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货币供给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货币供给在整个货币循环体系中处于源头的地位,其性质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是货币理论中始终不容回避的基础性问题,用传统的思维方法难以形成共识。

第一篇:货币供给论文范文

网络虚拟货币与货币供给影响探究

【摘要】互联网市场的迅速成熟使得人们在传统金融交易成本较高时,越来越将目光转向网络虚拟货币。而随着虚拟货币的迅猛发展,它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通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虚拟货币以及研究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对于虚拟货币的未来发展规范进行一定思考。

【关键词】虚拟货币 货币供给 规范性思考

身处网络金融时代,虚拟货币受到的关注也与日俱增。虽没有实物形态,且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使用价值有限;但凭借其收付便捷,成本低廉,运作高效等优点,成为创新交易媒介。随着虚拟货币不断冲击着传统货币,其广泛流通性不断加强。本文将从虚拟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并就专家学者研究和货币乘数分析来考察虚拟货币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最后探究虚拟货币未来发展。

一、虚拟货币概论

(一)虚拟货币的定义

虚拟货币,又称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狭义上说,虚拟货币形式与有型货币存在差异。其通过公司发行,应用于网络中充当交易货币,担任价值尺度职能;广义上说,虚拟货币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以公共网络为环境,计算机通信为手段,在网络上实现交易流通的新型等价物。

(二)虚拟货币的特点

虚拟货币一般有四个特点:独立性、安全性、隐私性、可分割性。

而与传统货币相比,它表现出五个不同特点:

1.货币决定机制不同。传统货币是由央行决定发行的成本和收益;虚拟货币的发行主要是一般金融机构,甚至是非金融机构。

2.价值基础不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虽称为价值,但实际上是指效用。目前的虚拟货币是由不同机构自行开发设计的带有个性特征的产品,其使用范围也受到设备条件、相关协议等因素的限制。

3.地域受限程度不同。传统货币的使用有严格的地域限制,而虚拟货币则打破地域限制,只要商家愿意接受,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和使用多国不同币种的虚拟货币。

4.防伪机制不同。传统货币的防伪依赖于物理设置,而虚拟货币的防伪职能通过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上的加密或认证实现。

5.价值交换机制不同。传统货币与虚拟货币处于不同的市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值转化机制体现于费雪方程(QP=MV);传统货币和虚拟货币价值转换机制体现于雅虎法则{1}(MV=BH)。

(三)虚拟货币和货币供给

货币供应量,即一国可供社会总运作的货币量,代表着整个社会的购买能力。2017年初,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余额超百万亿大关,达到158.29万亿。在我国,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M0,M1,M2。货币供给量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即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如果用M表示货币供给量,B表示基础货币,m表示货币乘数,则总的货币供给量可用公式表示为:M=m·B。

而虚拟货币的出现影响到了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数量,并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下文将着重分析虚拟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

二、虚拟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文献综述

Presoctt和Weinberg(2000)对19世纪以来的支付机制进行研究,并运用模型分析财富数量以及信息结构对支付方式的影响,他们着重分析支票作为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以及支付工具的特性对储蓄账户的关系以及它们所支持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该分析对虚拟货币提供研究背景。

李翀(2003)通過研究虚拟货币的形式和流通,认为就货币供给应进行理论重述。而后陈桃兰,陆亚琴(2008)考察发现,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内生性的影响直接演化成中央银行对实际货币的控制能力。在网络金融中虚拟货币的产生,正在使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像完全的内生性方向转化。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影响实体经济中的实际货币供给余额,并使得货币表现出更强的内生性。

随后黄志云,程皓,程雯(2008)分析,虚拟货币能借助于网络满足人们交易和投机的货币需求。它的产生和出现打破了中央银行对通货的垄断发行。总的看来,虚拟货币有减少法定准备金的趋势。范友鹏(2008)则分购买、流通、延伸和推广四阶段剖析虚拟资本发展,这认可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线上交易的发展。

