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制约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同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 篇1:

“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摘 要:回顾以往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在办学规模等方面相对稳定,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十四五”时期,面对各种因素在新发展阶段的日益复杂多变,高等继续教育在培养人才、满足教育需求、协调区域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十四五”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展望未来,为实现高质量的效益和现代化发展,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即是在新时期的发展理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内涵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办学进行差异化改革,实现均衡化发展;匹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实现二者的对接式发展;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现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高等继续教育;新形势;新任务;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钟欣欣,女,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审议通过,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高等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滿足人们的教育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过去的建设中,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庞大且相对稳定的特点。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新的发展与变化也随之出现,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需求、区域均衡、市场机制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进行整理和分析,是促进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利于推动新发展阶段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高等继续教育包括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不仅具有学历补充、提升素养和更新技能等功能,也有利于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类型包括成人本专科教育、网络本专科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各种非学历的高等教育培训等。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笔者对近十年来各类高等教育本专科的毕业人数进行了整理分析。整体而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本专科毕业人数在近十年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369.8万人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494.4万人;在这十年期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本专科毕业人数在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总数中的占比相对稳定,约为40%。①此外,为满足对学习的需求,人们参加了各种类型和形式的非学历性高等继续教育,通过补充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提高道德素养,以期达到提升能力和改善行为的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2],同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使终身学习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笔者整理了2010—2017年我国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注册人数和结业人数,发现这个期间我国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注册人数和结业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注册人数由2010年的332.89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927.37万人,结业人数由2010年的712.56万人波动上升至2017年的980.84万人②。这说明,在上述背景下,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满足了成人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学习需求,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人数相比,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平均每年增长的结业人数较多,这既受到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短期、明确、实用和快捷等特性影响,也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大需求有关。虽然未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结构将逐步调整[3],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不管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二者在整体上的发展规模庞大,始终是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学习需求、提升国民软实力的重要形式。

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政策支持方面,相关文件的发布有效地提升了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如: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试图通过各类高校的学分累计、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来畅通各类教育、加强人们的学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方法》要求进一步保障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对工作规范提出了综合要求,推进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的改革与更新,以此不断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的科学规划,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可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因而社会的功利性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始终是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虽然高等继续教育在办学规模等方面相对稳定,但复杂多变的环境仍为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高等继续教育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以保证自身的发展质量。随着我国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新的变化与特点使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教育需求、区域均衡、市场机制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一)人才培养是国际竞争的主流趋势

当今,各国在知识与经济、信息与技术领域的竞争实则是对人才与创新的角逐。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而人才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人才培养成为各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主流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始终是各个国家拥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人才强国等战略的深入落实体现了我国对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与要求,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保持自身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高等继续教育为成人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有效形式。首先,高等继续教育有利于增加人才数量。不论是学历性还是非学历性的高等继续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其次,高等继续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质量。学生通过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其所在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再者,高等继续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与氛围。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发展愈加激发了人们主动学习的动机,以实现其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此外,高等继续教育有利于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是个人、组织和社会不断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十四五”时期,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依旧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而在面临更多需求与发展目标的新阶段,如何保证自身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是高等继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教育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

在知识与资本的竞争中,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而教育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通過发展教育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回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新要求,个人、组织和社会会呈现出新的时代发展特点,即通过教育手段来保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长期性、未来性和优质性特点的发展观念是当今乃至未来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因此,为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人们的教育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就组织和个人而言,由于高等继续教育的对象为成人,其教育需求更倾向于对当前和未来的生活质量、工作技能和社会地位的保障和提升,以此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教育改革的目标越发强调满足人们对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高等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补充知识的教育方式,既能够有效实现人们多元的学习意愿与选择,也有利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首先,高等继续教育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各种形式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整体上保持着较大的规模和稳定的发展。其次,高等继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自由选择专业是高等继续教育的一大优势,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潜能选择适当的科目来满足自身对学习的需求。因此,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在终身学习需求更为强烈的背景之下,高等继续教育在满足人们学习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在满足学习需求的情况下争取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更大的效益,是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要面临的新挑战。

(三)区域均衡是优化高等继续教育的迫切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越来越成为新时期的重大命题。高等继续教育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阻碍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由于各个区域的办学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就成人本专科教育而言,毕(结)业生数最多的地区通常是GDP排名较高和人口数较多的地方。如表1所示,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份中,广东省是全国GDP排名第一的地区,也是2019年成人本专科教育毕(结)业生数最多的地区,占地区人口比例约0.20%。广东、江苏、河北、山东和湖南是2019年成人本专科教育毕(结)业生数最多的五个地区,其GDP较高、人口数较多,毕(结)业生数占地区人口比例也相对较高。而宁夏、内蒙古、海南、西藏、青海是毕(结)业生数最少的五个地区,其GDP排名较低、人口数较少,毕(结)业生数占地区人口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如青海省是2019年成人本专科教育毕(结)业生数最少的地区,其GDP排名为第30位,人口数为607.82万人,毕(结)业生数仅占地区人口的0.07%。由此可见,成人本专科教育的发展与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有关。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规模的区域差距存在一定的联系。

