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互相攀比怎么办

2022-11-07

第一篇:学生互相攀比怎么办

遇到学生互相攀比时应该怎么办?

(1)找爱攀比的学生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向他讲清盲目攀比的害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与爱攀比的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争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帮助学生改掉盲目攀比的习惯,教师权以教 家长一些方法,如反攀比法、改变攀比兴奋点法、把攀比变成动力法、今天和昨天对比法等。

(3)召开以“攀比”为主题的班(

第二篇:孩子爱攀比怎么办

如果您所教班级攀比之风特别严重,学生经常比穿名牌、比家长的职业、比家庭资产,您会怎么处理?

答:在我教的班级,因为互相攀比而造成的教育问题真是不少。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有新式钢笔、好看的本子、精致的电子表,也想拥有。有的家长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则无法满足,在对孩子不满心理失于疏导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便心怀妒嫉,设法捣毁别人的好东西,甚至干脆将其偷来据为己。

分析原因:

1、虚荣心、表现欲强。

2、自我认识能力差。

3、家庭教育的不当。

凡此种种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不良的价值取向,也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此,我采取以下的引导策略:

1、利用故事诱导

正确对待孩子的攀比心理,特别注重榜样的诱导作用。小学生也爱听故事,故事中的人或事常常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是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国内外教育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材料,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与之进行对比,调整自己的行为。如《骄傲的孔雀》这篇童话,主要讲一只孔雀以为自己很美丽,到处与人比美丽,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有功夫也没有心思与它比美丽,它很伤心,老马告诉它一个人只有外表美是不行的,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富有趣味的情节,让学生身临其境,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进行正确的攀比的效果。这篇童话,让许多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哪些东西才是值得我们去比的。

2.、利用事件劝导

孩子与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但由于攀比的盲目性,孩子往往会认为只有在所有方面都优于他人才会赢得地位。对于孩子流露出的这种思想,家长或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对他进行劝导。如当孩子看到别人拥有漂亮的玩具,也缠着父母让买一个类似或更好的玩具时,家长应该劝导孩子,转移其兴趣点,让孩子明白,只有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优点,你才会赢,至于其它东西,那都是不重要的。同时,家长还可将攀比化为动机,让孩子自己设法实现自己的需要,如鼓励孩子自制玩具,积存零花钱来买想要的玩具等,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利用班会活动引导

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面对同学间激烈的竞争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对于引导小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注意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消除学生的不良攀比心理。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坚持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以此来消除班上的不良攀比现象。利用班队会进行教育的好处是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最有效果的,记忆也最为深刻。我们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夸夸妈妈和爸爸》、《我跟同学比什么》等主题活动。

4、利用课堂引导

学生受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真正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我在教学中,课本中也有很好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当然,其它学科也一样具有端正学生攀比思想的功效。

5、心理教育、个别辅导

攀比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应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如针对班里盲目跟随社会上互相攀比名牌的不良风气,我校特别上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名牌的笔能给我带来什么》。让同学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这堂心理辅导活动课让学生明白了名牌笔和普通笔,作用基本相同;优秀的学习成绩与笔的价格没有很大关系,而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态度。有些同学存在的攀比心理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如我班有一位女同学,长得漂亮,经常得到大人的夸奖,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便逐渐注重起穿着打扮,并常以自己的美丽为骄傲,渐渐地学习上不求上进。我及时发现了这一现象,对她进行了个别辅导。先以聊天的方式,逐渐把话题引到主题上;然后讲了一个“社会见闻”:让她明白了教师找她谈话的目的,于是很快认识了自己平时的不足,明白了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谈话结束时教师说:“真才实学能让你更美丽。”她很高兴地离去,辅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调动家长的力量,正确引导

在家里,家长也要避开名牌,经常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家长抽空带孩子到贫困家庭去,让孩子体会一下他的同龄人的另一种生活,不需要特别的教育,让孩子自己用眼睛看,用心感悟。

