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路线中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民群众路线中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之梦,亦是国民之梦,个人之梦,更是大学生之梦。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民群众路线中教育教学论文 篇1:

研究生“中共党史”课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把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及其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研究生“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的重点应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爱国主义、党的历史任务与宗旨教育。这对于提升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 中国共产党历史 教学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何建华(1963- ),男,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经验。(江西 抚州 344000)

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的招生,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以下简称“党史”)课程。本课程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教育的重要素材,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经验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起到了基础性的教育作用。因此,探讨研究生“党史”课程教学的重点问题,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总结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合格的人才,可谓意义深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经验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改变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已经走过了近九十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研究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就是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作为研究生课程的设计,“党史”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经验的教育,既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也显得格外重要。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经验教育,“党史”课程中蕴涵有丰富的内容。我们要从培养“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主力军”所必须具备的思想理论素质着眼。在“党史”教育教学中,特别强调通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推进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总结历史经验。在课程教育教学的重点上,一方面,重点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了解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在一个深处半封建半殖民地困境中,是如何根据历史的必然,通过艰苦奋斗,浴血牺牲,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帮助学生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走上富裕之路”的真理。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熟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宣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经验,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研究生“党史”教学中的重点是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开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研究,这些内容蕴涵在整部中共党史之中。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有重点地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讲授。如讲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围绕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开展“从中国实际出发,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的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只有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走向胜利的真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研究生“党史”教学,特别是理论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第一,要提倡预习,先入为主。作为专业层次较高的研究生教育,不能简单地沿用本科生教育模式,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带着问题展开学习,所以,开展课前预习便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应有计划地、有重点地布置学习书目、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给学生参考。第二,教学过程以研究讨论式为主。研究生教育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研究性,教学过程一般采取专题讨论式教学为主,师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大家在相互讨论交流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第三,课后引导学生撰写论文,巩固成果。“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有许多互为联系的话题,如“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遵义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起到动员和鼓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作用。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洋溢着爱国主义浪潮的历史史诗。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党史”教育中确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教育青年学生以祖国和民族的利益、尊严和荣誉为重,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党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丰富素材,重点突出以下方面:首先,研究爱国主义的新内涵,从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本价值导向为话题,论述了爱国主义的内涵表现之一,就是爱国即爱人,爱国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服务人和满足人。爱国主义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人民性、民族性。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报国之行就应该坚持人本价值的标准,就是要坚持人民利益、民族利益的标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要突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其次,加强历史人物楷模性教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英烈史。在党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无数的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我们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开展课堂教学,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效果便会十分明显。最后,加强新时期爱国主义特征教育。因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与要求。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宿点就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为突出“党史”教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教师在讲授方法上必须注意:(1)突出重点。我们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历史人物、新时期爱国主义特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2)分章渗透,“党史”各章节均有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师通过对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与比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诸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新面貌的开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振兴”等等。还有各个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介绍与宣传,设计讲授方案,有计划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利用红色资源和形势与政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运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点,必须紧扣时政热点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会起到突出的效果。如2008年各高校普遍开展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奥运精神的教育,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出了全国人民在抗击突如其来的汶川“5.12”特大地震中形成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同舟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奥运精神体现出了一种以创造奥运佳绩、成功申办和竭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为主体的团结拼搏的爱国精神。因此,充分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和重大时势教育,对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党的历史任务与宗旨意识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历史任务,就是领导人民推翻几千年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做主;就是要在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夺取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这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意识。研究生“党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功地走出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新道路,是如何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复兴大业,投身到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为人民利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党史”教育教学要紧扣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教育学生知晓:进入21世纪,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仍然定位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也是历史赋予青年学生的光荣任务。

当前,“党史”教育教学要围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强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从政方式和工作方法上下工夫,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而努力。在教育的重点上,可在以下三方面着力: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学习是前提和基础,通过自学、辅导、讲授、撰写文章、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方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其次,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核心就是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从事各项工作都必须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而且这一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中的经验法宝,更是我们青年学生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校研究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再次,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人民办事。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将来参与、领导和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所以,要教育青年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来更好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努力使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综上,“党史”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与理论教育素材,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加强“党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经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历史任务与宗旨意识教育,是有效提高“党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践,不仅能推动研究生“党史”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且能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何建华

人民群众路线中教育教学论文 篇2:

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探讨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之梦,亦是国民之梦,个人之梦,更是大学生之梦。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使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向深入,需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中国梦宣传教育,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与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

