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19

小编精心整理了《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

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论文 篇1:

产业生态视野下旅游产业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和农业有机结合成为了独特的旅游农业。产业生态视野下,通过对新余市旅游农业发展的深入分析,从有效进行区域性引导、形成良性产业带动、推进项目创新性、开发旅游农业发展平台等四个方面入手积极筹划,为新余市旅游农业奠定发展基础和创新路径。

【关键词】产业生态理论 旅游农业 新余 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和农业有机结合成为了独特的旅游农业。旅游和农业结合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的一种新型农村经营形态,是将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基础开发为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特色性服务,旅游农业也被称为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

生态和产业、生态学和产业经济学本来是互不隶属的学科门类,然而随着产业生态学兴起,两者之间相关性被广泛关注。产业生态学的引入起源于生态学概念,其中自然生态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了有效联系,并引入了生态学方法和生态学思维。产业生态学一般是企业与生物个体,以及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然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的相似性是生态理论科学的基础。产业生态化是有效解决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科学途径①。

产业生态理论下发展旅游农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目前,我国农村依然以种植业为主,经济效益比较低,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较高关联度,在传统旅游要素基础上增加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产业可以促进农业旅游中生态因素体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形成整体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产业生态理论为依据发展旅游农业可以促为区域性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比较有利条件,促进乡情民俗等成为无形产品,并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此外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带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旅游农业发展有利于对传统民俗资源保护,一些村落因为经济联系比较少,并且比较封闭,区域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原始民俗文化保存完整,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往往造成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农业的强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余市旅游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旅游农业在各地兴起,新余市旅游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5月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企业达到160余家,年可接待游客80多万。2013年全年休闲旅游收入达到2.1亿元,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直接拉动农产品销售达到了5亿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直接覆盖生产基地10万亩。全市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17家,投资在亿元以上企业3家,分别是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区、百丈峰生态度假中心和全国“洞都”休闲景点。新余旅游农业发展不仅仅实现了良好经济效益,同时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新余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原生态农业环境,积极推进以特色性资源做文章,有效增强旅游农业的服务功能和度假功能。在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农民和旅游者四个主体,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实现农业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相互结合,积极培育特色性产业,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基础,培育龙头性企业带动休闲农业向纵深发展,充分挖掘全市旅游资源,以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打造新余休闲旅游服务品牌。

积极进行长远规划,促进休闲农业扩大,有效构建机构合理、特色明显、服务良好、生态一流的休闲农业新格局,促进形成旅游收入增加,增加直接就业,拉动间接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推进渝水区全国农业休闲示范区的标杆作用,促进全市休闲农业的全面提高,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需求。

新余市旅游农业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区域性引导缺乏。生态农业旅游是将农业建设和旅游业有效结合在一起的过程,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实现总体旅游规划。在新余市旅游农业开展过程中结合各地基本经济条件、区位和交通因素考虑还存在一定欠缺,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地花木、果树以及特种种植结合还是存在不足。关键因素是从政府角度进行引导做的不够,尤其是在引导过程中没有能够与目前现有农业观光示范区域进行结合,比如仙女湖区、渝水区等,没有能够围绕目前现有区域进行深度开发。在产业引导方面也存在缺陷,产业生态概念没有能顾深入贯彻进景点建设中,造成了产品文化性、区位性都存在一定不足②。

二是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在产业生态理论背景下,发展旅游业还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必须以产业带动发展,尤其是需要让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虽然新余市旅游农业发展在产业带动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依然存在“龙头”不强的问题,因为没有形成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真正龙头企业,造成了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不能形成积极的复制作用。比如在保证粮食生产过程中大企业带动作用的范围依然比较有限。因为思路和模式原因,造成了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雷同现象,造成了经济效益分流,农民资金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如果生态农业旅游回报率不高,很有可能造成对农民积极性的挫伤。

三是项目的创新性不足。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特色性依然不足,在全国大搞观光旅游的背景下,产业获得长久发展,需要在内容和功能上进行开拓和创新。只有如此才可以形成凝聚力和带动力,促进长久发展。在新余生态旅游农业开展过程中特色性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政府在资金上积极投入,支持旅游农业发展,但是在当前背景下,生态旅游农业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已经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创新难。