7、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观念

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且是一种迎难而上的态度。教师要尽可能用看得见的具体事实,深入浅出地进行教育,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特点,注意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

总之,我们班主任只要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校正学生的攀比心理不遗余力,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种和谐教育。

第三篇:学生攀比

论学生攀比心理

- 1

学生攀比的特点是复制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在相互攀比的学生中,低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弱于高龄阶段的学生。原因在于,低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级较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缺乏自己的认识。因而,低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低一些。相对而言,高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高得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高龄阶段的学生业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且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强,故高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高一些。

(二)就攀比的内容看,学生的攀比日益多元化。过去的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状况,相对而言,现如今的学生攀比内容可谓相当丰富。从物质攀比,到精神攀比,再到身体外貌的攀比,学生的攀比占据了他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三)就参与攀比的人数而言,学生攀比的情况大大增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各类商品迅速面向市场,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就攀比的目的来看,学生的攀比多是为了进行自我炫耀。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期,他们喜欢进行自我炫耀以张扬自我个性。他们互相攀比个人所有物、家庭条件以及自身的知识、能力等,以满足自己的高自尊。

(五)学生的攀比易受同辈群体及权威的影响,表现为对同辈群体的从众行为以及对权威的顺从行为。学生购买奢侈品,往往是因为看到同学中的大部分都拥有,如果自己没有的话,会显得落伍与格格不入。当代学生多容易受到明星、富豪等奢侈品的常态使用者及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随时能够接收全球的流行信息,而出现跟风、追随的局面。

(六)学生的攀比容易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学生的攀比行为经常会受到社会情境的左右,一种竞争的情境能激发他们攀比的欲望,而缺乏竞争的社会情境则不易促使他们互相进行攀比。

(七)学生的攀比朝着信息化方面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已经占据了学生的生活,计算机与网络成了学生最常讨论的问题之一。如讨论打通电脑游戏的进度、手机的功能、电脑的配置、网络信息容量等问题都成了学生攀比的内容。

(八)在精神文化领域,学生对通俗文化、快餐文化、时尚文化的关注度要高,却对政治文化、学术文化等严肃文化不太关注。

三、学生攀比中存在的问题

在任何社会,以及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相互攀比的心理。关键是看,学生们攀比的“是什么”以及“该怎么”攀比。

理性的攀比就是要比别人的长处,比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进步及所取得的成绩,比动力、比信息、比志气,比精神的富足与安定,它追求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理性的攀比下,学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与经验,从而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加快社会化的进程,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盲目攀比则是与人比吃、穿、住等外在物质条件,学生容易陶醉于自身外在的优势及浮华。在这种盲目攀比的支配之下,学生会变得虚荣,形成贪图享乐的思想,分散了学习注意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现代学生多沉溺于盲目攀比之中,他们不与人比学习成绩、不比自身能力、

- 3

这为孩子的攀比提供了行为榜样和心理基础。

4、家长的期望。家长的攀比心理常常通过自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持有一种积极的攀比心理,他们会引导孩子与其他学生比成绩、比能力、比品德,去追求进步;如果家长持有消极的攀比心理,他们注意的焦点就会转移到内在修养之外,孩子也会更多的与人比面子、比物质,这种期望心理支配下的攀比极有可能变味与走样。

(三)学校层面

1、校园氛围。校园氛围主要指的是校园的风气与班级的风气,它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好的校风的影响下,学生之间会形成比学习、比生活、比品德的良好风气;在不良的校风的影响下,学生之间就会比物质条件、比金钱开销等不良风气。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部分,班风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有效、更深刻。共同进步、分享经验是良好班风的体现,不良的班风则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使他们沉溺于物质享乐中,最终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2、学校的教育导向。学校的教育导向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它是学校有意识的行为,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发展,歪曲了学生攀比的方向,导致了学生的不良攀比。

