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应该被忘记作文

2023-05-26

第一篇:英雄不应该被忘记作文

文章出轨不应该被原谅一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方的辩题是“文章出轨不应该被原谅”。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3月29日,有媒体刊出文章姚笛秘游深圳香港的照片,随后南都娱乐周刊的主编称与该媒体刊出照片不同的猛料将在周一曝出。新浪网友对此也展开了激烈讨论,并成立了“周一见”的热门微博话题。3月30日,南都娱乐提前出刊,文章姚笛当街拥抱及出轨细节被曝光,再度掀起热潮。3月31日凌晨,文章发表道歉信“致周一见”,公开承认出轨。对此,我方的观点是“文章出轨不应该被原谅”。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我方的观点进行论述。

首先,从家庭角度出发,文章在作为丈夫与父亲,他出轨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不应该被原谅的。文章与马伊俐从08年结婚以来,两人的婚姻一直以幸福美满著称。育下第一个女儿时,甚至将其取名为“文爱马”以彰显文章对其妻子马伊俐的爱。但随着近期文章与姚笛两人关系的曝光,两人偷情时间已长达近一年。而期间,马伊俐再度怀孕并生下第二个孩子。文章作为一名丈夫,明知自己的妻子作为一名高龄产妇,有一定的风险,也有着严重的妊娠反应,却仍与小三亲密交往,明显没有承担起一个丈夫的责任。而作为一个父亲,不顾孩子,长期出轨,纵使公开道歉,也抹不去这件事对其大女儿文君竹的影响。而对于第二个孩子来说,当他仍处于母亲腹中时,父亲就已经进入了出轨期。文章作为一名父亲,他的出轨是对孩子的不负责。这种不负责的行为不应该被原谅。

其次,从社会角度出发,文章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其出轨这种负面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文章是一个明星,通过多部优秀作品塑造了好男人、好丈夫的形象。在去年9月《小爸爸》热播后,文章又出了同名小说,并声称为其妻子所著。算算时间,那时他与姚笛已经开始交往。作为大众人物他一面出轨,一面还写书谈亲情秀恩爱,说一套做一套,还很气定神闲呢?文章一边扮演着大众眼中的优质偶像,一边出轨搞外遇。他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享受着明星的待遇,接受者大众的追捧,却不懂得自律,欺瞒大众,没有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形象,这是对公众的不负责,因此,文章出轨不应该被我们原谅。

最后,从道德角度出发,文章抛妻弃女的出轨行为是不被允许的。马伊俐大文章八岁,不顾外人眼光和他结婚,那时文章没房没车,姚笛只是跟他演裸婚,马伊琍是真的跟他裸婚!为了不让别人说文章吃软饭,甘愿放下事业的脚步支持他;将近四十岁还冒着风险生下第二胎。而现在文章出了名,闯出了自己的事业,却开始出轨,抛妻弃子,这种现代陈世美的做法是不会被道德允许也不应该被原谅。

所以,文章出轨,是对他的家庭不负责,对广大民众不负责,更是违背了伦理道德。所以,我方认为“文章出轨不应该被原谅”。

第二篇:死刑不应该被废除三辩问题及总结

套题1:1.对方辩友请问您做过慈善吗?(做过/没有)

2.如果没有,那请问对方辩友,您连慈善都没有做过您是怎么知道低调慈善要比高调慈善好呢?那您觉得高调慈善是不是应当比低调不慈善更应当受到质疑呢?

2.如果做过,那么请问您,您知道您捐出来的钱或物究竟用在了哪家哪户人身上呢?

3那么不可否认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慈善制度是有问题的,不够公开,不够透明,这正是人们对这个事情的关注度不足导致的,高调慈善可以让人们知道这笔钱到底是用到了哪里,难道这不是对慈善事业更有利吗?

套题2:1.对方辩友,请问:在当今社会,慈善事业需不需要发展?(需要) 发展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对吗

2.那么我们想要快速发展慈善事业,是不是需要快速的让更多人知道呢?

