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2023-01-24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国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XX中心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现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多"悟"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关。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出来"的。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遗忘,而悟出来的东西,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在尝试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身难忘。有人曾给"素质"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即"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指自我感悟的东西、自我尝试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挂银,从不空手而归。但令人激动的场面隐含着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成绩的取得,大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突击而来,选手们学得的只是应试技巧,是用已有的公式、法则、定义解决问题,而缺乏创造的底蕴。可以设想,这些被免试推荐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很难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有所作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在标志科学最高奖赏的诺贝尔奖金中,世界已有400多人获奖,有的仅一所大学就有几十人获奖。但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问津。因此,我们只能称奥林匹克竞赛奖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炫耀。中国的初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最近几年,外国的中小学生纷纷到中国留学,外国的中小学校竞相招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原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美国的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拘束,有很多的尝试机会,发散思维能力极强。中国的小学生从不想尝试,只知道学习就是标准化的死记硬背,辐合思维能力很强。打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实在太多,好似背下来也就理解了。这是中国教育自身的悲剧。

所以,从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起,让学生树立"学会尝试"的观念乃是长期的战略任务。让孩子尝试学习,而不能一切都让教师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头头是道。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小学数学教学要树立“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必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

二、课题界定

1、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2、意义释要: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我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着重于“计算”课尝试学习的实践研究。进行“计算”课课题研究时,重在课堂实践。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就是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求实验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师不单纯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放手、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计算方法,注重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真正做到教师“探究性地教”,学生“尝试性地学”。

3、实践价值:

该课题前瞻性很强,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发展,注重研究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实践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尝试学习能力,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后继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在“尝试”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教师体验教学方法和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创造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质量,以达到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效果上,达到由“学会尝试”到“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境界,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面向学生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生成;在行为上,养成由“要我尝试”到“我要尝试”的习惯。达到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功,在成功中创新,在创新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阐明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也充分说明了数学学习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愈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这一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或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与《多元智能》理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能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与尝试学习的一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一个观点:尝试是成功的前提,尝试是创新的阶梯;一个核心: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些理论有许多相似、共同之处,都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2、实践价值

尝试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尝试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尝试成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以此达到有效课堂教学。通过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效果上,达到由“学会学习”到“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境界;在行为上,养成由“要我尝试”到“我要尝试”的习惯,达到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功,在成功中创新,在创新中挖掘自己的潜能的实践价值。探索如何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引导不同学习条件下的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建构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深化学生学习的研究,探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理论、“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过程”的“习得”理论,而且探讨如何引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全面、全体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为素质教育探索新的有效路径。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尝试学习”中教师“教”的策略。

(1)条件性策略

通过前期分析,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如下一些前期工作,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①、构建适宜体验的心理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体验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体验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尝试学习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务必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成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互动,自由表达,在做与说中,显现体验的成效。

②、再现适宜体验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是由人在其中的无数情境组成的,生活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设置各种障碍的同时,也为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正是生活的这一特性为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才得以实现,人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情境。

教学就是教和学双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而展开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尝试学习”是以生活提供的无数情境为背景,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与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对生活情境进行选择、整合。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形成可供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的存在,为尝试学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2)针对性策略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究竟让学生体验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过两年来的相关学习,结合我们的研究尝试,尝试学习应针对下面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技能框框,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先出示:一箱饮料有24瓶,这样的饮料14箱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理解题意后得出需要计算:24×14=?教师说:你有什么办法吗?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计算。学生通过尝试学习,想出以下方法:

24+24+24+„„+24=336(14个24相加)

14+14+14+„„+14=336(24个14相加)

24×10+24×4=336 14×20+14×4=336 24×10+24×2×2=336 24×2×7=336

24×14竖式计算(已预习过的学生)

学生不但可能计算的方法不同,而且还可能计算的数量也不同,这样的教学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为运用旧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即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转化为加法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2、尝试学习策略中学生“学”的策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从容应对各种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动手操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通过对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自动起手来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体验。