自國家新一代领导人为国人描绘出“中国梦”蓝图以来,“中国梦”就成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热点,更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点;自提出中国梦以来国家教育部思政司有关“中国梦”的文件、公告等占了相当大的分量,教育部一再强调高校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见,如何做好“中国梦”宣传教育是各高校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与“中国梦”

在我们宣传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中国梦离我们太远了?大学生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关系?因此,我们宣传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同学们的困惑。其实中国梦就是个人梦的结合;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更是伟大中国梦的担当者与受益者。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上,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追寻者、寄托者、助跑者,更是成就者!全国上下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关怀大学生、信任大学生,对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时代要求大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国家的关怀和信任,为共同的梦想而奋斗。高校通过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使中国梦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共同的思想基础,让广大大学生拥有伟大的历史责任感,让更多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大学生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正能量。

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梦”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成功明确了方向,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开发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而高校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

目前,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受益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切成果,但他们却从未经历过社会经济的困难和国家的动荡,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难以抵制一些对自身发展不利的东西,极易形成扭曲的思想意识。“中国梦”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它巩固和壮大了当代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着时代正能量,能有效贴近“90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激励着每一个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因为“中国梦”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融合。从而促使大学生们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促进大学生“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融合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当中,大学生不可能漠不关心,大学生既是“中国梦”的建设者,更是“中国梦”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实现“中国梦”,不只是祖国的目标,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人追求,每个大学生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集聚每个人的力量与梦想,势必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能让学生领悟这种命运相连,并上升为全面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高校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目的是要大学生们切实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有机结合,在思想、知识、能力和身体素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中国梦“合格建设者”。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

“中国梦”就是成功梦。对每个大学生来说,正处在践行“中国梦”的最佳时感。所以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打牢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在青春的大舞台上展示最美的自己,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高校通过着实有效的宣传“中国梦”,广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要将中国梦与平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融合,要勤于实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三、“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基本途径

1. 理论灌输是基础,着力宣传“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灌输”是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最基本方法,亦是最宝贵的实践经验。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首要途径是让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并理解。通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讲堂、形式政策讲座、大型主题节目的收看、政治专题报告会等相结合,比如,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专题教育报告会 ;“两会”精神宣讲报告会;“我的中国梦·云南青年志在四方”主题教育活动宣讲报告会;组织广大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共筑中国梦”专题晚会等,来灌输中国梦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正真把“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真正用于实践。

2. 实践教育是根本,着力宣传践行“中国梦”

践行“中国梦”是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要把“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到社会教育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教育这个大舞台,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向深入。高校主要是通过组织开展“中国梦——学子梦”征文、演讲大赛,学生社区“走廊文化”作品征集活动,道德讲堂之我的梦想系列活动,“遇见青春·扬帆梦想”文艺汇演活动,“扬文明之风建和谐校园”——校园基础文明建设活动,“最美大学生”——微博征集大赛,“中国梦” 微电影评选等一系列活动来促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梦的实现就在我們每个人每一天的实际生活和活动中,做好现在的每一件小事就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3. 以建立健全的机制为保障,推进宣传教育的扎实开展。

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有关的保障机制,保证“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高校要建立整体的宣传教育方案,从大局、从整体谋划“中国梦”专题宣传教育,要精心组织相关活动,要做到宣传教育与日常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其次,建立相关的高校宣传教育工作考核机制,要把“中国梦”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二级评价指标中,并要主次分明;再次,建立督查机制,学校要设立督查组,对学校的“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进行督查。高校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群众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努力建立健全“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机制,不断探索创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途径与方式,把“中国梦”与“学子梦”、“学院梦”融合起来,不断推进学校的发展。

(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方式

1. 采用多元的宣传方式,进一步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

“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但宣传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强烈的引导性,导致广大师生不容易接受。因此,高校要努力探索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来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一是要在教育内容上善于利用与“中国梦”有关的生动素材,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以专题讲座、网络互动、亲身实践、正面材料学习、励志电影展播等多种方式,比如,高校开展“道德讲坛——对话身边的好人”,“十佳自强大学生”等活动,让广大学子有学习的榜样,充分扩散榜样正能量。二是在教育方式上要善于采用新媒体,新媒体能使大学生学习生活内容更为丰富,方式更加多样,高校要建立手机短信、QQ群、微博、微信、校园贴吧等多种平台,来丰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方式,让青春的正能量在校园得以广泛传播,提升“中国梦”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2. 以依托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能很好地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等价值观念形成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需要依托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运用好校园文化活动的认知导向、熏陶感染、人格塑造等功能,挖掘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巧妙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比如,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区走廊文化大赛,着力改善学生宿舍环境,丰富宿舍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梦-彩云梦-学子梦”构筑精神支柱,让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接受“中国梦”教育。

