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导向教学模式创新设计为例,研究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即:从“学生”这一中心主体出发、通过“关键点”激发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动态链”转换,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培养自我综合竞争力,使得高校能够为企业界、实业界培养供需对路的人才资源。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 篇1:

基于CBE模式的民办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摘  要:CBE模式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实际实践能力、满足企业需要的教育模式,CBE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调研过程中,作者发现广东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旅游企业的认可度不高、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的现象,除此之外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所受到的培养和教育也远远不足,尤其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构建“基于CBE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CBE模式;职业化;实践教学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文旅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旅游行业亟需创新性、应用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结合市场需求,也在不断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作者在调研广东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融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基于CBE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CBE模式及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一)CBE模式

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1]。最早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工人培训工作,而后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张学英[2](2012)总结了这种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四个典型特

点:教学目标定位为职业化、教学内容中将岗位需要模块化、学生主动学习、阶段性的考核与反馈。朱惠君[3](2015)在实践研究中将CBE职业教育模式定义为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如何样做的问题。张凯[4]等(2016)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CBE模式职业化教育的应用,认为能力本位教育企业应该担任重要角色,应进行深度校企融合。刘瑛[5]等(2018)认为CBE模式很好的联动了教师、学生、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以职业化导向为目的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利益最大化。综上,以职业角色为根本是CBE 模式最为显著的优势,凸显这一优势必须加强与行业融合,根据行业岗位需求能力,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CBE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同时加上全球化进程旅游业蓬勃发展,对旅游管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晓铭[6](2016)认为新时代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以及丰富的岗位知识。从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在于学生能力培养严重不足,尤其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仍然围绕着教室展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职教”特点不能得到体现。周彩屏[7](2007)认为,拥有鲜明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CBE模式更能够与职业教育特点相互吻合。伍鹏[8](2012)认为结合行业需求,充分考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深层次校企合作实施途径,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可以补足原有的薄弱之处。

二、基于CBE模式的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构建背景

1.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作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生源、社会认可度、师资队伍、实训投入、教改体制以及学生就业情况方面都存在着其特有的特点(见表1)。民办院校的办学模式倾向于市场化、办学体制灵活多变,这为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然而不管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均较为薄弱,鉴于资金投入欠缺问题,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更应该考虑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强而有力的校企合作运行体制,针对市场需求,构建职业化实践教学体系,以保障人才质量的培养。

2. 新时代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合作的不断深入,在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优势的产业便是旅游业,粤港澳大湾区旨在建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旅游产业在新时代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多功能性的更高要求,要求旅游服务人才应为知识型、复合型,具体表现在重视人才在为人处世、细节观察、辩证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从业人员能够高质量地执行任务、遇事能够灵活变通处理等。

(二)模式构建

1. 调研情况

2019年10-12月,作者通過与广东省内民办院校的联系、访谈,对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走访了珠三角地区多家旅游企业,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哪些方面表现较为优秀,存在哪些问题,欠缺哪些能力等,并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们做了关于实践教学的相关调查。

目前,各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大致分三大类别:一是以创建“旅游工作室”和旅行社校园营业部等校中厂创新创业项目,模拟真实工作情景,创建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让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二是构建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课程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实现能力目标-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流程。三是以打造校企融合的实境实训模式及兴趣班模式,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教学运行机制都较成功的培养了企业所需的人才,从调研信息反馈,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在沟通技巧和语言交流方面占有优势,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等。

调研过程中发现毕业生进入企业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旅游企业的认可度不高,熬不过半年就离职的现象特别严重,调研中发现有些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意留着旅游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再培训之后依然欠缺,认为他们未能满足旅游业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出现了“学校知识”与“岗位知识”的脱节现象,除此之外还有执行力偏弱、遇事不懂得灵活变通等问题,这说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需要改革。

作者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们做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实践类课程设置情况、教材、教学手段、师资、课程实施条件等,问卷采用主客观结合的形式,总计有102名学生参与本次调查。从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16.7%的学生对现有实践类课程持满意或非常满意态度;在57.4%的学生看来现有的实践课和理论课不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学生是对学校目前安排的实践类课程持不满意态度。有69.3%的同学表示实践性教学授课单调,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的实践教学教材,61.2%的同学表示不满意于学校目前的实训环境,43.3%的同学表示实践类课程考核方法单一。研究结果对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构建思路与方案