②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就能强化学习动机,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感到“我能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庙仙乡中心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对比法验法:每位课题组教师选择一个试验班、一个对比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比较,不断改进计算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尝试,探究计算课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本校、本班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行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个案分析、对比法:对每位学生实验前后作对比,体会实验的效果。

七、研究步骤

(一)、动员阶段:(2009年3月---5月)

主要任务是学习文件,领会精神,组织教师参与课题实验;

(二)、培训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

制定方案,抓好教师理论培训,师德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实验目标;

(三)、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主要任务是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活动,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善;

(四)、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推广成果,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报告,申请验收。

八、研究过程概述

1、2009年9月成立课题组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2、2009年10月10日课题组教师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试,进行分析。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拟订个人研究计划。

3、2009年10月18日,在有关专家的引领下,课题组在中心学校成功举行了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正式开始。

4、2009年11月25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中心校开展课题研究,由杨敏主讲《两位数加两位数》、付丽主讲《小数乘小数》两节研究课,课后组员进行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

5、2009年12月11日课题组成员会议再次进行理论学习。

6、2010年1月进行中期测试,阶段小结。共有七篇论文获得奖励。

7、2010年3月实验教师重新修订个人研究计划,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

8、2010年4月8日,课题全体成员在中心校开展研究:由冯清玲主讲《小数加减法》杨敏主讲《几百几十加加减几百几十》两个课例展示成功。

9、2010年10月10日课题汇报课,在中心校由彭信华执教《口算乘法》,课后由付国友、徐国伟结合课题研究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这次活动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课后全组成员对本课题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对比、撰写论文。

10、2010年12月进行了课题中期评估,有三篇论文获奖。2011年2月对本课题进行结题评估,收集材料,数据统计,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验收。

九、研究成效

(一)研究成果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首先,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实验教师撰写了质量较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论文:杨敏老师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学习》,彭信华老师的《浅谈数学教学有效性 》,徐国伟老师的《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究》。这些论文浓缩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

4.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根据2010年10月庙仙乡中心学校参与研究学生问卷情况统计显示:

(1)多数学生对学好数学的目的意义认识明确,态度端正。

(2)多数学生对参加““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课题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3)大部分学生清楚自己所在的年级参加了“计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说明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4)大部分学生不仅对参加“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课题研究很有兴趣,而且通过研究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我们的认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通过口算、估算、笔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加以培养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很重要。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表现在计算正确、迅速上,而且表现在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上。因此,加强口算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益处。

(三)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1、表内乘除法的教学要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2——9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乘、除法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够熟练的用口诀求积、求商。表内乘、除法是学习乘、除法运算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必须使学生牢固掌握。

2、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主要是笔算教学。笔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要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通过练习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3、小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1)小数加、减法的教学。

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本道理相同,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只是具体提法上稍有不同,整数加、减法说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说小数点对齐,实质上是一样的。在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学是比较容易的。

(2)小数乘法的教学。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而乘数是小数的意义则已扩展为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小数乘法的法则是由整数乘法法则迁移过来的。小学课本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位规律,使用转化的方法来阐明法则的。首先,教学一个因数是小数,另一个因数是整数的乘法。要运用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的规律,让学生掌握部分法则;然后教学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情形,应运用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也变化的规律,掌握完整的法则。

(3)小数除法的教学

小数除法的法则也是由整数除法的法则发展过来的。课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通过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阐明运算法则。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在商里点小数点的算理,掌握其方法。

(4)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教学这一内容,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

4、分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四则运算,会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法的教学。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相同,其计算法则虽然形式上与整数的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由于加、减法具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可以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先讲同分母的,再讲异分母的。重点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分数乘、除法的教学。

分数乘、除法可以穿插编排,也可以采取乘、除分编,讲完乘法后再讲除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般先教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再教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归纳出法则。

(3)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包括分数、小数的互化,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这些内容,可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小数概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为实际应用和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四):解决的策略。