此外,虽然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 000所左右,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数量仍为68所,且多聚集在京津地区和华东地区,超过了所有试点高校的50%;而西北和华南地区的试点高校仅为总体数量的10%左右。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布局存在着不合理、不平衡的现象,因而在教育发展的高质量阶段,如何改善薄弱地区的办学能力、协调区域的教育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也是高等继续教育所要破解的重要难题。

(四)合理的市场机制是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积极选择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离不开改革理念的引领和良好环境的创建。“市场”是新时期发展的关键词,合理的市场机制是优化教育资源、实现高等继续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助于高等继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但目前来看,高等继续教育与市场机制存在脱轨的现象,阻碍了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首先,高等继续教育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反映市场、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意识。“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供给提出了多方位的需求,与此同时,终身学习观念的深入也使人们产生了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但是,高等继续教育的功利性特征依旧较为明显,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办学质量,没有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体对教育的期望。其次,高等继续教育存在学费标准的设置有待完善、竞争形式有待规范等问题。例如,高等继续教育在各个省份的学费标准不尽相同,即便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但有些省份的学费标准依旧多年未改或改动幅度不大。这对于以学费收入作为主要办学经费的高校而言,存在着资金供给不足、办学质量难以保障等困境。加之,高等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少、质量低、流动性大等问题,使其难以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优化人才结构的培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以及提升教育质量与我国即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相适应,因此,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是高等继续教育实现自身高效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五)教育信息化对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主客观选择,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关于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实施计划,对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4]。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采取了“停课不停学”的措施以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使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互联网+教育”所产生的重要价值,也进一步催生了学校对线上教学的积极态度、明确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响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成为高等继续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可见,要响应构建新型教育的时代要求、推动高等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对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影响。网络技术与教育的不断碰撞与融合发展赋予了高等继续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新的时代使命。我国高等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教学模式的各要素有待优化,包括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个性化教学反馈的输出等;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开发,限制了数字化教学环境对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满足;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培养师资队伍的信息意识以及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成为新时期改善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效果的发展趋向;高等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缺乏对创新素质的强调与重视。这需要高等继续教育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为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贡献[5]。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下,如何推动“互联网+高等继续教育”的突破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实现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与新内涵。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任务

在“十四五”时期,为完善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高等继续教育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以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为支撑点,以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为切入点,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关键点,处理好质量和结构的优化问题,更好地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多层次需求和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一)内涵式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与创新是当前国际竞争的主流趋势,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资源与动力。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营造创新精神与文化氛围,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而解决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手段落后、教学实践流于形式以及与社会发展错位等问题,保证教育发展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十四五”時期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任务。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高等继续教育要持续深化改革,鼓励各方共同参与,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新格局。(1)发挥国家发展战略的先导性作用,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强化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与意识,提升其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对知识的探索与发现,以深入推进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2)落实办学组织的主体责任与义务,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促进重点发展领域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提升其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支持企业与高等继续教育的合作创新,调动企业参与的支持性,有效融合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考虑高等继续教育的目标、实施与保障环节。基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高等继续教育要有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准确定位社会所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升他们在知识、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创新素质与综合能力;秉持科学性的原则,规范人才培养的内容,创设人才培养的支持条件,合理设置评估标准与监管教学质量;增进培养创新人才的共识,激发其创新精神与创造活力。总之,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等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跟进的配合与完善,以便有效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这要求“十四五”期间要着眼于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及其后续发展能力,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离不开社会成员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等继续教育必须根据新时期对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和社会成员个体的发展需求。

首先,高等继续教育要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高等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因而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以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身心发展特点作为立足点,关注他们对教育的特殊需求。对于已参与工作的成人而言,补充相关的工作知识与拓展工作能力是其最为根本的教育需求,因此,高等继续教育要关注新的产业、新的岗位对社会成员的工作要求,注重成人学生的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与此同时,高等继续教育应以成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点,多规格、多样化地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提升其综合素质,以此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次,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坚决防止“流于形式”。许多办学组织与成人学生为完成表面任务,忽视了教育的实质性功效,导致高等继续教育的整体质量相对较低。高等继续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对教育的需求,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强化对教学环节的把控和管理。最后,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要避免“普教化”的误区。高等继续教育在对象、内容、目标和评价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能一味地模仿普通教育的方式来开发人力资源,而应着眼于成人学生的工作及其本身的发展需求,使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总之,高等继续教育要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不断增强成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进而推动教育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三)均衡化发展:推动区域办学的差异化改革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办学质量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十四五”期间,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重点之一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发挥发达地区高等继续教育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协同合作,整体提升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水平和社会效益。