(四)社会层面

1、物质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这为学生的盲目攀比创造了物质条件。

2、消费结构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在消费方面,子辈在家庭开支中的比重上升,甚至有些家庭的开支大部分投入在孩子身上。

3、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快速发展与转换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消费观及自我发展观的改变,学生的攀比正是众多社会观念作用的结果。一些庸俗的、落后的、腐朽的观念正侵蚀着学生的价值观。我国社会正流行着物质攀比的现象,导致学生中出现了与学术文化不和谐的现象。只要社会中存在着物质攀比的现象,不良的攀比就会在学生中存在与滋长。

五、学生攀比心理的引导

“攀比”如同一柄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内能够激励人的创造力和赶超的决心,可一旦超越了临界点,就可能使人走上盲目或个人经济条件失衡的状态,就可能对人格产生破坏作用。而且,作为学生也必须遵循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学生的主体需求。然而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是无法完全禁止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此加以引导。

(一)个人层面

1、正视自身的条件。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比我们拥有的要少,也就是说,我们真正拥有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学生要时刻保持一种知足的心态,珍惜拥有的生活。

- 5

第四篇:大学生攀比消费

杜绝盲目攀比 树立健康消费观

摘要: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整体趋于合理,但是在小范围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是需要各界人士正视的,例如盲目攀比的现象在某些大学生中十分常见,这是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当中亟待纠正的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杜绝盲目攀比,树立健康消费观,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本文从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入手,重点关注了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问题,希望对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观念 攀比消费 健康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基本现状

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娱乐消费和人际交往消费四个方面。据统计,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大部分人能够做到合理消费,收支平衡,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来自家庭的支持,远离故乡家人,他们的行为有更多自主的余地,但是他们大部分还是没有因为缺乏监督指导而放任消费。

然而,少数一些大学生在花钱消费方面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诸如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情绪化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和攀比消费等等。众多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给少部分大学生造成了“财政赤字”,这是大学生消费现状不容乐观的方面。笔者认为,这些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大学生意志不够坚定,攀比心理过重所造成的,来自相对纯洁的中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由于自制力不足,看到身边一些同学吃好喝好玩好的,心理不平衡,虚荣心作祟,遂倾其所有与之攀比,使自己陷入了“财政赤字”的泥潭。

二、盲目攀比消费

每个大学生的出身不同,背景各异,所以在校的消费要量力而行,最好能以节俭为重,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却没有这个理念,他们的想法是“你有,我也得有”。 这种攀比心理使大学生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喜欢追求前卫新潮,攀比心理严重,出现了消费负担过重,消费水平超出了实际需求或家庭的支付能力。

化妆品和衣服是女生最爱攀比的,强烈的爱美之心无可厚非,通过时尚的穿着和精致的化妆提升自己的形象是合理的做法,但是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名牌,不惜代价购买高级化妆品和服装,这些东西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别的同学都有,我要是没有就丢人。钱不够就问家长要,相互摆阔,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影响极其恶劣。

而男生攀比消费的方向很多时候是在“人际交往消费”上。互相请吃饭,我请你吃的一定要比你请我的高档,第二次去吃的一定要比第一次的要贵,盲目攀比的心理让这种交际陷入了恶性循环,而学生口袋里的钱,就这么如流水般减少。男生还有一个方面的支出会给自己增加财政负担,那就是恋爱支出,攀比心理偶尔也会在这个方面让男生失去理智,“我送给你的礼物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观念使男生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诚然,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有能力去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开展自己的消费行为,不合理消费危害甚大,对当代大学生更有着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会加重家庭开支,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不受委屈,所以他们会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而你无上限的攀比会使你光鲜亮丽外表背后的父母必须付出更多辛劳。而你从此养成的不良消费习惯,也许会在很长时间内带给你麻烦,毕业后理财陷入混乱,经济独立后经常入不敷出,这些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困境在此刻已埋下隐患。