3.那我们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快速的让更多人知道呢?(需要大力的传播)

4.那么高调的定义就是将自己做过的事情大力宣传出来,您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效果1:好的影响更大,坏的影响不一定会更大

高调慈善这些坏的影响是不是慈善业共通的,高调慈善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事例:您方提到了陈光标事件,陈光标是高调慈善的代名词是吗

陈光标高调慈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地震期间,陈光标的微博点击量已经突破了千万,电视节目和网络中关注的人数更是过亿,引起了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那么是不是暴露出了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暴露出的问题在中央出台的新政中有明确的表示将就此推动慈善透明化,那么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是不是间接地将慈善事业更加透明呢?

同样是陈光标事件,您方认为,陈光标是好名、张扬、作秀的代名词是吗?那么您方的意思就是,做慈善的人都应当是人中楷模,道德完人。那么,非楷模人物甚至是有明显缺点的人,行善就该一律否定吗?如果是这样,还有几人有资格行善?水至清则无鱼,在严苛的道德标准下,慈善的“池”中还能幸存几条“鱼”?未来又有几人敢去行善呢

第三篇:小学作文:爸爸你不应该这样做

爸爸你不应该这样做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看到爸爸又在收拾东西。他拿了一把猎枪,还有水和吃的东西,看来爸爸又要去打鸟了。我看着爸爸的一举一动,思考了一下,胸有成竹地走了过去。

“爸爸,又去打鸟吗?”我问。“是的。”爸爸头也不抬地答应着。“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您不知道吗?”我继续劝爸爸。“朋友?鸟又不会说话。就算有的鹦鹉、八哥会说话,它们也不明白什么意思。”爸爸边收拾他的东西边说。“您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有一个不女孩,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自己掉进了沼泽地。”“我才不会去做那种傻事呢。”爸爸背上包,向外走去。

我赶紧拉住爸爸,说道:“鸟类已被列为濒危物种,有12%的鸟类已灭绝,美丽的东方白鹤目前数量不足3000只,29%的鹦鹉和23%的鸽子都濒临灭绝。有966种鸟类的数量不足一万只,最危险的77种鸟类已不足50只。有一种叫红腹灰雀的很可爱的小鸟,由于人类非法猎杀,数量已不足300只。橙额鹦鹉被古印度人视为„掌上明珠‟,但现在野生的已灭绝,人类饲养着的不足10只。爸爸,放下您手中的猎枪吧!”

爸爸低下了头,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对我说:“好,我今后再也不打鸟了。”我和爸爸都笑了。

回到房间时,我看到一对漂亮的鸟儿正落在窗台外边,一起向着阳光飞去……

第四篇:《久不唱歌忘记歌》教案

教学目标

、能基本正确而流畅的演唱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并知道该作品是贵州布依族民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2、能体会歌词中衬词对情趣表现的作用,并能以风趣地演唱进行表现。

3、主动参与创编实践,并能做出简单的填词创编或欣赏别人做出的创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歌曲的演唱要流畅。

难点:从情绪表达和风格把握的角度加以引导唱清楚衬词部分。

教具准备:钢琴、电脑、、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音符手势复习。

一、听力模仿游戏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听力模仿游戏.

2.教师出示整条节奏,我们看着节奏,同学们的听觉真好,下面让我们用手画拍读节奏真棒!

二、师生律动(表达心情)

.同学们刚才对音乐的节奏、节拍,读的、画的这么好,你们的挑战成功了,高兴吗?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动起来,表达我们愉快的心情吧,来,请同学们安静的起立,跟随老师一起做,播放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

2.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曲?,.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呢?

生:。。。。。

3.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播放乐曲。

生;……

4.为歌曲打上节拍

这首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布依族的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

让我们一起走入布依族,来了解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及他们丰富的音乐文化.

