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公益力量的路径探索——第三届世界公益学论坛“新公益与乡村振兴”会议综述

2023-01-16

一、会议介绍

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 浙江省红石慈善基金会协办的“第三届世界公益学论坛”于2019年3月30日在浙江乌镇召开。参会人员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共50余人。世界公益学论坛, 是2016年9月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发起, 致力于凝聚全球公益慈善领域的华人学者, 建立公益慈善以及相关主题的学术研究与对话的平台, 推进全球华人学者交流合作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2017年1月与台湾政治大学合作在中国台湾地区举办了“人文关怀与社会实践”为主题的第二届论坛。本届论坛聚焦“新公益与乡村振兴”, 探讨公益慈善与乡村振兴等议题。

二、会议综述

(一) 乡村振兴的设计驱动

乡村设计驱动过程中, 联合乡村社区推动乡村设计是必要的工作方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乡村设计中心 (CRD) ”主任索伯克 (Dewey Thorbeck) 指出:“将乡村社区和研究机构联合为一个整体, 使区域性和本土的机会链接起来明确问题的方向, 并让他们参与到设计过程之中。”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提出将这一理念应用于设计小学, 转化小学生的资源。让小学生将自己眼中的家乡画在纸上, 用图画来宣传自己的家乡。接着动用大学生的力量将孩子们所画的图画设计成礼盒、台历、小钥匙扣等小物件, 再通过网络去宣传。例如小学生在白纸上画了一只家乡的小鸡, 大学生将这张图设计成卖鸡蛋的礼盒, 接着利用微商来宣传这盒鸡蛋。还可以通过义卖活动将这些小物品卖出去, 所得的钱再投入到乡村的宣传与建设中来。让乡村小学生讲出家乡的故事, 传播乡土的美丽, 在乡村美育创新中融入创新力, 助力乡村振兴。以设计驱动介入乡村建设, 是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历程中的创新尝试, 是调动现代化设计的创新思维, 建立乡村建设中设计创新体系的尝试。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宋建明认为将设计纳入精准扶贫能够使得乡村振兴战略更加强盛, 他提出图画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它是乡村扶贫可持续的动力。而现今很多乡村的墙绘审美力极低, 图中未来家乡的样子对孩子们的影响非常之大。此外, 他还针对乡村被冷落的问题, 倡导用都市人的力量去介入。韶关市乡村振兴基金会理事长、和的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汪跃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设计驱动乡村建设, 对乡村隐形的发掘, 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假象, 中国乡村是复杂的, 设计驱动能否成功, 比城市建设更有想象空间。

(二) 乡村振兴的公共空间营造

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谈到一个村头大树的现象, 这个现象影射了一个有关公共空间的问题。当村民的生活遭遇瓶颈、心情低落时便很容易抑郁, 这时候他需要一个可供放松的活动空间, 村头的大树便是这样一个载体, 他可以向大树吐槽心事, 缓解内心的焦虑。可见, 公共空间的营造对于村民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再者, 宗祠是极具乡村特色的公共空间, 它既是村子传统文化的象征, 也是植根于村民骨髓的一种观念。宗祠文化乃至乡村文化, 都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应对。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理论部主任王政伟在主题发言中也提到乐和家园的建设需要营造三个空间:庭院—生活空间、书院—学习空间、大院—公共空间, 村民们的耕、读、居、养、礼、乐等都包含在这三个空间内。此外, 他还提到要将乐和理念植入社区, 建立社区社会组织, 实现责任分流、责任共担, 同时建立社区社会基金。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结兵也谈到, 未来社区应该重视软性建设, 比如大礼堂、议事客厅等公共空间的营造, 重视邻里关系、教育健康服务等软性因素, 若能将治理的创新实践与设计驱动结合在一起, 将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实践方向。苏州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潮提出营造社会空间、话语空间、制度空间三个空间, 他提到乡村振兴的关键人群是儿童与老年人, 他们的闲暇时间很多, 如何让儿童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以及如何保障儿童与老年人的权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宋建明给大家分享了空间营造的过程:人、事、物、场、境。人是指政府、原住民、游客以及资本, 人的生活状态和人性会发生一些事情, 这些事情通过绿水青山等一些物来呈现, 场则要解决场地场所等问题, 境就是一个诗意的呈现。

