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你后悔当兵吗

2022-08-27

第一篇:大学生你后悔当兵吗

大学生,你后悔当兵吗?[定稿]

大学生,你后悔当兵吗?

时间:2015-12-13 作者:小柯 来源:再出发

导读:大学生士兵在军队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携笔从戎、豪情满怀,但大多离开部队之后对这段经历都各执一词。小柯是一名曾从军2年的大学生,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士兵的心理状态和理性思考。

大学伊始

时间倒回到2010年9月,高考差两分就上一本线的我,被省属重点高校排名前三的专业录取。原本我应该和同龄人一样按部就班读完四年本科,到2014年7月领证毕业

也许,在风华正茂的年纪,迷茫是总也避不开、绕不过的。 大学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甚至也不如高三那样充实。刚入学时踌躇满志、胸怀远方,但一年忙忙碌碌下来,诸事不顺、不知所谓,收获和锻炼没见多少,反倒是把学习给耽误了,还挂了一科毛概。个人感情也不顺利,长期分处两地的我们,开始渐行渐远。尚未走出高考失利阴影的我渐渐跌入情绪低谷,变得郁郁寡欢。我突然觉得,在一片喧闹欢笑声中,我反而找不到目标了,那种迷茫感让人不知所措。

都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导演。但我们却不知命运最后选择了哪个剧本。没人想到我会在大二时做出一个另所有人出乎意料的决定:不顾家人反对,执意报名参军。2011年12月,我一身戎装,从军入伍。

那会,大学生士兵还算稀有,虽然国家政策以及地方高校做法都已出台几年,但宣传力度和待遇安排等远不及如今这般,大学生报名也没有出现火爆场面。毕竟从一名本科生到战士的转变,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愿意承受这样的机会成本的,现在有时回想起来我也挺佩服自己当时的勇气和决心。就像后来新兵班长和战友们像看到外星人一样好奇问我:你一个好好的在校大学生怎么会跑来当兵呀?!

就这样,我背起行囊乘坐绿皮火车来到了部队——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野战部队。

从军生涯

进到军营傻眼了,与想象中的简直是天壤之别,更与电视剧《我是特种兵》里的大学生士兵小庄所经历的相去甚远,感觉再一次被现实所欺骗。第一次是大学,第二次是部队。然而我已无路可退,既来之则安之,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

我被分配到了基层作战分队,与其他新兵待遇完全一样,丝毫没有因为我是本科生而有所“优待”,下班排后同样如此,这让我多少有点“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后来我逐渐认识到:在部队班排,不讲学历讲能力,不论年龄论兵龄。

第一年在战斗班排,用班长的话讲叫“猛搞猛搞,搞死拉倒;搞完洗澡,洗完再搞”,日复一日地除了训练还是训练(都说步兵跑断腿,我没跑断腿,倒是后来一次长跑后落下了个腿疾,伤到了右膝盖,从此天气一冷就犯病,酸痛难忍)。有好几次半夜小腿抽筋猛地醒来,坐起来擦干冷汗忍了十几分钟后又倒头睡着。夜里时常梦见父母、同学和朋友,过往的一幕幕在脑海里重现……而这美好的梦境最终都会伴随着清晨嘹亮的起床号的响起而消失。

军恋也不像传闻中令人羡慕的那样美好。两年中我也见证了太多的不欢而散,结局都是当兵后劳燕分飞。在部队过的第一个春节,是我第二次打电话给她,唱了首刚学会的《当那一天来临》给她听,然后我问了句你愿不愿意等我,换回的却是电话那头模棱两可的回答。我说我懂了就这样吧。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再也不唱军歌给任何女孩子听。

作为唯一拥有本科生学历的士兵,第二年我被指导员安排到了连队,成为文书兼军械员。也算是发挥所长有了用武之地吧。指导员是个一米八多的大块头山西人。作为文书,我在连队战士中和他打交道算是最多,也是被他骂的最多的人。刚接手文书工作时,一次打印一份连队花名册用于参加上级集训,因为没打印封面,就被他甩了回来,劈头盖脸地猛“屌”了一顿,工作标准太低如此这般。后来,我经常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细节问题被他臭骂,有时甚至让我感觉莫名其妙十分郁闷。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特别的经历,无形中锻炼了我的抗压能力,也培养了我一丝不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些都在退伍复学后参加社会实践时感受得十分明显。时至今日,我依然感谢指导员当初对我的“破口大骂”以及批评指正。同时也教会了我一点:要懂得放低身段,有时候甚至要放弃所谓的“人格”和“尊严”,别特么把自己太当回事。

部队三令五申严禁士兵使智能手机,但你懂的,仍有极少数的士兵会冒着处分危险用尽各种办法“顶风作案”,当了老兵的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一有机会我也会看QQ空间里好友的动态以及一些关于军人的段子和软文,然后心中各种感慨。就像一个段子说的:别人在网上晒美食美景、晒结婚照亲子照自拍照,我们当兵的只能在晴天时晒晒被子。与同龄人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顿时有种“无处话凄凉”仿佛被世界所遗忘所抛弃的悲惨状。