5.教师出示图片,边出示边介绍

(1)介绍服装。。。。

(2)介绍传统文化艺术。。。。。。。乐器

问学生乐器是属于民族乐器中的什么乐器?模仿演奏姿势。

(3)介绍旅游资源

(4)介绍居住的房屋特点

那布依族的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又给我们传递了布依族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呢?让我们来学习歌曲吧!。

二、学习歌曲

.出示歌谱,再听歌曲。

请同学们仔细看歌谱,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歌词你听懂了吗?音符和歌词一对一的紧密相连,节奏是松散的还是紧凑的呢?

生:

2.学生集体学读第一段歌词(出示节奏歌词)

先读第一段,节奏熟悉吗?生:。。。。。

3.师生接读,第一段。

.学生读正词,教师读衬词。

.师生完整读

。用手拍着节拍读。

出示衬词,解释。衬词的作用是;学生个体读。。。。。

4。教师弹琴,学生随琴唱歌曲的第一段。

5.教师纠正学生音准。

6.学习歌曲的第二段

首先让学生读歌词,随琴声唱。

7.学习第三段。

8.完整唱歌曲

9.歌曲感情处理:

同学们学的可真快,老师觉得你们的声音再轻松快乐点就更好了,随老师的琴声再来一遍,

同学们敢不敢跟歌曲伴奏来唱,生:敢,自信的孩子老师最喜欢了。加油!

(3),有哪位同学能单独来唱呢?

生:。。。。。台下同学给伴奏。我给弹琴。

(4)你们的表现真是让老师太高兴了,有句话说的好,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跟随音乐的节拍舞动起来吧!

师生一起来做。

三、视唱歌谱

同学们,你们的歌声、舞姿这么的美,我想接下来的视唱歌谱的声音会更美,(出示歌谱)

请同学们手画节拍,先慢慢来唱,(从慢速到快速来唱歌谱)

(1)集体唱

(2)不会的同学教唱。

(3)师生接唱。

(4)完整唱谱。

四、创编歌词

同学们唱谱唱的这么好听,看的出来,你们是很有能力的。老师很佩服你们。

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歌词说的都是布依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小事情、小发现。我想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趣的故事会发生很多、老师相信你们都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认真观察的好孩子,请同学们创编歌词,把你们做的词替换上,我们一起唱一唱,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

(1)分组讨论。

小组展示。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有才了,为了奖励你们的优秀表现,老师奖给同学们一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叫《咕噜山歌》。

五、听赏《咕噜山歌》。

(1)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感受

六、总结

56个民族是56朵美丽的鲜花,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民歌海洋中的一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要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我们的民歌音乐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第五篇:不忘记三线建设者们

不忘记三线建设者们作者:山城珠珠

今天我又提起一个久远的“三线建设”话题,什么是“三线建设”呢?通过资料了解到“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在1964年五六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防不行,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入侵。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了加速“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实力的决策。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三线建设”,对如今的80后、90后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词,但是这个词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在那片“特殊战场”上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老一辈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那是新中国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在这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中,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三线战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自己的一生甚至自己的家庭都献给了这项伟大的工程。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赶上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运动,我们赶上的却是文化大革命和知青运动,但是我们的父辈、兄长、姐姐们都赶上了这样的运动。他们在“三线建设”中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改善了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在西部地区建成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的重点企业和基地,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先后建成一批重要铁路、公路干支线,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以后解决东西部发展差异,进行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去年夏天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网友,他告诉我,他老家是湖北人,1964年他随父母从长江边来到了中蒙交界的集宁,从此以后他们全家就在内蒙集宁扎根,工作生活到如今。我问他;“你的父母是不是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内蒙集宁的呢?”他感到很惊讶:“珠珠姐!你怎么知道三线建设呢?”我说:“我已经60多岁了,我们这一代人都知道三线建设的,我哥哥就是一个三线建设者!”他说:“原来是这样啊!”说起哥哥和嫂嫂,他们是真正的“三线建设”者。1963年的夏天,哥哥和嫂嫂结婚了,1964年的春天他们结婚刚刚不到一年,宣化龙烟钢铁公司就成了支援“三线建设”的一个单位,庞大的钢铁公司全部搬迁到了大西北甘肃省,一部分人搬迁到了甘肃西北的酒泉,一部分人搬迁到离兰州200里地的白银市。哥哥和嫂子随单位来到了白银,到白银后单位改名为“中国冶金部第11冶”,这里的11冶职工有的从东北调来的,有的从江西调来的,有的从河北调来的,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支援“三线建设”而走到了一起。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物质极度匮乏,尤其大西北更是这样。哥哥到了白银后给家里来信把那里艰苦情况告诉了父母,父母很是着急惦记,有从白银回来探亲的同事临走时都要来家里问我父母给哥哥有什么东西可捎,其实父母早早就到商店用票证买上各种糖果、日用品、干鲜果,让哥哥的同事带给哥哥,那时的人们都很热心,没有一个人嫌累赘而不愿意给同事捎东西。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父母不断让别人给哥哥往大西北带各种物品。1971年秋天,哥哥出了工伤我去白银看望他,那时是哥哥到大西北第七个年头,我到白银后,看到白银市好象一个大厂区,人们住的都是一排排平房,很难看到一座