(三) 乡村振兴的自主性发挥

法鼓文理学院人文社会学群教授兼学群长陈定铭以三个案例为主题发表演讲, 他提到为了解决农村人口老化和人力外流的问题, 政府推动多项政策吸引青年回流农村, 为农村注入新活力。相关政策有农委会出台的《农村再生培根计划》与《大专生回游农村》, 文化部出台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动计划》, 教育部出台的《青年小区参与行动》, 原住民委员会出台的《台湾原住民族精实创业辅导计划》与《原住民族综合发展基金》等。青年的回流是否可以带来不同的创见和创意, 透过不同的方法与工具带动农村的创生?陈定铭教授通过桃园市龙潭区国展茗茶有机茶园、新竹内湾好客好品希望工场、苗栗南庄耕山农创三个青年返乡的个案回答了此问题。以国展茗茶为例, 在青年返乡接班之后, 改用有机耕法并将以往在科技业所学, 利用计算机化记录耕种过程, 成功将传统茶园转型为有机茶, 为茶园生命找到了延续的出路。三个研究个案均以不同于传统经营方式运作, 无论是将文化创意产业化或是采用友善农法, 都成功地为当地注入新的能量, 翻转乡村小区老化的困境。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培峰认为青年返乡发挥了当地的自主性, 农民农村的自主性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他提出乡民的权力要如何尊重以及农民要如何做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补充道青年返乡有三个原因:乡情、家庭原因、逃离北上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魏娜进一步提出了三种力量:第一, 学者给农民们带来的增力;第二, 政府给予的助力;第三, 农民自身动力的成长。

(四) 乡村振兴的多元参与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董强首先给大家展示了瑶族村庄的小视频, 进而引出他在做的“河边村实验”, 这个项目以协助村民走出贫困陷阱为目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路径设计:新业态产业、基础设施、复合型产业体系的开发以及能力提升。董强教授认为, 该框架存在几点难点:第一, 农户缺乏对接进入市场的能力, 也缺乏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业态产业的能力;第二, 一旦高收入成为可能, 容易引起村庄内部的紊乱;第三, 利润可能被外部经营实体所盘剥;经营不当可能导致客源减少、收入降低。针对以上难点, 他提出政府主导、大学及公益组织参与、农民为主体的扶贫模式。

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立宏也认为农村是一个完整的社区, 单一力量很难实现乡村振兴, 他也提倡NGO、基金会等公益力量的参与, 让他们链接市场推动振兴。但是伍立宏不赞成政府主导的观点, 他认为政府主导不了乡村振兴, 主要还是要发挥农民的自主性。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教授陈洪涛认为乡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扶志与扶智, 他也不赞成政府主导的观点, 认为精准扶贫政府已经做得很好了, 应该让社会组织力量参与进来。

三、公益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结合我国乡村振兴的现状, 利用公益力量来推动乡村振兴是目前的主要方向。由于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的工程, 政府主导不了乡村振兴, 只能给予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并且仅依靠单一的政府扶持很难达到造血的功能。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整合多方力量, 特别是使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笔者结合本次论坛从公益的角度提出了两点设想:第一, 乡村建设基金会。基金会的公益性质不允许有任何分配利润的行为, 更容易建立起乡村与政府以及其他主体之间的信任。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又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 吸引政府和企业加入, 实现村民的广泛参与等, 能够真正将基金会利用起来。第二, 创建类似于“时间银行”这样的网络公益平台。利用互联网将公益以虚拟货币的形式捐赠, 能够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使公益慈善透明化和善款的可追踪性。

摘要:在“三农”问题的改革实践过程中, 单一力量很难实现乡村振兴, 需要多元力量的参与, 特别是公益力量。文章总结了第三届世界公益学论坛“新公益与乡村振兴”会议内容, 梳理出乡村振兴的设计驱动、公共空间营造、自主性发挥和多元参与,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公益力量来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公益力量,乡村振兴,新公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征信体系中的公民权益保障论文下一篇:高校教育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