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论文

2022-05-01

小编精心整理了《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论文 篇1:

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民族院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中,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认识与管理方面的原因,目前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的局限,本文分析了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对策

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民族院校属于综合类院校,包括国家民委所属的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以及国家民委与省市共建或分属部分省市的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与四川民族学院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二级学院是民族院校的各个教学单位与教学实体,分布着民族院校文、理、工、农、医等各大学科以及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医学、物理学、药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工程学、电子信息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美术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门类众多的专业。在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民族高校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成长环境,是他们勤奋学习、为民族、国家做贡献的重要思想源泉,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校园媒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具有重要的宣传和教育功能。比如,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建校都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每个学校都已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校友。这些校友中,有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作家、教授、医生、大学校长、省部级或地厅级干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表现了可贵的奋斗与拼搏精神。与此同时,在现有师生中,也有大批优秀人物,有的甚至已成为名人或社会名流。通过自己的网络,二级学院可以广泛宣传本学院的杰出校友、知名教授与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人物在广大师生中的榜样作用,从而促进教学工作和人才的培养。可以说,与校广播台、电视台、校报、学报以及校级校园网一起,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的系统工程。

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进步,共同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是时代的要求。民族院校在我国占有独特的重要位置,不仅承担培养民族人才的重任,而且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也发挥着突出作用。与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民族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生源。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院校的发展尽管可以享受到国家民族政策的适当照顾,但也处于激烈竞争之中。民族院校要发展壮大,要维持或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需要练“内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实力,以此扩大对外影响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宣传,要让外界、学生、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与发展前景,以此增强对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吸引力。由于网络的发展,校园网已经成为民族院校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而就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来说,它也在民族院校对外宣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或者说,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形象,与学校的招生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壮大,也影响到我国民族高教事业的发展。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阵地 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的特征性在于它是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民族院校无论是品牌专业还是精品课程,特色专业还是研究基地,这些方面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照各二级学院网络来开展。只有通过各自的网络,各二级学院才能凸显出各自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独特性。

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员缺失、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缺位以及维护不力等,目前,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较为严重地制约了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各自为战,无章可循,人员缺少 由于网络建立时间不长,我国的校园网建设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或运行规范。这一点,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也不例外。就内容而言,它大致包括学院概况、师资力量、科研工作学生工作等方面。但由于客观上没有统一标准,所以各学院在网络内容的设置上除了介绍学院相关基本情况外,其余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任意取舍,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其结果则是相互反差很大,详略不一,有些有名无实。这不但影响了学院网络内容的完整性,更削弱了高校网络建设的严肃性与科学性。由于编制原因,目前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站普遍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工作主要由教学秘书或辅导员兼管。而兼管人员则多数不精通网络技术,所以他们从事网络工作时往往只有临时请内行人士帮忙。兼管人员由于忙于主要业务工作,又往往忽略网络建设。所以,网络信息更新缓慢,网络内容前后矛盾等等便成为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的家常便饭。

深度建设不够,功能有待加强 目前,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多服务于日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多在发布教学通知、报道学院动态等日常功能上发挥作用,而在深度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宣传学院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学院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省部级研究基地等方面力度都相当不够,以致很多教学科研资源没有被很好挖掘出来。从目前看,目前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处于一种低层次维护状态。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除非上级要求,一般不主动向网络传送更多的信息。

建设落后于形势,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得益于国家重视等多方面优越条件,新世纪以来民族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硬件方面,新修了不少教学楼、实验室与校舍,购置了许多现代化教学设备。师资方面,近十年来民族高校大力引进和培养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目前博士学位人数已占民族高校百分之三十左右,大大提高了教学、科研实力。科研方面,国家、省部级项目、成果、省级研究基地建设等大打了翻身仗。教学方面,博士点、硕士点、特色学科、品牌专业、精品建设、教学成果等也都迈上了新台阶。然而,民族高校发展的这些新亮点,这些今非昔比的新气象,这些足以显示民族高校不俗实力的业绩,目前却并没有及时、完全地在民族高校二级学院网络中反映出来。网络宣传不到位,导致民族高校招生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多年来民族高校硕士生招生需要大面积调剂,除了一些客观方面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高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滞后、对外宣传作用不明显造成的。