鉴于民办院校的特点,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企业认可度不高、职业规划不明晰、岗位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对实践类课程不满的现状,提出构建基于CBE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模式。结合行业需求明晰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发展路径模块合理设计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改变教学空间,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打造“智慧课堂”,整合教师、学生、企业专业人士、学习资源,开阔学习空间,改变教学与学习过程,通过线上线下共同教学、实境融合教学、校企双授课的方式,设计合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同学们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同时掌握相应岗位能力,形成动态良性发展系统。

通过实践探讨,以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构建“能力-职业化”旅游管理专业CBE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

旅游教学团队根据设计方案,对CBE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第一学期树立学生正确的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培养学生礼仪服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为主,实践性教学主要以行业认知、岗位认知为主,利用实践课时开展旅行社、门市部、景区等旅游企业的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微信的“雨课堂”等数据化教学工具,让学生制作、录制参观学习的微课,加深学生对岗位的认知,明晰什么岗位需要什么能力,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

第二学期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导游专业知识能力为主,平时授课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发挥旅游协会以及班级集体作用开展实境实训教学,利用实践课程,穿插安排江门华侨博物馆、开平碉楼、新会崖门古炮台、广州白云机场、海陵岛等多个区点、多个项目的实境实训教学活动,与多家校企合作单位联合,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组建企业兴趣班企业专家进行全方位多领域授课,拓展行业前沿知识,加深职业认知。

第三学期以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能力、观察能力、基层岗位实操能力、讲解能力为主,利用岗位能力课程强化导游讲解能力训练,利用周六日及寒假时间开展行业基础岗位的跟岗实习,形成职业的心理预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清楚自身特色并找能力差距,企业兴趣班进行人员调整与双向选择,根据自身能力匹配合适的企业、合适的岗位,为之后的定企业、定岗位做准备。

第四学期以培养学生、产品策划能力、管理能力文案撰写能力、独立操团能力为主,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管理思考,充分利用双向选择后的企业兴趣班,利用实训课、实训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考核标准,检验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考虑自身条件,确定适合的职业岗位。

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以培养学生客户管理能力、涉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为主,利用技能大赛综合汇演实践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形成“线路策划+导游词创作+讲解(中英文)+服务接待”一体化的综合汇演,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考核。建立起同时服务于企业和学生的双选平台,企业和学生通过平台签订实习协议,是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起点。

3. 方案特点

结合CBE模式充分了考虑学生能力培养路径和职业认知路径,层层深化与渗透;打破以往硬性要求学生到固定企业实习的模式,开展校企深度融合,与多家企业利用实训周、岗位实训课甚至课外的时间开展企业兴趣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企业和岗位,深入学习相关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混合式授课方式和实境实训教学模式两者相结合打造出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民办高校的生源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毕业生的质量又决定了生源情况,基于CBE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对旅游企业认可度的问题,并为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当然,今后还需进一步探讨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能力水平和能力发展的科学构建与评估问题,充分考虑处于新时代中的市场有哪些需求,从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多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Silberman M. Training the Active Training Way:8 Strategics to Spark Learning and Change[M].San Francisco: Pfeiffer,2006:1-6.

[2]張学英,王璐.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美国CBE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2(21):93-96.

[3]朱惠君.CBE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

示[J].职教论坛,2015(02):63-65.

[4]张凯,李振春.基于CBE的高校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96-99.

[5]刘瑛,许丹凌,吴长海,等.基于能力本位教育(CBE)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8):202-204.

[6]何晓铭.基于CBE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6):80-81+100.

[7]周彩屏.旅游职业教育CBE本土化教学模式的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4):89-91.

[8]伍鹏.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深层次校企合作实施途径探讨[J].职教通讯,2012(02):26-29.

[9]高维全.辽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机制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5(03):15-17.

[10]傅为,傅玉敏.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02):69-70.