“有效教学

尝试学习”教学模式就是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就是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经过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评价为手段”就是在三个阶段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和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性的、多元化的评价,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感悟知识,提升意义的目的;“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就是在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有效教学

尝试学习”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既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尝试学习的“学”的模式。

“问题发现”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来发现文本问题。具体是指教师、学生在自学文本中,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发现文本问题,学生将通过自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系统整理展示。这一行动主要是在课前或课中实施,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尝试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问题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后生成新问题。问题生成方式为自我生成、合作生成等,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发现后实施。旨在实现有效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进一步学会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尝试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师生同乐”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问题生成后又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和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实施,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解决时实施,旨在让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培养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教师品尝到成功之乐。

(五)、研究结论

1、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习惯得到改善;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领悟;也可以是学生尝试、探索、合作,教师引导。不同的学习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理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自课题实验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尝试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在动手实践、尝试探索中品尝成功之乐,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正如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学会了尝试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与他人交流。”;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会通过自学课本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在尝试中享受成功之乐。”由此可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

(1)学习的依赖性明显减少,主动性、尝试习惯明显增强。过去遇到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依赖于教师,现在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建立在自己尝试的基础之上,表现在主动思考,主动合作,没有教师强迫之嫌。

(2)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尝试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课堂教学呈现活力。动手实践、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主动思考,已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是在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与人合作,倾听别人的发言之中来学习。

(3)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过去课堂教学听不到学生提问题的声音,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都能大胆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尝试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明显提高。

2、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单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是与学生互敬互学的合作伙伴。在尝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为学生着想的创新型的开拓者;追求独特风格的实践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1)、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教材的尝试者、建设者、开发者,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教师都能用批评的眼光审视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为什么处多思考。

(2)、尝试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实验教师一致反映:要想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就要运用尝试教育思想、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在教学内容上,由重视讲知识结论变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敢于尝试,独立思考,让学生多“求异”;由重视学生记忆现成知识变重视引导学生再次尝试发现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变让学生重视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等。

(4)、在学习方式的引导上,让学生在尝试中思考学习,在合作中互动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学习。

(5)在评价方式上,重过程评价,关注潜能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尝试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课题的实验,教师明白了尝试教育思想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是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基础,是“学会认知”的最好途径。

3、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教师在“尝试”上狠下工夫,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尝试中来,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其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一是教师合理设计教案的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热情明显增强。两年来,全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近百篇在县级以上评比中获奖,其中有18篇在市级以上获奖。教师参加县级以上优质课评比有25人次获奖,有35位教师被命名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

十、附件目录

1、课题组成员论文

2、各种测试卷及分析

3、课题组教师教案

4、学生优秀作业。

5、课题组活动照片、影像资料

中心学校《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数学课题组

课题指导:

课题组长:

课题组成员: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料的收集还不够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自身研究的能力有限,深入的不够,我们会继续努力。总之,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提供条件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第二篇:如何撰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结题报告的类型及主要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 3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一份规范的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 10个部分(也可分为 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第 3部分到第 8部分,回答的是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 8个部分,除了第 8部分外,从第 1到第 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 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

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二、结题报告的总体要求

1、要扣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撰写结题报告。

围绕科研课题题目,尤其是扣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写好一篇结题报告的基本要求,也是填写好立项课题申报表,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好开题报告,组织好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如果能切实做到紧扣题目,紧扣关键词语,在撰写时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2、结题报告的结构要完整。

要按照 10个部分(或 8个部分)的基本结构要求来撰写结题报告,做到结构完整。有些结题报告存在结构性缺失,有的缺失

一、二项,有的缺失多项,有的自定结构,自设小标题,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不同于论文的撰写格式,要注意不要仿照论文格式来写,不要在结题报告的前头增设“内容提要”、“关键词”、“引文”等。结题报告也不同于经验总结,不要以经验总结的格式要求来撰写结题报告。