贾丽平(2009)通过数理模型分析了虚拟货币对于货币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影响,认为央行应该充分发挥能动性,就虚拟货币发展趋利避害;同时让虚拟货币逐渐进入现实流通领域,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变革业务处理和经营管理模式,构建专门应用于网络虚拟货币的新型交易平台,建立网络消费者虚拟资金存款账户。

近年,更多的中国研究者开始关注数理分析。张佳琦(2010)通过探究虚拟货币对于通货比率、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定期、活期存款比率的影响,再结合凯恩斯货币需求曲线、弗里德曼的经典模型以及费雪方程,得出虚拟货币流通性与货币供给正相关,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张红星(201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由于虚拟经济的存在,虚拟货币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大,由货币供应量到物价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更加复杂。胡再勇(2014)表示,就虚拟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而言,如果将虚拟货币确认为非货币,则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取决于虚拟货币的类型;如果将虚拟货币确认为货币,则会直接导致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增大。

三、虚拟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分析

就货币供给理论模型来验证之前学者研究的虚拟货币对与货币供给影响的科学性。

假设虚拟货币流动性较大,将其纳入货币供给量M范畴,来分析央行调节外生变量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力。已知货币供给量的公式M=B*m,基础货币B由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准备金R组成,狭义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C加上商业银行货期存款D。同时假设考虑影响因素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Rr和超额准备金Re,设r为法定准备金比率,e为超额准备金比率,c为现金-存款比率。于是,整合公式:

m=■

M=C+D

B=C+R

所以货币乘数m可表示为:

其中,法定准备金率r由央行自行决定;超额准备金率e由利率i决定,利率越高,保留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大,e就越低;现金-存款比率c取决于利率i、收入y和财富w,利率越高,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越高,c就越低;收入和财富越多,人们越不使用现金,c就越低。因此,货币供给量M是利率i、收入y和财富w的函数:M=f(i,y,w)。这就是现行的货币供给理论。

变换m的表达式,则得:

从该公式中可以看出,超额准备金比率e和货币供给反方向运作,即e下降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另设△c为现金-存款比率c变化量,由于0(1+c)/(r+e+c)。现金-存款比率c和货币供给反方向运作,即c下降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说明e和c下降所产生的货币供给是内生货币供给。但是,就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的情况来看,超额准备金比率e很小。另外,现金-存款比率c其实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并不明显。当然,银行也可以从增加贷款来增加货币供给,然后再通过央行补充准备金,从而带来内生的货币供给。但是,央行控制着法定准备金比率r、银行的储备R和现金数量C,它对货币供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大部分货币供给也是外生的。

假设大量现实货币购买的虚拟货币进入网络代替现实货币流通,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就会发生变化,用W表示虚拟货币,指用户购买虚拟货币的资金中尚未消费的部分。新的货币供给量M*以现行货币供给量M加上虚拟货币W,则M*=C+D+W,货币乘数m*表示为:

比较上面货币乘数m的公式,显然m*>m。

再从公式可得出:一旦虚拟货币进入流通,货币乘数m就会变大。随着金融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央行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难度将变大。而虚拟货币的发行又不是金融机构,她的变动不太可能和央行的政策意图保持一致性,这就更削弱了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进行金融控制。

为了更精确计算虚拟货币影响下的货币供给量,重新修订m*公式,设发行虚拟货币的机构保留现实货币的比率为t,传统货币转换成虚拟货币的比率为s,则M*表达式:

其中,虚拟货币、真实货币的比率s取决于利率。目前,因持有虚拟货币没有利息,在使用虚拟货币带来的方便程度为一定的条件下,利率越低,持有虚拟货币而放弃的现实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小,s值越大。另外,s值取决于收入y和财富w,收入和财富越多,人们越注重方便而不是利息,s值越大。另外,虚拟货币使用的广泛程度也决定着s的值,虚拟货币使用范围越广,s值越大。因此,货币供给量M*是利率i、收入y、财富w、虚拟货币广泛度b的函数:M*=f(i,y,w,b)。

随着以后人们的收入和财富不断增加,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也会趋于扩大,s值趋于增加。这意味着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货币供给量趋于增加。这种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一种内生性增加,使货币体系不断创造新的货币供给量M*。

