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

2022-09-12

第一篇: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

如何改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十分突出,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陷入了“教师教的没兴致、学生学的没兴趣”的怪圈。因此本人针对这种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内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形式要采用研究性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魅力”的方法与途径,吸引学生回到课堂。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 现状 理论联系实际 创新式教学方式

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基础”的总体思路,从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战略思考出发,同时也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要求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重大命题,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已经陷入了“教师教的没兴致、学生学的没兴趣”的怪圈。在思政课课堂上,学生要么背单词、做作业;要么玩手机、看电影;要么睡觉、听音乐;更有甚者讲话、谈恋爱,总之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师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久而久之在讲台上就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放任自流,结果教师和学生表面上都在上课,但实际收效甚微,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受社会就业的影响,功利性比较强。偏重于专业课和应用性较强的课(英语、计算机),轻视思政课,认为这个课没有实际应用的操作性,认为就是一门副课,出勤混个学分就行了;另一方面,教师的情绪受到学生的影响,备课不认真,敷衍完事,不去思索教学改革和创新,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思政课成了“鸡肋”。因此,如何改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件重大事情。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和经验,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吸引力,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教学形式要注重采用创新式教学。

2. 教学内容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

笔者前面谈到过从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往往觉得这门课与他们实际结合不强,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内容抽像、理论说教多,不易理解和把握,这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的根源。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掌握理论, 是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不掌握科学理论, 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反之, 不联系实际, 就学不好理论, 就无法运用理论, 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是常青的。这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对立统一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个要求, 就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

首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点是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 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了解这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但要介绍思政课教材当中涉及到的重要理论, 更要向学生介绍这些思想如何在实践当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这不但因为历史不能割断, 如果不了解过去, 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问题的了解; 而因为这些著作中所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 是有普遍意义的, 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思政课教育不仅仅只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根据当前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情况,又要联系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努力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满感召力,确实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思想上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例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如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增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城管问题、城市文明问题、社区自治问题、资源节约问题等各种社会现象;在国际上出现了霸权主义、种族歧视、民族冲突、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导致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等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大学生择业与就业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大学生素质问题、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问题、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环境恶化问题,等等。大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对这些现象和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又无法理解,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恰好可以运用科学理论来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些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排疑解惑,形成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上正确的引导。

思政课与别的课程不同,专业课交给学生如何生存的技能,而思政课是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当今世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一踏进校门就开始为未来担忧,有的茫然不知所措而虚度光阴,有的未雨绸缪而不知从何处着手,我们的思政课此时应该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就业问题,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生活,所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来看。例如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如何规划自己大学生活,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作为大学生为什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在进入社会后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让学生从身边实际切实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认识思政课不是空洞的学说,不是书本上冷冰的知识,是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有所用的,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实效性和时效性。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进了大学之后,志向远大,树立了攻读本科、博士研究生的奋斗目标,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于是他们就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数学和专业课,这也是应该的。不应该的是思政课的课堂也被这些科目的学习取代了,我认为这不能怪学生,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思政课的教师讲课都会讲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然而抽象的理论对学生来说究竟有多重要?恐怕老师自己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学生不论是专升本还是考研,还是以后就业公务员考试就必须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这个重要性就立刻体现出来了。如果思政课教学联系专升本自学考试内容,给学生适当做一些历年考点分析和经典例题讲解,这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政治理论考研备战学习,既省力又省时间,还可以不用花钱参加一些五花八门的政治辅导班,何乐而不为呢?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能否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发展考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备课,去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年试题资料,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插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我想这种教学方法一定会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 教学方式上要采取创新式教学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使师生交往少、交流少、互动少。这种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重视学生自主体验的“独白”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了学生对思政课普遍不感兴趣、厌倦甚至逆反、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创新式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采取音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辩论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平等教学法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还可以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教学信息,再现事物、现象、情景过程,让学生入情入景,加深感知。例如在进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授顺序播放《复兴之路》,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寻找央视12频道播出的《道德观察》,通过观看视频,再要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总之就是要把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思政课改革迫在必行,改革的关键点在于内容上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把简单的从理论灌输改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来学习理论。再是教学方法的改变,由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改为增加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性,化被动为主动。使思政课富于时代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理论得实惠。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 魏宏伟:《如何走出高校“思政课”教学难的怪圈》,《中国商界》2 0 1 0 年1 2 月.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第二篇:高职院校如何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职业教育从“示范时代”到“后示范时代”再到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的新时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建设工作格局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好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必须办好思政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成绩斐然。但同时也要看到,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思政课建设还面临诸多困境,亟待破解破题。