1.高等继续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坚持创新发展,引领改革新风尚。具备良好生源基础和办学水平的发达地区,在保证自身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学科建设质量、教学管理质量和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下,应积极推进和引领高等继续教育的创新实践发展。如:广东等地区通过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项目,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全覆盖与普及化发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创建的“网上北语eBLCU”专业平台,通过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满足他们对汉语课程的需求等。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高等继续教育的开放与高效发展。

2.高等继续教育水平较为中等的地区应持续提升办学水平,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些地区的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应在扎实办学基础的同时,认清和重视自身教育教学的劣势,坚持以办学质量为保证、以创新发展为导向;办学组织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慕课等方式来推动教学。如河南省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等组织的创立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人们的学习需求,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与服务等,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措施。

3.对于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而言,应该坚持优化办学,加强教育教学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地区的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应充分利用开放的优质资源,以改善办学劣势为突破口,进而考虑保障教育质量和实现创新发展等问题;通过与优秀办学组织合作的方式,汲取优秀办学经验,从整体上提升办学质量,如可以借鉴山东省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整合当地的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成员对教育的需求与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唯有认识和重视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发展,明确各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才能整体推进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实现区域的协调与均衡发展。

(四)对接式发展:匹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更为充分地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市场竞争更为公平有序。高等继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使个体或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保持竞争优势,而引入市场机制的某些成分能够促进高等继续教育与市场的对接式发展。

首先,高等繼续教育应树立市场理念,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重点关注的对象,终身学习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高等继续教育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在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上要更注重体现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以及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有效结合学科设置与学生特定领域的实际工作。其次,在价格设置上,应根据市场因素实现对高等继续教育学费的合理调整。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继续教育学费的设置应转向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综合考虑市场、政府、办学组织、社会公众等对价格设置的意见和看法,确保各项费用的科学设置。最后,高等继续教育应通过提升教学质量以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办学组织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专门人才,政府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督促与管理,保证高等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高等继续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基础,回应“十四五”时期对教育的现实诉求,通过匹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实现二者的对接式发展。

(五)信息化发展: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信息化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也是高等继续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任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行为规范,对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着教学目标的深刻改革。高等继续教育要保持宏观的视野,保持教育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趋势的一致性,以此开展新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高等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的支持性作用,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充分发挥在线教学的技术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6];深化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加强对个性化教学反馈的整理与输出,同时防止进入“普教化”的误区。其次要顺应互联网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趋势,建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做好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管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劣互补作用;促进更为真实、有意义的知识补充与技能提升,充分调动成人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兼顾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7]。最后还要探索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学生需求提升教学质量。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师生对互联网教学的支持与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追踪等,都是实现高等继续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度融合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是一个有关理念、技术和管理的系统工程,将为全方位促进教育教学、实现高等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高等继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让更多在学习和发展上有需求的学习者从中受益。在“十四五”时期,高等继续教育应客观审视自身的发展基础,反思不足之处,同时把握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新的时代特点与发展形势,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2010—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表的教育统计数据。

② 数据来源于2010—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1-05-11].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21-06-08].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

[3]何爱霞.高等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路径[J].终身教育研究,2018,29(5):3-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1-06-11]. 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5]叶忠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高等继续教育改革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6):61-63.

[6]张艳超.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185.

[7]徐金玲.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探究[J].成人教育,2019,39(12):13-16.

[责任编辑    曹  稳]

The New Situation and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ZHONG Xinxin

Key words: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new situation; new task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作者:钟欣欣

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制约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同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关系;适应性

[作者简介]杨祖宪,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东航,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建设管理办公室教师,广西 柳州 545006

随着我国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一方面,地方政府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区域高校主要面向地方办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因此,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显现出来。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高等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科技需求,从而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向前发展;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又会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高等教育来说,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走适应性发展之路,才能调动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决定因素。区域高等教育作为区域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虽然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人口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但区域经济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为适应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不断加强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经由中央统一管理向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将更趋明显。因此,区域经济不但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首要决定因素。

(一)区域经济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教育的发展基础,主要是说经济不仅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也给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区域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要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这两个基本条件的满足都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区域经济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任何区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对区域高等教育提出客观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社会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区域经济技术含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加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而必然会驱使地方政府加大对区域高等教育的投入;区域经济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个人的知识、技能等素质与个体能取得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关系日益紧密,导致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需求。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加强人们对文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