作者:曾莉莎 王子义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 篇2:

职业规划导向的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探析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导向教学模式创新设计为例,研究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即:从“学生”这一中心主体出发、通过“关键点”激发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动态链”转换,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培养自我综合竞争力,使得高校能够为企业界、实业界培养供需对路的人才资源。

关键词: “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 职业规划导向 人才综合竞争力平台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量持续增大,201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又创历史新高820万人,全国同期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00多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却需要与1600万的社会青年(包含大量有经验技术型劳动者)竞争这些需要工作经验的岗位。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并且这些压力产生了前置归因反应——社会普遍呼吁高校教育与学生职业导向紧密联系。然而,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增强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同于职业技校单纯的技能操作型人力资源培养目标。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需要顶住学生短期择业压力,从长远角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思考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因而,高校需要依托系统思维,在高校与学生“教—学”互动的关键点、能力培养的动态转换过程中寻找教育改革出路。

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导向教学模式创新设计为例,尝试研究高校教学创新模式。具体而言,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备受世界瞩目;但国内旅游管理的教育研究才刚刚兴起不过十几年光景,改革创新呼声此起彼伏,但是尚不足以形成规范性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笔者就此研究热点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旅游行业的人才供需主体与高校旅游管理人才主体本身的发展需要,探讨旅游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性思路,并且从中取得的一些经验能够对其他专业教育的职业规划导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重视职业规划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研究基础

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测算: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1%,超过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2017年中国旅游业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同期国内总就业人数10.2%。当前国家文旅局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理念是:培养适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顺应旅游业未来的创业创新行动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的教学模式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导向和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有关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有很多,都很重视探讨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1]、校方与行业企业的“三螺旋”联合培养[2];另外,也有研究提出重视“能力”本位[3]、“能力——市场导向”[4]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研究从具体的学科课程内容设置[5]、实践工作过程[6]等多种角度探讨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只是,这些研究成果研究视角与重心各有侧重、较为分散;另外,旅游人才供需错位及差额仍然巨大[10],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仍然存在培养模式不够系统成熟的问题。因而,在以往有关旅游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进一步研究启示:旅游管理专业既然如此重视实践能力,高校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应该怎样促使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个人实践创新能力”呢?这其中的转化方式是否有规律可循、是否需要特定的支撑辅助体系才能发挥“规律”的影响作用?高校和实业界的人才培养需要把握和引导哪些关键因素、关键节点[11],才能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实现这种影响效果?

本文从高校各项专业教育的“服务主体对象应该是学生本身”这样一个研究起点出发,探索通过“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效果有待增强、人才供需错位的现实矛盾。

图1 高校人才培养“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

二、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的“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

(一)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基础理论

本研究倡导的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详见图1),将“高校教育方”视为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点”、将“企业和实业界”被视为“背景点”,(在当前越来越重要的职业发展背景下),并且由两者共同引导与支撑起来一个“高校人才综合竞争力培养平台”。并且在此平台上,“学生”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在培养”人才能够依托此平台、形成主动性学习能力,实现“个人教学互动本底能力”(“起点”)、(“核心点”)、职业规划能力(“检验点”)之间的动态转化(如图1所示的平台上的箭头之间的动态链接形成的“动态链”);使得高校大学生在个人职业规划导向下,尽量发挥自主性专业学习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创新能力。

(二)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的结构支撑

1.各个关键点与支撑平台之间互动沟通

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包括三大部分: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基点”、以实业界为主体的人才需求“背景(支撑)点”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平台”。其中,高校教学方的教学培养系统,这一“基点”在教学研究方面具有权威性;但是当下大学生人才的市场化发展态势不容忽略,“企业界、实业界”这一“背景支撑点”的人才需求特征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平台,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人才供求双方的互动沟通支持界面(如图1所示的横向平台)。

2.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的关键点内涵分析

基于职业规划导向的“点链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模式,包括五个“关键点”与一条“动态转化链”:

(1)以“教師师德提升及专业理论教学改革”[9],作为校方的教学改革“基点”;(2)以“实业界人才需求特征,作为学生职业规划的导向,构成实业界的“背景(支撑)点”;(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平台”上,“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作为“个人基础能力”研究的“(教与学)起点”;(4)在此平台上,以学生从“专业理论学习”到“实践总结分析”的创新思考,作为“专业能力”研究的“(独立思考能力)核心点”;(5)在此平台上,以校企人才供需互动的需求导向下的“职业素质培养”作为“职业规划能力”研究的“检验点”;(6)在此培养平台上,学生经由“个人基础能力提升”阶段,过渡到“专业理论学习及专业实践体验创新”阶段,最终迈进“职业生涯规划发展”阶段的“学习——能力”的“动态转化链条”。