当兵两年,有得亦有失:失去的是一去不返的韶华岁月,得到的是难能可贵的战友情。话又说回来,两年青春的加速折旧能让一个青涩的男孩迅速成长为有担当的男子汉,这塑造了一个人的品格,锤炼了一个人的意志,让我的心智更加具备坚毅和韧性,也为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笔,刻骨铭心。

重返校园

在部队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学识的重要性。服役期间,我没有选择报考军校,而是决定退伍后复学继续完成大学学业。相比大多数一起当兵的战友,我又是幸运的。我还能重返校园读书,不必立即为生计所发愁操劳,在象牙塔里无忧无虑地学习直到毕业后拿个本科文凭,更重要的是,再次回到校园时,我对于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应该干些什么,去学些什么东西,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那么左右张皇了。而战友们多数受学历所限,工作选择更多的是出卖体力。他们当中或去当辅警协警、或给人打工、或合伙倒腾买卖,还有少数自个创业。当然了,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2013年2月春,我又回到了大学课堂。部队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缺乏切身的认知。刚一退伍我也曾有所担忧,怕与社会脱节严重。当年2010级的同学都在2014年7月毕业,而我还要与小两级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学习和生活,心中难免会有所疑虑:思想成熟会不会差距太大?交流沟通会不会有障碍?生活习惯会不会截然不同?好在都是90后的年轻人又都是学生,尽管年龄上相差两岁,但这并不妨碍我融入新集体拥抱新生活,很快就与他们打成一片,他们也从一开始叫我“师兄”到后面“没大没小”地直呼姓名。

之后我有了明确的目标,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当中,每天晚上都会去图书馆自习,看书或写作业。我很少参加社团活动,也从来不在宿舍蒙头打游戏,只想把落下学习的给补回来。毕业前,我考了英语六级、会计证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证,最后还如愿拿了奖学金,也给老师们留下了个不错的印象。这至少证明了自己不比别人差。 求职之路

那年当兵,并不是什么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也不是为了了却儿时军旅梦的情结,纯粹只是为了给青春另找一个出口,换个道走。于是,毕业时我又到了一个转折点。 九月份,2015年秋季校园招聘拉开了序幕,我和其他大四狗一样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成为了数百万应届毕业生中的一员,开始每天奔波于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在面试的过程中我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作为大学生,你当初为什么想要去当兵?看着我简历上写着“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面试官脸除了面露赞赏之情更多的是一脸疑惑,试图从我的回答中了解个中缘由。我面带微笑与他(她)两眼对视,说这对男孩子来说是一种难得的锻炼机会,而且现在大学生太多,有当兵这样的经历可以增加个人的竞争力。我并不知道这样的回答他们是否满意,但我是切身感受到了部队经历对我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名退伍大学生,有时候压力不是来自自身,而是怕辜负了身边人的期望,特别是父母。我本该早日出来工作为家里分担负担,却因为当兵而休学两年,觉得有愧父母。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眼高手低,特别是大学生。应该说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况且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毕业生想找份好点工作却也不容易。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如今大学生已是供过于求,毕竟是典型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说了算。有过两年基层部队经历、也吃过不少苦头,我愿意从最基础的哪怕是搬砖做起,因为我依然相信只要自身素质过得硬、平台足够大,无论就业压力有多大、竞争有多激烈,定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再次出发

朋友圈里,同学们已陆陆续续地结婚组建家庭,有的小孩都已经满屋子跑,甚者准备等国家政策落地后生二孩了。而当年一起踏入大学校门的同学也都已经出来工作快两年了。再看看自己孑然一身,不禁一番唏嘘。我忍不住又反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去当兵?这个选择究竟正确吗?

12月1日退伍两周年,我发了条朋友圈,内容只有“再出发”三个字。从踏入大学校园,到携笔从戎,到重返校园,再到如今面临毕业,每一个转折点每一次抉择都是一个新起点、新征程。很喜欢这句“军人走哪都要最优秀”,适合拿来当座右铭。不是为了彰显(曾经的)军人身份,而是能时刻提醒自己退伍不褪色,作风不能丢。

有人说,路是自己选择的,跪着也要爬完;也有人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却想说,这些都是马后炮。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可预见性,也无所谓的后悔不后悔。活在当下、走一步看一步更来得实际些,因为谁也不知下一步会怎么走、走到哪。就像当初连我也未曾料到自己会在大学半路出家去当兵。

一句话,踏实走好每一步。送给和我一样的大学生士兵,也送给每一个人。

我曾当过兵,但我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没有耀眼的光芒,也没有辉煌的过往。写下这些并不华丽文字,并非熬鸡汤更无意传播负能量,只是在整装待发之际,回首过往审视当下,让自己更好地再出发,方为我的由衷之意。

(与作者经历相似,文章感同身受,转载以自勉!)

第二篇:爱上我你后悔吗情感美文

记得两年前,十五岁。

花一样的年龄,却过得死水般的浑浊。

遇见我,爱上我,保护我。

爱上这么该死的我,你后悔了吗?

我在你走后的无数个夜晚,哭着醒过来。

梦里的你,还是像以前一样陪着我。

那种我触碰不到的感觉,让我一度崩溃。

环抱着自己拼命的哭泣,希望一切可以重来。

把自己埋进被子里,不睡不想不哭,让心隐隐作痛。

我很想问,爱上我,你后悔吗?