四是发展平台建构不足。积极推进新余生态旅游发展的统一领导平台作用依然没有能够形成,造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丰富性、多元性和持久性难以达到,不能形成整体性宣传合力。新余市旅游农业景点比较分散,不能进行整体性包装加工,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袁河观光游、孔目江湿地公园等依然没有能够形成联动效应,造成一些项目开发乏力。对新余来说,生态旅游是一盘大棋,需要政府、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推进才可以发挥合力,快速促进形成灵活机制,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全面和快速激活生态农业旅游。

新余市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关键环节

一是旅游企业实行清洁化生产。旅游企业清洁化生产首先要从产品的设计入手,选用污染量少的原材料,提高设备的制造水平,最好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从而提高资源产出;在包装方面也要格外重视,避免无实用性的材料消耗,杜绝过度包装,减少资源浪费。

二是增加旅游资源开发环节,全面拓宽客源市场。为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要大力开展统筹规划工作,实现依法管理,形成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这个前提下,增加旅游资源的开发环境,构建合理的结构优化模式,使得新余市旅游资源实现一般到优势到品牌的产业结构。在市场主体上,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客户,要增加港澳台市场为主体,同时大力发展东南亚、北美市场,使得新余市的旅游结构多元化。可以适当推出一些旅游产品,或是在旅游基础上开发生态休闲、商务度假等服务,形成一个产品体系,积极打造精品旅游、高科技旅游和文化旅游。

三是废物生产环境要严格管控。在废物管控的环节不仅要做到抑制废物生产,同时要加强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尤其是餐饮、住宿等行业,废物生产量较大,属于重点待管理行业,应推动酒店废物回收,并建设推广沼气工程,提高“三废”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新余市还建造了垃圾分选系统,完善资源再加工的利用体系,快速实现产业生态视野下旅游发展。

四是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消费观也是一种生活模式,建立绿色消费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如果全面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的使用,那么公民的行动意识也会增强,对旅游行业的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新余市旅游产业生态化的主要模式

新余市旅游产业生态化模式设计从区域出发,经由企业、产业、到全社会三个层次来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

一是旅游企业清洁生产模式。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新余市旅游企业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调整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方式,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娱乐体系,让游客不管是在购物、旅游娱乐还是在乘坐旅游交通都能够享受到绿色消费。旅游企业在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时,也要做好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预防环境污染,实现生态化转型。只有从思想上注重清洁生产模式并将之实施,旅游产业生态化才能迈出一大步。

二是旅游产业生态集群模式。旅游产业生态集群建设必须要实现大量的交换,即物质、能量和信息,并根据新余市的自然人为环境,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集群环境,即生态集群的辅助层面。还要重视物质封闭循环、能量多级利用以及企业间的耦合与资源分享。开发以优势旅游资源为龙头的旅游产业生态集群模式,完善相关的法律功能,真正实现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生态的一体化,并建立相互合作的机制,打造一个以旅游为核心的生态集群支撑层面。

三是政府全面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新余市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废物处理系统、产业循环系统等方面的配合,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等保障,这些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分不开的③。政府通过经济、社会等调控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全面推动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最大助力。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本市的规划工作,建立明确的领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以及责任保证机制,构建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产业循环体系,打造高效的流转系统,将整个产业的生产、消费、废物再利用融为一体,促进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

新余市旅游农业构建路径

一是加强区域性引导。在进行区域性引导过程中主要是发挥政府在农业率先发展中的作用,农业和旅游业进行有效结合,必须进行统一领导,才可以形成统一规划,顺利付诸实施④。对旅游农业的引导需要从有效制定发展目标开始,需要从政策、规划、环境和土地方面进行积极构建,政府还需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不仅促进资方在产业投入中获得效益,还需要在法制建设和社会政治建构中为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效益。在政府引导过程中需要与新余市的区域性特点相互结合,各地个性化因素充分考量进入,只有充分考量个性才可以集中精力做好目前已经具有一些优势景区,比如仙女湖、渝水区等项目。在做好目前大项目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度开发,促进形成鲜明的景区文化,实现景区区域性优势。