3、语言文字表达要规范。

结题报告运用的语言应是陈述性的报告性的,文字应当简洁流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一要注意不要使用经验总结式的语言;二要准确表达,切忌答非所问;三要简练,文字切忌累赘、重复。

三、结题报告各部分的基本要求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这个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 这个问题。个别的结题报告,如有必要,还可列出一个部分“课题内涵的阐释”,专门对课题的内涵作说明。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陈述,也可以归入 “课题提出的背景”来陈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能更充分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这部分的陈述要求理论依据要具体,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的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某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当作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

这一部分的陈述只须用

一、二百个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注意以下 3个问题:

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例如,有的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目标”中,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使学生成为 “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这样的研究目标显得过于空泛、原则。有的提出,要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索德育的性质,研究对培养人素质和新型主体人格的普遍要求,探索培养目标,探索德育的基本任务,探索德育的主旋律”,确定这样的已经由国家确定了的研究目标,显然是不妥的。

二是要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看一个课题的研究合格不合格,能不能通过验收,就看在研究成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陈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一定不能忽略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之间这一内在的联系。否则,会令人感到这个课题研究并不成功。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陈述的是课题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对研究主要内容的表述应当紧扣研究目标,简明扼要,准确中肯。在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时,有的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这也是一种简洁明了的表述办法。必须注意的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研究结果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6、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指的是该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一项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科研方法。比如,采用实验法,同时也可能采用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

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7、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实施研究、总结等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一做什么,二做什么,三做什么,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需要花费较多的笔墨来陈述。要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不要将这部分写成经验总结或研究体会。

9、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 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 “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

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第三篇:如何撰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结题报告的类型及主要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3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第二个问题“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3.文献综述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5.课题研究的目标;

6.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7.课题研究的对象;

8.课题研究的方法;9.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研究的步骤);除了第9部分外,从第1到第8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稍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

而第9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第三个问题:“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成果;

11.结论

12.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3.参考文献

14.附录

二、结题报告的总体要求

1.要扣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撰写结题报告。

围绕科研课题题目,尤其是扣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写好一篇结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如果能切实做到紧扣题目,紧扣关键词语,在撰写时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3.结题报告的结构要完整。

要按照各部分的基本结构要求来撰写结题报告,做到结构完整。有些结题报告存在结构性缺失,有的缺失

一、二项,有的缺失多项,有的自定结构,自设小标题,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

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不同于论文的撰写格式,要注意不要仿照论文格式来写。结题报告也不同于经验总结,不要以经验总结的格式要求来撰写结题报告。

4.语言文字表达要规范。结题报告运用的语言应是陈述性的报告性的,文字应当简洁流畅。不用第一人称写。

一要注意不要使用经验总结式的语言;二要准确表达,切忌答非所问;三要简练,文字切忌累赘、重复。

三、结题报告各部分的基本要求

1.课题提出的背景:这个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陈述,也可以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来陈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能更充分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

3.文献综述:通过学习、查阅文献,总结概括陈述目前在全国、省、自治区或市,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状况,主要的成果:观点、策略、模式、方法、途径等等。没有研究的内容,空白之处,本课题有可能的创新点。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这部分的陈述要求理论依据要具体,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的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某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当作理论依据。

5.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课题内容、教师发展目标。

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二是要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看一个课题的研究合格不合格,能不能通过验收,就看在研究成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陈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一定不能忽略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之间这一内在的联系。否则,会令人感到这个课题研究并不成功。

6.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陈述的是课题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对研究主要内容的表述应当紧扣研究目标,简明扼要,准确中肯。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研究结果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7.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是指本课题研究所要涉及的因变量发生客体,即研究行为针对的目标和对象。要界定清楚

8.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指的是该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一项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科研方法。比如,采用实验法,同时也可能采用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行动研究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9.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需要花费较多的笔墨来陈述。要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不要将这部分写成经验总结或研究体会。

10.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

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

有人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

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要写好这部分,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

要防止易出现两种毛病:

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

11.结论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12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13.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可参考发表的文章)

14.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获奖情况、一些照片等材料。

四、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过程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研究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过程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

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成员、各子课题研究学校及经费的支出使用等可放在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中。

五、结题需要准备的材料

1 .课题实施方案2 .课题开题报告3 .课题研究报告

4 .反映课题研究过程的相关资料(文本资料、影像资料等)

5 .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支撑材料(课题研究论文汇编、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教学设计、个案分析、课件、录像课、获奖证书等)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 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 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 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中学化学的课程体系本身是一个整体,加强对化学课程的一体化研究,对于落实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用一定的时间研读高中教材,高中化学教师也应研读初中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提倡化学教师初高中教学“大循环”。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

[作者:邹波 来源:十堰市东风48小学 添加时间:2013-11-20 阅读:1287次]

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

----“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

十堰市东风48小学课题组

《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是我校申报并承接的湖北省教研室的研究课题。东风48小学秉承“以生为本、素质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认真践行新课标,深入研究新课题。校领导重视以课题研究来引领教研工作,积极创建书香氛围,让阅读伴随师生的成长,让经典润泽孩子们的童年,为学生的素质提升打下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校课题组制定了《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6月)

申报立项经典诵读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成立研究小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4年8月)

1、实践课题实施的操作思路,积累组织基本材料。

2、进行实践操作,包括研讨课、实验论坛、案例分析,定期交流,研究小结。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自总结出理论收获,取得一定的研究成绩。

4、形成中期报告,组织课题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5月至10月)课题实验结题评估鉴定及课题实验特色创新学校、教师评选。

1、在中期鉴定的基础上,修订实施方案。

2、撰写相关论文,汇总实验材料,做好结题准备。 3.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编印师生成果集。 4.接受专家评估验收。

我校课题实验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各项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为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以便在下一阶段的实验中做好、做实课题研究工作,现就我校两年多来的实验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制

为保证课题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实施组织,由校长牵头,教学副校长为课题负责人,教研主任为组长,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每个学期课题组都要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同时我校还把课题研究纳入到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之中,意在使活动正常开展,全面落实。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1.保障教学时间,落实研究工作

(1)每日一诵。参加课题班级每天语文课前5分钟作为诵读时间。 (2)每周一课。学校在一至三年级开设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落实在课程表中。

(3)每月一研。按照诵读的篇目、诵读要求和评价标准,由课题组牵头,分年级每月进行一次集中研讨。

(4)每学期一赛。参加课题班级每学期举行一次诵读大赛。 2.加强环境熏陶,营造书香氛围

(1)充实课题班级的“图书角”。各班充实的图书主要为课外经典书目、唐诗、宋词、名家名作等,给本班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学经典的阅读资源。

(2)语文教师每天提前将古诗抄写在黑板的一侧,书写规范,排版美观。 (3)学校利用校园内走廊建立“传统文化长廊”,设固定栏目版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版面设计清新美观,既能使人受益,又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4)校园广播台设立“我读经典”专栏。每天下午午写之前,由红领巾广播台的学生主持、播音,每次15分钟。

3.提炼诵读内容,提供精神食粮 (1)学校订购《经典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增广贤文》等读本,作为校本教材,让学生阅读。

(2)同年级选定浅易古诗词、美文30首(片段),同学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3)每周至少有一首古诗词熟读成诵(语文老师自行选择,参考语文课标指定篇目)。

4.组织实践活动,丰富诵读形式

◆开展“经典诵读”实验以来,学生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1)升旗仪式上“诵读展示”。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有一个班级“诵读展示”环节,每周安排一个班级,轮流展示。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上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诗歌美文诵读”班级展示活动。利用大课间,全校师生欢聚操场,评委就位,各班级依序入场展示所选经典诗歌美文诵读。连续举办三场诵读活动,场场内容精彩,形式各异,各具特色,各班将经典诵读和音乐、演唱、表演等融合在一起,以不同的风格展示了中华经典诗歌美文的独特魅力。

