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养成教育进行思品教育论文

2022-04-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依托养成教育进行思品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反思现状特点解决方案0010-03反思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掌握反思的方法,才能主动捕捉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

依托养成教育进行思品教育论文 篇1:

打造向善教育 培养善秀少年

学校文化是学校思想的灵魂,文化立校是时代的选择。我校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秉持理念先导、内化为思、外化为物、具化为制、显化为行的原则,全力打造向善教育,培养善秀少年,建设向善校园。

一、内化为思,凝化成理,定位向善教育内涵

(一)理念引领

我校坚持“为育人而教书”的真谛,通过总结、反思、提炼和升华,凝成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向善教育,培养善秀少年”,明确提出“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有担当的现代人”的办学目标,确定“先做人再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会做人”的育人思想和“向善、启智”的校训,引导师生明晰向善教育就是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的教育,让导善、学善、言善、行善、思善成为学校的主旋律,激励每一位师生以知善为荣、行善为美、扬善为品。

(二)制度教育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严和兼容”的原则,突出制度化、民主化、人性化。通过发现问题、征求意见、讨论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形成制度、教工会等环节,充分吸纳教师、学生、家长的智慧,制定了具有教育性、激励性、实效性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建构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制度呈现的最终结果,还在于制度建设形成的过程。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就是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的过程,了解学校制定某项制度的原因、过程、结果、目的和意义的过程,从而增强他们对制度的认同感,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逐步实现学校管理从外在法治到内驱自治的转变,真正做到民主管理,凝聚教育合力。

二、外化为物,模化成型,外显向善教育理念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为此,我们对学校的物质文化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建设,营造“向善校园环境美,向善师生风貌美”的和谐氛围。

(一)合理规划校园环境

楼外环境文化以向善教育为核心,宣传善,体现善,弘扬善。校门文化严肃庄重、沉稳大气,又不失生动活泼、朝气蓬勃;西侧门廊文化是一道虚掩的“善”字门,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目标,体现我校为实现向善教育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美好愿景;东侧门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落地浮雕,“善”字居中,凸显“诚信、勤勉、责任、担当”等字,体现培养当今时代有责任、有担当向善少年的愿望;校门区、绿化区、运动区,区域分明;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场地相连;爱心果园、聚善园、瑞秀池,秀色浓郁。各区域、各场地主题文化教育鲜明,反映学校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内涵。绿化区体现劳动创造一切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劳动美);运动区体现生命在于运动的动感力量(运动美);健身区体现健康安全观念(健康美)。各区树立区域牌,用以介绍相关知识、文化、安全等常识。围墙文化或围绕国学美德,图文结合,突显“仁、义、礼”等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国学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或围绕国家教育方针,色彩鲜明,展现“德智体美劳”教育内容,彰显素质教育,体现教育宗旨;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凝聚国人精神。

(二)精心布局楼内环境

廊道文化彰显向善、启智特色。各楼层的主题分别为:感恩与善、体育与善、历史与善、诚信与善、榜样与善。班级文化彰显班级风貌,一班一品质:阳光班、爱心班、 自信班、赏识班等;功能教室体现其功能,一室一风格:“艺博园”的巧手制作栩栩如生;“墨香园”的师生作品墨迹飘香;“心语小屋”的真情对话放飞心情;“雷锋超市”的文具衣物凝聚关爱。办公室文化体现学科特点,一室一亮点:数学办公室用数字和图形揭示事物的奥妙;语文办公室用精练而意丰的国语揭示人生哲理;英语办公室用英文字母传达异国风土人情。

三、显化为行,累化成品,打造向善教育团队

学校搭建平台,在活动中培养向善教育团队,在行动中彰显向善团队的精神和力量。

(一)强化学习,提升六力,打造向善领导团队

为了打造具有凝聚力、学习力、感召力、战斗力、决策力、创新力的班子队伍,我校通过每周一的班子会议,组织班子成员学习讨论、总结反思,强化领导者就是决策者、引领者、服务者的意识,扬班子正气,做教师榜样。

为推进学校发展,我校紧紧抓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实施党员干部“一二三四”工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一核心),党员干部送安全到楼层、师生活动室(二安全),走近教师、学生、家长(三走近),承包年组、楼层、班级、社团(四承包),设定党员干部责任区,鼓励党员干部坚定信念,提升能力,由经验型向科学管理型转变。

(二)立足校本,深化课改,打造向善教师团队

我校立足校本,提高师德,引领学习,务实教研,深入课改,加强向善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强师德。我校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完善相关制度,签订教师责任状;张贴黑河市“师德师风十不准”等相关文件要求;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师德、铸师魂、树形象”等内容的讲座、论坛、演讲活动;利用宣传栏、广播、校园报等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