人才是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联系纽带,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重点的不同,在人才需求的规模、种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要求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区域高等教育形成相应的规模和学科专业、层次结构。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制约区域高等教育规模、速度和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是由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即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要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所决定的。所以,高等教育以多快速度发展、发展到多大规模,无不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三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正相关性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这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顺序是一致的。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根本上制约着区域高等教育的速度规模。虽然在个别省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同步(如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广东省,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却低于经济较为落后的陕西省),但这是“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是计划布局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省区的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必将会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2、区域经济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技术结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

(1)区域经济布局结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高等教育在地域空间的分布。区域经济布局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在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各自特点的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受到当地自然环境、人口、文化传统、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经济因素起到最根本的作用。不同的区域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类型上必然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产业结构更趋高级化,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壮大,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因此此类区域要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所综合性的高水平大学,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同时,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大力发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经济落后的区域由于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需要有大批能进行农牧业适用科学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的专业人员以及乡镇企业起步阶段所需的人才,因此这类区域要重点发展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农林学科专业的建设。总之,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的制约,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要适应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的要求。

(2)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

不同区域,由于产业结构不同,导致区域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类、法学类、文科类、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等学科专业的比例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目标,要求其高等教育要积极培养各类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外向型专业人才,以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结构调整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高校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呈快速增长趋势,与第二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开始得到较快的发展。仅1993年上海就新增63个本科专业,其中绝大多数是直接为发展第三产业服务的经济类、法学类、文科类专业和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支柱产业服务的工科类新专业。而与此同时,珠江三角洲的高等教育根据地区产业结构外向型发展的特点,兴办了外经、外贸、旅游、酒店管理、国际金融等60多个缺门专业,使财经类专业由1982年的3.3%提高到了1993年的21.5%,政法类专业由0.7%提高到3.5%;中等发达地区以发展传统加工工业为主,区域高校要重点加强工科类学科专业的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林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农林学科专业要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

(3)区域劳动技术结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在层次结构上,经济发达地区要走的是科技自主创新之路,研究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必然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如广东高等教育实施向两端倾斜的发展战略,其中一端就是集中力量重点办好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快向地方建设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起,积极开展研究生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浦东开发开放所需的MBA管理人才和建立现代企业所需的“一长三师”(厂长、经理及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高级专业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急需的是大量的能够快速应用、推广实用科技的处于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得到重点发展。近几年来,西部不少地区的高等教育已开始降低重心,努力提高专科生的比例。例如,广西的普通高校本、专科结构从1999年的1:0.88逐步改变为2001年的1:1.1及2003年的1:1.3。

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毫无疑问,区域经济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区域高等教育并不是处在完全被动的位置,它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够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1、区域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等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的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都必须要有充足的高等人力资源储备。区域高等教育可以发挥自身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优势,培养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此外,区域高等教育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为区域社会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等提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间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高等教育能够研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区域生产效率、工农业产品附加值和第三产业的升级都离不开高新科学技术。区域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科研人员集中,研究氛围浓厚;信息资源丰富,交流渠道多;能够较快掌握科技发展最新动向和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等优势。区域高校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加强与地方工业、农业产业的合作,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教职工收入的增加;区域高校师生在住宿、餐饮、交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总额将不断扩大,这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根据2000年度《中国青年研究》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经济消费支出中最高的达到每年18500元,而消费最低的也有2100元,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据此,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消费额至少在5000元以上。如果一所大学的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0人,就意味着该校学生对周边地区至少直接贡献5000万元。若再考虑各个不同部门的产出乘数,该贡献至少达到上亿元。同时,学生规模的扩大必将驱使区域高校加大对宿舍、教学场所的建设,这将有力带动区域内建筑、教学仪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区域高校通过兴办校办高科技企业,建立大学科技产业园,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区域传统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区域高等教育的“不适应症”会延误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其前提是要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要求。如果区域高等教育患有“不适应症”,那么它将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一是规模过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遭遇人才瓶颈。二是规模过大,高等教育规模超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一方面会由于教育教学资源无法适应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会出现大量的大学生失业现象,既浪费教育资源又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三是过度教育现象。由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没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劳动技术结构,“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其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使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由于对其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并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四是高等教育的无效供给。由于区域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没有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导致人才过剩和人才奇缺的双重矛盾现象,既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又会使区域某些产业或经济部门因所需人才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发展受阻。五是科学研究脱离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转化率低。既浪费有限的科研经费,又使区域经济失去有力的科技支持而发展缓慢。