只是一切都晚了,我再也听不到答案。

甚至,我想见你。在梦里的你都已经模糊。

我对那种遗忘的感觉很恐惧,很害怕,我不想忘记。

我一次次的去我们曾经约会过的地方。

一遍遍的回忆我们的那些美好的曾经和遗失在记忆里的碎片。

可是,你的样子,你的身影,却还是越来越模糊了。

我拼命的伤害自己,希望有一天你能回来告诉我,别伤害自己,我会心疼。

可是,我深知,你再也回不来了。

你去的那个地方是我不能跟随的。

记忆

我以为我忘记了。

都两年了,应该把你从心底彻彻底底的删掉。

只是,一张照片,一个场景,一段文字,却还是轻易的勾起对你的回忆。

我一直都以为自己可以忘记,只是原来我做不到。

两年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可以重新开始。

却发现,所谓的忘记,只是把你埋在了我心底最深处的地方。

然后,一天天一次次的骗自己早已遗忘。

那年夏天,周遭的一片混乱和你身下绽放的鲜血。

我叫你,我摇你,我抱着你。

我拼命的想去拭擦你身上的血,越擦越多,越擦越多。

那样的场景一次次的在我的梦里出现,我的无能为力和恐惧,让我想杀了自己。

渐渐的,我喜欢上了看着鲜血涌现的模样。

我从来不会把自己手的内侧让别人看见。

因为那满是我对你的思念。

自残,看着鲜血从自己的身上,手上涌现的时候,我才又想起了你。

然后安心的笑了。

我再也不能告诉你,

如果能有重来,我宁愿去相信你说给我的那个未来。

十五岁,是不是让我承受得太多了。

重生

有人说死去的人会变成空气,活在自己最爱的人身边。

我相信了,我宁愿相信你只是变成空气来陪伴我,而不是永久的离开我。

我改掉了我所有的坏习惯,学会乐观和善良,学会了始终微笑。

喜欢上蓝天,喜欢上白云,喜欢上大海,喜欢上你说很美好的一切。

因为这是你的梦想,所以我也默默地喜欢上文字。

你知道吗?现在,世界上多了一个用文字来怀念你的女孩。

你说过的那些很美丽很向往很想去的地方。

我会代替你完成,我还会在每一个地方写下关于我们的故事。

用一个个故事,沉淀出我们曾经一切的美好。

即使曾经的一切已成碎片,我也要它呈现出最美好的样子。

有一个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女孩,

为了自己,为了代替你完成你未能完成的一切,很努力很努力的生活着。

现在的我喜欢笑,喜欢闹,喜欢哭。

喜欢伪装自己,喜欢假装坚强,喜欢上说没事。

她深深的知道,已经没有人会在意她有没有事了。

走在灯红酒绿的大街,她往往想念起你。

那个一次次把她往外拽的男生。

第三篇:征兵开始,我能说我后悔当兵了吗?

今年全国征兵,从8月1号开始,又将要有一大批有志青年,满怀热情踏入军营这片热土,并经过几个月的入伍训练,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义务兵。有句话说得好: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昨天,有个第二年的小伙子,给小编投了一篇稿子,谈了谈自己当兵两年的感受,处处流露出“当兵后悔两年”的强烈感受,写的真情实感,写的声泪俱下。文章虽然流露出了许多消极思想,但的确反映出了少数部队当前客观存在的“顽症陋习”,希望各位看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是非曲直。义务兵为什么不愿意留队文 | 月月鸟前不久,部队考学。笔者同年兵也在进行军考,我一见到他就调侃道:“你一个宁可跑武装五公里也不愿意上政治教育的人,还想当上党国军官?他竟然回答,为了能公开用手机、为了能比战士舒服些? 听完以后有些震惊。但真正静下来反思,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战士错误的价值追求已深入骨髓,部队“不成文”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对其伤害之深。

战士留队转改士官是为了长期在部队发展,说小了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锻炼自己,提高能力,说大了就是继续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随着一年一年的变化,当兵冷、征兵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想留下来的战士也越来越少。从以前抢着要留下到如今争着要走的现象,确实应当引起我们各级的高度重视。 当前义务兵为什么不愿意留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突出,为什么不愿意留队呢?请听一听笔者的心声。(以下指的都是部分人员)

原因之一:义务兵等于哑巴兵。 只许士官放火,不许义务兵看火。

每次开完会,班长都会问你,你有什么意见吗?我都会笑着摇摇头没事。我tmd能说出来,班长,晚上能不能不要玩手机游戏开声音?我睡不着。班长,你规定了打扫卫生表,除了我们几个义务兵谁tmd落实过?班长,你能规定抽烟只能在排房外抽,那我为什么公差回来一股烟味?班长,你说我内务一坨屎,起码我还是有棱有角,为什么不能说说你的坦克被子?„„„„

如果我真的说出来„„一个吊义务兵也敢这样?还想不想混了?这里哪一位不是你的长者?从兵龄上讲大多数比你大,你可以这样干?„„如果上天再让我当次义务兵,当我再遇到晚上打游戏打到凌晨的的班长,睡觉睡到太阳照屁股的时候,我一定乖乖会把班长的被子盖好,轻轻的对你说:小心着凉!