二注活水。通过自学、集体学习、网络学习等方式引导教师学习,促使教师在学习中提高。要求教师每天阅读有关教育信息或教育专著,以《新课程怎么教》《新课标导学方式》《教师报》和其它教育书籍为蓝本,开展读书交流、答辩、理论测试,促进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抓教研。在教师中开展“三字两话一操作”过关活动、“一课一标一案”达标活动,积淀教师专业底蕴;通过集体备课、讲评一体听评课、教研沙龙、年组推优、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开展“人人有个人课题,各组有合作课题”的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成立由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组成的名师工作室,负责教学诊断、咨询、跟踪指导、示范引领等工作,通过“扶困帮弱、抓实中坚、推进骨干”的阶梯培养模式,促进教师均衡发展;围绕演讲、论坛、课件制作、写教学反思、建立成长档案等,开展特色展示活动,体验教师成功的幸福。

四推课改。学校提出教师要加快“五个转变”、做到“四个好”、突出“三个关注”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以问题为主线,以读、议、亮、点、拓为教学流程的自主、自由、自信的“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

五促评价。我校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依托《第二中学教师量化考核细则》,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评价教师,通过评比激励教师成长。

(三)帮扶指导,提高素质,打造向善班主任团队

我校依据“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结合”的原则,精心选拔、任用和管理班主任,实行“三步”管理法,即由搀着走,到带着走,直至独立走。

一是通过班主任例会,即新班主任入格培训、老班主任升格培训和优秀班主任风格培训,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班级管理、工作流程、家校沟通等培训。

二是通过“思行合一”活动,要求班主任撰写教育教学故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感悟。

三是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打造班主任青蓝工程,促进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创新载体,育德于心,打造向善学生团队

为了更好落实课改“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我校把向善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依托“行为规范月”“校园之星”评比、班级卫生检查、劳动责任区和大课间操等活动,夯实养成教育。

二是以向善教育为主线,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管理,开展以 “四德”即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为内容的活动,建立“向善爱心救助站”,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

三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坚持重特大节日、纪念日教育制度化,通过开展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传统教育,净化学生的灵魂。

四是以美育为根本,在学生中开展明理知耻、节俭感恩、励志诚信、责任担当等主题教育活动。

五是以法制教育为基石,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举行“关爱明天、依法行事”“文明在路上”等专题法制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六是以科普教育为延伸,通过参观科普知识展、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

七是通过开设“心语小屋”,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及时疏导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八是以安全教育为保障,构建安全管理网络,引导师生树立危机意识,确保安全教育无漏洞。

九是社团活动展风采。我校组建了包括根雕、摄影在内的19个“善秀社团”,践行学校“打造向善教育,培养善秀少年”的办学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五)拓宽渠道,沟通合作,打造向善家长团队

为达到“家校携手,共育善秀少年”的家校共育目标,学校建立家长群,创办《家庭教育》校报,设置家长学校宣传栏,举办分层办学的家长学校培训会,逐步建设一支“重教育、懂教育、会教育”的家长团队。

多年的积淀与努力,我校向善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校文化浓郁厚重,师生精神风貌昂扬向上,学校社会信誉显著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曾荣获“国家级科研先进校”“全国语文百强示范校”“黑河市长跑运动先进集体”“黑河市优秀家长学校”等多项荣誉。风劲正是扬帆时,我校将进一步把“向善教育”理念和目标转化为师生的教学实践,升华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内化成一种素养,让“向善”滋润和牵引学生的灵魂,催生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让校园在“向善”理念的引领下,成为领导放心、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乐园。

(责任编辑 付淑霞)

作者:李巧玲

依托养成教育进行思品教育论文 篇2:

农村初中教师群体反思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 教师反思 现状

特点 解决方案

0010-03

反思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掌握反思的方法,才能主动捕捉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

一、农村初中教师群体反思现状

1.教师自主反思意识淡薄,缺乏反思的主动性。从整体上看,虽然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能够意识到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反思愿望不强,原因在于有的教师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迫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有的教师把教师这一职业看做是谋生的手段,认为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是一种负担。

2.教师进行反思的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实践来看,教师反思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普遍存在反思内容零散,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尤其是缺乏对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反思。

3.教师反思的途径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从教师个体来看,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是主要的反思途径;从教师群体来看,评课是最主要的反思途径。在农村初中,教师普遍没有意识到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不得不对教师提出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要求,对此,有的教师把教育教学反思当做一种额外的工作负担,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才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导致教育教学反思行为流于形式。

4.教师的反思视角比较狭窄。从实践来看,教师反思的角度集中在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对教学过程只是做简单分析和回顾。

5.教师反思的能力比较低,缺乏批判理论性知识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反思集中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描述,对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亮点进行记录,对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反思的内容仅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极少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原因在于教师缺乏问题研究的意识及相关的理论指导。