3.高校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动态转化链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与学生相关的三个关键点是大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学生主动建构动态转化链条的重要支撑。学生通过主动觉察“个人自身的本底基础”、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主动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一系列创新性思考与行动,实现个人综合竞争力的动态转化与提升。所以,探讨动态转化系统中的各个因子之间的关联和作用机理,对提高旅游人才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与所在科研团队一起在相关研究[10]中对高校旅游人才现状进行调查评价,结合“点链式创新模式”中的“动态转化链条”的支撑要素进行系统的探索性实证研究,探讨影响高校旅游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作用,并为提高高校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的意义

当前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10],这对于新兴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难能可贵,“点链式”模式恰巧弥补了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思路的研究所欠缺系统性不强、理论性不强的问题,更进一步肯定了高校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路径;并且紧密关注实业界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征,实现职业规划发挥导向性影响作用的路径设计。

“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从本质上讲可以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式发展。其一,该模式实现“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向运用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及模拟问题)”的专业能力转化链条,该链条将促进并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迎来创新性的整合发展。使得高校教学方的教学改革既重视“授之以好鱼”更重视“授之以好渔”的务实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性“渔鱼”。其二,通过“点链式”教学模式改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结合创新研究,能够促进高校培养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且与高职中专培养的服务操作型人才相比而言,具有更深刻的专业理念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就业市场、职业规划领域实现差异化、错层化分工定位。

四、结语与展望

本文倡导的“点链式”教学模式创新最终旨在实现——大学生自我专业生涯设计和自我职业管理的高层次统一。并且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大国,国内旅游产业的人才需求持续旺盛、不断增长[10],未来我国高校的旅游人才“点链式”创新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可操作性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更具有前瞻性,牢牢把握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休闲趋势,把“国民休闲旅游”、“旅游体验是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11]等理念及时纳入校方教学“基点”的教学内容改革之中,以便高校更为准确地把握今后旅游管理教育内容与内涵的发展变化趋势;非常有助于学生在提升个人综合竞争能力的动态转化过程中直接把握先机、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实现个人具体的职业规划定位。

参考文献:

[1]吴国琴.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研究——评《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10):88.

[2]成宏峰,马兆兴.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旅游院校社会服务模式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4):26-28.

[3]金疆,赵建宇.“能力本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思路[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7(3):102-105.

[4]谢春山,刘妍.试论“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30-35.

[5]程柯.论全球视野下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培养改革模式[J].内江科技,2011(2):3,18.

[6]唐闪光.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66-167.

[7]程柯.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6):137-142.

[8]程柯.旅游人才培養现状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100-104.

[9]程柯.基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提升高校师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35-36.

[10]余昌国,曾国军.旅游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J].旅游学刊,2016,31(10):18-19.

[11]赵晓芳.国民旅游休闲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2015(6):114-117.

作者:程柯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 篇3: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其在发展中表现出强势的劲头,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年来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由于学生职业素质欠缺导致的毕业生与企业出现的“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等等,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基于此,首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解析,并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最后对如何加强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途径平台

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它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度细化和专业升级,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因市场需求旺盛,导致许多学校不具备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条件但盲目的开设,导致毕业后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大相径庭,还有学校过分理论化的教学与企业实践环节的相脱节等等。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1 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影响内涵式发展

纵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对旅游专业人员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因此,许多高校盲目地追随这一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开设大批量的旅游管理专业,但其实质并不具备开设的条件,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导向使得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思想以及师资力量方面都呈现出较薄弱的问题,更别说实践教学,严重影响着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1.2 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着理论化偏重,而实践环节薄弱的情况,旅游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的脱节,以及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毕业就业以及事业的发展。

1.3 教学结构和方法的单一化,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欠缺

在我国,许多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划为理科学科,因此传统的重科技自然的观念一直引导着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重量化考核的人才评估体系,忽视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73%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不感兴趣,尤其是提到行业法律法规时,更是头脑“真空”,对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欠缺使得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急功近利,吃回扣,“宰客”,此类不良现象的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旅游业和学校的形象和名誉。