可见,不是什么样的高等教育都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要扎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科技需求,才能充分发挥自身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适应性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域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区域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个人)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要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区域高等教育要得到这两个方面的满足,前提是它能够在实践中证明它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能力帮助区域成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为只有对区域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利的高等教育才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如果区域高等教育不能促进区域社会和个人向前发展,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那么这种高等教育要么进行变革以获得新生,要么走向衰亡。区域高等教育要对区域经济社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必须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走适应性发展之路。从宏观上讲,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要高瞻远瞩,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势适度超前地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作好人才准备。从微观上讲,区域高等教育要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区域高校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课程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杨祖宪 李东航

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 篇3:

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时代意蕴、实践困境及破解路径

[摘要]高等继续教育是引领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推进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是呼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是提升高等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应为之策,也是破解高等继续教育自身顽瘴痼疾的关键之招。当前高等继续教育转型面临理念失位、管理失效、质量失范、资源失衡等实践困境,由此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以理念为先,优化转型的教育氛围;以制度为要,激发转型的内生动力;以质量为本,提升转型的内涵水平;以开放为纲,筑牢转型的资源基底。

[关键词]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时代意蕴;实践困境;破解路径

[作者简介]吴学松(1979- ),男,江苏江宁人,金陵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陈雨(1993- ),女,安徽临泉人,金陵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成人教育治理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JY-13)、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0548)和江苏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新兴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的路径建构与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19JSJG054)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肩负着学历补偿的历史使命,承担着社会成员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全面发展的时代重任,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据全国教育数据统计,我国成人本专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由2010年的536.04万人增至2019年的668.56万人,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生2163.03万人;2010—2017年,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累计注册5064.13万人次,累计培养结业生6846.95万人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高等继续教育发力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加快转型已成为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一、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时代意蕴

转型意指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结构形态以及运转方式等发生变化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复杂、深刻而又多维的整体性社会转型,涵盖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变革。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一部分,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必然又紧迫。可以说,社会转型催生高等继续教育转型,转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意蕴。

(一)精准呼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继续教育单列,作为教育的八项发展任务之一,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次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并提出“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职能”。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综合政策话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打造人力资源强国,已成为各界共识,彰显了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而我国高校数量庞大、资源充沛,是发展继续教育当仁不让的主力军。高等继续教育主动呼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肩负起应用型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储备与优化、国民素质提高与改善等时代重任。

(二)全面提升高等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应为之策

追溯高等教育發展史,不难发现:开展社会服务令大学从不问世事的“象牙塔”走到社会中心,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高校几乎全部设立继续教育机构。哈佛大学在全美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开展继续教育,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资源都面向社会开放;威斯康星大学继续教育学生数是在校生的9倍;牛津大学面向社会开设300多门课程。这些大学的实践,引领了当代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拓展了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就此而言,高等继续教育是向社会提供服务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高校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基于人才培养,输出教育服务,实现了与社会系统的双向交流,体现了大学作为“现代性关键机构”的价值,构建了大学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三)有效破解高等继续教育自身顽瘴痼疾的关键之招

日本学者大桥熏认为,教育病理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多种脱逸行为的过程。现阶段,我国高等继续教育达到了相当体量,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均衡高等教育资源、满足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基于数量表征的粗放式发展,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尚可依靠庞大的体量实现溢出效应,而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发展模式下则“内外交困”。从外部看,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学历本位教育观式微,文凭补偿需求萎缩,如不及时推进高等继续教育重心转变,将面临被逐出市场的风险;从内部看,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教,缺乏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机制,呈现出低水平的标签效应。高等继续教育必须正视痛点,瞄准瓶颈,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方能有效破解高等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

二、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实践困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办好”一词,透射出深厚的实践关照情结,是对高质量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深切期许,是对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指引。当前,高等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质量内涵、资源建设等方面积弊丛生,转型发展的改革步伐刻不容缓。

(一)理念失位,推动转型的教育氛围不浓郁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不为学校所重视,基本上还是以创收为导向。”①鉴于认知偏差,高等继续教育在各校大多地位尴尬、进展缓慢、作用有限。在校级层面,普遍认为它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品,是利用学校富余资源举办的教育服务。由于思想认识的缺陷,导致高等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规划、大学章程、专项规划中缺位,成为高校事业发展的局外人,无法融入高校整体发展格局。在实践层面,高校采取收缩政策,高等继续教育缺少专项经费扶持,校内资源使用受制,与普教衔接不畅;在布局层面,高校办学惰性思维强烈,把握机遇意识淡薄,结构调整迟缓,开拓新兴高等非学历教育市场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由于理念失位,推动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教育氛围堪忧。