四、未来虚拟货币的发展思考

通过分析考察,对于虚拟货币,我们应明确:一方面网民有了便捷的在线支付方式与交易渠道,并为网络公司提供了一种增值服务的盈利模式,虚拟货币本身的活力与互联网金融创新值得鼓励;另一方面虚拟货币面临信用、技术、非法交易、贬值以及对金融体系冲击的风险,需要防范,并根据其风险特征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虚拟货币应用的法律环境

货币发行的主动权目前是在政府手中,应规定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限定其使用范围;从法律上明确发行虚拟货币的主体,具体规定发行虚拟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领域;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在法律上的合法性,提出相应的法律办法解决虚拟货币流量可能带来的清算和结算、交易安全问题以及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等问题。

(二)完善虚拟货币现有的硬件设施,推进虚拟货币的应用

研究开发虚拟货币支付的安全技术保障和管理的方法及设备,提高虚拟货币的安全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管理的数字认证中心,加强保障虚拟货币交易的安全可靠;考虑在原有的银行卡系统基础上发展公共的虚拟货币支付系统。

(三)改善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机制

区分好网络市场机制和现实市场机制,规定虚拟货币和现实世界货币之间可以双向流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则需要从传统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传导理论框架向现代网络金融运行机制转变。

(四)强化虚拟货币市场监管体系

对虚拟货币的发行资格审查、发行机构信用等级的核定、对虚拟货币发行量和余额等进行监控和监管,对于虚拟货币公开交易行为后的纳税进行规定。

注释

{1}雅虎法则:“雅虎法则”的主要基础是扩展费雪方程:MV=BH(货币量与货币流速之积等于信息量与信息价格水平之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宏观经济公式。“雅虎法则”所说的“收入”是指货币流量,由MV构成;价格是指H(信息价格水平,或叫信息流速),“雅虎”(泛指网络公司)只要控制H/MV,也就是B(信息价值量),就可以确定多少货币价值流量可以被浮动为信息价值流量。

参考文献

[1]Prescott Edward S.and Weinberg John A.Incentives,communication and payment instrument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Working Paper,2000.

[2]李翀.虚拟货币的发展与货币理论和政策的重构[J].世界经济,2003.

[3]武庆悦.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4]陈桃兰,陆亞琴.网络虚拟货币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08.

[5]黄志云,程皓,程雯.虚拟货币对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J].价格月刊,2008.

[6]周远慧.虚拟货币现状研究及监管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0.

[7]贾丽平.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

[8]张红星.虚拟经济对货币供给与物价变动间关系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1.

[9]胡再勇.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影响的理论研究[J].南方金融,2014.

[10]祁明,肖林.虚拟货币:运行机制、交易体系与治理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4.

作者简介:王菲瑶(1994-),女,汉族,江苏镇江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筹)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虚拟资本、互联网金融、理论经济学。

作者:王菲瑶

第二篇:货币供给外生抑或内生

摘要:货币供给在整个货币循环体系中处于源头的地位,其性质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是货币理论中始终不容回避的基础性问题,用传统的思维方法难以形成共识。鉴于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货币供给性质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货币及货币流通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仿生学角度对货币循环的定义、特点及描述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运用货币循环理论解释了货币供给兼具内生性和外生性,它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外生性;生态系统

一、引言

货币供给性质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决定了中央银行货币调控中间目标及其方式的选择,并将直接影响到货币调控的效果。然而,货币供给性质问题一直是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焦点所在,其是否可以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是评判货币调控效果所必须回答的一个基础性问题,而这恰恰被当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所忽略。

货币供给在整个货币循环体系中处于源头的地位,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给,是导致货币供给外生抑或内生分歧的关键。学术界对货币供给性质的讨论持有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第二类观点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由经济主体的需要内生决定,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三类观点认为,货币供给既是外生变量又是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控制,还受制于经济主体的内生需要。很显然,上述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货币的创造过程,形成了外生、内生以及内外生货币供给理论,构成了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石。