原因之二:义务兵等于站岗不睡觉兵。 只许士官睡觉,不许义务兵坐着。 内务条令规定,站哨执勤由士兵轮流担任。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些中高级士官们仗着服役年限较长,爱欺负新人。“你站岗,帮我看着点有没有机关的领导过来。”部分义务兵有苦不能言,只能“哑巴吃黄连”。

为什么部队会一代一代这样欺压兵龄短的?试问多少士官有变态心理?

殊不知,那些中高级士官,他们的一言一行无形中给年轻战士们树立了一种论资排辈的导向,对战士的影响最大。甚至有部分老士官们自言:“我们当兵这么长时间,就应该得到照顾。”试问,难道当兵长就不是兵了吗?当兵长就能有特权思想吗?

笔者为第二年上等兵,也渐渐地习惯并学习了这种“优良传统”,说来真是惭愧。 原因之三:义务兵等于公差兵

士官挣着部队的工资,活儿却让领津贴的义务兵干。 公差勤务为啥老是义务兵出?一旦有公差勤务,义务兵绝对占据了多数。原来,休息时间,某班长为了“照顾”士官,“锻炼”义务兵,就派义务兵出公差。

很多士官尤其是中高级士官,大多是连队的技术骨干,有的兵龄比连队主官都长,论资排辈,连队主官都要管他们叫“班长”,所以连队主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锻炼”义务兵怎能用这种办法,即便是上等兵,入伍时间满打满算也才一年多一点,更何况是新兵,他们大多数对驻地周围情况还没能掌握清楚,而且公差勤务没有多少经验,万一碰到突发情况他们能妥善处置? 士官同志不带头,不组织,干活哪里还有积极性,义务兵怎么可能高标准的完成任务? 原因之四:义务兵等于义务兵

你为什么来当兵?报告,我当兵是为了打仗的!

在笔者第一年的时候,有幸去某地域打演习。原想终于可以看看大炮的威力了,终于可以感受到大炮是怎么样的。结果去了1个月,站了1个月岗,连炮阵地都没有去。 为何?

部分领导担心受怕!义务兵上,出事怎么办?打不准没有成绩怎么办!战士找不到自己的正确定位,感到没有存在的重要性,处于可有可无之态,自然就缺少了价值的认同,失落感也油然而生。

据调查,部分同志表示,我是炊事人员,留下来还是再多做几年饭;我是养猪的,留下来也就是再多养几年猪;我是警卫兵,留下来无非是多站几年岗等等,他们似乎看透了价值,致使缺乏对自我的认同,感觉在此平台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所以留下来还有什么意义,干脆早点走。 原因之五:义务兵等于报道兵

新闻报道很重要,不应该只是义务兵的专利! 不信可以下连队看看,有多少个报道员是清一色的义务兵?新闻投稿,现在虽然没有硬性指标,但各单位之间的评比也是暗流涌动、波涛汹涌。

新闻稿件的采写,本来是起到宣传、鼓舞作用的,然而,如今却是为了上稿而写作,成了单位评比的硬性指标。 前几天,笔者看到《老铁,听说你是连队报道员》这篇稿子,感触很深。何尝,能上解放军报、央视媒体的机关报道员也不是如此?

业余时间,义务兵报道员之间讨论的话题变成了“今天你上稿了没?”官兵为此伤透了脑筋,晚上更是加班加点,严重影响了官兵的正常休息和训练。

为了强军兴军,为了战士的期盼,笔者强烈呼吁! 官兵都是人,请人人平等!

我们不怕身体上受累,就怕心理和精神受累。以前我们想留是因为精神压力小,身体得到的锻炼多,对部队的感情深。而今我们想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精神上受挫过重致使思想处于麻木状态,造成不愿作为、不求进取的混日子,等着、盼着走,对部队感情弱化。

所以还请各级组织认清当前形势,根除各类形式“诟病”,以抓军事训练为中心,严格落实制度,营造健康和谐的军营生活环境。并进一步健全军人社会优待体制,解决战士后顾之忧,给军人应有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年轻人憧憬部队,必然就会争着来,战士们热爱部队,必然就会争着留下。如今,脖子以下改革还在继续,我们相信,改革一定会越改越好! 作者:月月鸟

第四篇:你了解你的学生吗

------聚焦我的“90后”学生

作者高三文科刘碧华 我一直当任班主任,在六中已经是做到第七个年头了。每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苦有痛,有思有悟,有幸福有收获。现在我的学生已经是清一色的“90后”了。有多少学生在使用化妆品? 有多少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资讯? 有多少学生在校外锻炼身体? 有多少学生的作业完成怎么样?有多少学生觉得孤独?多少觉得郁闷? 当下学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一般朋友圈子有多大? 这许许多多问题,我得承认我回答不出来,我也肯定他们的家长也回答不出来,可能连学生自己也无法准确评价。现代的“90后”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90后”的学生似乎就是一个矛盾体。

