研究列入西药范畴。要建立中药系列标准规范,使之逐步成为中药国际标准。同时,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真正的中医科研与临床基地。

中药产业发展工程:近年来世界草药市场销售额年均增长10-20%。我国中药产业也发展迅速,正在成为一大新兴产业。

素有“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之称的安徽省亳州市共有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8个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面积近百万亩。目前,正值牡丹、白芍等中药材采收的黄金季节,药农们自发组织了多支以青壮年劳力为主的专业出药队,帮助药农起收中药材。出药队以量定价,既增加了收入,又为部分药农解决了家中劳力不足的困难,受到了广大药材种植户的欢迎。

百年老店蔡同德国药号的中医专家义务为市民号脉、拟开膏方,吸引近百名市民排起长队会诊,从中也反映了市民追求原汁原味的一种自我保健新的理念。

一要发展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二要扶持中成药生产。三是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重树我中药大国声威。

乡村中医药工程:一要像过去培养赤脚医生一样,为农村大量培养初级中级中医药人才。二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鼓励在农村开办中医诊所。三要在政策上扶持乡镇卫生院,逐步提高其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四要组织中医讲师团,到农村普及以中医药为主的初级医学知识。五要建立一项制度,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大中型医院和医疗科研机构工作之前,必须先到农村服务一年。

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程:中医药从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到临床实践等各个主要方面,均与西医有很大差别,其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也与西医药明显不同。长期以来中医日益西医化,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实行中西医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并基本按西医管理方式来管理中医。这种体制必须改革。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充分尊重中医药发展客观规律,完全按中医药自身特点确立行政管理方式和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将中医药行政管理独立出来,从上到下建立自成系统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

同时,要增加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经费投入。既要提高国家卫生行政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更要提高中医药行政事业经费在整个卫生行政事业经费中的比例。否则难以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宪法精神。这是真正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条件保障。

中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工程:政策法规往往决定一个产业或学科的存亡。日本明治维新后从法律上否定了中医,时至今日,日本已没有中医。这是个大教训。我国虽将“发展传统医药”列入《宪法》,但要在具体的法律政策和行政管理上落实宪法,还须下大功夫。

一要组织中医药专家和法律、经济及行政管理专家,对涉及中医药的所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凡有碍中医药正常发展之规定,或是修订,或是废止。二要加快中医药立法步伐,尽快制定中医药法。三要研究制定保护特种中医药的专门政策法规,像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一样,保护中医药典籍、传统配方验方、中医秘术秘方和新中医药成果。四要在医疗卫生新法律政策制定中,在贯彻中西医地位平等、一视同仁原则的同时,在一些方面应体现对中医药的鼓励和扶持。

今年2月,全国100多名著名中医师,联名上书党中央及国务院,建议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呼吁书指出,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会出了不可磨来的贡献,是解决我国13亿人口特别是9亿农民医疗保健问题的关健。唯有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保健体系,才可能解决中国特别是农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并成为全世界医疗模式的典范。如果无所作为,中医药如此发展下去,要不了20年,真正的中医将不复存在,如果中医药消亡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

资料链接

中医药学发展沿革

中医理论专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该书系统总结前人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该书的问世,表明中国在2500多年前就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博览前代医书,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该书的问世为古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及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毕生精力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方数千首,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均有精到论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遍尝百草,历时27年写就《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00多种,附方10000多首,是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

古代流传下来的医学著作还有《难经》、《针经》、《素问》、《诸病源侯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等等,从理论、药物、方剂到临床治疗,这些经典著作都为中华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思想

中医学的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证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主张防重于治,强调养生,主张心理治疗,小病早治,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医提倡养生,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还创造了各类中医气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健身方式,这是主张和方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未来医学、现代精神心理学所提倡的不谋而合。

中医很多理论是宏观的,也是超前的。西医知道脾有免疫功效才几十年,以前认为人成长后,其作用就不大了,脾一有损伤就切掉。而中医在张仲景那个时代就知道脾的作用。西医知道肺可以产生前列腺素、血管收缩素、并影响血管收缩舒张也才几十年,而我们的医书上早就说“肺主治节”、肺 “通调水道”。心脏病,中医知道和肝肾有关,治心脏需要调肝肾。咳嗽,中医知道除了肺和气管外,肾、膀胱、脾胃都可以导致咳嗽。