纵观货币发展史,理论界关于货币供给性质的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正是这些争论推动着货币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但是,货币供给的性质到底怎样?内生抑或外生?是货币经济学中始终不容回避的最基本理论问题,直接涉及宏观经济理论及有关对策研究,构成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争执的根源,用传统的思维方法难以达成共识。有鉴于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货币供给性质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货币及货币流通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仿生学角度对货币循环的定义、特点及描述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运用货币循环理论解释了货币供给兼具内生性和外生性,它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

二、相关文献回顾及评价

(一)货币供给外生论

货币供给外生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观点,在其经济模型中,假定货币是交换的产物,货币供给可以被视为外生变量。因而,中央银行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运行。

西方经济学界主张货币供给外生论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下面分别就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凯恩斯是倡导货币供给外生变量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产生背景密切相关。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也是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他虽然没有进行货币供给的定量分析,但是开创了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一种政策工具,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凯恩斯的货币外生论与其货币非中性思想一脉相承,构成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基础。

坚持货币供给外生论最为有力的莫过于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根据MV≡PY的恒等式,货币主义者在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真实产出Y长期内不受M变动影响的前提下,得出了影响货币供给的三个主要因素:(1)基础货币H,它由银行准备金与公众所持有的通货构成;(2)存款与准备比率D/R,即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比;(3)存款通货比率D/C,即商业银行存款与非银行公众持有的通货C的比率。货币主义认为,中央银行能直接决定基础货币H,而H对于D/R和D/C有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只要控制或变动H,就必然能在影响D/R和D/C的同时决定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无疑是外生变量。

表面上看,货币主义者得出的这些结论可以很好地证明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但仔细分析可知,这些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弗里德曼把货币供给归结为基础货币H、存款与准备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的固定函数过于简单化,实际上这两个变量及其决定因素之间是会发生交叉影响的,特别是D/R和D/C往往随经济活动的涨落而变动,不能作为货币供给方程式的固定参数看待。比如,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以增加基础货币的行为,在基础货币增加的同时,利率下降,货币乘数的许多相关系数,如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都会发生变化,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无法完全隔离;另外,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多因素中,如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等都取决于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在短期内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不可能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此外,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量目标屡屡失准,也说明货币供给并非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

与西方经济学界相比,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供给性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相对较少且主要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这些成果中,主张货币供给外生论观点几乎是微乎其微,在此不做讨论。

(二)货币供给内生论

货币供给内生论在其经济模型中假定货币是生产的产物,货币供给可以被视为内生变量。因而,货币供给内生论提出了货币供给的数量由经济主体的需要内生决定,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决定于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如收入、投资、消费等因素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如果认定货币供给决定于内生变量,那么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中央银行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

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思想可追溯至早期的货币名目主义者詹姆斯•斯图亚特,他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国流通只能吸取一定量的货币,经济活动水平使货币供给量与之相适应,这一原理后来被亚当•斯密加以继承,又被银行学派加以发展。

现代内生性货币论较为代表性的观点来自1959年英国《拉德克利夫报告》,以及美国的格雷和托宾等人。1959年的英国《拉德克利夫报告》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对经济有真正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格利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认为,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会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于是货币供给不仅决定于商业银行本身,而且决定于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因此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中央银行,还包括整个金融系统和公众。托宾在批判简单的基础货币模型基础上,对货币供给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建立了资产选择模型,该模型突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货币传导过程中的资产替代性,指出了存款准备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的变动是由经济过程内生决定,从而推导出货币乘数具有内生性。

在中国,主张货币供给内生论的学者比较多,主要的代表性观点有:李春琪(2003)从“倒逼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梁晓辉,黄玖立(2003)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角度,得出了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内生决定的。谢罗奇,胡昆(2005)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内生性以及电子货币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表现,并用传统计量方法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周可可(2006)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对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因果检验,得出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结论。耿中元,曾令华(2006)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校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以中国为例检验了内生货币假说,得出了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本质上是内生的结论。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内生论的提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它强调货币供给量作为内生变量主要是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决定的,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而无法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更不能支配银行和企业的行动。试问,如果货币供给是完全内生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创立有什么意义?货币政策的作用在哪里?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是所谓纯粹的市场经济?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中性的?因此,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会利用货币这个政策变量作为干预经济生活的工具。