大学生必须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合理消费,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看,消除盲目攀比消费现象意义都十分重大。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科学健康消费。

三、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首先,必须克服攀比情绪,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不可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而一味的追求新异,推崇时尚。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作一个清醒而理智的消费者是第一步。

第二,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科学规划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大学生大多没有自己创造的收入,没有尝过赚钱的辛苦,却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来自家庭的支撑,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在学校的消费行为都是家庭在支撑着,不论多少钱,容不容易挣,总之那都是父母亲给的,勤俭节约,不仅仅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且珍惜他们的劳动,尽量做到给家里减轻负担,也是为了将来独立生活做好积极准备。

第三,学会理财,正确认识和运用金钱和金钱规律,以管钱为中心,通过攒钱,管钱,护钱,管好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控制好自己的经济状况,合理消费,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有规律,理好财不仅对大学生当下的校园生活起到积极作用,而且这个良好的意识一旦扎根,会在今后数十年给我们得生活带来诸多益处。

第五篇: 大学生攀比问题漫谈

摘 要 当前,部分高校学生消费文化主导,非理性消费突显,其中攀比消费是一个重要方面。分析高校攀比消费文化的成因,探索对策,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关键词 高校 攀比消费 心理问题

90 后出生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时期,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物质条件、精神文化等方面都比前几代人优越。他们生活在“4+2+1”家庭环境中,从小不缺乏长辈们的关爱。他们想要什么,长辈们就给什么,几乎是有求必应。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下长大的90后,他们有着独自鲜明的特点,个性张扬,思想独立开放,追求非主流的时尚,追捧“火星文”,推崇民主平等。他们带着独自的特点进入大学学习生活,他们的个性特点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热衷于消费,除了基本的学习生活消费,他们越来越注重娱乐消费、时尚消费,以此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但也因此形成了很多不良的消费习惯。

一、直面学生攀比现象

从理论上讲,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然而,生活中人们对攀比的理解常常局限在负面,汉语对攀比的权威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11]从字面学解释看,以上界定是合理的,但从文化、心理和行为上解释,对学生攀比现象的理解则应该更宽广、更全面。这里所理解的攀比,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教育要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目标,有意识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二、攀比心理在大学生群体里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攀比心理严重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攀比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导致大学生攀比心理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家庭错误的引导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但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都是疼爱有加,有的父母甚至是溺爱。首先,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孩子想要的父母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无论父母是有条件还是没条件都会想办法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也就导致了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无尽追求,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父母都会满足。其次,每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比别孩子差,所以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必须有,其实父母之间也是在攀比,这也就导致了孩子攀比心理的产生,所以攀比心理的产生与家庭的引导也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攀比心理的“群体效应”大学生攀比心理的产生的主要平台就是学校,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心理成长必不可少的平台,大学生攀比心理的产生和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很多大学生自以为迈入大学的校门就可以不用学习了,对

原因影响大学生消费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既有内在大学生的动机、学习、认知、自我概念个人因素,但主要是外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第一,西方消费文化影响。费瑟斯通认为,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已经从宣扬自己的美德转为宣扬自己的个性、人格。国家社会生活物质化,市场经济繁荣,“高尚”“节俭”“自助”等美德被“个性”“自我”“享乐”等代替。受这种西方消费思潮的影响,中国目前的消费观逐步西化,商品被赋予身份、地位、品味、荣耀等抽象标签,许多人通过消费商品来彰显势力。第二,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呵护备至,愿意倾其所有、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各种学习条件,但是缺乏对性格、生活理念和技能的培训,这种环境里的孩子缺乏实践锻炼,理财理念匮乏,不能体恤生活不易,因此很难形成合理消费观念和储蓄观念。问卷统计数据和笔者了解显示,大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大多数消费思路都比较模糊和混乱,而最后一学期又面临毕业,各种离别聚餐、娱乐的费用远超以往的经济支出;学期初是“富翁”,学期末变“乞丐”。这些都是消费理念缺失的表现。第三,学校教育缺失。除了用于专业教学,高校鲜有指导大学生树立消费观的课程或指导,也无明确引导举措或建议。从整体来看,高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研究和引导几乎为零。第四,校园周边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消费刺激。庞大的在校师生巨大的消费能力吸引各路商家逐鹿校园。高校或大学城的周围形成了集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商业中心。网吧、餐饮、娱乐、服装店、KTV、美容院、出租屋等无时无刻不在刺激这大学生的消费。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较以往身心发育提早,极易仿效成人的消费模式,从而造成了不合理消费、过度消费、超额消费等。

