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探索电气专业论文

2022-04-16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英语教学探索电气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根据高职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一定要突出“实用、应用”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电气专业英语必须系统地做好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的设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英语教学探索电气专业论文 篇1:

促进高职生英语学习习惯养成的探析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同时还采用课后谈话,学生写学习总结,课堂观察等方式,使用实行早读、加大阅读、小组讨论,课堂听写等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兴趣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问卷调查,小组讨论,阅读,课堂听写

引言

高职生由于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环境、教师授课方式再加上学校的管理方式变化使得许多学生进校后半年到一年英语学习有所下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和其他老师于2011年和2012年对部分授课班级进行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同时还采用课后谈话,学生写学习总结,课堂观察等方式,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实验得出结果。

一、我院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2011年调查对象为水建专业学生,水建专业是我院进校录分较高基础较好的专业。2012年调查对象为电气和汽修专业。笔者抽取了其中部分问题作为分析对象:①入校时的英语成绩。②英语学习天赋。③英语学习的兴趣。④英语学习的目的。⑤英语学习习惯养成,⑥英语学习氛围重要性。⑦英语口语表达重要性。⑧要练好英语口语需要通过的途径。这几个问题得出结果并分析如下:

高考英语试卷满分150分。入校分在90分以上,水建专业占25%,电气专业占2%,汽修专业占5%;在60分到89分之间,水建专业占50%,电气专业占57%,汽修专业占55%;在59分以下,水建专业占25%,电气专业占41%,汽修专业为40%。在英语学习天赋和兴趣上,认为英语学习有天赋的,水建专业占46%,电气专业占21%,汽修专业占38%;认为英语学习没天赋、没兴趣的,水建专业占54%,电气专业占79%,汽修专业占62%。对于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认为可以自己养成,水建专业占22%,电气专业占6%,汽修专业占13%,;需要老师帮助,水建专业占71%,电气专业占65%,汽修专业占68%。对于英语学习的氛围,认为很重要,水建专业占95%,电气专业占92%,汽修专业占95%。要练好英语口语需要通过的途径,认为需要老师帮助的,水建专业占54%,电气专业占70%,汽修专业占63%;自己可以自学的,水建专业占5%,电气专业占2%,汽修专业占4%。由此可见,入校英语成绩稍高的学生在英语学习天赋上和兴趣上稍显自信一些,但在英语习惯养成、练好英语口语上和学习氛围上都要依靠老师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同时也说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很薄弱,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惧怕心理、认为对英语学习没天赋,心理压力大。经过填鸭式教学,习惯了应试教育,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老师的督促,缺乏了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只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因此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职生大学阶段是否学有所成的一个关键所在。

教学法专家Ute Rampillon认为,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由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来准备、调控和检测外语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学习方法具有主体性、工具性和阶段性三个特点。情感因素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制约行为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和体验等。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兴趣属于情感因素。情感因素作为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影响并反映学习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水平,具有独特的调节、信号和感染三个功能。因此有了学习的好方法,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学生学习的兴致就会高涨,越学越有兴趣;反过来,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高职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这一新环境,由于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再加上周围学生对英语持消极的学习态度,对英语更没兴趣,造成“学无所成”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在没有高考压力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常表现出听课心不在焉,或睡觉,或看小说、或玩手机、或聊天,不愿积极思考,缺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精神。针对这种现象就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和带动学生参与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大学英语不同于高中英语独特之处,并乐于其中。

三、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

1、保持学生原有的英语早读习惯,并加大课外阅读。

在初中和高中,学生们的课程安排上都有固定的早读时间,学生们对于这种安排也已成为一种习惯。但在进入大学后,课程表上早读不再出现,很多大一学生从初期的很不适应到后期的习以为常,而相对应的英语课也表现出没时间预习、复习,记不住单词和课文,不清楚每课的学习重点,到快期末考试才觉得英语退步太多。因此对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的高职生来说,入校初期,在老师的督促在延续以前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必要的。让学生抓住课前的早读,利用早读进行单词、课文记忆和背诵,是不可缺少的。除了早读,还应扩大阅读量,布置与学生水平相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英语通识功能。