(三)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

凯恩斯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通货膨胀、滞胀、通货紧缩等各种经济难题的困扰,对经济运行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深入: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和“内生论”只是抽象的理论模型,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可能更符合实际。西方经济理论界,主张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的学者居少数,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罗宾逊,卡尔多为首的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他们认为,从形式上看,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都是从中央银行出去的。因而,它在形式上是一个外生变量,但实质上供应多少货币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系统内各因素变动的结果。例如,在经济高涨时期,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会增加,银行系统的贷款会相应增加,中央银行想控制也难。因为商业银行会设法逃避。同样,在经济萧条时,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会减少,银行系统的贷款会相应减少,中央银行想增加也难。因此,货币供给在形式上外生的,背后却具有浓厚的内生性。英国著名货币理论家劳伦斯.哈里斯在其《货币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他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可能是由外生因素所决定的,例如金本位制下新金矿的发现,或者政府为战争提供资金而进行的借款。货币供给的变动也可能由货币需求所决定,以至于货币需求的增加引起了银行部门增加它的计划货币供给。从这一角度来看,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成员共同创造。此外,货币的需求和供给都要受到某些同样的影响。例如,名义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与银行体系计划的供给货币同时增加。由此可见,哈里斯认为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来自经济体系之外,是外生变量;另一个因素来自经济体系内部的货币需求。

在中国金融理论界,黄达教授主张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在《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一书中,黄达教授明确指出:“货币供给模型是M=m×B。由此可以看出,决定货币供给的是三个因素:C/D、R/D与B,C/D是货币供给中通货与存款货币之比;R/D是准备金存款这个在商业银行之间流通的货币与存款货币之比;B是基础货币。这三个因素,在有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分别归之为私人行为、商业银行行为和中央银行行为。事实上三方面的行为对这三个因素的作用是交叉的”。很显然,黄达教授的观点认为货币供给由私人行为、商业银行行为和中央银行行为共同决定,因而货币供给既是内生又是外生。崔建军(2005)从币材、经济体制、货币供给结构、货币供给机制等多个层面探讨了货币供给的性质。其研究结论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兼具内生性和外生性,它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初桂娟(2007)从光的波粒二象性角度分析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三、分析方法的阐述

运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考察金融系统时,不难发现金融系统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首先,金融系统的发展和演进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其次,金融系统的结构秩序也是从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最主要特征是优胜劣汰。再次,正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金融系统也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同样具有鲜明的环境选择特征。最后,金融系统同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整体,并且这种自调节能力也是有一定的限度。总而言之,金融系统具备了生态系统的许多特征,但由于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包含了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两大部分,并且系统内部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复杂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因此,金融系统要真正仿生成一个生态系统——即金融生态系统,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金融系统必须具备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两个基本组成要素。二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必须通过复杂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才能维系。鉴于此,笔者曾提出了金融系统模拟生态系统的四个假设条件:金融交易主体是生命体、货币循环等同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交换,信用流等同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以及政府在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可以视同于人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基于此,金融系统就能完全模拟成一个生态系统,相应地金融系统中的货币循环与信用流动就成为了该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因此,在金融生态系统的货币循环中,货币是最重要的物质,它是金融主体内部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枢纽。

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一样,货币起源于环境(交换是信用的一种方式),构成了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金融个体与群落,并经由生产者(中央银行)、消费者(金融机构群落)、分解者(微观经济主体)所组成的营养级交叉循环,最后同样归还给环境(信用关系的终结),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假定了货币即金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货币在各类金融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即为金融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因而,货币是金融生态系统演化的起点,它是金融主体与内外环境(信用、经济、法制、社会、文化以及制度等多种因素组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偶合的产物,通过交换的方式在各种金融主体之间反复循环,就构成了金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基础。因此,它在金融生态系统既是生产的产物,又是交换的产物。在此过程中,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种,它不仅需要适应金融生态系统其它金融主体和内外环境的需要,充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镇流器”,而且还能够调控金融生态系统其它金融主体与改善内外环境,发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遥控器”功能。