二是形成良性产业带动。产业生态理论背景下,旅游农业发展中一个核心要素就是需要实现快速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促进形成旅游农业的带动和集聚作用。龙头企业在产业带动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需要大力推进目前在新余市已有的“1010”工程,比如重点扶持珊娜果业15万亩基地、恩达家纺10万亩优质苎麻基地、大欣源1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等项目。龙头企业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可以形成明显的助推休闲产业和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在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将旅游业作为主导支柱产业,培育具有特色性产业,从品牌性角度坚持整体推进,促进全市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需要树立“中国洞村”等品牌,以品牌力量促进形成休闲旅游建设典型,以标杆力量带动周边产业形成配套性和辅助性发展,促进形成全面和深入发展。

三是推进项目创新性。生态旅游农业是高于基本观光农业,或者说传统农业的,需要充分集合当地农业生产、人情和乡土等因素,为民众提供观光旅游场所。在进行项目创新推进过程中需要积极进行布局,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比如在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乡土性,设立生态园林可以形成绿肺和天然氧吧;构建百草园可以在水果成熟期供游客观赏和采摘;生态农园以农田田园风光为基础,形成绿色生产和反季节蔬菜等;垂钓园可以实现田园风雅和绿色服务;逸养中心可以促进大陆和港澳台朋友进入修养生息等;高科技观光可以让游客充分领会现代农业科技,尤其是促进青少年学科学和爱科学精神。积极推进民俗项目开发对新余市旅游农业开展也具有积极意义。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充分享受浓郁的乡村风情,都是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民间习俗。在促进项目积极创新过程中需要实现多渠道资金支持,以政府、企业和个人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促进项目实现积极创新。

四是构建旅游农业发展平台。利用旅游农业平台进行全面和深入宣传,因为从平台建构角度看积极进行整体性宣传才可以形成整体性的合力,促进新余在众多旅游农业项目中可以脱颖而出,快速实现优势的确立。对一些刚刚起步项目来说依托平台力量可以实现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可以促进形成统一联动模式,实现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迅速的发挥合力作用,促进形成快速发展。在平台作用发挥中政府可以对旅游农业发展形成良好领导作用,尤其是可以促进在管理过程中激活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在发展过程中的全面优化速。在平台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可以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根本性要素之一。

(作者为新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产业生态理论探讨城乡统筹发展—以新余市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1353)

【注释】

①周游:“新乡村主义与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探析—以浙江临安‘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建设实践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②光善万等:“四川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1期。

④郑颖莉:“浅析内蒙古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当代旅游》(学术版),2012年6期。

⑤李学农:“浅析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科技创业家》,2012年2期。

责编/张晓

作者:陈小云

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论文 篇2:

生态友好型农业背景下CSA模式推广策略研究

摘要首先,介绍了我国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背景,阐述了生态友好型农业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内涵、CSA的运作模式及其与生态友好型农业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分析了CSA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出目前存在的几种典型的CSA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社区支持农业的推广策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社区支持农业这一创新农业模式的建设、实施和推广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生态友好型农业; CSA ; 藕合关系; 发展模式; 推广策略

基金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优秀硕士论文项目(201413)。

作者简介吴小丹(1988- ),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供应链。*通讯作者,博士后,副研究员,从事物流与食品供应链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04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迅速发展,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伴随农业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农业面源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此类问题也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政府多次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建设和推广成为减少农业污染,改善食品安全现状、推进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在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实施进程中,一种基于社区消费者的新型绿色农业模式——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逐渐兴起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创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从不同方面开展广泛研究,一些学者整体分析和介绍了CSA的发展现状[1-7];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CSA发展模式及与其他模式的对比[8-9];一些学者还对CSA模式下的生态观光旅游项目进行了研究[10-12];针对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实践问题,部分学者开展了实证方面的研究,通过个案研究与消费者特征分析论述了CSA的发展现状[13-16]。基于上述研究,笔者对社区支持农(CSA)业的典型模式、运行中的问题及推广策略展开论述。

1社区支持农业(CSA)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耦合

1.1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内涵生态友好型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它是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的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17],结合了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友好型农业具有综合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4个基本特征。

1.2社区支持农业的内涵社区支持农业简称CSA,它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日本,80年代左右在美国开始兴起[18]。它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倡导买卖双方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如今,CSA的理念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已延伸出更多内涵。