二、农村初中教师群体反思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受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1.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教师不注重学习和更新教育理论,有的教师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不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倦怠感。

2.教师的反思倾向不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有的教师习惯于掌控课堂,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缺乏反思意识。

3.教师的反思能力不足。反思能力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有的教师对此并不认同,认为反思能力强弱无关紧要,习惯于凭借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开展工作,不愿意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沟通,导致教育教学反思能力不强。

4.教师的反思方法不对。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师生合作研究决定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一个设计者、决策者、施行者和创造者,如果教师没有掌握一定的反思知识和反思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1.学校没有形成合作反思的氛围。农村初中教师之间的竞争比较明显,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基本上是学校的“单干户”,教师之间缺少真正的交流,教师反思的形态表现为个体的自我独立反思。

2.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流于形式。在农村初中,学科组是唯一的教研组织形式,各教研组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教育科研章程制度。学校对教学常规工作,如备课、听课、课后反思、作业反馈等不够重视,而教师则将教研活动看做是一项工作任务,没有做到集思广益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此外,教师接受培训和参加校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反思的积极性不高。

3.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农村初中学校对教师能力评价的标准还没有突破传统的局限,对教师的评价仍然是以学生的成绩和班级的量化排名为标准,虽然也涉及备课、上课、反思等教学常规评价,但是在执行中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评价层次,导致教师反思质量不高。此外,在考评制度的影响下,同级同科教师之间担心对方的教学能力超越自己,没有将同事视为合作者,更谈不上进行合作反思。

三、对策与建议

(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石,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

教师良好的反思能力是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盲目的、没有任何依据的怀疑和批判。丰富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能够为教师的反思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拓宽教育教学视野,为开展教育教学反思奠定理论基础。学校可以给教师提供三类学习内容。一是与教育教学反思有关的书籍,如《反思性教学》《走向合作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名师成功: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等。二是与教育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从被动到主动:教师专业化依赖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等。三是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书籍,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教师怎样做叙事研究》等。通过自主式、培训式的理论学习,教师对教育教学反思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够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进而形成反思倾向,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增强反思意识。

(二)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日记,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坚持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形成反思习惯的一种有效方式。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日记能够使教师对教育教学有更为深入地理解,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要写好教育教学反思日记,教师首先要有职业理想,自觉摒弃为完成任务而写反思日记的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做到持之以恒。其次,教师要明确教育教学反思 需要记录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不是臆造出来的,而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经过回顾、思考和总结出来的。最后,教师要明确撰写反思日记没有固定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和描述。常见的教育教学反思日记有课后反思、反思随笔、反思日记、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灿烂的中华文化》后,在教学反思日记中写道:“走进教室后,我突然想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历史课的内容存在一些联系,而学生的历史学得还不错,不如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于是,我改变了预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畅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没想到,学生们讲得比我想到的还要多,涉及科技、文学、建筑、思想、文字、饮食、传统节日……”这位教师在反思日记中记录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写道:“本节课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现在看来,我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学习相关的素材,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历史情景,这样的教学会更生动,还可以让学生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回顾教学过程,这位教师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这对其改进教学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以“同课异构合作教研”为纽带构建反思文化

教育科研工作对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新课改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既需要教师个体主动研究,也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同课异构合作教研是指学校定期让同年级组几位教师独立备课同一教学内容,然后同上一节课,从而对比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通过教师共同讨论,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过去,开展听评课活动,教师们只是坐在一起评一评、议一议,成效并不明显,而同课异构合作教研则不同,每一位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能够促使研究进行得更深入。例如,七年级两位政治教师同上《学会调控情绪》一课,那么这两位教师暂时是被研究者,八、九年级政治教师是研究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前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观课、议课,在“备课—异构—观察—研讨—反思—创新”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和谐共振,又有不同看法的思维碰撞。同课异构合作教研使教师们有了站在“巨人”肩膀上审视自己的机会,使教师迸发出了前进的动力,从而克服了思想上的惰性,做到了自主反思、与人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援的状况。

(四)以多元开放的反思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反思热情

霍顿认为:“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观念,你不应该从理智上说服他们。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引入一定的情境,使其必须依赖新观念行动。” 教师反思评价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教师确立反思观念,调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活动的积极性。首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评价,评价主体不应只是学校的管理层,也不应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班级的量化作为唯一标准,而应让学生、同事、教研组、学校、教师本人、有能力并愿意参与的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同时将教育教学反思纳入日常教学评价中,建立以自我反思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发展性评价机制。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够使每一个教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能够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促使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活动,使被评价者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其次,打破“平均主义”的评价观念,让评价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奖励、评优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对敢于自我揭短、敢于质疑权威及敢于批判他人错误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教师给予优先考虑。在对教师的素质进行评价时,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应占有一定的比重,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例如,学校可以将观课教师在“课堂观察评价量表”上给 出的平均分作为授课教师的“上课”分,将授课教师的反思日记进行评价,并纳入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