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样,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货币循环与信用流动也是借助于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进行的,两者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金融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货币循环与物质循环一样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开放性。货币循环具有开放性,它不仅可以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货币交换,而且还带有全球性,可以在全球金融生态圈中进行货币交换;二是反复性。金融生物群落和内外环境之间的物质(信用关系)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三是平衡性。货币循环在不受政府(其作用等同于人类)干扰的条件下,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然而,货币循环区别于物质循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是双向性。货币循环既可以由生产者流经消费者再到分解者,又可以由分解者流经消费者再到生产者。因而,在货币理论中一直存在内生与外生之争。二是调节性。从货币循环的供给路径来看,中央银行通过合理控制与消费者(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物质交换(发行基础货币),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各金融主体之间的物质交换量(货币供应量),实现金融生态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适应性。从货币循环的需求路径来看,金融生态内外环境的变化,比如信用环境的改善、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主体内部制度的完善等等会促使分解者对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加,致使分解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货币交换量不断增加,导致了中央银行为满足金融主体的需要而被动的创造货币,从而提高了金融主体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最终增强了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可以用库、流通率、周转率和周转时间几个概念来描述。货币循环同样也可以用以上几个概念加以描述。货币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同样存在一个或多个贮存场所,这些贮存场所就称为库。例如,货币在中央银行时是一个库,叫发行库。货币在商业银行时又是另一个库,叫业务库。发行库的性质有点像自然生态物质循环中的贮存库;业务库与自然生态物质循环中交换库相似。在生态系统中用流通率来描述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通过物质的数量,而金融生态系统中是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流通量来加以表述。由于金融生态系统中货币循环有两条路径,因而,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的数量有两种描述方法,即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量按口径大小又可分为M0、M1、M2、M3……。金融生态系统中也用周转率来描述货币的周转速度,又称货币流通速度,它是指单位货币在考察期内流通的平均次数,即考察期内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额与流通中的货币量的比值。周转时间即周转率的倒数,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它是用来描述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本文的结论

(一)金融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生物不仅能够适应环境,同时还能够改变环境

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物种,它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的物种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因此,它需要适应其生存的内外环境。所以,内生理论可以解释为中央银行必须与其生存的内外环境相适应。即认为,承认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对生态系统内在运行规律的认可;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物体,它又能够改变其周围的内外环境。即承认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又是对生物体能够改变环境的认可。

(二)为什么货币理论中会有内生与外生之争

对于这一问题,如果我们从货币循环的角度就很容易进行解释。原因主要在于:货币循环的双向性,因而,货币循环就有两条路径。不同的学者分别从这两条路径进行研究,自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从货币的供给循环路径研究得出了货币是外生的,而从货币的需求循环路径得出了货币是内生的。

(三)货币即是内生的又是外生的

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货币循环的双向性决定了货币即是内生的又是外生的。由于在货币循环的过程中,各金融主体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过程是相互的,因而,各金融主体内部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方面从货币的供给循环路径来看,中央银行(生产者)创造货币的多少必然会影响金融中介机构(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最终会影响分解者(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在这一传导过程中,各金融主体之间的行为变化也会改变金融生态环境(信用、经济、法制以及制度等内外环境)。从这一视角来看,货币是外生的。另一方面,从货币的需求循环路径来看,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会促使微观经济主体(分解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会不断地影响金融中介机构(消费者)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中央银行会被动地创造货币。从这一视角来看,货币又是内生的。第二,货币循环的调节性与适应性也决定了货币即是内生的又是外生的。货币循环的调节性说明了货币是外生的,而货币循环的适应性又说明了货币是内生的。第三,金融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金融主体不仅能够适应环境,同时还能够改变环境。从这一点来看,即是内生的又是外生的。