1.4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

一项资料显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称,选择从事的工作和学校学校的课程相悖很远,导致很多知识现在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普遍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实际情况,我国的很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更偏重于大而空的管理理论的讲解,而具体实践操作很少,甚至四年一次的毕业实习很多学校为了节省成本不安排或是随便联系一两个企业,流于形式。这样很多学生毕业后,距离企业要求差距较大,一方面,企业出现严重的“用工荒”;而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面临失业,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更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难题。

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引发有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年限较短,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以遵循和套用。因此,探索式的发展和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只有不断从国际上学习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结合自身的发展,扬长避短,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办学模式的局限和经费的欠缺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后天畸形。我国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历史,使得学校教学与企业长期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两张皮”的出现降低了旅游管理发展的附加效益。再加上国家对旅游管理的投入较少,使得师资力量和研究更是“心有余力不足”,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设置了人为的困难和障碍。

2 加强和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和建议

2.1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明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旅游管理课程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这就注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既要厚基础,还要宽口径,精钻专业课的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要从课程设置上体现这一原则,在做到与传统教育规范不违背的同时,创新教学课程和模式,以市场为依托,设计灵活的教学体系和方式,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全面复合人才。学校应加大研究,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复合性的特点,考虑课程的细化与多学科的渗透,增设一些跨学科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的轨道,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奠定理论上的基础。

2.2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旅游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灵活的实践能力,尤其是随机应变和组织沟通的能力。而这些只有通过实际在企业中不断的操作和强化方能更熟练和游刃有余。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也是一项双赢的事业,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提高了产学研转化的能力,更清晰更有目标的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能从根本上树立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理念。学生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接触,提高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理论。而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学生的实习和与学校的合作,降低了企业选人用人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效益。有效地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短缺的危机和压力。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业务和职业素质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所以其师资力量更是薄弱。但是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是核心力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就要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实践能力,育人能力,教学能力的“三师型”教师队伍。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拓宽教师的视野。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实践能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学术交流与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看世界的视野。此外,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与实践基地建立产学研项目,让实践进课堂,让实践丰富课堂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修养。

2.4 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旅游管理专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方式,走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尤其是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死板教学方式,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特别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模仿和创新能力。其次,规范教学的细节,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业与服务业的结合体,在实践情景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的细节,尤其是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以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将职业素质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习惯性的职业素养。同时,做好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的启发教育。要在上学期间,就讲授和灌输一些学生以后职业发展中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职业规划以及礼仪规范等。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培养其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人才要发展,环境是根本。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很好的性情陶冶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钱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不断引导学生的发展,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平台。

2.6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由于信息和实践方面的欠缺,学生在选择自己职业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势必造成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的期望失落,从而形成其职业的挫败感。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从业动机,要依据市场,根据实际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分门别类地进行宣传引导。如针对大一学生,采取成功校友的实例开展讲座或是现场交流等形式,树立其毕业就业的信心。而对大二,大三学生则侧重对其专业技术以及所需资格,软能力和硬资格的培训。大四学生要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和规划,采取必要的职业技巧培训。分门别类,步步为营,加强学生对于就业政策和形式的认识,培养其对于现实的理性思考和衡量,为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铺平应有的道路。

2.7 搭建合作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状就是很多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处于极其弱势的环节,甚至不如一些中专生好找工作。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许多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心态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社团,实践基地,代理制度等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专业化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努力搭建和提供合作平台,实行“学校埋单,企业用人”的制度,促进教学的科技化和实用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高职院校只有从观念上高度重视,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优化现行的课程设计体系和培养计划,加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和转化能力,把职业理念和职业素养“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同时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加强多渠道,全方位的职业素质的培训,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不断缓解因学生职业素质导致的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供需结构矛盾”,旅游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才能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峰.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J].商业视角,2008(9).

[2] 于心党.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3] 李泽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4] 米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及培养途径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12).

[5] 王瀛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思考[J].中国商界,2009(6).

[6] 姜麒霞.浅谈旅游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中国商界,2010(12).

作者:赵仁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档案管理人员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公路工程项目资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