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2022-07-13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江畔:江边。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吟咏。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选择内容 (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继续练写。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第二篇:10、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教具准备:挂图,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徒:徒然„„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五、布置作业。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多多指教!!

第三篇:3.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1.了解诗句大意,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天际”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复习引入

你以前学过什么古诗?给大家背诵一首。

三、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1.知诗人,解诗题。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题目大意:江边独自赏花。

2.抓字眼、明大意。

这是一首优美的赏景之作。它以刻画细微、色彩浓丽而取胜。

第一句:黄四娘,人名。既亲切,又勾勒出一个古代婷婷少妇形象。蹊:小路。

句意: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第二句:千万朵鲜花,把花枝都压得很低很低。

第三句:留连,舍不得离开;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好像和人一样欣赏美景而舍不得离去。

第四句:恰恰,黄莺的叫声。黄莺在自由的鸣叫。

指名说句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对照插图、想意境,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提问: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二、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学习《游园不值》

叶绍翁,宋代诗人。

题目大意:游园而没有见到要访的人。

第一句: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木鞋踩踏青青的苔藓。

第二句:轻轻地扣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第三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第四句:一枝红杏伸出墙头来。

侧面描写春景的艳丽及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唐代诗人李白

第一句:老朋友(孟浩然)辞别黄鹤楼。

第二句:在这花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三月乘船而去,去了杨州。

第三句:孤零零的船儿渐渐远去,最后连帆影也在蓝天中消失了。

第四句: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依旧不停地流向天边。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

第四篇:《古诗三首》备课体会-教学教案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最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的表现手法,练习抓住景物特点写片段,如景物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描写;以小景传大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借景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后现场挑选典型片断交流评析,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摘自《福建教育》2000年第2期

第五篇: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的内容,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能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3.感受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独特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正确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义。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背诵唐诗。的确,唐代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唐代诗词更是一朵奇葩。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唐代诗人,又喜欢他们的哪些诗词呢?(同学们交流。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等。)

二 交代任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三首古诗词。(板书:古诗词三首)它们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

三 学习《独坐敬亭山》

1.以谈话的形式了解作者及背景。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谁能谈谈自己对他的了解?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漫游中度过,曾被人推荐,被召至长安为官,但因不容权贵,又弃官而去。《独坐敬亭山》就是他在离开长安十年后,经历了长期的漂泊,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孤寂感倍生时所作。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3)看!李白正坐在敬亭山上,轻轻吟诵呢!(出示多媒体课件:李白坐在山上,凝视山峰,低声吟诵。)

2.解题。

敬亭山: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坐。

连起来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李白一人独坐在敬亭山上赏景。)

3.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熟读诗文。

(2)再读,借助注解,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4)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间相互补充,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共同探讨。)

要点提示:“尽”指无,不见了。

“众鸟飞尽,孤云独去”之后,更让人觉得静寂难耐,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厌”当满足讲,“相看两不厌”指诗人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和他相视,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互为知己的情感。“只有”两字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全诗大意:“我”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 学习《望洞庭》

1.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洞庭湖的资料。

老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被它吸引,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一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出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2.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读。

3.自学诗文,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4)全班汇报交流。(你们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诗句的意思?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要点提示:诗人把面积广阔的洞庭湖看成一个小水潭,表现了诗人眼界的宽广,心胸的广阔。“镜未磨”指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制的,经过打磨才可以用。“翠”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十分苍翠。“白银盘”指湖水。“青螺”指君山。写出了君山的小巧玲珑和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映衬,突出了洞庭山水的美丽。

全诗大意: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那么和谐。此时没有一丝风,潭水平静,如同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统计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员工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