(3)“让经典照耀童年”为主题的

一、二年级期末综合素质评价。在分局召开“减负提质”会议,取消

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后,课题实验教师精心策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选取丰富的诵读内容,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作为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内容之一。该活动既展示了学生一学期的诵读学习成果,又让学生感受了中华经典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讲“优秀经典故事”。“讲故事比赛”在班级初赛的基础上,选拔选手参加学校的决赛。举办该活动,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理想情操,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树立了学生自信、参与、成功的意识。

(5)诵读经典融入“六一文艺活动”。庆六一文艺演出,既让同学们感受到童年的幸福和节日的快乐,又激发了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氛围。诵读经典充分展示了48小学学生的文化素养。 (6)编写手抄报。在教师指导下,和语文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为学生提供版面设计、选材、绘画、书法、编写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机会。

(7)假期诵读作业。指定篇目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学生自诵,以暑假为主,并作为暑假作业的一部分。倡导学生“读中华诗文,过快乐暑假”。

◆开展“经典诵读”实验以来,教师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1)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每天诵读古诗文,同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共同学习。

(2)教师“经典诵读指导”课堂展示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指导课堂展示活动,每个年级组积极研讨,集体备课,准备一节展示课,校内评比、交流学习。

(3)运用经典调控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诵出“白日依山尽” 学生答“黄河入海流”,或者教师说“横看成岭”学生对“侧成峰”,“远近高低”对“各不同”,通过对答诗句教学过程转换到下一环节。

(4)组织教师观看经诵教学视频,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举办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此引领教师读书学习,提高阅读品味。

三、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两年来,我们欣喜地感受着经典诵读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也切身体会着教师们的付出与收获,亲眼目睹了学校的变化和发展。

1、诵读传统经典,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

我校结合课题研究,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篇目,品读文化经典,感悟中华美德,学会做人道理。孝长辈、睦近邻、守诚信、惜时间、勤学习、亲自然等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

2、诵读传统经典,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情感纽带。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爱国主义诗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炎黄子孙的楷模。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屈原、杜甫、岳飞、辛弃疾、文天祥、闻一多……他们的爱国情怀,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传统经典,习得行为规范。

学校政教处开展“读经典,习规范,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活动。在“行为规范示范班”的评选中,学生行为规范率达到99.5%。

4、诵读传统经典,提升学习能力。

教务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展现学生的诵读成果,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5、诵读传统经典,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以课题为导向,以语文课与第二课堂为阵地,引领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回顾已走过的课题研究之路,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们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这些果实还不够“沉甸甸”,但在采摘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收获到了比果实更珍贵的——实验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索、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恰恰是作为基层研究工作者——一线教师的独特的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展示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崭露头角、焕发光彩。

6、诵读传统经典,助推“和谐教育”。

东风48小学在“打造东风教育品牌,创建和谐教育品牌”中,借力中华传统文化,助推“和谐教育”。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和谐,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对现代文明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意义。在诵读中,大力宣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争取早日实现“和谐教育”。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我校的课题实验已有两年时间,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更在反思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存在差异,学生积累的量有明显差异。

2、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推进“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关键。

3、在读书过程中,检查评价方式方法过于单一,评价激励措施还需完善。

4、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面、感染力不够大,没有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家长的积极因素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

1、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教师们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初步积累了一些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方面的经验。下一步,我们课题组将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延续诵读经典诗文活动,让师生们更广泛地使用经典诗文”。

2、加大宣传的力度,发动家庭教育力量,赢得家长对我校经典诵读工作的支持、配合。

3、以活动为平台,向社会、家庭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实验研究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实验证明,一个人一下子全面提高道德境界很难,短期内养成崇高健康的道德习惯也做不到,但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不难,每天提高一点道德认识,每天形成一点道德思想,每天锻炼一点道德意志,每天获得一点道德体验,人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得到。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便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制度下一篇:国家电网公司网络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