(四)如果仅承认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纯粹的内生变量,完全由金融生态系统内在客观规律所决定,则否定了生物主体能够改变环境的客观规律

那么,中央银行也绝不可能成为开天辟地以来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货币调控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如果仅承认货币供给是外生性,是纯粹的外生变量,完全由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主观地控制,那么,中央银行就万能了,则否定了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性。因此,正确把握货币供给即是内生的又是外生的性质,才能正确认识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的作用,这才是可取的科学发展观态度。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Friedman,M.& Schwartz.A MonetaryHistoryof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63。

[3]格利和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03。

[4]李春琪:《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M],上海出版社,2003。

[5]梁晓辉,黄玖立:《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03(2)。

[6]谢罗奇,胡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J].《求索》,2005(1)。

[7]耿中元,曾令华:《后凯恩斯学派的内生货币假说—中国的例证》[J].《管理科学》,2006(8)。

[8]曾建中:《论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理论渊源与假设条件》[J].《财经科学》,2007(8)。

(责任编辑王若平)

作者:李银珍 曾建中

第三篇:我国广义货币供给实证研究

摘要:货币供给外生还是内生,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没有定论。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定量分析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问题,经过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冲击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得出我国货币供给不完全是内生的,但我国广义货币供给与我国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单一货币规则;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冲击;方差分解技术分析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分析货币供给问题,有三种观点:一是,货币内生性,即货币供给是经济内生的,其供给数量由经济运行情况决定的;二是,货币外生性,即货币供给不依据经济运行状况,而由一国货币发行当局决定发行数量;三是,货币混合论,即货币供给不完全由经济内生,也不完全由货币发行当局决定,而是两者的综合。对货币供给研究,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学说是货币学派的“单一货币规则”,主要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该理论核心是货币供给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国内有一些学者对货币供给也给出了不同答案,但都缺乏实证验证;但也有一些实证研究,利用VEC模型和VAR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但都不太系统,如冯玉明、袁红春、俞自由在《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的实证》一文中指出我国货币具有较强的内生性,但其在分析方法上比较简单;李晓华、侯传波、陈学彬在《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利用VAR模型对货币供给进行分析,但其在选择变量方面只是用财政预算支出,出口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变量来分析广义货币M2,并且在分析时也过于简单。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实证分析我国货币供给问题,在选择模型变量方面和深入分析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

2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经济学中,影响一国货币供给有很多因素,如一国经济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一国货币汇率体制,货币供给预期,国际金融市场对本国货币供给的影响,严重自然灾害或者是重大突发性事件如地震等等因素。如果把影响一国货币供给的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把一国货币供给作为被解释变量,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我国货币供给的函数。以广义货币增长率M2表示我国货币供给,GDP,CPI,PPI,HUILV表示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经济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我国汇率变动率等各种因素,则我国货币供给函数可以表示为:M2=f(GDP,CPI,PPI,HUILV…),具体分析如下。

2.1数据平稳性检验

广义货币M2供给增长率,GDP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汇率变动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19901998年数据线性趋势起伏不定,数据明显不平稳,须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广义货币M2供给增长率,GDP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汇率变动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得到ΔM2,ΔGDP,ΔCPI,ΔHUILV,ΔPPI再对其进行单位根ADF检验,其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5%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差分序列ΔM2,ΔGDP,ΔCPI,ΔHUILV,ΔPPI均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广义货币M2供给增长率,GDP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汇率变动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这5个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均为一阶单整I(1)过程。

2.2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Granger)检验和协整性(Johansen)检验

对M2,GDP,CPI,PPI,HUILV五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我国GDP增长率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两者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10%的显著水平下,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10%的显著水平下,也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我国汇率变动率HUILV在10%的显著水平下,同样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再对M2,GDP,CPI,PPI,HUILV五变量进行协整性(Johanse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五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3模型滞后阶数选择分析

经过分析模型选择滞后阶数3最好,因为在滞后阶数3时,施瓦兹AIC值最小并且此时赤池SC值也最小,但考虑到要建立的模型,由于样本期限较短,并且样本数据均为年度数据,为了保持数据本身合理的自由度,使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并且为了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因此选择最大滞后阶数为2。