一、准确认识构建高职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的意义

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检验高职教育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需要将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双高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思政课建设成效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打造新时代人才培养高地,必须也应当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抓好思政课建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思政课建设的各项任务,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是应对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新挑战的重要手段。“双高计划”的实施对职业教育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建立高水平结构化教师队伍、专题化教学体系、多元化教法创新等面临不少挑战,教师、教材、教法建设需要新的思路和举措,构建思政课工作格局,以系统思维推进“三教”改革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手段。

二、把握构建高职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的难点

建设理念上部门利益导向严重。思政课是贯穿教育教学始终的课程,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协同完成。但由于受重技能轻素质观念影响,工作中存在合作意识不强、部门利益优先的现象,例如存在专业课排课优先、思政课“孤岛效应”、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

建设机制上齐抓共管格局亟待形成。一些高校思政课建设机制齐抓共管格局并未形成,一些高校党委形成的共识不能落实落地,思政课领导小组成为摆设,职能部门主动意识缺乏,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较多的临时性工作削弱了思政课建设精力。

建设内容上短板现象明显。高职院校教师对思政课建设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抓思政课建设就只抓教师课堂,压力齐聚到思政课教师身上。忽视思政课建设的教务和管理要求,导致了思政课教师“跳独舞”的现象。同时,在评价中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三、构建高职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的路径

统一领导,树立“大思政”的格局意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实施整体规划和考核评价,聚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营造“大思政”工作氛围。

部门联动,构建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办好思政课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压实思政课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作用,既要执行党委的决策部署、又要与校外行业专家、企业保持常态化的联系,将思政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校内各部门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

补足短板,建立教务、教学、管理工作相互衔接的新格局。单方面抓课堂教学会带来教学质量暂时性的提升,应注重教学与教务的有机衔接。在教务方面,严格落实学分,合理安排课堂,设立课程教研室;在教学方面,严格教学纪律,实行集体备课,形成有用的参考教案,创新听评课形式,完善考核方式,强化科研支撑;在管理方面,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实行“一把手”工程,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适当引入社会评价。

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关心关怀,提供足够的人财物支撑;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定期开展培训、考察;完善考评,实行过程“绩效导向”与结果统一的考评制度,充分用好考评成果。

第三篇: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的50%以上,已成为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培养的绝对主力。而作为高职学生提升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建设与改革也自然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任务之一。因此,剖析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困境,积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增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 就业导向 专题授课 评价多元

高职的“高”即高等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一面;“职”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为目标和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但在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我们看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普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并伴随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偏见,思想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也常常是流于形式。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首当其冲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从普通高等教育到高职教育的转变,积极探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国家重视与高职学生轻视同在

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一直以来也都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的要求,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国家的高度重视相比,学生普遍存在着轻视思政课的现象。有的认为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思政课是辅助课程;有的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法考核和衡量的软课程,对于将来没有太大用处;还有看法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所谓的课程,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可见,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相交织的窘困。 2.教学改革与效果不佳共存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若干文件精神,各高校积极开展了对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方面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与共识。与教学改革的成果相并存,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仍不理想,集中体现在其教学内容的重复、陈旧以及脱离现实等方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状况,使得思政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加之理论框架的单线条传输的现状,最终终导致课堂教学的苍白无力。

3.教学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

思政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既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泛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主导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公利与私利的较量,左右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也带来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思维,而思政课的内容仍停留在旧思维世界中,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浅层次的简单重复必然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设想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强调思政课要“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创新 、重在实用”。思政课的教材及教学内容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即使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游离于课程改革体系之外,同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与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弱,真正把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建设落到实处可以从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专题授课模式和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入手。

1. 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

培养一流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成为阳光的劳动者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理清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科学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平台,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实训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贴近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生活,促进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在达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目的的同时,为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探寻科学的结合点。

2. 专题授课带学生走向实践

为培养一流的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彻底转变教师“独角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由于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教材的章节体系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且根据教学内容“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讲到。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实际,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形成若干专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选择性地实行专题授课的方式,在专题讲授前,教师要将专题所涉教材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观点明确告知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充分准备和讨论基础上实现相关专题的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既向学生提问,又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既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每次课或每个专题结束前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同时,进一步探索使用发现性教学、问题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

3. 评价标准的适当多元化

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使教学内容、方式、选材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处理好思想性、知识性和能力性教学的关系,而同时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也直接关系思政课教学效果。在专业课教学中,项目是十分具体的,评价标准也是相对容易制定的。然而对思政课来说,“一卷评价制”显然无法考核评价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应当适当多元化。应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堂讨论、分析、演讲等多元表现纳入过程考核范围,以科学合理权重综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给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一个有效的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予学生学到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内容以强有力的正强化。同时,我们还可以增加学生访谈法,系部评价法、学生跟踪调查方法等,丰富立体的考核学生思政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改革保障条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思政课专任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够用、水平较高的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的骨干作用。