(二)管理失效,推动转型的体制机制不顺畅

现存高等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呈现三大弊病:一是外部管理简政放权力度有待加强,高校本位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教育行政部门还存在缺位、错位,继续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距离社会期盼仍有一定差距,对高等继续教育招生审核、专业设置、质量监管、经费扶持等缺乏灵活性,办学自主权下放有限,未能很好地与市场发展同步。二是内部体制行政化色彩浓郁,管理效能需要提升。大多数高校实行管办合一的体制,继续教育学院既要承担办学育人的任务,又要履行统筹监管的职能,容易造成职责不清、效率不高;二级学院等主体受利益驱动,多头办学,缺乏有效监管,办学风险频发。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相对不足,办学主体进取动力缺失。内部办学与外部市场连接阻滞,利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步伐迟缓,在新兴非学历教育市场角逐中处于劣势。

(三)质量失范,推动转型的内涵特色不鲜明

循迹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发现,长期追求教育资源显性扩张,一度呈现学生数量迅速膨胀、办学收入迅速增加等繁荣表象。随着时间推移,潜藏问题不断显现,办学质量备受指责。一是人才培养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培养定位与普通高教趋同,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错位。二是办学项目趋于雷同,特色不足。过度倚重学历教育,专业设置趋近,非学历教育份额偏低;特色化发展滞后,差异化、错位化发展不明显,难觅继续教育“校本品牌”。三是高等继续教育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融合不足。体系内,成教、远程、自考等三教互不兼容、重复建设,资源耗散;体系外,与普通高教二元分立,兼容并通的大教育格局难以形成。四是师资建设偏离需求,拓展不足。专职师资数量短缺,学缘结构不尽合理,教师专业化建设缺位,兼职教师效能发挥不佳,“双师型”师资匮乏。

(四)资源失衡,推动转型的资源基底不稳固

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对资源获取存有巨大的刚性需求。最初兴办和提供高等继续教育所需資源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利用校内宽余资源面向社会举办的教育服务。我国高校资源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随着高校数量激增,办学规模急遽扩大,政府难以保持连续高投入。在存量不足、增量有限条件下,很多高校遭遇资源危机。在投入有限的情形下,高等继续教育再想从高校内部获得支撑转型的更多资源何其困难。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思路仍旧停留在计划体制时代,“资源协同”“共建共享”等创新意识淡薄;主动出击,建设资源共同体能力和策略均显欠缺。

三、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困境的破解路径

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高等继续教育发展中其自身呈现出来的特有的危机状况,为我们构建真正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面对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困境,必须透过表象看本质,在战略研判基础上精准施策,做到以理念为先、制度为要、质量为本、开放为纲,构筑高质量转型的困境排解路径,推动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一)理念为先,不断优化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教育氛围

1.平等发展,加速教育融通。要从学校层面提升认知水平,洞悉继续教育对高校改革发展,尤其是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意义,率先从内部消除矮化歧视、人为限制、放任不管等狭隘偏见,真切地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创建学习型社会主要阵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关键环节的高度,落实高等继续教育平等发展权;推动普通高教与高等继续教育融通,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搭建高等教育立交桥蓄势聚能,将两者统一于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内,形成最大公约数。要从教育协调发展的视角,发扬两者优势,力求统一部署、各安其位、协同并进、各展所长、互生共长、相得益彰。

2.统筹发展,实现目标引领。贯彻统筹发展理念,将继续教育与普通高教共同纳入高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形成拉动效应,体现高校办学整体性和全纳性。一要优顶层设计,解地位之窘。站在顶层设计高度,通过总体构思与通盘谋划,确定继续教育战略地位,实施正向驱动。二要入大学章程,显分量之重。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最高行为准则,集中反映办学理念和目标。纳入大学章程,提升价值认同,促成管理共识,规范行动路向,发挥章程对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效标作用。实践中,已有重点高校对提交给教育部的章程进行修订,提出高校根据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办好继续教育的重大使命。三要拟专题规划,领发展之先。应设立继续教育发展委员会,进行科学筹划,将其融入学校整体规划;编制高等继续教育专题规划,紧扣高校服务面向,拟订约束性和发展性指标,挂图作战,用目标来引领转型。

3.协同发展,力促两翼齐飞。从演进轨迹看,在大众化教育中前期,学历继续教育持续高位运行,办学规模和在学人数急遽扩张,有效分担了高等学历补偿的历史重任。迈入普及化时期,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回落,而高等非学历教育的社会需求强劲,高等非学历教育具有周期短、形式活、见效快等特点。相比之下,高等非学历教育起步晚,在规模、运作、品牌等诸方面尚未形成气候。高校必须协同发展二者,稳定学历继续教育规模,重在提高内涵,谋求特色发展,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性适配,适度高移办学层次,满足在职人员对更高学历的需求;逐步调整比例结构,大力拓展高等非学历教育。以需求为导向,提升项目开发专业化水准,实施精准服务,率先在内部推动办学重心的根本性位移,改变学历继续教育“一股独大”的结构性矛盾,做到两翼齐飞。