社区支持农业的运作过程为消费者与生产者就劳动生产、农产品分配签订合同协议,之后由消费者预付给生产者认购土地1年的费用,然后消费者就会定期收到由生产者定期配送的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在协议期间消费者可以到实地考察或通过网络方式了解农产品生产的具体情况,其运作模式见图1。

图1社区支持农业的运作过程1.3CSA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耦合关系基于对二者的内涵分析得知,CSA的宗旨和理念与生态友好型农业高度耦合,二者都是基于粗放型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等背景发展起来,因此,CSA模式是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中将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连接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对生态型农业理念的积极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见图2。

2社区支持农业的典型模式

目前我国社区支持农业运作模式主要有4种:每种模式的运作特点和典型代表具体见表1。图2生态友好型农业与CSA模式契合关系3CSA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CSA模式在我国各地区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运行模式也因各地区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总结了目前CSA模式运行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1消费者对CSA的认知度不高,参与意愿不强首先,目前我国CSA农场覆盖地域范围较小,大多数消费者对于CSA的理念和内涵还不了解,对其作用、运营模式则了解更少;其次,由于这种模式需一次性预付一年的定金费用,并要承担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

表1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

CSA模式运行特征典型代表“配送份额”模式

消费者认购土地种植农产品并预付一年费用,在认购期内可定期获得农场配送农产品小毛驴“市民农园”的配送模式;北京天福园

“配送+农家乐+旅游”模式

消费者要预付一年的相关费用,除了定期获得配送的农产品之外,消费者也可以到农场享受农家乐及旅游浙江“私人农场网上订制”项目(亦称“耕地宝”)

“劳动份额”模式

消费者预付一年(或一季)土地租金,要到农场亲自劳动,收获的农产品归属消费者所有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劳动份额模式

“劳动份额+会费”模式(或称托管式劳动份额)与上述的劳动份额模式类似,消费者要预付一定会费,闲暇时间可参与种养体验,以及到农场参加体验活动上海青蓝耕读合作社;湖北友谊市民农园

3.2CSA农场的劳动力不足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到大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中老年人,造成农业劳动力的下降,而CSA农场由于严格的流程和后端销售工作完成都需要大批熟练的职业农民来从事种植、养殖、销售工作,目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现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3.3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物流配送成本较高CSA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实施运作中尚缺少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需要把农产品从供应地运抵到接收地,在目前物流配送体系下,如何在农产品运输、配送过程保证产品安全、新鲜并减少在运输途中的损耗是瓶颈问题。应建立全程冷链运输设施改善农产品配送现状。

3.4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问题在“配送份额”模式运营中,消费者根据订单定期会收到农场配送的有机农产品,但是对于农场生产者在种植、养殖农产品的流程中是否严格遵守有机产品的规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否符合达到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等相关农产品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的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对于农场产品的信任度。

3.5缺乏适合小规模农产品的有机认证目前我国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仅限于对团体、企业进行认证,农户不能申请认证,必须由农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向认证机构申报获得相关机构的有机认证证书。整个认证过程较繁琐,认证时间长,成本也较高,小型农场难以承担有机产品的认证费用。

3.6缺少自然灾害风险补偿机制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会受到冰雹、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危害而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使农户和消费者都面临利益受损的风险。CSA模式的重要特点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风险。而当前对于风险承担问题的处理尚处于探寻阶段,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方案。风险问题会显著影响到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进一步影响CSA模式的实施和推广。

3.7CSA模式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政府扶持是CSA模式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目前我国CSA模式发展大多缺少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及技术方面的支持,使其难以在大范围内有效推广和实施。

4CSA的推广策略及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总结和阐述了CSA模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技术水平, CSA模式推广发展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增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平衡二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提高CSA模式的整体运营效益。据此,提出以下CSA的发展对策及相关政策建议。

4.1宣传社区支持农业(CSA)理念和模式,扩大消费群体消费者对这种方式认知度不高是阻碍CSA模式推广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应通过政府部门及大众媒体加强这种模式理念的宣传工作,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社区宣传板报等媒体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也可以邀请消费者来农场体验的方式,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观念,逐渐引导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意愿。