2.提供丰富的资料保障。学院图书馆或图书资料中心要购置适量的思政课理论研究书籍和相关刊物,要购置、录制与复制思政课电视资料片,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保障。

3.建立若干个思政课参观考察基地。地点选择以高职院校所在市城区、郊县为主。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思政课的参观考察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增长见识,丰富授课内容。

4.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要为学生社团成员开展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辅导和讲座,积极指导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撰写小论文。

5.思政教研活动经常化,及时就新政策形势的把握和宣讲等问题展开教研,及时了解学生反映的问题和要求,通过研讨予以解决。经常性开展集体听课、评课、备课活动,研讨各门课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高职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高职课程改革大潮中,如何让思政课既保持自身本色,又充分体现职业性,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程,需要我们高职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08-26

[2]张华.高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11). [3]邹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6). [4]胡斌武.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闫连朵.文化多元化境域中高校道德教育困境及其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 2010(20).

第四篇: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 要:高职院校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工作的职业面向和岗位技能,关键是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理实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进一步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综合考虑开拓创新与遵循规律的辩证统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专业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真正实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初衷。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236-03

随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会需求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思政课是高职院校以理实结合为核心理念的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突破原有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理实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开拓创新与遵循规律的辩证统一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象是追求时尚,崇尚个性,标榜自我,重在参与的90后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基于此,各高职院校坚持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龙头,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大胆开拓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领域,从课堂延伸到校园,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初步构建了课堂专项实践、校园整体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模式。

但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尤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得遵循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不能为了创新而简单地增加新模式,舍本逐末。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具体技能,而在于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独立思考等能力[1]。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在探究中主动发现现实生活的问题,在验证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

要让生活在复杂环境里的大学生能够选择和接受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理论,从而将其转化为指导其成长成才的思想武器,则需要思政课教师高度重视并加强对思政课教育规律的研究。只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规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至于流于形式或是隔靴搔痒,难以取得真正的理论教育思想启迪的效果。如果我们只研究教的规律,不讲学的规律,不重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研究,不针对接受主体关心的问题而展开,忽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同样也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追求教学模式量的增加,而是在已有一定规模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怎么教的规律和学生如何学的规律的研究,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在品质,进而改善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华而不实的现状,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跨越。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创建的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职业面向和岗位技能,实践教学在此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关键。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理所当然地要适应新要求,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思政课毕竟又不同于其他应用型专业学科,它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运用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因为大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都必须追本溯源,建立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才能以理服人落在实处,而任何个人对科学理论的认识都不可能自发产生。因此进行必要的“理论灌输”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理论教学是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教学是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我们不能以学生喜欢实践教学环节,不喜欢理论学习,而用实践教学去迎合学生,结果只会导致学生更加不重视、不喜欢理论学习。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理实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事与生产实践相关的体验活动,策划与本专业有关的校园人物访谈、组织与专业学科发展有关的读书研讨活动等。通过以体验式方式展开、以思想教育和服务社会为主要教育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锻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也需要在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得到验证,才能被学生更加深入领会并消化吸收。“没有相应的能力为基础所形成的价值观是无根基的、不巩固的、带有盲目性的价值观,因而这种价值观是经不起社会生活的考验的,是不能在实践中充分起到正确的导向、驱动和制约作用的。”[2]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才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促进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同时,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的落实,获得了大量鲜活的来自教学实践过程的第一手材料,深化了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对一些重大理论的理解,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又促进了自身学术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这样,一方面主导教学过程的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作为教学主体的大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中,进一步提高了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锻炼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从而达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权利和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然而,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人生过渡阶段和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一方面,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社会阅历的有限,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足,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的要求,未必是合理和现实的。从教学内容的创新来看,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甚至缺失,对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产生怀疑,盲目推崇西方的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把它们看作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片面追求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从教学模式的创新来看,一些大学生把实践教学误解为对理论教学的抛弃,以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就是用活动取代理论教学。这样一来如果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在强调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需要的同时,也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具有专业理论思维、职业思维的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只有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行为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修养与品德。只有有效调动两个活动行为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初衷。

四、专业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有本专业必备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立场正确鲜明的政治信仰。2004年波罗尼亚宣言关于职业力的官方论坛提出,职业力是指那些既有利于毕业生自身、也有利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及未来职业成功的一系列能力,包括各种职业技能、价值及其人格魅力[3]。这里的“职业力”除了职业技能是可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取得的,其他诸如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人格魅力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学校教育这一块,思政课是培养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则主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重要途径获得验证和升华的。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如果脱离专业方向和社会实际,仅仅只是进行投机取巧、技巧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必将减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违背其初衷,不能真正满足时代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力”的现实需求。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教学和思政课教学的内在一致性,没有认识到思政课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性,认为思政课的学习、思政课实践教学都是浪费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主观上排斥思政课及实践教学,造成了专业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立。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校外的不同教育资源,以职业为导向,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以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力。只有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设置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通过亲身参与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才更有影响力。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充分利用专业课实践教学资源,和专业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而且在顶岗实习、实训阶段,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认识上的误区,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更显得不可缺失。因此必须探索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机制、途径,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突出“职业性”,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然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和互动融合,仅凭思政课教学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统筹校级领导机构,建立思政课教学部门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的密切沟通与交流机制,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系统推动全校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同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一样,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加大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经费资助和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理实结合模式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使高职院校思政课真正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引导作用,真正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丁春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J].社会纵横,2001(1).