(五)以主题研修为依托,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主题研修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主题研修是指教师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研究主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志同道合的2~5人共同合作,在一定时间内开展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其中,确定研修主题是前提,教师通过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上升为理论,进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是最终目的。例如,长期以来,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不高,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为了缩小研究的切入点,政治组的几位教师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于是,教师们以“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作为研修主题,对教学情境的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进行研究,同时还学习了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为开展情境教学奠定了基础。随后,教师们选取七年级课文《学会拒绝》和八年级课文《我爱我师》分别开展教学,并确定了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七、八年级的教师解读教材和课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展示教学过程,其余教师进行观课,记录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思考教授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结束后,教师们召开了分析诊断会,授课教师谈教学体会,观课教师轮流发言,分析数据报告,陈述教学现象,给出教学建议等。最后,全体教师开展深度反思,撰写反思案例,形成一定的教学理论并再次展开教学。通过主题研修,政治组的几位教师对情境教学理念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总结出了“关注学生情感,创设现场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环节”“预留空白,创设悬念情境,增添课堂吸引力”“构建生活大课堂,创设故事情境,增加课堂亲切感”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等观点,改进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质量。

农村初中学校要密切关注教师群体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为教师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施展才能的平台,引导教师养成教育教学反思的习惯,提升反思能力,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责编 欧孔群)

作者:李丽华

依托养成教育进行思品教育论文 篇3:

浅谈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

【摘 要】在思品课教学中实践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依托学生生活,挖掘生活资源,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情境,拓展教育渠道,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思品教学中,明理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生活化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思品课教学“生活化”着眼于回归真实的生活,优化思品课的课堂教学,将激情、明理、导行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依托生活,激发情感

情感的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教育教学只有在情感上打动学生的心,才能引起他们的理性思考。没有感情的说教,再好的理论也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若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就必须依托真实的生活事件,挖掘最丰富的生活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与学生展开丰富的交往活动,使学生消除心理屏障,打开心扉,主动接受教育。

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在融洽而平等的交流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使其提高认识,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坚持将情和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情为先导,以理促升华。“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以热情点燃学生的生命,用哲理启迪学生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育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双赢”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在思品课教学实践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开发生活资源,创设真正“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要使教学情境真正“源于生活”,要着力于以下几点:

1.生活情境易于体验

教学情境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生活,就对教师创设情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放下姿态,“俯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关注他们的生活,以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尊重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回避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挖掘真正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生活素材;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节拍”了解学生因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道德认知和判断需求,使思品课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贯通,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需求,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2.生活情境富有意义

挖掘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精挑细选”,多挑选能够让学生有积极生活体验的情境,过有意义的学习生活,避免过多负面消极情境对学生的影响。

3.生活情境再次加工

生活情境的再现是简单的“重现生活”,教师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能赋予学生已有经验。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反映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三、拓展生活,丰富形式

1.拓展教育空间,注重渗透教育

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倡导并要求各门课程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与职责,形成课堂教学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渗透到学校环境和校风校纪中。校园环境是学生接受品性教育的“隐性课程”,良好的环境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着力从学校的硬环境即校园建筑特色设计、公共场所的文化设计和学生住宿环境的人文设计等和学校的软环境即学校传统、课堂教学、教职工的思想品行、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等入手,让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2.拓展教育渠道,挖掘教育资源

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等各种社会资源的隐形教育导向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与家长相互配合。加大家校沟通力度,提倡教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面谈、家校联系本、短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学校可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各种参观、访问、调查活动,感受生活。与此同时,利用好网络资源。开辟形式多样的网上教学、推动校园文化网上行活动;加强校园网建设,对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开展讨论,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通过微信、微博、贴吧、QQ空间、个人主页等,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电子邮件、BBS等各种沟通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淡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增强教育的亲和力等等。

四、引导生活,内化行为

古人云:“履,德之基也。”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道德不仅来源于实践,更贵在实行,需要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学校既重视课堂道德教育,又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在引导青少年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道德养成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践行道德的自觉精神,使他们把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品质和习惯。例如: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探究辩论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公益性劳动。在新授七年级下册《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时,可引导学生讲故事、举事例、谈感想,例举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讲规则秩序带来的危害。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围绕“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展开讨论辨析,让学生畅所欲言。

力所能及的提供各种机会,组织、引导学生由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强化了主题意识、生活意识,激发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从而促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宝君.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若干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2(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

作者:顾丽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论文下一篇:大学英语语料库语言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