学生的攀比主要有如下特点: 其一,频发性与广延性。学生之间的攀比几乎是无时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在比的过程中成长;攀比的内容与形式也极其多样,涉及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纵向攀比和横向攀,有外在攀比和内在攀比,有物质攀比和精神攀比,有积极攀比和消极攀比等。其二,自我炫耀性。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时期,与别人比的过程也是张扬自我的过程,对许多学生来说,在攀比中能够炫耀自己的知识、能力、人品乃至外貌特征、物质财富和人缘关系等。 其三,从众与受暗示性。许多学生,尤其是年幼的学生难以理解攀比的真谛,在与他人攀比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从众性,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攀比行为常常受外力左右,顺应他人的意志。

其四,情境性与互动性。青少年学生的攀比行为常常受情境左右,一种竞争的情境可能快速激起他们攀比的欲望,当然攀比的行为也可能事过境迁。由于受情境的影响较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显出来,在人际互动中攀比。

有如下几种心理直接影响攀比行为:

一是自信心理。充满自信的学生最喜欢与他人竞争,学习上喜欢与高于自己的人比,德行上喜欢与先进比,比的过程自然会促进自己进步。

二是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也喜欢与他人比,由于自己的表现在同学中处于不利位置,通常他们不愿与学业好的学生、德行先进的学生比,而喜欢与落后的学生比,以求得心理平衡。学生进行攀比消费主要是一种“群体效应”,大学生受到群体压力而被动攀比,他们害怕被群体孤立、瞧不起。所以,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很有必要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氛围,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我们要教育学生:一个人的自信不是靠外表的装束,而是内才的表露。身为贫困生,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其实,消费高与低本身都无可厚非,关键在于群体中个人要调整好心理状态。

三是补偿心理。有的学生与人攀比,其直接动机是求得心理的补偿。一个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疾苦,反而与人比物质享受;一个学业不良的学生.不在学业上提高自己,而与人比阔气、比文友、比网恋。这些都出于补偿心理。

四是虚荣心理。在学生的盲目攀比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虚荣心在作祟,在学习生活中,他们特别爱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面子”,常常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人比不该比的东西,与人比自己无法胜任的东西。

第二,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出现在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的消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同学喜欢一掷千金,显示大方,而这种消费会对其他同学而言会出现“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的消费,甚至会出现频繁伸手向家里要钱的情况。

五是功利心理。有的学生斤斤计较于物质上的攀比,是由于他们只考虑功利化需求,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功利关系,而精神的追求是虚幻的。

第三,奢侈性消费。在谈到奢侈性消费,校园小资情调屡见不鲜。很多同学表示对LANCOME、DIOR、CK、D&G、LV、“苹果”手机等产品普遍认为价格还能承受得起,可以买下。而且学校附近西餐厅、酒吧等频繁出现大学生的身影,甚至校内咖啡厅等消费场所生意也风生水起。对拥有“苹果”手机的问卷调查显示,有 14% 和 28% 的学生认为“符合”和“比较符合”,这说明奢侈品消费尽管没在大学校园形成,但是已经有部分人开始进行奢侈性消费。

六是模仿心理。对于年龄幼小的学生来说,攀比常常缘于模仿,别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设法拥有。在这种合理的直接支配下,学生的攀比行为也愈演愈烈。