[2]吴倬.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C].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2005.

[3]张弦.以职业力为导向的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趋势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第五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要求。但目前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还存在不足,应对存在的问题做详尽的分析,并就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探索,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大学生队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思想素质的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说文化理论课成绩较差,他们对思政课热情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思政理论课是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把课程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并把其内化为学生个人思想素质并转化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须不断对思政课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一、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客观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一是职业性,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二是应用性,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岗位实际需求,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各种合格的生产、管理、建设及服务等职业人才;三是地域性,高职院校的根本职能是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把学生培养成其职业岗位的社会人,而实践教学则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真正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开发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走实践教学之路,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思政教学的客观要求。

2、是适应高职思政课的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相比其他学科,高职思政课与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联系密切,它既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又强调能力培养,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思政课的这些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资源,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开放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观,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

3、是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的需要

相对普通高校来说,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入学分数普遍较低,素质参差不齐,自觉性较差,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性不高,受社会消极影响较大。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具有较高的就业忧虑度。对于专业技术课、实验课等能提高专业实际操作技能与竞争力的课程有比较大的兴趣,但对理论课会认为学而无用,从而对其产生抵触、排斥和厌学的情绪。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偏好实践、实际操作类课程和因文化理论水平较低,而较能接受实践教学的特点,思政课教学必须大力开发、整合和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会、领悟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内容。

二、目前高职院校在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是指能够被利用来进行有效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条件总和。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内部条件资源与外部条件资源;根据它的性质,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硬资源主要包括实践场所、师资力量、教材等;软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内容等。

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硬资源利用不足

高职院校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有其教学特殊性。高职院校普遍建立有众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硬资源有电视机、录像机、视频系统、幻灯机、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但思政课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实践基地的利用率不高,不善于利用现成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设备,习惯于传统教学法,简单地应用备好的实践硬资源,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收效不高。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软资源利用不足

思政理论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安排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或者把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编成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程,使实践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产生生动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思政课的理论精神,但是当前鲜有老师能做到这点。实践教学的方法也不够多,目前普遍采取的有社会实践报告与调查报告两种形式。另外,实践教学中欠缺富有经验的实践基地或相关部门的思政领导做指导。

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

1、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硬资源

第一,充分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系统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群。充分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并根据专业需求,建立系统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群,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和必备条件。

第二,整合利用思政实践教学的基地群。根据基地群各个基地的软硬条件,取长补短,整合优质资源,根据思政实践课的内容需要,整合利用,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

2、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软资源

第一,培养、整合利用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能把握住时代脉搏,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人格素养,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是取得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整合、利用社会上、实践教学基地里的富有经验和高素质的思政工作者充当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指导老师,也是提高与保证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方法。

第二,制定好思政实践教学的计划、内容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联系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做好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的计划、实施方案与实践内容;根据实践基地的环境,选择最好的教学办法;最后还需根据现实的需要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的内容与进度等,以保证思政课育人的连贯性和深刻性。

第三,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教学的网络资源。网络的开放性,适合随时随地进行思政课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通过建立教学互动网络平台,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设计各种相关栏目,让不同的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需要,安排和选择实践学习的内容。在通过电邮、QQ群、飞信群、留言薄、博客、个人网页等形式交流中,教师与学生能不受时问与地点的限制,其中渗透了思政教育的教育学,提高了思政课教育的成效。

第四,充分整合利用各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涉及的面较广、涉及的点较多,它所需的人力资源与理论课教学资源相比较多,这就需要整合各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如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员、教务处负责人员、学生处负责人员、团委负责人员等等。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员与老师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课的重要性,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各参与思政实践教学的领导与老师的思想的熏陶与行为的引导,这也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思政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考评制度。具体操作的重点,一是考评需保证科学、客观、公正原则;二是考核内容需包括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调查能力、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重点要突出创新能力;三是要采取灵活方法,如实践场内专家考核、场外专家考评;实践过程评价、实践中期评价、实践结果评价;口试、笔试、实操等。通过合理的考评,督促与监督学生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下一篇:高中体育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