3. 抓住宣传教育时机,扎实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

宣传时机是指最适合于取得宣传预期效果的时间和机遇。正确选择和把握宣传时机对于保证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重大活动、特殊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等契机,要善于抓住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展开“中国梦”宣传教育,如五四运动、建党、建军纪念日,在新生军训期间,拍摄“中国梦”系列之军训纪实,来做好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抓住时机,紧跟形势,把握好度,扎实有力地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机的必然。

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是机械和教条的宣传,不是形式化的自上而下的教学,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利益、实事求是地进行。高校肩负着“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大使命,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摆上梦想教育的重要位置,不断探索研究“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式,并能认真组织实施,既能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又能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广大大学生将会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冯秀军.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2013(6):23-24.

[2]提文波,祝瑞.开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新途径[J].工会论坛,2013(5):67-68.

[3]郝端勇.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J].大舞台,2013(8):250.

[4]周天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景宗彩(1984,12-),女,云南楚雄人,楚雄师范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景宗彩

人民群众路线中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医学生理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为了切实贯彻习近平关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把生理学原理引申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当中,把“立德树人”融入医学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教育环节,培养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对科学的崇敬和献身精神、尊重生命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把“思政”融入到医学生理学課程教学当中,推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医学生理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教学设计理念。

关键词:医学生理学;教学;课程思政

医学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1]。在极其复杂、变幻多端的外部环境中,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人体得以正常运转和生存,其中深奥的哲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社会和国家就像一个人体。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具备了完整的结构和功能,整个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细胞,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端正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习近平在教育相关的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2]。2014年在教育部指导下,上海市率先提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理学教师,本文就如何在医学生理学教学工作中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一些生理学原理引申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当中,真正做到把“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加以探索性论述。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精神是物质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没有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精神世界。生理学中所有的现象、原理和机制都是建立在物质和结构基础之上。一个完整的人体是由各个有独立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构成,如心、肾、脑、肝等。每一个器官又是由各种细胞通过有机的连接构成的。细胞功能的改变可以通过神经反射来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可以说,没有反射弧的结构基础,神经反射就不能完成,更谈不上人体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人的意识、语言、学习和记忆等这些高级功能的物质基础是神经元(neuron)。神经元之间起信息传递功能的结构是突触(synapse)。作为一名医科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神经系统知识认识到幻听、幻视以及梦魇等是由于听觉或视觉等神经中枢的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的异常放电所致,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鬼神。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hormone)可以作用于靶细胞(target cell)受体,通过信号通路(signal pathway)中的一系列分子的生成和激活最终改变这些细胞的生理功能。所有的这些生理学过程和机制都说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种唯物主义观点贯穿着医学生理学课程学习的始终。通过对医学生理学的学习,使广大的医学生成为坚定的唯物论者,并成为唯物主义的传道者,从而使广大民众能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二、“稳态”在立业安邦中的重要性

生理学中的稳态(steady state)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对的、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指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的温度、比重、粘滞度、PH值,以及各种物质分子的数量和比值等都必须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范围内。就一个整体的人来讲,稳态表现为一些生命体征的相对稳定,比如血压、心跳频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稳态是生理学活动贯穿始终的一个终极目标,任何一个由效应器(effector)到感受器(receptor)的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过程无不是为了维持稳态而活动。只有维持了稳态,人体生命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运行。就社会而言,只有维持每个人体生存的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内环境(组成人体的每个细胞的生存环境)的相对稳定,人的生理和心理才能正常运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也才能得以正常的维持和发展。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3]。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但要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意识时刻铭记心间,还要体现在日常的实际行动中。同时,社会稳定是硬道理。在稳定中才能求生存、谋发展。站在社会前沿的有为青年应该在稳定的基础上,切实发扬“五四精神”,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矛盾中对立和统一的哲学理念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早在我国古代哲学名著《道德经》中就有关于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描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在生理学中有很充分的体现。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同时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它们的作用是相互拮抗和交互抑制的,这样才能使内脏器官的活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的紧张性会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出一方的兴奋性增高,而另一方的兴奋性相对下降,目的是为了使机体适应环境因素的变化,使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以正常生存,真正实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系统和抗凝(anticoagulation)系统、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系统、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对腺垂体激素(anterior pituitary hormone)释放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等无不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在生理学中的完美体现。作为一名医学生,应该从生理学过程的一对对矛盾统一体中,深刻领悟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等。