4.2创新付费的制度和经营模式,积极营造消费新理念目前CSA农场经营大多采用预付费用的方式,而这种消费理念又与传统消费理念相悖,大多数消费者就不愿意采用这种消费方式,从一定程度也降低了消费者参与CSA模式的意愿。为了降低消费者对此种支付费用方式的顾虑,在参与CSA模式过程中可以改变原来要全部支付一年或一个季度费用的传统模式,消费者在签订协议后可先支付一定的保证金,之后再逐月支付费用,或者向消费者发放食品券,同时要结合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营造消费新理念。此外,当前主要的“配送份额”及“劳动份额”模式不能充分发挥CSA模式的优势,各地域应结合当地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当地农家乐及旅游休闲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价值感知,增加农场的影响力并提高收入。

4.3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增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任度信任问题是CSA模式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消费者缺少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相关信息深入了解,信息沟通的不顺畅导致了消费者对于CSA农场生产过程及农产品质量信任程度较低,因此要完善、健全二者之间的沟通机制,如可以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或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APP等信息渠道,实现消费者与CSA农场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提高农场生产信息的透明度,让消费者实时了解跟踪生产状况,从而提升消费者对农场的信任度。

我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而CSA作为一种创新型生态农业,更加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场的支持扶持力度,为CSA模式推广提供制度体系保障、资金补贴、种养殖技术及农业生产技能、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扶持。

4.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大多数CSA农场还缺乏相关配套运输、仓储设备和设施,农产品末端配送设施也比较落后,农场同消费者签订协议后出现了运输配送时效不高、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及运输途中损耗较大等问题,也影响了消费者对农场配送农产品的满意度。因此要通过补助及奖励等方式鼓励农场经营者建立农产品全程冷链建设,保证将农产品安全、及时、准确送达签订协议的消费者。

4.5建立健全CSA模式的监督体系针对农产品信息不对称或信息沟通不顺畅造成的信任问题,除了要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外,还要发挥监督的作用,为CSA模式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和CSA生产者的权益。政府应完善CSA农场的监督机制,建立严格的评审制度并定期对CSA农场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信息公开化。

4.6积极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目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针对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现状,通过职业培训方式来培养大批有文化、掌握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人才保障。职业培训将提高的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操作技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转变农场缺少劳动力的状况。

4.7建立合理的补偿与保险机制针对CSA模式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养风险承担问题,应当建立合理的补偿与保险机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补偿因自然灾害发生给生产者、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可以针对这种模式推出与此类风险相关的新农业保险的险种,以降低风险损失。

5结语

该研究论述了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背景下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内涵及其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耦合,阐述了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其发展模式及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背景下CSA的发展对策及政策建议,为社区支持农业的推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贺雪娇.社区支持农业(CSA):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7):43,45.

[2] 肖芬蓉.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探析[J].绿色科技,2011(9):7-8,13.

[3] 屈学书,矫丽会.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9):214-217.

[4] 庞晓蓉,钟爱军.社区支持农业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30-131.

[5] ROOSEVELT MARGOT.Fresh off the farm[J].Time,2003,162(18): 60-61.

[6] KEEGAN THERE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keeps food growing local[J]. Hudson Valley Business Journal,2011,23(12):4.

[7] 刘飞.制度嵌入性与地方食品系统基于Z市三个典型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121-129.

[8] 俞红,吴菲.中国CSA两种盈利模式的比较分析——基于湖北“友谊市民农园”社区支持农业(CSA)运作的调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1(2):3-5.

[9] 屈学书,矫丽会.CSA模式下的旅游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1):11508-11510.

[10] 陈卫平,黄娇,刘濛洋.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J].农业消费展望,2011(1):54-58.

[11] 邵隽,张玉钧,李雄,等.社区支持农业型市民农园休闲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12):74-79.

[12] 薛宏伟.基于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3(11):44-45.

[13] LANG BRANDON K.The Changing Face of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J].Culture & Agriculture,2010,32(1):17-26.

[14] 程存旺,温铁军,周华东,等.多元主体参与、生态农产品与信任—“小毛驴市民农园”参与式试验研究分析报告[J].兰州学刊,2011(12):54-60.