我穿阿迪达斯的经典款休闲鞋觉得蛮有型,但学生跟我说,现在不时兴这个,流行不绑鞋带直接塞进鞋子里去。今天被学生笑话,我快要晕掉了!上数学课的时候,看到学生不记笔记不做作业,我也会跟着说“抓狂”,气得“晕掉”!我曾经的“有型”,现在已经被学生的“潮爆”取代,不跟上潮流可不行。我们曾经被称作最新潮的一代,如今面对“90后”却不能不暗忖与时代脱节,想要努力地进入他们的世界。我很无奈,最近看起了《火影忍者》,想要找一些话题课外跟学生聊聊,我发现学生们平时都会看“火影”之类的动漫卡通,为了得到他们的认同感有共同话题,不得不追着看。但看的时候觉得很痛苦,因为这根本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该看的。不过,看漫画果然收到了效果,起码和学生有话说了,学生也开始接纳我,做起引导工作也相对容易了一些。

现在的学生知识更新很快,老师不进修实在跟不上。我是班主任老师,兼教数学。有一次,有一个学生问到一个国外数学家的问题,想在我这里得到印证。我当时显得很尴尬,然后理直气壮地告诉他自己没看过关于介绍他的文章,还附带说一句,自己从来不看这些,快高考了,这些东西跟考试无关,学生当时很失望。事实上,随着出过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中学生对英语老师的发音、对地理老师介绍的异国风物都可能产生异议,而本来作为知识权威的老师们,一旦知识结构更替缓慢,就很容易引发学生内心的不满或者不尊重。出生在90年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学生不但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意识有更高的诉求,而且有很明显的契约观念,认为教育是家长花钱买的,也是一种消费。在遇到自己不满意的老师时,更多的学生愿意用“维权”的理念处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哪个老师讲得好,那个老师讲得差,他们都能比较得出来。于是,听课、考研、看网上的培训教程,淘教学专著。我的课余时间更紧了,不停进修恶补成为压阵“法宝”。这在我们那个年代简直不敢想像,那时候也有教得不好的老师,但我们从来没想过挑战这种权威。

班上有个学生表现很差,课堂上不是瞌睡就是看小说,还经常抽烟、上网和打架。起初我用尽所有的手段,学生就是屡教不改,最后我把家长找来反映他的问题。家长听了我的话后怎么都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反问我,孩子变成这样你就没有责任吗?你哪次向我们家长说过?我向他高一二的同学了解情况,得知学生本来不是这样子。谈话时这个问题学生就告诉我,他在高一犯错误时班主任动不动就通知家长,这让他很反感。一旦将学生所犯的错误告知家长,学生的心理底线往往就被冲破了。一般来说,通知家长的频率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差。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告诉我,绝大部分“问题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片面的主管评价,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凭主观感情评价一个学生,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里压力及负面影响,使许多学生有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产生不良影响。多用欣赏的眼光去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应树立“转化一名问题生跟培养一名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的理念。同时也要加强与“问题家长”

的沟通,应予以适当指导,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并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行,是否能保留一定方式的体罚?我们现在面临的学生都是“90后”,是独生子女一代,是“新新人类”。一些“官二代”、“富二代”越来越骄横跋扈。很多学生打不得、骂不得甚至也“说不得”。开学不久,班上有个学生经常上课睡觉,爱玩手机,看小说,还在课堂上大吼大叫。我语气严厉地批评了他,还罚了他在操场跑了五圈。事后学生不但出言顶撞,还用脏话在贴吧上攻击我的父母。还有一次一个学生连续几天不出早操,我罚他在教室门口站了一早上,事后他说他要维权,让我下课。我心里很纠结,超级郁闷,我让学生感到了我的无奈和无能。事后,我想我自己有点“冲”,教育方式有错误。“90后”的学生倍受家长溺爱,自我为中心更严重。当前校园暴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升级,老师打学生,学生打老师,老师打家长等。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敢“动”学生一根毫毛了,(老教师常说以前打过的学生现在见了都还感激得很呢,那的确是真的。)如果现在这样做,那叫体罚,因为人家会“维权”,弄不好,本来教育者一片好心全成驴肝肺不说还要遭遇社会不理解,上头的批评处分,和家长的敌对,以至于搭上命也有例子。现在的学生对所谓法制意识维权渠道懂得不少,投诉方式也更加多样,我们做班主任的得格外陪小心,对学生应该更多包容、关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潜移默化学生。

班上有个学生在谈恋爱,我了解到是在高二的时候就开始了。我找学生谈话的时候,学生告诉我说,我觉得没有必要找家长啊、谈话啊,搞得紧张兮兮的,我们没有影响别人,也没有耽误自己,所谓的“谈恋爱”不过就是课后一起做作业、放假回家、周末逛逛街而已,强制拆开我们反而不好吧。这话让我大跌眼镜。是的,我得反思,人是感情动物,情感交流是最基本的。一个人如果连喜怒哀乐恨怨悲都没有,那人格岂不是很不健全。后来主动跟他交流,谈谈感情,谈谈人生。课外我们经常讨论爱情电视剧,讨论《奋斗》里面的陆涛为什么不爱米莱。这个学生后来变了很多,学习也十分努力,对班上的工作也很热情,跟大家也相处很融洽。我们就是顶着“早恋”的罪名成长起来的一代,当时我们都说老师就是王母拆散无数鸳鸯,现在自己做了老师,再看学生间的所谓恋爱,有一种本能的理解。对待不同的学生就用不同的方法,如果两个人只是一起学习,就没有关系,如果在公开场合女生就坐在男生大腿上了,那班主任就必须要出马了。