三大古代传统医学的消亡

原始医学从人类出现的那天起就诞生了。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他们发现烧热的土块或石头可缓解局部疼痛,身体某一部位被剌痛后,反而会解除另一部位的疼痛。于是,草药、针灸、按摩便在实践中被总结和推广开来。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便逐渐形成各自的传统医药学理论。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希腊、埃及,都也曾拥有过自己独特的传统医学,出现过世界四大传统医学并存的局面。古希腊人认为水、火、气、土是万物之根本,古埃及人则崇拜太阳神、土地神、大地神,古印度信奉地、水、火、风。这些古典哲学缺乏一种辩证唯物思想,在其指导下的医学没有形成成熟的对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其防病治病始终停留在经验性、随机性的水平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崛起的现代医学(西医),显示出强劲的势头。在西医的挑战和冲击面前,软弱无力的古印度、埃及、希腊传统医学相继消亡,逐渐为人所遗忘。

第三篇:什么语言才能懂

什么语言才能让你懂?

李孝杰 中文一班

2008221102110009

《小孩不笨》这部影片里多种语言混乱夹杂,英语华语马来语乃至地方方言,与此相对应的,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难以理解对方的话,而这,不仅仅是语言的不同,而是各方面的不能沟通。

语言上的障碍是不能互相理解的一方面。作为新加坡的华人,他们更熟悉英语乃至马来语,有两个场景是对此的诠释:一个是华文课上,老师讲到“稀饭”这个词,学生表示不能理解,但是老师拒绝用英语解释,因为“我以前上英文的时候,老师也没有用华文来解释。”而对于校长的老师应该与时俱进的要求,华文老师表示不能接受。这就不单单是语言障碍的问题,他们有共同熟悉的语言——英语,却不能以其为桥梁,使对方走进自己熟悉的世界,而是以对方陌生的方式,为其挖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无法沟通,而是根本就没有耐心听对方在说什么,是从没有过沟通。否则一个自己出钱给学生买字典,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习的老师,不但没有得到预想的提高成绩的效果,反而被学生厌弃,这不是很不合逻辑的吗?只因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是无效的,他们的“门”已经关了,完全不能走进对方的世界。 另一个场景便是在校长的办公室里,关于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的讨论,因为校长不能理解话中的含义而使谈话进入尴尬的境界。这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隔阂,就比如我们和西方人说蛇年出生的人比较聪慧,而他们的第一反应会说不是天蝎座比较聪明吗?这样的问题无所不在,可是这不是关键,只要耐心解释,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这反而是增进了解的话题,缓解僵持的突破点,而如果这些不同成了沟通障碍,只能说沟通的双方并没有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么想交流,他们,也不过是想让对方听自己说话而已。

所以,所谓的语言障碍只是沟通问题中很少很少的一个症结点,是为自己的烦躁缺少耐心找的借口,因为很多时候,沟通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心。电影里面很多矛盾产生的原因也并不是语言的不同,而是没有全身心的投入。

表现之一便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

就像影片名字一样,孩子并不笨,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恣意驰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世界镀上金色的光辉。杰利的细心上善解人意,学谦在博客上面表现的才华以及在电脑方面的天赋,成才对武术的执着,如果以多元智力论来说,他们不是笨孩子,甚至他们都不是平常的孩子,可是不论父母还是老师,他们看到的却只有成绩。他们整日要求的,也只是卷子上的分数。如果他们能更用心的关注孩子,能认可他们除了成绩以外的才华,能像那个胖阿姨一样适时给予鼓励,那么拥有这么聪明可人的孩子会是多么快乐自豪的事情。可惜的是他们只能看到成绩,而他们给予孩子的,也只有物质。