2、利用小组讨论学习方式。

小组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一种合作学习。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小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的帮手。而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每年新生入校人数远远超过教师承受的工作量,作为必修课之一的公共英语,两班合堂,大班授课的形式已成为常见模式,这对于不愿学英语的高职生来说,单凭教师一人之力在短短的50分钟让人人有所收获,这几乎不可能。而课堂小组讨论,能形成一个小的英语角,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讲英语的机会。在小组讨论模式中,可以给定条件,几人共同合作完成一个即兴情景对话,再由教师抽查进行点评;也可以完成一项写作任务,几人共同讨论写作任务,然后用英语写出作文并反思这些反馈意见。作为小组学习指导者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有意识地表扬,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乐于学习英语。

3、采用有预知性的段落听写模式。

英语中听和说是联系在一起的,说英语是为了交流,而听不懂也就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预知性的段落听写模式是在单词和短语听写基础上的一个上升。高职生英语基础差,听力也较为薄弱,如果随意拿一段内容让学生听写,1%能听懂,也能写出来,但80%就会表现出很茫然的表情。采用预知性的听写模式,让学生先了解即将听到的话题,预见所听内容,并对相关词汇有所了解,然后朗读短文三遍(第一和第三遍正常速度,第二遍每句都需要停顿)。对于高职生来说,单词和短语听写在初高中的英语课堂已习以为常,但预知性的段落听写模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初期可采用单词和段落内容简单的入手,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然后再逐步加深,但如果学生在这种方法上取得进步很大,还可以尝试把预知性听写和小组学习结合,以正常速度朗读短文三遍,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将各自笔记凑在一起,重组短文,加大听写难度。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改正句子尝试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句子写作习惯上取得进步。

四、实验的结果

通过对部分班级的实验,笔者发现:参与实验的班级比其他班在上课反应、课本内容掌握程度上要好的多,学习主动性增强,有了“老师这种背诵和阅读让我觉得高职英语没有高中英语难,突破了不敢背英语课文的瓶颈,我开始愿意记单词和短语。偶尔到书店还会翻翻英语杂志和报纸,这是以前没有的。” 现象;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有了“英语学习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以前讨厌的英语字母现在看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想法;口语表达有了突破,出现“小组讨论,环境宽松,我也能说出几个完整的句子了”的局面;听力有了进步,“大一刚开始,我几乎上课一句也听不懂,现在我能听懂老师大部分上课内容了”。

结语

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中心的这种教学方式的尝试,让学生英语学习有所进步,习惯养成方面有所改变。但实验中还有些问题,如:怎样找到适合各级别学生早读、阅读和背诵的材料,怎样让分组最为合理和科学化,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同时笔者也感受到,单靠教师课堂进行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还远远没有达到所有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班级的班风,系部对学生的管理程度都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学习习惯的教学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更需要学校这一大环境,需要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1]刘起昂. 英语专业学生短文听写现状分析及对策[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2)

[2]王慧敏. 对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性问题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06(35)

[3]潘爱琴. 浅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J]. 职业教育研究 2006(06)

[4]董 明. 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05)

[5]胡 敏. 英语早读课有效性探索[J]. 新余高专学报 2009(02)

[6]何莲珍 王敏. 交际课堂中的形式教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01)

作者简介:谭海燕(1974-),女,大学本科,陕西南郑人,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研究;(联系方式:13571929819)王雷(1973-),女,大学本科,陕西三原人,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项目基金:2012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内人文社科类研究课题《“3R+2D+1P”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GJ1242)

作者:谭海燕 王雷

英语教学探索电气专业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英语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一定要突出“实用、应用”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电气专业英语必须系统地做好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的设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气专业英语 教学设计

《电气专业英语》是我们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及仪表方向)的一门职业基础课。该课程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电气常用的英语词汇,了解电气专业英语文章的结构,能较顺利阅读、理解和翻译相关英文文献和资料,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能力,并能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通过阅读最新的专业英语文献,能跟踪学科的发展动态,同时能与外国专家进行交流,为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课程的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和“用”方面来,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达到这个目标,须做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