[15] 陈卫平.社区支持农业劳动份额的消费者价值认知结构:方法目的链的应用[J].农业技术经济,2012`(9):84-95.

[16] CHEN W P.Perceived value of 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 working share. The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J].Appetite,2013,62:37-49.

[17] 贺峰,雷海章.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23-26.

[18] DONAHUE TIMOTHY P.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Opportunities for environmental duc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94,25(2):4-8.43卷6期吴小丹等生态友好型农业背景下CSA模式推广策略研究

(上接第294页)

[28] SAROAT RAWDKUEN,SOOTTAWAT BENJAKUL,WONNOP VISESSANGUAN,et al.Effect of 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 containing fraction from chicken plasma on autolysis and gelation of Pacific whiting surimi[J].Food Hydrocolloids,2007,21(7):1209-1216.

[29] SAROAT RAWDKUEN,SOOTTAWAT BENJAKUL,WONNOP VISESSANGUAN,et al.Parti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 from chicken plasma[J].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B: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6,144(4):544-552.

[30] 张希琴.鸡心、鸡血中抗氧化物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J].化学世界,2001,42(5):261-264,267.

[31] 曾晓房.鸡骨架酶解及其产物制备鸡肉香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32] 符群.鸡骨胶原蛋白肽的酶法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6):330-332

作者:吴小丹 毛薇

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论文 篇3:

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互动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治理污染的同时保证水源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另一重要课题。文章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四县市为个案,就工程建设十年来该地生态治理和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对互动机制进行系统总结。

【关键词】水源地 个案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 特色生态农业模式 互动机制

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一场涉及思想认识、观念行为、体制机制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①对于如何推动这场变革,早在2008年环境保护部就强调了做好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环保工作的底线和首要问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之际,笔者以中线工程水源地为个案,走访了市、县农业局、农技站和当地农民,对水源地四县市(南阳市境内淅川、内乡、西峡县和湖北省丹江口市)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状况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文献调查。对以上情况的实证研究,是观察“清水走廊”十年间生态文明建设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最佳切入点,对此个案的探讨将为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现代农业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为现代农业理论研究提供案例和思路。

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

水源地生态系统存在的原有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之前,水源地四县市便已存在我国农业早期过度开发带来的普遍生态问题,加之水源地所处自然地理区位所导致的生态脆弱,共同构成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短缺。南阳全市土地面积26509km2,其中山区占总土地面积的36.5%,丘陵占30%,平原占33.5%。常用耕地面积992165.46hm2,人均耕地0.088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近70%。②耕地资源的短缺一方面致使现代的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的机械化推进受到了极大制约,另一方面给当地生态带来了地力下降的普遍问题。二是生态环境脆弱。水源地四县市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气候上属于季风大陆半湿润类型。此气候类型地区的生态环境本就较脆弱,加之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粗放型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放松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森林资源结构单一,防护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低效林、中龄林、中幼林分布较广。三是面源污染严重。据调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共计四县市的38个乡镇,共74266.67hm2耕地的年化肥折纯投入量有7.734万吨;年农药施用量为275吨,除农作物吸收部分,其余均残留在土壤中;年地膜覆盖14666.67hm2,地膜使用量为703.9吨,平均残留率41.39%,即使能分解的部分也会变成有害成份污染环境;年人畜粪便量826.4万吨,粪便处理率仅59.5%,既直接污染环境,又通过发酵产生有害物质污染了水体。③

南水北调工程给中线工程水源地传统农业生产带来了双重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线工程给水源地农業生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影响。中线工程包括水保林工程、封禁治理工程、经果林工程、种草工程、坡改梯等工程的建设,这些工程将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0%上升到72.5%;总干渠还在南阳市境内形成了185km的人工湖和干渠两侧50m宽的树林保护带,让年蓄水总量达到了8200万m3;④同时,工程还促进了沿线地区水利设施的建设,并通过城镇建设推动了水源地生态城镇建设的步伐。