杰利曾经用黯淡的声音说:“我有爸爸妈妈,可是我的生活和孤儿差不多。哥哥就是不喜欢我,所以很多事情,我都是自己想办法。”显然,丰裕的生活下,杰利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开心,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孩子成长到无所不知的人才,他需要有人不是给他指引,给他帮助,可是当 ——《小孩不笨》观后感

杰利反复拨不通父母的电话,当那唯一用以交流的纸条又被震落在地上的时候,当杰利说印象中的爸爸只是一个黑漆漆的影子的时候,显然,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本应像路标一般给予指引的人不在,孩子们只能独自探索,只能在小的时候,就开始体会一个人的孤单。

电影中杰利关于怀孕闹的那个乌龙,似乎是一个笑点,很多人在这里放松紧绷的神经,可是我看到的却只有少年的无奈。

被同学戏弄的杰利只是想知道孩子是怎么来的,可是这时候看不到爸爸的影子,妈妈只是用几个字贴在冰箱上,淡漠的说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奶奶用难懂的方言说垃圾桶捡来的,佣人也用哄小孩子的语气说垃圾桶捡来的,哥哥们有自己青春期的困惑,这个时候,能给与帮助的还有谁呢?似乎教授知识的老师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可是老师也因为尴尬而恼怒,气愤是说再见„„

成长的道路很长,一个人探索很孤单,所以我们犯错误是不是情有可原?小女孩吃了过多的黄梨肚子疼,学校找了家长,爸爸妈妈才知道“我”又闯祸了,他们终于能把目光从工作转移到了“我”身上,“我们”也终于有了语言的交流,可是,“我”得能到的只是不问缘由的谩骂„„

此外,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也值得深思。

父母要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接电话而自己却接电话,面对孩子指责的目光又随意的用谎话遮掩,这直接毁坏了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使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感;杰利父亲在指导作业时候的敷衍了事,以及随意的责备,很多时候是孩子自卑的根源;妈妈在看到孩子买的礼物的时候不问根源的随口谴责,也许对于她只是一种习惯,可是孩子却从小,在亲人这里,就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可能他们的方法只是对上一代的沿袭,就像华文老实说我的老师教我英文的时候没有用华文翻译,就像成才的爸爸说我的爸爸这是这么把我从小打到大,也许他们当年也都怨恨过,可是一旦自己到了那个位置,又会不自居的借用自己曾经怨恨的方法,因为他们不知道除此以外,还能用什么方式。他们没得到过的,他们不知道怎么给予。

影片中也有对此尝试的该给,比如华文老师对得了12分的晶晶的鼓励,比如成才爸爸尝试着对成才说我爱你,试图通过送给他书包表示自己的关怀,可能,电影里,成功了,也可能,没有。就像教育部规定的公开鞭打学生,这是对传统教育制度的沿袭,可是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关于鞭打是不是适合体罚学生,尤其是公开场合的体罚, 有没有考虑他们的尊严。这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个人关于“我妈鞭打我,学校鞭打我,监狱鞭打我爸,这是什么,从小训练吗?”的质问让校长哑然,“学校如果没有办法改变身边人对受刑者的看法,就没有权利公开鞭打学生。”更是对制定此规矩者的警醒。也许,那些自上一辈流传下来的方法早就不适合现在,世界早就变了,对象也已经改变,相对应的教育制度,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有新的方式出现。

同样,学校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纵然父母把孩子交给学校想抛开一切责任是不对的,但就目前的教育形式,自小学开始到大学,学生在校时间几乎占据了所有时间的三分之二,这在孩子个人的成长力同样是不可替代的黄金时期。所以学校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授一些知识,同样有培养孩子性格,指引他们成长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学校同样是只能看见成绩而看不见人,这样应该是教育改革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然后,除了父母与孩子,还有相同文化中的人彼此之间的不理解。杰利爸爸妈妈吵架后无

人先道歉,因为他们认为冷战谁先开口,谁就输了,孩子都知道大人常逼我们讲对不起,自己讲却好像会死一样。另外对于开除成才和鞭打学谦的处分的一节,成才的爸爸和学谦的妈妈讲着对对方完全不利的话却不自知,因为他们完全沉静在自己的思维里,而丝毫没有顾及身边的人。