第五,人际交往消费,个人形象消费并行增长。现代大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广泛参加各种活动,与外界环境频繁接触,消费呈明显社会化特征。各种名目的人情消费让人应接不暇。生日,奖学金评选,班干部评选,入党等以及恋爱等都需要庆祝、买礼物等女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注意个人形象,喜欢购买时尚服饰和高级化妆品,这些社交消费,恋爱消费以及服装化妆品等会占生活费的一半。

4 攀比消费文化对策初探攀比消费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其外因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相关,而内因则与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虚荣心和自尊心、自控力等心理因素有关,因此除了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更需要依据攀比消费的心理成因,从学生个体本身探讨解决对策。(1)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高校需高度重视学生消费观教育引导,走出漠视消费观教育的认知误区,通过学生参与度广的网络微博、论坛和校刊等宣传途径,将合理消费理念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不良消费理念;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也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其行为和观念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引导孩子,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社会要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将消费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当中;加大对舆论媒体监管,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行为和方式。(2)将攀比文化向竞争意识提升。攀比是正常的心理活动,攀比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人生观是否科学。一个追求卓越的人经常会把最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用与他人的差距来激励自己,从而起到提高自身成就动机的作用。反之,比安逸享乐、排场阔绰,最终导致攀比消费。应改变传统的“说教——听从”教育模式,辅助科学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将攀比消费科学合理转移到“攀比”学业、能力等其它积极方面上来,学会理智“攀比”。(3)加强个人及团体心理辅导。攀比消费文化是因认知上存在误区,导致极端行为结果,依据心理学理论,结合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改变个体不合理情绪和错误认知,能够纠正错误行为。因此可加大心理咨询机构建设,积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改变学生不健康心理。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另外,应积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一批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其次,大学生攀比消费群体特征明显,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群体辅导

对策在倡导生态环境的时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应遵循着低碳经济和生态消费的模式。这需要全社会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合力来给予支持,构建大学生生态消费的支持体系。

1、社会应加强规范和引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因此社会应该倡导文明消费,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社会风气应宣扬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引导商家也由关注噱头转到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上来。同时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政府也应该整治高校、大学城周边的消费环境。商家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服务学生,为大学生进行文明适度消费营造良好氛围。除此之外,新闻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比较突出。传媒中成功形象日益简单化为金钱的代表,潜移默化中大学生的消费观也收到很大影响。例如传媒树立的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为女生注重外表、注重化妆品消费而忽略内在修养提供了标准。同时,类似“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无处不在广告轰炸对大学生的消费无疑起到了导向作用。因此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社会环境来帮助他们梳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2、家长也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家庭教育也有特殊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本位是中国社会特色之一,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家长对子女的消费倾向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教育理念、父母的表率作用以及消费基本理念的培养都有利于子女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同时父母应该重视对子女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购物的攀比、炫耀心理,并且根据家庭实际状况分配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根据孩子专业、未来职业与未来预期收入帮助孩子合理规划消费支出。

3、高校应加强教育和研究高校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物质消费,注重提高精神品位和审美追求,拒绝盲目跟风。例如从美育角度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注重信念教育和理财观念,注重理财素质与技巧。鼓励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崇尚自然、简静,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注重社会和谐。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观的转向研究,注重加强课题的实践性,积极探索大学生合理消费理念的方式、途径。除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维护,还需要学生主体配合三方的教育,增强自控力,自我约束,汲取正确的消费观,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断提升自己,追求全面素质和精神内涵的提高,努力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1] 倪

科 . 基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视角下的高校美育实施创新研究 [J]. 中国电力研究, 2012(26).[2] 田

芯 .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教育探析 [J]. 高校管理 , 2012(12).[3] 陈

莉. 黑龙江省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生态消费观的引导[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11).[4] 张

妍 . 太原市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D].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乡扫盲工作总结文章下一篇:学生考试作弊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