另一方面,在中线工程实施的近十年中,施工改造也给水源地农业生产带来了间接的不利因素。其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耕地直接减少突显了区域性人地矛盾。据测算,南阳市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被淹没的14.4km2土地中,耕地占了8786.67hm2,且多为河川好地;总干渠两侧各建100m的防护林和隔离带,占用耕地3706.67hm2,造成耕地的刚性减少。⑤在此情况下,南阳市目前已接受淅川初期移民达20.2万人,人多地少矛盾更加突出。第二,温度下降影响了亚热带、温暖带植被的生长。伏牛、桐柏、大巴山脉共同构成了马蹄型的南阳盆地,这道由三大山脉形成的山体屏障,为南阳挡下了大部分来自西面和北面的冷空气,唯有东面冷空气从方城的黄土洼风口可以进入南阳盆地。南水北调工程在南阳市方城县黄土洼风口开挖一个宽150m、深30m的截面,为冷空气南下打开了一个通道(方城通道),导致温度下降和大风日数及强度增加。南阳市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较脆弱,境内典型亚热带特征的植被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方城通道的形成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这些敏感植被的正常生长。第三,气候特征的改变影响了传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方面南水北调贯穿南阳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会带来气候的变化;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增加了水域面积和水域密度,也会使气温发生变化,原本的气候特点是夏热冬冷,工程建设后却使靠近干渠的田地因为近水,冬季温高、夏季温低,从而形成了夏凉、冬暖的气候特征,影响了传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和质量。第四,水汽蒸发带来的强对流天气恶化了生态环境。丹江水库增容后,南阳盆地水面增加181km2,按年平均蒸发量1343m2计算,每年多蒸发了8.7亿吨水。由此导致南阳春季、秋季、冬季多雾、夏季湿热。大量的水汽在近地层堆积,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午后到傍晚容易产生强对流,如雷暴、龙卷风、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同时,高温高湿同期又极易诱发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所以对于水源地所在县市来说,如何治理工程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利影响,带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推广特色生态农业模式推进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开阔思路,实现生态文明与农业经济的同步发展。为此,水源地四县市探索了二者实现同步发展的互动机制,选择了一条通过推广特色生态农业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道路。

以沼气为核心快速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良性生态循环。2003年以来,水源地四县市推行了以沼气为核心的生态项目,在每个生态家园修建沼气池,实施“猪—沼—果”三位一体以及“沼—厕—圈—菜、果”四位一体的生态经济模式,使水源地区域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污水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农业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截至2010年9月,水源地四县市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98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0余处,沼气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年产沼气2067万m3,年产优质沼液337.3万吨,沼渣33.72万m3。⑥以一个8m3的沼气池为例,每年可产沼气350m3,年消化粪便8000kg,至少节约1500kg柴草,可保护林地0.2hm2;每m3沼液相当于1kg过磷酸钙、0.37kg氯化钾和1.25kg硫酸铵的肥效;每m3沼渣(湿料)相当于3~4kg氮素,1.25~2.5kg磷,2~4kg钾;这些作用和产出每年可以改良耕地达到0.067hm2,增收节支达到2000元以上,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的良性生态循环。

探索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秸秆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作物秸秆所提供的养分占全国有机肥总养分16%左右,不仅是重要的有机肥源料,还具有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保的社会效益。1kg秸秆产1~3m3可燃气体,3kg秸秆产生的气体可供5口之家一天使用,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减轻大气污染。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水源地四县市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发,由原来的秸秆堆沤肥变为过腹或直接还田以及再利用。以西峡县为例,城郊乡五里桥村秸秆气化站供气户数达300余户,年消化秸秆270吨。据统计,水源地四县市年产秸秆320万吨,其中过腹还田约占10%,堆沤肥占15%,直接还田占5%,用做燃料占50%,废弃占20%。⑦