(二)制度为要,充分焕发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内生动力

1.优化政府统筹,彰显高校本位。以深化制度改革、转变治理方式为重点,统筹管理,丰富制度供给,以制度确权赋权,为转型创设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发展环境。成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构,负责继续教育整体规划、综合协调及宏观调控;在区域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协调、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好顶端架构,整合不同类型的教育,规避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等管理壁垒;秉持“有限政府”理念,推动管理方式转变,在继续教育领域重构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科学界定职能边界,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调整、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简政放权,激活高校办学活力。

2.完善制度体系,释放管理效能。要强化领导体制,落实高校主要领导分管继续教育的做法,成立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大会,使之在遵循高校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优化管理体制,淡化权力色彩,剥离行政职能与实体运作,成立继续教育管理处,扎口行使“监管评”;赋予二级单位自主权,完善项目申报、教学管理、质量监管等制度,使办学活动有章可循、依规而为;固化投入机制,改变高等继续教育只能依靠办学收入留存滚动发展的艰难处境,设立专项资金,保障项目开发、学科专业建设、信息化建设、教学条件改善等所需的必要经费。

3.借用市场力量,提升办学活力。高等继续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其兴起之初,是利用高校宽裕资源,面向市场需求推出的新型教育。它的产生、发展乃至兴盛,离不开市场土壤,市场为高等继续教育带来了繁荣,市场理应是其主要服务面向。“继续教育运作带有市场属性,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兼合运行对继续教育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②要适应教育与市场“双规律”运行机制,利用好市场推进转型步伐:紧贴市场需求,编制继续教育指南,实现供需高效匹配;采取市场运作,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参照市场管理,推行项目负责制,关注办学效益产出;借用市场规则,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合理分摊办学投入;强化激励导向,注重实绩量化考核,任务定额超额奖励。

(三)质量为本,稳步提升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内涵水平

1.创新人才培养,优化课程结构。高校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最能体现办学质量。而成人接受高等继续教育,旨在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升职业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培养定位应当是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要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学历教育淡化“学科”属性,强调学科与职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完善“学历+技能”模式;非学历教育应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岗位提升、职业变更、技术革新,打造项目式、案例式、订单式、委托式等人才培训模式。课程是实施教学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优化课程结构,改变依附普通高教模式而衍生的课程结构,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理论灌输,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从而构筑起满足职业需求与岗位提升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知识提升与能力素质培养相补充的课程体系。紧扣行业企业、岗位集群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更新课程内容,达到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要求的统一;要听取学员和用人单位意见,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研发优质课程,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实现课程资源的精准供给。

2.实施特色发展,打造校本品牌。“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解决内涵提升和优势集聚问题。”③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差异发展,构筑个性化的校本品牌,走特色办学之路。要提升认知水平,树立品牌意识,弥补弱点和劣势,放大亮点和强项,矢志精品拓业,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把握发力重点,充实品牌内涵。学历教育突出岗位、职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本位,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非学历教育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紧扣行业企业需求,研发短频快产品,推出定制服务,彰显独特价值;制定有效策略,助推品牌创建。借助母体高校优势学科、品牌专业等资源禀赋,发挥大学品牌溢出效应,实现整体带动局部、局部融入整体;借鉴市场化运作经验,邀请专业公司全方位策划,加速品牌创建。

3.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育。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变革面对面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有机融合,促进系统化与碎片化学习互补,构筑新型高等继续教育教学关系。二要借助信息技术支持,整合学习资源。依托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微课、微视频、电子教材等新兴课程资源,提升学习资源储备的多样性、丰富性;通过综合研判与筛选优化,向学员定向精准推送,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采取研发、共建、购买等途径,汇总、分析和共享线上与线下各类继续教育资源,如专业课程资源、基础课程资源、优秀在线课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课程资源库,强化教学资源保障。三要善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育。突破传统继续教育时空地域局限,加快智能学习体系建设,完善学习成果累积、认证、转换环节,实现无边界学习,体现高等继续教育竞争力。如打造智慧教室,优化教学空间设计,重构课堂学习场景,提高师生互动度,运用探究式、对话式、讨论式等教学策略,使学员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发现者;引领现代化教学,实施基于网络平台的MOOC教学,整合优化现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资源,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在线教育体系,形成标准化慕课资源;前瞻性地探索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育模式,契合成人学习特点,对接高等继续教育灵活性需求,使线上在线收听、收看课程与线下实体课堂知识反馈、个性化指导、互动交流相结合,为高等继续教育学习环境的重构提供崭新的路向。