“90后”的物质条件比我们那时要优越得多,我们这一代是在20岁以后才开始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的,用掌上游戏机玩游戏,而他们在十

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用手机上网、看电子小说和打游戏。“90后”装备更发达,手机上网、移动QQ、电子小说、网上购物、短信作弊.、联机游戏、MP

3、MP4等等。班上的学生会上网的回家打开QQ聊天软件,把我加成好友,这样做作业碰到不会的题目,可以随时请教。然而,QQ聊天中有学生告诉我,高一的班主任老师年龄有点大,平时根本不上网,更不要说使用QQ聊天了。“90后”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火星文”是现代“90后”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包括各种生僻文字、符号,常人(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90后”偏爱“火星文”,或许是因为他们在“非常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一点都不惊讶。毕竟这是一个连收废品的老伯都配手机的时代,我当时挺羡慕他们,我上学时连BP机都没普及。羡慕归羡慕,但我并没有放任学生猖狂玩手机,我不会简单地没收他们手机,毕竟有个手机方便和父母联系。我会跟他们谈,你们不是喜欢用QQ吗,那我就在咱班QQ群跟你们聊,你们不是喜欢发短信吗,那我就给你们发短信。要让他们知道,班主任不是老古董。手机、QQ谁不会用啊,关键是要用对时候。在班主任经历中我曾遇到这样的尴尬,上午刚在班里训完一个着迷网络游戏外出包夜的男生,中午就被这个男生看到自己在办公室里打CS。当时很窘迫,学生好像胜利一样地说,

啊,刘老师你自己也玩,有机会我们PK啊。好像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我只能跟学生检讨,说老师玩游戏也不好,影响备课影响教学。没想到这样诚恳地跟他一说,反而比训他还有效,这个学生后来真的很少玩网游了。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除开注意力、身心健康的影响外,更重要的体现在品德形成上。一方面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学生有逃课上网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是需要大量的金钱,不少学生省下早餐钱、哄骗家长交资料费,甚至抢劫、偷窃。如此两方面情形的出现,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都极为不利。除此之外,沉溺网络的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上沉默少语,沟通能力欠缺。

上学期班上一个学生在一次在考试的时候利用手机传答案,结果被我发现了,学生在我没收手机之前把短信的内容锁定了,然后死也不承认自己传了答案。结果我怎么也打不开学生手机上的短信功能,只好找来别的老师帮忙,结果还是打不开,最后只好把手机交给了学生的家长。即便是不锁短信,学生的很多语言我也不明白,酱紫(这样子)、BT(变态)、秒杀、纠结、经适男、杠杆女、乙男、考奴、写二代等等。很多老师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一些老师的课堂语录被学生放到网络上恶搞,全社会忽然意识到“E”时代中学生们的技术能力和“整蛊精神”。利用手机和网络恶搞老师的手段很多,可以拍下老师的照片,然后做PS恶意修改;或者把老师的错误或语病放在校友录上,让全班同学嘲笑;还曾经有学生通过老师的手机号码,打开了老师的电子邮箱,竟然找到了期末考试的试题答案。

我们那时做学生不怎么跟班主任说心里话,但“90后”的学生更率性一些,看他们的短信,你会觉得能做一个被学生信任的班主任很幸福。班上有个学生手机里装了很多同学发给她的短信。不敢对喜欢的人表白,学不好数学的苦恼,被老师当堂批评的不解,看到爸妈吵架的难过„„学生的心里话都在里面。每一条短信她都会认真回复,也是自己的心里话。你很难相信我会跟我的学生说“老师压力很大,赚钱很不容易,累极了也会哭”这样的话。我的学生给我的称呼千奇百怪,班头、老大、老板„„里面就是没有称“老师”的。我觉得我很自豪,因为学生真的把我当成了朋友。学生亲其师必信其道。老师的架子可以端掉,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确立能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但是“亦师亦友”也必须有个度。所谓的“度”其实就是一个老师能够确保学生学习好的威信,合格的老师还得是让学生可以仰视的老师。

记得暑假补课报到时,有个家长送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看到我说,啊!老师你原来还这么年轻。是不是很担忧我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真的可以当好也许有着很多毛病的“90后”学生的班主任吗?学校把班级交给我,这是工作,我有责任把班级带好。我的责任是教育学生,是规范学生行为,而不是丢下学生不管。其实,我一直要求自己转型为“老师+朋友”的角色,与问题学生一同快乐成长,师道尊严有时已经放得很低,我会跟我的学生说,老师也是满身缺点的人,只是比你们早几年改正的时间。