建设无公害生态农产品基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农业部和质监检疫总局在《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中做出了相关要求,其中符合产地环境标准最为重要。必须通过无公害生态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评价,才能获得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资格。目前,水源地四县市有中药材、水产品、猕猴桃、蔬菜等10多个生态农产品,203000hm2无公害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河南省认定,占全市无公害农产品面积的51.9%,花椒、小辣椒、油桃等10个农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西峡的山茱萸、内乡的大白山羊被国家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西峡、内乡、淅川3个县被省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邓州张楼、内乡赤眉、余关、西峡丹水、二郎坪、淅川香花、毛堂被确定为市级标准化示范乡镇。宛西制药公司建立的13333.33hm2山茱萸生产基地,成为我国第一批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的单位。水源地通过标准化、无公害生态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实现了生产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发展绿色农业,有效控制农产区的面源污染。近年来,水源地所在的基层政府在丹江口水库上游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科学施肥,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利用沼气池将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制作成发酵原料,解决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同时也使废弃物实现无害化,避免了对地下水源的污染;严令禁止使用各种毒性大、高残留的农药,有效减轻了农产区的面源污染;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淅川县还从尼泊尔引进了高效护坡植物香根草,并已试种成功。此外在西峡、内乡两县还建立了两个地表径流监测点,对面源污染、水土流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面源污染控制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科学数据。

构建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体系是关鍵

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该体系应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立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的互动机制,自上而下、共同参与,而该互动机制的建立最终要落实到构建和完善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体系上。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加速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建立具有本地优势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个案中的淅川、西峡、内乡属于山区、半山区,在山、水、土、热、气等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特色经济竞争优势,就立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特点,建设了无公害的中药材、猕猴桃、林果、食用菌、小辣椒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种植规模化,产品布局实现了区域化。其次,要提高生态农产品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水平。围绕优势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原料到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再到后期加工和包装、运输,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合组织以及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干渠沿岸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带,引导干渠沿岸农民发展林果、药材、水产养殖等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业。最后,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培育现代生态农业新亮点。因势利导地把安全、高效的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一批观光农业旅游点、旅游区、旅游带,全方位开发农业资源,将种植、养殖、绿化结合起来,依托水源地建设工程,发展水源地的观光农业。

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造成的面源污染。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控制化肥造成的污染。农业生产中,化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达60%以上,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根源。所以要大力发展以有机、生态、绿色、高效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就必须控制化肥的投入量,推广有机肥,推广测土和配方等施肥技术,选择高效、固土和缓释的化肥种类,尽量减少化肥的流失率;同时配合立体种植技术,调整施肥的结构,坚持多次、少量、深施、限量,逐步提高利用率、减少施肥量。二是完善农药污染的控制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频次和使用量;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通过沼液防治病虫的技术;禁止使用剧毒及高残留度的农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此外还应大力推广轮、间作套种技术和现代种植模式,应用微喷、滴灌技术,应用可分解地膜,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以实现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和对地膜污染的控制。

加强生产生活污物的无害化回收和处理。首先,应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池建设,以沼气为核心,通过建沼气池实现改厕、改圈和改厨,通过沼气池对粪便、生活污水和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制成的沼气能满足照明、做饭等生活所需,制成的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业无害化生产提供有机肥料。其次,应在如集约化养殖场等产业化养殖基地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无害化污水排放。最后,建设有机肥加工工厂,对人畜粪便和其他农业废弃物集中加工处理,生产利于环境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机肥。

形成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机制。其中应包括推广应用户用节柴灶和气化炉,建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推广秸杆饲料应用技术,主要是青贮氨化饲料和制取颗粒饲料;扩大秸秆在工业领域的利用量,利用秸秆生产纸张、建筑材料等;推广秸秆的直接还田技术和过腹还田技术;对秸秆进行再加工,热解液化后将其加工成可再生生物油和发醇饲料。

加大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执法力度。水源地地方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和各部门协作,依据《环境保护法》、《动物防疫法》、《水土保持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运用技术和经济手段,实现化肥和农药的零施用量,逐渐杜绝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大水源地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靠信息化带动水源地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靠信息化对水源地居民进行宣传和教育,调动其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总之,要加强农业执法监管的能力建设和执法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加快建立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互动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从物质形态到思想观念的质的飞跃。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河南省‘三区四带’七大生态功能区现代农业模式的系统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GH-112)

【注释】

①周生贤:“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周生贤部长在2013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302/t20130204_245877.htm.

②杨艳:“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传统农业知识的应用—基于南阳市传统农业知识现代价值利用的田野调查”,《农机化研究》,2014年第12期,第265页。

③④南阳市农业局:《南水北调水源地农业生态环境情况汇报》,2010年7月。

⑤“《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11月。

⑥⑦南阳市农业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步伐”,2010年9月。

责编/许国荣(实习)

作者:杨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路项目施工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