加强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契机,也对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特色鲜明、让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是新形势下给民族院校提出的新的使命。为了适应民族院校的未来新发展,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建设也有必要迈上新台阶。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人员配备 民族院校领导以及二级学院干部和教职员工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学院网络建设的重要性。要把学院网络建设放在民族院校教育事业的全局中加以认识,认识到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学院网络建设在学院教学科研活动中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学院未来发展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它在社会公众中扮演的学院形象的作用,克服轻视网络的错误观念。各二级学院要落实领导分管,建立一支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网络队伍。网络管理人员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尤其是要发挥学院专家、教授的优势和长处,聘请他们撰写重点或核心网络内容。要对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制定规范,完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目前,制定民族院校二级学院网络规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规范由谁制定,大致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国家民委统一制定,然后发布各民族院校执行;二是由国家民委授权各民族院校制定,然后在各院校分别执行。在网络规范中,要对二级学院的基本内容,诸如学院基本情况、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做出统一要求,对基本格式也要有相应的要求。要形成网络定期维护制度,对网络关于学院师生情况等内容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统一规范制定后,二级学院要依照规范对网络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根据规范对原有内容做出调整、修订、充实与完善。要努力消除各自为政的做法,要克服网络内容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清除网络内容错误,做到客观、公正、科学,改变轻重失衡、重此轻彼的现象。

彰显特色,强化功能,为民族教育做好服务 与民族院校办学思路相一致,二级学院网络内容也要突出办学特色,在特色专业、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与研究基地等多方面,彰显学院特色,凸显办学优势,让公众对学院的办学特色、优势与发展前景通过网络便了解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充分展示自身的现有办学资源与办学优势,从而增加学院的吸引力,为学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大力宣传学院专家、教授的教学、科研成果与学术影响,宣传研究生、本科生理论学习、专业培训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形成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良好氛围,强化二级学院网络在学院教学、科研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怀阳.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的问题及探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周颂伯.发挥校园网教学功能 开展校园网络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王成初.管好用好校园网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J].山西科技,2006(6).

[4]陈红秋,钱军.关于加强高校网站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5]胡永良.校园网的规划和实施策略[J].台州师专学报,1999(6).

作者简介:

向红阳(1966—),土家族,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实验教学。

作者:向红阳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论文 篇2:

案例教学法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近几年高校法学教育改革中多数学者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对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特殊性,要使案例教学法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明确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与普通院校法学教育的差异,构建适合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集合,培养高水平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教师队伍,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其他学科的引入,以此来推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学教育;民族院校

判例教学法由美国哈弗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戈伦姆布斯·兰德尔于1870年创立,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是采用苏格拉底式讨论的方式来学习法律知识,采用的教材也以判例为主要内容。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舶来品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法学教育之中。时至今日,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案例教学法仍不是法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多数法学教育仍然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模式。

虽然近几年在我国的高校法学教育改革中多数学者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在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中。

一、我国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特征

我国民族高校,特别是民族地方的民族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性法律人才。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为例,学院以建设“区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法学专业品牌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法学专业基础、熟练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和民族干部为己任,不断改革培养模式,突显特色办学优势,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专业人才支撑,为“依法治国”、服务“广西新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与普通院校法学教育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学生构成的特殊性

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为例,2013年录取的227名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有92人,2014年录取的228名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有138人,汉族学生为90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到总人数的60%,民族构成除汉族外,还包括壮族、回族、瑶族、苗族、么佬族、白族、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15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学生都有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及信仰等民族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对民族院校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应注意其民族性。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要求,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为应用性法律人才,人才输送地主要为民族地区,特别是基层。

1.培养基层法律人才。民族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面向基层培养一批吃苦耐劳,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为例,2014届175名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有160人选择在广西区内就业。

2.熟悉当地民风习俗的法律人才。法律与风俗习惯都是社会调控的两种基本手段,尽管法律与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二者也具有深层的联系。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以广西“三月三”为例,自2014年开始,“三月三”成为广西的公众假日。在北方,三月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对于壮族而言,“三月三”则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又被称为“民歌节”、“歌圩节”,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对山歌,在歌圩场上赛歌、赏歌,有些地方还会举行斗乌、斗鸡、斗狗、斗牛比赛;对于布依族而言,“三月三”则是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的节日,家家都做五色糯米饭,通过“扫墓挂青”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因此,要想在基层做好法制工作,就需要了解当地的民俗习惯。