受吴校长的信任,这个学期继续担任高三文科班主任。班上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区,很多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又是面临新课程改革的第二年,英语基础相对很差,不少同学对英语兴趣也不浓。为了让学生学好英语,我告诉学快乐学英语才是硬道理,同时词汇是基础,学生必须苦学,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我总是迁就学生的时间,坚持早上6时起床,出完早操就到教室督促学生早读,一天直到晚上11时才回家,回到家还要继续备课、改作业,歇下来往往已是凌晨,觉得自己累,像半个家长。数学基础差也是文科班学生的一大问题,很多时候晚自习我还在教学楼办公室解答学生的问题,辅导短科学生学习,找学生谈心。我鼓励学生要有信心,恒心。只要你有勇气和有信心地坚持下去,一切都有可能。

前段时间以来,“现在的学生不好管”似乎成为班主任解读“舔痰事件”、“自杀、被杀事件”、“娄底一中教师下跪事件”、“贵州学生打砸食堂事件”等的一个重要注脚。的确,除了正处在青春叛逆阶段的共性原因,这群出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于“E”时代的中学生与“70后”甚至“80后”的学生相比,确实有很多不同之处。现在的孩子最不缺

少的就是宠爱。不少“90后”学生的家庭有相当比例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者低保,或是父母都正处事业上升阶段,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大多扔给爷爷奶奶,孩子的家庭教育大打折扣。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里特别强,容易产生心里问题。 对于人们通常观念中的“90后”“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90后”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说“90后”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那也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

作为班主任,师生间观念上形成的隔阂已经日趋明显,文化上的互不认同也造成了矛盾的加剧。由于90年代后学生是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环境下生长起来的,而大部分老师身上显示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所以大到做人的观念,小到一个词语怎么应用,师生之间的价值判断都可能产生分歧。一些教师因害怕学生“挨批评”后“想不开”,害怕学生离家离校出走、自残后舆论穷追不舍、教育主管部门只求息事宁人的严肃处理,早已开始“明哲保身”,对学生是能哄则哄、不能哄则放任自流了。我们对90年代后学生以更多的包容与理解,在学生的影响下对教师职业理解更成熟,角色定位更明确。

第五篇:【重磅】五问人民军队——一问:考不上学才去当兵吗?

好人雷锋微刊第263期《五问人民军队》—— 第一问:考不上学才去当兵吗?考不上学才去当兵吗?编者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8月,是推杯换盏庆祝金榜题名的时候,是欣赏大好河山、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也是胜地避暑、度假休闲的时候。在万家欢乐的此时此刻,人民军队在哪里?在南方抗洪抢险的大堤上,在盘马弯弓、风云际会的演兵场上,在“万里赴戎机”的海外维和阵地上,在南太平洋波涛诡谲的演习场上……在建军89周年之际,本刊就改革过程中人民军队性质、宗旨、使命等课题邀请军事院校的资深教授、党史军史专家和部队领导,撰写《五问人民军队》,以飨读者。考不上大学的年轻人才当兵吗?近期中国会打仗吗?人民军队出了哪些英雄?是什么让人民军队充满血性?军队家族中多了哪些“宝贝”? 从朋友圈征兵广告引出的话题

今年高考成绩公布的那段时间,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突然出现了一则征兵广告:高考失利没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欢迎你!内容不妨摘录:同学们高考失利没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欢迎你!开设2年制、5年制、8年制、12年制、16年制、20年制,只要你有本事,想上几年上几年!学习能力突出者可以当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全国认证!校长:习大大。教学都是硬道理,包吃包住,先发工资后干活(次月工资本月最后一天就发),三分理论七分实践,包学包会。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对此,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肯定者认为,网言网语、时尚风格,更适应当代青年特点,是正能量满满的“公益广告”。否定者认为,矮化了军队,无形中把部队当成了劣质青年“回收站”。不妨先讲一个故事。与著名企业家王启发聊天,谈到了当年为何当兵。这位1972年入伍、1976年退伍返乡的老兵,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曾获“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关于当兵,王启发有一番朴实的话:“如果入了党,全村的姑娘你就可以随便挑了;如果成了‘四个兜’(指提了干、当了干部),全乡的姑娘你就可以随便挑了,说不定还能娶乡长的闺女!”——显然,他说的是“找媳妇儿”。一位老领导,多次讲过他刚当兵时第一次吃大包子的往事:他一口气吃了8个,拿第9个的时候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他一个箭步跨上去,按住包子说:“奶奶的,当兵就是为了你来的,还想跑哩!”不曾想,这话被身后的指导员听见了,结果指导员一直讲了三年:某某同志入伍动机不纯。——显然,他说的是“在部队吃得好”。乍一听,也许会觉得,这俩人觉悟和境界真低!当兵就是为了“找个好媳妇儿”吗?当兵就是为了“比在家里吃得好”吗?心中不免产生一丝抹不掉的苦涩:艰苦年代,为填饱肚子而当兵,有什么错吗?先吃饱饭再干革命,不是更有保证吗?当年,红军“扩红”有句著名的口号:“红军是替穷人找饭吃的队伍!”辽沈战役期间,毛泽东发给前线的电报中,不止一次提到:大战之前要让战士们吃好,不行的话就把战马杀掉!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们当然也知道:没有一定的物质利益,是不可能聚集起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部队的。再回过头来看,对微信群和朋友圈里那则征兵广告,实在没必要一定分出个“对错”:考不上学,去当兵没有错!到部队再争取机会考军校,也没有错!