2.4VAR模型估计结果

由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要求系统中的变量具有平稳性,因此把M2,GDP,CPI,PPI,HUILV这五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带入模型,并利用计量统计软件,得出如下VAR模型估计结果,具体整理如下:

M2=0.584*M2(-1)+0.890*M2(-2)+0.018*GDP(-1)-2.210*GDP(-2)+0.158*CPI(-1)-1.449*CPI(-2)+0.180*PPI(-1)+0.911*PPI(-2)-0.279*HUILV(-1)+0.095*HUILV(-2)+12.130

R2=0.90

F=16.03

由于,本文主要是对广义货币供给M2进行实证分析,在此主要讨论M2的VAR模型表达式,而对于GDP,CPI,PPI,HUILV的VAR模型表达式不作深入讨论。在M2的VAR模型中,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0,说明模型拟合得还是比较好的,但与真实值相比,拟合效果还没有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

2.5VAR模型系统稳定性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通常,对于VAR模型单个参数估计值的经济解释是很困难的,如欲对一个VAR模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可以运用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其中,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即在误差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innovation)冲击对VAR模型中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产生影响。一般地,非稳定的VAR模型不能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为此,需要对该VA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分析得该VAR模型是稳定的,因此可以对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此,只对广义货币M2进行脉冲响应分析。M2分别受到自身,GDP,CPI,PPI,HUILV,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新息冲击的响应情况,如下分析:来自自身的冲击,总体响应都是显著的,都为正。这说明,对自身标准差的随机新息冲击的响应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来自GDP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对广义货币供给M2冲击还是比较显著的,经济增长会引起我国货币快速增长;来自CPI的冲击,总体上还是比较显著的,表明居民物价水平升高,导致货币需求增加,从而会引发货币供给增加;来自PPI的冲击,总体上还是比较显著的,表明工业品出厂价格提高,需要更多的货币进行交易,进而也会引发货币供给增加;来自HUILV的冲击,总体上不显著,表明我国汇率变动对货币供给增加不敏感。

2.6预测方差分解分析

在建立的VAR模型中,每一个内生变量都有一个独立的方差分解序列,通过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可以发现随机新息的比较重要性信息。GDP,CPI,PPI,HUILV的预测方差分解表明,对广义货币供给增长率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息冲击,其标准差从第2年开始分别被GDP,CPI,PPI,HUILV所感应,各自占比分别为0.35%,0.74%,8.59%,1.96%。经过分析发现第7年到第15年,M2的方差分解被GDP,CPI,PPI,HUILV感应的值一直比较稳定,M2的方差分解被M2本身感应的值一直比较大,说明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本身增长受其自身系统扰动比较大,其次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也受我国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影响也比较大。

3基于VAR模型分析的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主要结论

本文对时间序列变量M2,GDP,CPI,PPI,HUILV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并构造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我国GDP增长率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两者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表现出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快,要求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我国货币供给适度地增加时,也会刺激我国经济增长。但通过脉冲冲击和方差分解分析,可知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并不是我国货币供给增加的全部原因,还有其他因素,也即说明了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完全内生的。

(2)尽管广义货币供给M2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通过脉冲冲击和方差分解可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也对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增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说这不是长期的,但这也对我国短期货币供给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在分析短期货币供给时,一要考虑当前的通货膨胀情况,二要考虑到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

(3)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我国汇率变动率HUILV在10%的显著水平下,存在着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货币供给变动是引起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因果。我国目前人民币还在稳步升值,但升值幅度一定要考虑到我国国内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货币供给情况。还可以通过脉冲冲击和方差分解可以证明,我国货币供给变动对汇率波动不敏感。

(4)要充分重视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变动受其自身影响比较大。在建立的VAR模型方程式中,可知M2与其滞后一期的值,滞后二期的值关系都比较显著;并且在脉冲冲击和方差分解分析中,货币供给自身受自身影响已达到将近一半的程度。

作者:张 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智慧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