3.通晓当地及周边地区民族语言的法律人才。此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就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可能面临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如果法官、诉讼参与人等相互之间语言不通,必定会影响到纠纷的顺利解决,执法、司法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既精通法律又熟悉当地风俗习惯、通晓当地语言的法律人才。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位于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特殊的地缘优势促使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确立“以国家法教学与研究为基础,以东盟法、民族法研究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东盟国家案例,增设东盟国家语言学习课程,为“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不断完善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持。

二、案例教学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的现状

(一)案例选择不够准确,缺乏系统性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首要优点就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成为进行案例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法学案例非常丰富,如何选择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老师喜欢采用法学经典案例,特别是在某一领域引起广发关注和讨论的案例,如“恶法非法之争”、“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赵作海案”,采用经典案例可以较为明确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可以扩大学生知识点的涉猎范围,但缺点是已经有大量分析资料的存在,容易使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而不再进行自我思考;也有一部分老师会选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耳闻的或是当下比较轰动的案例进行分析,采用此种类型的案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缺点是这类案件往往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定论,教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时仅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际操作距离较远。

另外,一些法学教师选择案例的途径较为单一,多是从法学案例辅导书中选择,对于网络等新兴信息传播方式利用率不高。

虽然多数老师都会在讲授不同部门法律学科,如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时,都会选择与本法律部门相关的案例,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选择的案例往往局限于某一知识点,学完整部法律,虽然学生学到了很多案例,但都是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此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中

(二)案例设置不够合理

案例教学的重点是要将案例合理地与所讲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其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有较好的互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选择合适的案例后,教师如何进行组织和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这样一种情形: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把案例引入当成讲故事,但却不把问题的实质或关键传达给学生;或把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如在讲授法律解释作用时,谈到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上的差别,也由于人们利益与动机的差别,因此会对同一法律规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法律规定中的一些专门术语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人持枪抢劫,但事后发现所持枪支是一把假抢,关于“假枪是不是刑法规定的持枪抢劫的枪”的时候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法律解释来确定“枪”的范围是否包括假枪。显然,这种方法虽然能使学生意识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但是该老师的这一设置并不能被称为案例教学,只能被认为是举例教学法。

还有些教师虽然引入了案例,但是自己做“甩手掌柜”,对学生不引导、不总结,只是把案例传达给学生,任凭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

(三)缺乏显著的民族性

基于民族院校法学学生培养目的的特殊性,教学也应有其显著的特征,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法学教育的时候也应体现其民族性。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民族院校法学学生的专门教材(仅有吴大华主编全国民族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材《法律基础》),也没有专门的案例教材,民族院校的法学教材都采用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教材,案例教材也是一样。

三、如何完善我国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法

(一)明确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与普通院校法学教育的差异

在法学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有目共睹,其所发挥的积极意义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我们也应承认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法学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时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考虑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在法学教育上的不同。卓越法律人才的提出,对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民族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为民族地区别特是基层地区输送应用性法律人才。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特殊性在前文已经论述,此处不再赘述。只有明确了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特征,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才能够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构建适合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集合

民族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民族院校的案例库。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且传播速度很快,相较于编写一套适合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教材,构建适合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库要容易得多,且构建的案例库并不局限于文字形式,可以增加庭审视频或是相关法律影视作品。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已经和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合作,实现庭审直播,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现场庭审观摩。

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在构建案例库时要考虑到各民族特点,比如在婚姻法中有关结婚年龄方面,计划生育方面,或是在物权中的林权保护问题等。在法律与道德、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的关系上也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因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民族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构筑适合民族院校的案例库将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置时不再是大海捞针般自己去收集案例,而是可以直接从案例库中选择,不仅可以节约搜索资料的时间,还可以大大提高案例选择的准确性。