四、移缓就急的高尚品德

“移缓就急”,出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案档案》:“略分先后,以为移缓就急之谋,则川事尚可为也。”是指一种处事原则,放开缓办的事,去做急于要办的事。这种处事原则在生理学中也有体现。心和脑是人体的重要生命器官,基本的血液供应是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心和脑的血流量的调节主要受自身调节和代谢的影响,而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的影响是次要的。人体在外伤大失血的情况下,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全身大多数器官的血管收缩,使这些器官血流量下降,剩余的循环血量转移到心和脑,保障人体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在骨骼肌中有大量的通血毛细血管(bloodletting capillaries)持续开放,动脉血液不经过或少经过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直接回流入静脉系统,这样能使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快速回流入心脏,再泵入心和脑这些重要器官,从而保证这些生命器官的营养需要。人体正是在上述各种机制下如此精细协调完美地运作下,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在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正常运转。这种调节充分体现了骨骼肌等作为次要器官的大局态度。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在集体和国家的命运处于危机关头,我们应该有像骨骼肌等次要器官这种“移缓就急”的处事态度和大局观念,在保大家的情况下才能顾小家。

五、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

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nutritional factor),使其所支配的组织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反过来,神经元也需要其支配组织或其他周围组织的营养性支持,如神经元和肌肉之间、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之间的互为营养性作用。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释放爆式促进因子(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也都可以合成和分泌一些刺激白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增殖的造血调节因子。这种细胞之间的互为营养作用充分体现了存在于一个大环境中的个体之间的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器官和系统之间的这种协作精神也很突出,比如,人体需要剧烈运动的时候,不单纯是骨骼肌的强烈收缩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适应性加强,也就是心脏要加强泵血、呼吸要加深加快,满足骨骼肌的代谢增强和更多营养物质的需要。当机体遭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以及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就会发生“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和“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从而调动全身几乎各个功能系统,使这些器官活动加强,目的也是为了应对这些伤害性刺激。一个和谐和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和集体必须要有这种互帮互助精神,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美满,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发展和前途。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青年更要充分发扬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六、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

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列宁全集》第6卷, 1986,北京:人民出版社)。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个分子之间、细胞之间、器官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这种完善的生理过程大多都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的集中协调下实现的。当然,很多器官的活动有自身调节的存在,但是这种调节功能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调节不够灵敏。生理情况下,一个器官血流量的维持通过自身调节就可实现,但是病理情况下,必须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参与来整体协调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功能。生理功能的这种调节机制是民主集中制的充分体现。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坚持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和个人要协力配合,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作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崇敬和无私无畏的献身

精神

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除了从上述的角度切入德育教育以外,还可以根据生理学相关知识点反向进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教育。比如,讲到胰岛素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家首例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即时开展对新中国60 多年医学发展的成就教育,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讲到胃的消化生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亲身吞下50 ml细菌培养基来证明幽门螺旋杆

菌的致病作用。他这种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医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是实验课。在动物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敬生命,遵守动物伦理制度。积极纠正医学生对有关动物实验伦理的认知较为滞后的现象,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悟生命、痛苦和死亡, 将伦理规范逐渐内化为自觉行动。书写实验报告时,填写真实的实验结果,融入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和工作作风教育。

八、“思政”内容全方位融入到医学生理学

“课程”的教学当中

为了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生理学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和师德师风,起到率先示范作用,认真备课,多向“思政”教师请教和探讨,把“思政”内容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在教学PPT和讲稿中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深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和学生一起挖掘生理学机制中与思想品德、人生观和世界观相契合的内容。在医学生理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大讨论,真正把“立德树人”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生理学教育教學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生理学“课程思

政”的教学实施,切实贯彻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4]。

以上只论述了部分医学生理学“课程”原理在“思政”教学的引申运用。医学生理学教师应当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师资,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搭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平台,共同探索人体生理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比如,医学生理学区别于一般的人体生理学教学在于为临床打基础,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融入“模拟就诊”的教学方法[5],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 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 深化教学的内涵, 提升教学的效能,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心灵的感化和正确思想的启迪。如何做好医学生理学课程承载“思政”,同时将“思政”寓于生理学课程教学当中,推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生理学课程与其协同一致、合力育人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性重任。

参考文献:

[1]王庭槐.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18-09-11.

[5]孟卓然,石安华,刘韦兵.“模拟就诊”的病理学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张松江(1966—),女,河南唐河人,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神经生理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运动在冠心病二期心脏康复中的作用研究”(2019-ZDJH-426)

作者:张松江 张文靖 高剑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意义论文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