部队高学历人才咋就这么多“选取士官”“考取军校”“锻炼自己”等日趋多元的入伍动机背后,既反映了当代青年正当的利益诉求,又折射出当代青年学子一元的价值追求:保家卫国。谈到最近几年对大学生入伍实行诸如“报销学费”等优惠政策,北京市征兵办一位负责人分析说,如果没有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即使给“金山银山”,也不会有这么多大学生心甘情愿到部队奉献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部队吸引的是考不上大学的能力低的年轻人吗?答案十分明确:非也!2005年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3级学生高明报名应征入伍时,家人亲友反对,同学朋友不理解。他一不小心,竟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在校生服兵役的“第一人”。200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女生贾娜参军入伍,被誉为“清华第一女兵”。经过军营一年多的锻造磨砺后,高明成了一名“铁打”的士兵。他说:“现在,我身上流淌的不再是一个学生的血,而是一个军人、一名战士的血。”在他眼里,军队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绿色方队洗脱了年轻稚嫩,火红军旅升华了绚丽青春,方块军被叠出了优良作风,铿锵步伐踏出了无悔人生。2009年12月7日,服役期满的贾娜重新回到清华大学并办理了复校手续。两年的军旅生涯改变了贾娜的生活习惯。复学后,她在学校补习了一些选修课程,在适应了与部队相比自由轻松了许多的校园生活后,开始正式继续大学课程。两年军旅生涯改变了她的外貌,当年的披肩长发已经变为了利索的短发。更重要的是,这两年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规划。军营对贾娜的塑造和改变是潜移默化的:贾娜本科毕业免试保送读研后,担任2011级新闻、法学国防生班政治辅导员。她运用在部队学到的管理教育方法,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的氛围,所带班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管理、业务学习等工作均走在了学校同年级班级前列;学生入党率高达100%,先后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和“优良学风班”。而此前,贾娜的梦想,是做一名像杨澜、柴静那样美丽大方又秀外慧中的才女记者。从“北大第一兵”高明到“清华第一女兵”贾娜,事实雄辩地说明: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新兵,对军营里的特殊要求,站在外面看是好奇;走到里面感受觉得别扭;慢慢适应后发现很受益;回过头来谈体会,就一个字:值! 为什么在军队能长出息?当年,红军可不只是“替穷人找饭吃”,它还负责培养人、教育人。长征之前,红军就非常重视对战士的文化教育,长征行进中也有固定的“红军大学”。但毕竟行军路途艰难、战争不断,每每都是绝处逢生,这种情况下,要停下来按部就班地学习简直不敢想象。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有“红色教授”之称的洛甫出了一个高招:“看后背”学文化。当红军以一路纵队前进时,战士们背上贴着字,边走边识字,靠这种“奇”招,许多“红小鬼”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有老红军回忆时说“学习是为了战斗”,当年这种方法除了用来学习汉字,还用来学习英文。单调、艰辛的行军路上,这一招既能提高红军的文化水平,还能减轻疲惫,真是一剂寓教于乐的良方。所有这一切在于,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深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众所周知,军队是所大学校,是个大熔炉,培养人、锻炼人。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军队还真能让许多年轻人补齐身上的“短板”、滤掉“劣质”。总书记说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如此,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人,只要有理想、肯努力,到部队都有机会,都能出彩。沈方泉,我军第一位硕士连长。他的出现在当时曾让人们惊讶不已。柏耀平,一位“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两栖舰长”。当年,他与几位优秀飞行员走进舰艇学院舰长班时,许多人尚未意识到这一改革的深远意义。马伟明,41岁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他的背后,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我军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他们很快成了全国妇孺皆知的人物:沈方泉荣膺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柏耀平荣膺第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马伟明荣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这仅仅是个挂一漏万的“不完整名单”。也许有人会问:普通士兵呢?只说一个例子吧。2000年4月上旬,第二炮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前身)就出了桩新鲜事。这年,在科技练兵中,联手取得两项重要科研成果的第二炮兵某部大学生士兵徐海波、曾建红,获得部队党委特拨的3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用于研制开发科研成果。这条新闻,还获得当年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管中窥豹,部队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由此可见一斑。当人们梳理世界企业管理上百年的历史时,惊奇地发现,对管理做出最大贡献的,并不是企业家、管理学者、商学院,而是军队。二战以来,美国西点军校培养了上千名董事长、5000多名总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不少知名企业家同样有过从军经历,这个长长的名单上包括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任正非、宁高宁、王健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军旅背景的著名企业家感恩军队,并非是因为“赚了大钱”,而是因为军队给了他们“赚钱的能力”,让他们具备了“做人的灵魂”。道理其实也简单:解放军在实践中尊重并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但又不唯物质利益原则,不把物质利益当作万能。我军官兵之所以“绝不向敌人屈服”,就在于“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我军是一个“有灵魂的组织”,所以它能塑造“人的灵魂”。当前,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拉开大幕、向纵深推进,军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都需要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培养人才。

青年朋友们,你们还犹豫什么呢?

编辑:赵媛媛责编:夏一萌编审: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拉赞助策划书下一篇:大学生求职简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