(三)培养高水平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教师队伍

案例教学法虽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离不开一个高水平的老师。不论案例选择多么精确,如果教师不是很好的教学组织者,也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的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法学理论和实务能力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民族院校,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虽然国家对民族院校的教师在培训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但由于经济条件和地域限制,很多教师在能力提高之后会选择离开,造成了人才流失。因此,一方面要给民族院校的法学老师更多能力提升的平台,如鼓励教师到律师事务所学习或是做兼职律对教师,增加老师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教学法系统培训,使教师在课堂上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活动,恰当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并及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另一方面提高民族院校教师待遇,使教师在能力提升之后还能够安心留下来,保持民族院校法学教师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广西民族大学近些年来非常重视法学教师的发展,引入高水平法律人才,鼓励教师攻读博士,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提升培训,有力地促进了高水平法学教师队伍的建立。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其他学科的引入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各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封闭性,但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特别是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其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对法律的把握和熟练运用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现实的支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因此,建议在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中除了现有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外,增设民族学、地方史课程,加强学生对民族自治和民族法制建设的认识,增多社会实践课学时,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除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外,还开设了民族法学、越南语、东盟国家司法制度等特色课程,为民族地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为“依法治国”、服务“广西新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王俊艳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论文 篇3: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素养及其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民族院校外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探究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类型及其对汉语知识掌握的差异性,以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和思想动态、为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知识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学习策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汉族是最庞大的一个分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汉语即是他们所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受教学方法这一个因素影响,其实质是受学习过程、学习者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语言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化等多因素影响的一个过程。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一直是我国语言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为此以民族高校为例,选取大连民族学院外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学生进行了调查。横向上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分析对比,纵向上将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同学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由此来分析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等情况。本课题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环境、个人心态和学习动机,以便为各个民族高等院校更好地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对少数民族教学有更科学的了解,从而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有所改革和创新。

本次调查在大连民族学院外语专业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中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成功回收有效问卷352份,有效率达88%,其中包含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130名少数民族学生。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课题组设置了关于汉语知识的掌握和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语言的掌握,以及学习汉语的目的和获取知识主动性等情况的共36道问题,从多个方面来了解相关的学习状况。

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与本民族语言掌握现状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所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民族院校外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基本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例如,对于“你现在能完整背诵出几首古典诗词”这一问题的回答,能背出10—50首古诗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一占32.4%,大二占48.5%,大三占59.3%,大四占39.2%。而汉民族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统计结果分别是大一56.6%,大二64.6%,大三47.2%,大四68.75%。从这一方面来看,少数民族学生整体上对汉语古典诗词知识的掌握与汉族学生相比有所不足。对于“如果你是少数民族,你更看重主流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这一问题,大一中23.5%的学生认为本民族文化更重要,20.6%的学生认为主流文化重要,51.25%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主流文化一样重要,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在其他三个年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大二28.6%、20%、45.7%,大三28.1%、31.25%、31.25%,大四28.5%、39.3%、32.1%。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略高于主流文化,大多数学生对两者的关注、重视程度较为均衡。在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语言掌握情况的调查中,对本民族语言掌握很好的学生大一占8.8%,大二22.2%,大三15.6%,大四17.8%,可以说当前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可谓一无所知。在对于“你认为学习汉语对自己哪一方面帮助最大”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认为汉语首先帮助自己为未来的求职打好了基础,其次解决了生活中和其他同学的沟通障碍问题。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表明意愿若有机会便尽自己所能将本民族文化传向祖国各地、传向世界各国。汉语作为我国通用的语言,是各族人民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彼此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和文化,是凝聚和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各个少数民族学生更加有义务、有责任将汉语掌握好。

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总结

语言学习动机对学习者来说是激励其达成某种学习目的的主要动力,也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驱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是内外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这种需要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奠定对汉语掌握的需求所产生的[1]。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大体上分为两个类型,即工具型和融合型。为了更好地分析该问题,课题小组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更加进一步地予以精细划分,总结分析为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学习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工具性

这一类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占有大部分的比重,工具性这一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实用性动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努力学习各项文化课程大部分原因是为了以后可以在家乡之外的地方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少数民族学生将汉语作为自己在求职方面的敲门砖,而学习汉语是他们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2.汉语文化与少数民族母语文化并存

现代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无论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还是多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应该再逐渐被遗忘、被丢失,而是在充分保持自己语言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又能够更好、更主动地融入到世界主流文化的发展当中,与时俱进,找到适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方向,而这便要求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者,能够将两种语言融会贯通,使其得以广泛宣传。

3.个人发展与长远性目标并存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以后的专业知识,这一点在本科学生中普遍存在。还有部分学生本身对汉语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在本科院校学习阶段选择了汉语专业作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从中可以看到这两种情况都是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迫于未来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就职、个人发展的各种压力,少数民族学生会比较注重汉语素养的培养。

4.家庭环境与社会责任的影响

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极小部分学生的汉语教育是在家里开始的,即在家庭环境中以汉语交流,接受汉语听力教育。例如,家里面的哥哥或姐姐有一定的汉语水平,而汉语的听力水平对其学习汉语有很大的影响,这对少数民族学生认识汉语、产生学习汉语的意念有一定的影响。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人认为学好汉语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在未来有所发展,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来自家庭的期望与学生自身肩负的责任感,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动力来源。