4.培育优质师资,建设“双师”师资队伍。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师资,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锻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多元、水平上乘,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继续教育师资队伍迫在眉睫。一方面,要着眼内部挖潜,用好校内师资。遴选有志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熟悉继续教育规律、具备成人教学能力的教师,形成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师资库,保障教学任务落实;根据教学需求,及时补充教师,改善学缘结构,丰富师资构成;加强在职教师专业化培养,采取驻企挂职、兼职轮训、考评职业(行业)资格等多样化途径,鼓励“理实双修”,拔高实践教学水平,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另一方面,要实行门户开放,聘用兼職教师。聘请退休高校专家、教授兼课,发挥“银色人才资源”作用,对成人学习进行指导;聘请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其他单位的官员、工程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人才、管理精英等作为外聘教师,发挥他们实务经验足、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弥补实践型师资数量不足的短板;开阔思维,摒弃狭隘的人才单位所有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甚至某一方面的能工巧匠,采取柔性引进政策,以共享共用形式彰显高等继续教育的名师效应。只有从内外两方面精准发力,才能逐步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活力充足、多元互补的高等继续教育师资团队。

(四)开放为纲,持续筑牢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资源基底

1.致力校政合作,建设校政共同体。政府是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政府拥有的财政、立法、政策、行政命令等诸多配置教育资源的手段,是最可倚赖的外部资源。校府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适切性;精准服务机构改革,围绕公职人员岗位進修、知识更新、素质拓展,提供个性化、订单式培训;对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以课题攻关、合同外包、项目应标等途径参与购买服务,协助政府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利用高校优质人才资源,为公共行政提供参谋、咨询、建议等智力支持,发挥高端智库和政府智囊团功效。政府有需求,高校有行动,高校要致力于维护良好的校府合作关系,建设校政共同体,起到政府继续教育基地功用。

2.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产学共同体。产业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领域,有着充沛的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密切与产业界的联系,利用产学共同体推动转型不可或缺。把脉企业用人需求,共育应用型人才。结合职业岗位,优化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案,实化培养过程,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与企业用人磁性对接;精准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对员工进行“订单式”培训,提高人力资源存量,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利用高水平师资、重点实验室等资源,联合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与转化,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咨询建议,履行好企业智库、发展顾问、合作伙伴的职能。在产学共同体框架内,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合作,从而达到双向共赢。

3.推进校校合作,善用高校共同体。单一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避免过度竞争,跨越校际边界,组建高校联盟,善用高校共同体,促进资源互补,已经成为务实之举。要在共同愿景基础上,以人才培养、师资交流、专业课程共建、教学场地共用等抓手,推动高校之间在继续教育资源上合理流动,提升共享力度;要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完善学分银行,推动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共建继续教育立交桥,力促高校间继续教育资源相互贯通;要发挥继续教育灵活的特点,善用国际优质资源,推动高等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以联合培养、师资聘任、学员互派、学术会议、教材研发、课程建设、项目合作、科研攻关等形式,开展跨境文化学习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彰显高等继续教育的独特性、新颖性、高端性。

4.拓展校社合作,共建校社共同体。高校与社区有着天然联系,服务社区应当成为高校的自觉行动。高等继续教育要面向社区开放办学,拓展大学推广课程,举办非学历培训。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资源,开办各类进修班,营造社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蓄力,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参与和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展现大学文化辐射效应,以校园文化进社区、专题讲座等途径,在社区居民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社区文化高地,增强大学社会声誉;联携社区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本着适时适度原则,向社区开放大学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资源,缓解社区资源紧张现状;同时,秉持双向参与理念,借助继续教育扬高等教育所长,在区域经济发展、社区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论证、人员交流、社区教育中实现多渠道共鸣,找到互动发展更好的结合点和创新点。总之,“大学应把服务社区作为身为机构公民的责任,建构大学和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应是大学社会良心的延伸”④。

在新时代的坐标下,高等继续教育亟须明晰自身的时代方位与历史使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行动去突破实践困境,做到变革理念营建氛围,优化制度激发动力,提升质量充实内涵,累积资源厚实基底。唯其如此,方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注释]

①陈红新.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策略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21(3):14.

②吴世军.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教育评论,2020(5):115

③王建明.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9(3):6.

④杜瑛.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9):8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20-

06-10)[2021-04-10].http://www.moe.gov.cn/jyb_sjzl/.

[2]张一春.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制度研究与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8-38.

[3]饶从满.道德教育与日本的教育病理[J].中国教育学刊,2006(5):43-46.

[4]教育部.关于同意南京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的批复[EB/OL].(2019-12-05)[2020-06-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zfs_gdxxzc/201912/t20191216_412274.html.

作者:吴学松 陈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危机投资哲学论文下一篇:风险投资地位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