二、三层的楼房。马路除了主要街道是一条水泥马路外其余全部是土路。只有苏联专家住的招待所是一座二层楼房,院子是水泥地面,招待所周围栽有松柏和花草。哥嫂住的屋子里的地也是土地,家里家外的地都难以分清,那象现在人们家里的地铺的都是瓷砖呢!哥哥的家里没有自来水,只有一口水缸盛水,如果把水吃完,水缸底部全部是厚厚的黄土泥沙,我问嫂子:“这样浑浊的水你们怎么喝呢?”嫂子说:“我们这里大家喝的都是这样的水,水刚从外面担回来后都是很浑浊的,等半天把黄土泥沙沉淀下去后才能喝、做饭用。”我说;“这样烂地方,怎么让人生活呢?”嫂子说;“因为这里荒凉才让我们来这里搞建设,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这里慢慢会变好的!我们这样已经过了七个年头了!”嫂子的话里没有埋怨这里生活的艰苦,有的却是信心和希望。1965年哥哥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来又有两个孩子,他们的三个孩子全部在白银出生,哥哥为了纪念三线建设之地,他给孩子们取名字时中间全部有个银字。1975年,当哥哥来到大西北第11个年头时,冶金部把11冶部分职工调到了北京首钢,哥嫂也被调到北京首钢。他们到首钢后,由于技术过硬,这部分职工很受首钢的欢迎,他们享受到了北京和首钢的待遇,1980年后都住上了高楼大厦。他们这批三线建设者都幸福的生活在北京。

2010年年底,我在河南电视台看了一部由李幼斌、史兰芽夫妻主演的长篇电视剧〈爱在苍茫大地〉,这部电视剧通过汽车队长闻一达全家的经历真实的记载了三线建设的人们工作和生活。描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闻一达随支援“三线建设”一声号令,举家迁徙,开始了他们在西部的新生活。那里是一片苍茫而原始的天地,在沙漠的边缘,有沟壑连绵的无垠草原,成群结队的野生狼群。闻一达这些三线工人战胜了漫天的黄沙,战胜了狼群,克服了一切困难,终于在宁夏荒原建成了工厂,并再现了三线职工为三线建设奉献了自己一生而又奉献了自己的儿女。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不惧权利,不为金钱诱惑,为了保护三线建设成果,不懈和想吞并他们厂的势力做斗争,最后终于保护住了三线建设的成果。故事很感动人。因为我看了这部电视剧,看到闻一达全家的经历使我想起了哥哥全家参加三线建设的往事很是感触,激发了我写关于“三线建设”的这篇博文。更希望大家有时间好好欣赏这部电视剧!

电视剧《爱在苍茫大地》剧照

“三线建设”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我们不会忘记三线建设者们,他们的功绩会被载入中国工业建设史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银行出国出境管理办法下一篇:优秀党员代表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