电气专业英语的内容,涵盖了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文章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英语和一些专业课程,但是在学到这些复杂的内容时要处理的信息量太大,难度不小。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授课,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根据不同知识模块整合教学内容,重新设计,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突出其实用、够用的原则。

例如,在学习《电气专业英语》教材中的“Introduction to Sensors”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信息量大,让学生通篇去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三大模块:(1)电阻测量的几个方法,(2)电阻温度检测器,(3)电容传感器。根据每个模块内容重新设计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设计

我们要打破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理解和翻译能力为重点,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单独完成或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进行现场模拟教学,教师扮演外国专家,用英文介绍仪器设备的安装使用说明,一位学生扮演翻译,其他学生为职工,在介绍和翻译过程中,要求其他學生都要积极提问。这种模式比教师单纯地分析讲解翻译说明书内容要有趣得多,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不言而喻。教师在整个预演过程中,要及时提醒学生相关注意事项,控制整个场景,使各项任务有序进行,最后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

三、教学方法设计

高职电气专业学生英语基础一般,学习主动性不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分组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把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自主学习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电气专业英语课程每单元教学过程主要由两个环节组成:阅读教学和翻译训练。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单元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交互、参与方法组织学生训练,主要包括①朗读。②默读。③小组讨论。④ 情景表演。⑤围绕阅读和翻译的实践练习,例如:就课文回答问题、描述图表、英汉互译等训练。 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总之,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四、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以前,我院《电气专业英语》考核方式是考试,闭卷形式的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这种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重,考核内容片面,注重的是英语基础知识,应用知识能力考查不够。因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重点是强化形成性考核,淡化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占70%,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专业术语测试、阶段性实践考核构成。终结性考核只占30%,以书本知识为基础,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改革了传统考试方式中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后立马忘记的弊端,很好地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考核更全面,评价更具体。

总之,我们在进行高职电气专业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远义,江晓林.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

作者:周海燕

英语教学探索电气专业论文 篇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结合电力工业、区域经济与学校工科专业发展现状,确立了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为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近年的发展,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入分析了该专业课程的特点,构建了由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组成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文力(1974-),男,河南孟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何琳琳(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B470010)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由于隶属机制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河南省为主,同时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由定向培养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改变过去单一管理类的专业设置,调整设立了“管工结合、文理并重、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工科专业。于2001年筹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后根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一步细分,于2008年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从而引起了对电气专业原有的专业特色、人才定位、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新的思考。本文主要介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特点,讨论相应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来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电气技术”四个强电类专业合并而成的专业,是新专业目录中合并调整原有专业最多的新专业之一。[1]新专业的建设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改变了过去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的做法,强调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点。由上述的发展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是一个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应该体现以“强电为体、弱电为用”的理念,培养的学生既要懂强电又要懂弱电,既搞硬件也搞软件,既掌握电气技术的专业知识,亦了解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应用。[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及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等技术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自动化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其在今后的就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

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現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

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4.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課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一级学科

基础课 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双语)、电磁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专业技术讲座

二级学科

限选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机设计及优化、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器学

跨二级学科

选修课 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动力部分、供配电技术、电力市场基础、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检测技术及仪表、传感器应用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微特电机、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双语)、可视化程序、EDA技术(双语)、工业组态技术;科技论文写作

跨专业

选修课 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音乐欣赏、美术鉴赏;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双语)

实践教学

环节 金工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调查、认识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公益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选)、PLC课程设计(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选)、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选)、电力拖动课程设计(选);电气专业制作实践、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电机学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

2.课程内容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 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

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

(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

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實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电力工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办学方针的转变,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此发展契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电气专业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今后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电气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仍需经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34-37.

[2]华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思考及探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2):34-37.

[3]黄文力,张丹.构建和谐电力系统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3):53-55.

[4]华红艳,齐桂森.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25(4):157-158.

[5]华红艳,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4(1):97-98.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黄文力?何琳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河道治理工程方案设计论文下一篇:桥梁现场施工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