三、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知识欠缺的主要原因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知识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自身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对汉语知识量获取不够多,另一类是学生的汉语水平处于高分低能状态,即汉语水平已经达到六级或八级以上,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屡屡出现错误。多种迹象表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不能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不能致力于应用。为此,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受家庭居住环境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居住地多为闭塞、与外界接触少、经济滞后、文化也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这使其生活仅限于自己本民族语言的环境中[2]。因此,家庭居住环境影响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语言学习有障碍的根本原因。

2.受教育环境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前接触汉语少,汉语听力能力欠缺,在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依赖于本民族语言的使用。汉语平时的应用较少,大部分学生甚至缺乏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一点也阻碍了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受自身心理障碍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因此在众人面前怕出错而造成心理压力。这使得其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当众说话讲汉语,这种“一言不发”的课堂状态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语言锻炼的机会,并对利用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产生畏惧心理。如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在课下几乎只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这一心理障碍直接降低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知识的学习兴趣。

4.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文字的脱节现象

据了解,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是当地的群众语言,人们日常生活均以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沟通。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面临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时无从下手,只能机械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实质和含义,这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的提高。

四、丰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知识的可行措施

语言毕竟是一个民族生存交流的根本方式,母语的形成是经过本民族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承所保留下来的,这是自胎儿时期,受母亲的本能影响所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天生的。所有人从咿呀学语那一刻开始所接受的就是母语文化了,所以若想民族学生学好汉语文化绝对不能急于一时,要讲究学习方法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制订独特的教育培养方案。此外[HJ*4/7],汉语在社会交际和信息传播中是不可或缺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同时也学习本民族的语言,用本民族语进行交流,但从语言使用范围和语音所传播的信息量上都是无法和汉语相比较的。因此,努力学好汉语并准确地将其在生活中应用自如是少数民族学生迎合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3]。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措施来更好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少数民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但课堂形式依然为传统教学模式,即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学生作为接受的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主动开口讲话这一问题,课堂设置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想法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虽然说学习汉语很难,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摸清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征,便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汉语的能力。

2.从根本思想上培养汉语素养

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的学习上多处于机械地接受知识状态,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内容包括与学习计划相关的各类学习资料以及课外阅读笔记,测试试卷的相关知识,以及与教材相关的广播电视等重要新闻参考文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在课堂上利用汉语将多科课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简单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活跃起来、兴奋起来、行动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用性。

3.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同样学习汉语知识,但其学习结果却相距甚远,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资源不丰富、学习环境受到局限。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民族学生本质上没有差别,由于汉族学生说的、看的、读的、听的都是汉语,自然就更胜一筹。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初中毕业后甚至不能很好地用汉语说一段完整的话。这便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后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加入情景模拟、汉语的音调欣赏和丰富的词汇灌输等内容。

4.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语言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分为兴趣广泛性培养和兴趣的持久性培养。据了解,很多少数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初期教育都处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下,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以汉语作为母语来进行教学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语言这一事实。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汉语学习的难度,削弱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利用语文和教学中其他课程的联系,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此外,还可以针对当地学生群体最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或活动进行调查,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兴趣后,来开展表演活动或实施竞赛项目,针对个体单一的兴趣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向“主动学”“愿意学”“喜欢学”的教学主体方向发展。

5.开展以对话和写作为主题的活动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四个过程。汉语教学较为灵活,在学习中宜以对话或演讲比赛、写作两大方面作为突破口来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此类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更能够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其课余生活,开阔其视野。

6.以社会活动为载体,扩大学生利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的参与面

汉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口语交际具有直面性、互动性和情感性等特点,这是双向甚至的多向的交流过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平等,这能够有效地锻炼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应用能力,提高其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分享、表达、理解所学的知识的过程就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学会一种语言,尽量地用其在生活中进行交际是绝佳途径、首选之举。

汉语文作为传统的人文科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目前在世界的这个大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我们文明古国的民族大融合,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于世界、积极倡导我国的语言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共同发展,并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一同进行,学好汉语、运用好汉语乃是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第二语言的教学,要有的放矢[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3]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郑晓蔓 梁艳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营改增税务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生互赏的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