整个电影中矛盾重重,夫妻的争吵,兄弟之间的漠不关心,父母子女之间的冷漠。以及匆忙的人们互相之间的隔阂,如此种种,必然会有很坏的结果:成才和学谦去偷东西,去抢劫,杰利也偷了别人的钱,虽然剧中他们有各自的理由,并且最终大团圆的结局给了他们光明的未来,可是这些取自现实中的情节,却真的很难有电影中的结局。

到底什么语言才能沟通呢?其实能交流的不是语言,是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总是积极的,理性的试图学习。可是他们的积极是有限度的,杰利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儿童晚期,他们渴望通过成功取得成就,体验随之带来的胜任感,可是他的成功得不到认可,学谦则是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感对统一感混乱时期,他们在学校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 形成人格,社会,职业方面的自我认同感。这是一种关于自己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样成为理想中人等一系列感觉。但是,同样的他的行为得不到认可,无法取得不同角色的统一。这是一个本应该有人指导的时期,否则很容易在慌乱中走进歧途,就像电影里面的孩子。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智力并不是单一的,创造力高也是智力高的一种表现,所以,不论学谦成才还是杰利,他们都是聪明的,只是他们得不到关注,得不到认同,所以,博客中,学谦写下杨学谦死了,现实里,他已经绝望,那扇门,是真的关闭了。他们结交那些坏人人不是偶然,因为在那里会有人听他们说话,赏识他们平时不被重视的才华,并且有兄弟间的关爱。就像现在的传销,很多人被吸引不是因为本身多么的邪恶贪婪,而只是渴望一点温暖。

太多的负面强化,没有对孩子的表扬,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不懂的称赞别人,无法用自身的行为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太多太多的事情已经深深的隔阂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人也都丢失了打开别人心扉的那把钥匙,太多次的问“我不知道要说什么语言你才能听得懂”,却仍旧不能走进别人的世界。

那么多现实的问题在电影里忽然转折成了大团圆,可是,屏幕前的我们,要怎么解决生活中的沟通障碍,我们是不是很久以前,就已经不被人听懂?

第四篇:儿童语言障碍是何因?

自从出生后有哭声起,小儿就开始了言语发育进程。小儿语言发育与大脑发育和听力有亲近的联系, 一般来说,小儿语言障碍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儿童2岁以内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高热惊厥、病毒感染等,造成脑组织损伤,从而使小儿失去患病前原有的语言能力。这类语言障碍称为失语。一般经过对原发病治疗和应用亲智能神经药物,可使语言障碍症状减轻或恢复正常。

2、发音器官畸形喉部畸形罕见,主要是口腔腭裂、唇裂及舌体畸形造成的语言障碍。其特点小儿可以发音,但语言很不清楚。目前多主张在3岁前矫正畸形,然后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小儿可以恢复清晰的语言。

3、脑缺氧和脑损伤小儿出生时,由于难产等原因造成小儿缺氧或脑损伤,使得大脑中负责语言的部分发育不良,结果造成小儿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生和发展的迟缓,或一直无主动性语言,只能被动地用简单词语回答问题,同时多伴有智力方面的缺陷。这类语言障碍很难治疗。

4、听力异常导致语言障碍小儿语言发展必须依靠正常的听力。婴幼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利尿药等,可致小儿内耳中毒,听力下降,从而导致小儿语言障碍。这类耳毒性药物造成的语言障碍最好在3岁前进行干预治疗,否则很难治愈。

第五篇:投资是什么,融资是什么

投资是什么,融资是什么,投融资咨询是做什么的?

1.所谓投资是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2.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我们通常讲,企业筹集资金无非有三大目的:企业要扩张、企业要还债以及混合动机(扩张与还债混合在一起的动机)。

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从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看,作为企业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金融知识、了解金融机构、了解金融市场,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企业必须与之打交道。为此,我想简要地介绍一些金融的基本知识,与大家一起学习。金融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调控、金融监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市场细分案例篇范文下一篇:说明文阅读免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