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成就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飞跃

2022-09-10

从各自为政到主动交流,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科技合作这条纽带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邓楠曾坦言,要想用科技支撑起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基础还太薄弱,区域优势不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西部地区因产业技术层次较低,并存在与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相似率分别为93.5%和97%。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状况,不利于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难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科技人员数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7.1%,加上科技体制改革的滞后,致使现有的科技人员更多的是窝在单位等项目,与市场脱节,造成了人才资金的流失。而地处西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仅占全国的15%,国家工程中心只占全国的12%,科研基础设施不足和科研条件十分落后。

“那时,西部兄弟省区市科研基本是各自为政,有限的科技资源没能很好地利用起来,水平也是良莠不齐。”重庆市一位老科技工作者说,以争取国家项目为例,由于西部地区的科技实力整体偏低,因此拿到的项目和资金,也大多是一个大计划中的很小的部分,形不成聚集效应,最后成果出来要么是“挠痒痒”,要么就束之高阁。

“其实,西部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等优势,这为西部特色产业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关业内人士分析,痛定思痛后,西部的兄弟省区市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四川、陕西等省高层次人才、中央级科研机构较多,科研力量较强,云南等地资源丰富,能否借此发挥整体优势,推动科技的进步?

为此,通过平台搭建,西部各省区市开始了人才、项目的交流,针对现代农业、矿产等产业,对现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和示范,“好东西让大家一起分享”。

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以陕西关中、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和重庆等有技术优势的地区为龙头,现已逐步形成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格局。

同时,跨区域建设特色资源转化增值科技示范区,引入“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的规模化生产形式,发展可持续的特色产业,促进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前年,重庆市科委牵头,就制造业信息化搭建起西部十二省区市的科技平台,针对西部普遍存在的人才流失严重、信息化基础薄弱、资金供给不足等共性问题,充分整合项目资源,促进了西部地区从大型仪器共享,到技术、人才、政策、文献资源共享拓展的飞跃。

西部地区的科技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国家科技计划对西部的投入由2000年的4.17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6.15亿元,增长了5.3倍。而借助重庆高交会的平台,西部省区市的技术交易日趋活跃,交易额达到214.5亿元,年平均增长32%左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19.7%的增速。

兄弟省区市携起手来,亮出了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吸引了国内外优势科研资源的注意,越来越多的大项目、知名企业等来此扎根,西部省区市的科技合作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去年,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的贵州省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由于在西部省区市的科技合作中,渔业养殖的基础被挖掘出来,因此吸引了浙江大学强大科研力量的注入,让“鱼”的优势更加明显。

据介绍,该村在水稻田里,增养了适合当地发展的浙江红鱼这一新品种,仅仅1328亩的鱼塘,使全村857户农家增加纯收入36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929.4元。

据介绍,西部科技的合作,让各省区市的行业优势更加凸显,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把科技资源向西部聚集,力求将相关产业的影响和竞争力做到最大,与此同时也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陕西省通过与沿海地区的合作研发,将“高炉煤气能量回收装置”系统推向市场,为当地企业增收24亿元;四川省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中国航空集团公司重大专项,在关键技术上填补了自主知识产权空白。

从埋头苦干到开放创新,重庆科技发展基础的奠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进入新世纪,重庆在广泛开展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的同时,也注重与中科院等国家大院大所的合作。

“10年来,重庆与中科院科技合作不断深化,科技综合进步水平不断提升。”重庆市科委主任周旭举例道,2001年—2009年,重庆有18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先后与中科院68个研究机构开展了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累计实施合作项目438项,新增产值500多亿元、利税40.8亿元,并共建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平台11个,开展人才交流150余人次,互派干部挂职21人。

而中科院与科技部、重庆市共同投入1050万元,推进“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环境保育技术试验示范研究”,吸引了国内外优势资源的在渝聚集,将为重庆更多优势产业铸就核心竞争力。

对此,中科院成都分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西部各省区市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产业,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著名的科研单位及企业,依靠和发挥整体科技力量优势,不断探索、创新院地合作的机制和方法,注重整合资源打造西部科技整体实力,提升了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合作的自身造血功能,有力地助推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推动、项目支持、对口支援、互动合作……科技部将加大对西部科技的持续投入,围绕行业、产业打造更多的跨区域科技合作平台,推动西部十二省区市的经济发展再上台阶

近年来,会商机制成为科技部开展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有力推手。

从2002年起,科技部与地方政府开始了部省会商。如今,科技部已与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新疆(含兵团)、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贵州、西藏11个西部省份建立了会商机制,与青海的会商工作也在积极筹备中。

在科技部的指导和推动下,东、西部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实现了发达地区技术、资金优势与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的互补。其中,新疆同东部省市建立的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成立的西南地区产学研联盟等,促进了当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区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科技部采取政策推动、项目支持、对口支援、互动合作等方式,加强西部地区的科技工作,解决区域科技发展的重大共性问题,支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西部兄弟省区市的科技合作,西部地区的科技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科技事业面貌焕然一新,风力发电、地质灾害防治等一批事关西部大开发全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应运而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队伍,缩小了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书档案整理对事业单位效能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探讨下一篇:加强德育建设提高德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