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022-10-28

第一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是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或是以生活行为来表现,或是以语言、文学、艺术来表现,更多地是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礼记•乐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的风俗也随着发生变化。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

1 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 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 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 3 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家里来了

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

4 民间艺术

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

1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

2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有故地重游的激情。

2.4后勤服务力度不够,在景点区,至今没有一个旅游涉外定点旅馆和三星级以上宾馆,

接待容量受到限制,也缺少大规模的饭店或地方特色饭店以及其他消费场所,现代后勤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很多高水平消费群可能因为住宿等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或减少在湘西旅游的选择。工作人员水平偏低,缺乏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导游水平..游客绝大多数靠自己眼睛看,听得少,想得少,记得也少。

2.5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多从云南,贵州批发而来,且多以低价位的旅游观光产品为主,质量低,价格廉价,地域民族风味欠缺,这就导致整体消费额提不上去。像土家族的制锦等工艺只有少数人掌握,并没有开发出来。民族特色表演水平较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 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湘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意义

湘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本土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具有古朴,神秘、自然的特色,合理科学的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挖掘湘西旅游的潜力,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能够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提高湘西旅游业的整体品味,增强其生命力。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渴望寄情山水,愉悦心灵,欣赏美丽的山水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体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从而真正体会到乐趣,陶冶性情,这才是高品味的旅游。加上自然景观多与其他景区风格雷同,只有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湘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涉及到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民间艺术都存在这经济开发的潜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可扩大收益来源,分流一批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充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湘西,并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湘西,同时品味的提升也能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实现增收。

1.3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使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开发中实现,使它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而然能唤起当地老百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

2 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途径

2.1全面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更新和提升湘西旅游的文化品味,.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起文,化内涵,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2.1.1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民族歌舞表演,从宗教,社会,经济,体育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风俗,庆典古韵,民间技艺,人文建筑,文化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开设民族歌舞场,特色饮食城,民族服饰表演及展厅。

2.1.2定期开展系列节日活动,开发节日文化,形成品牌性节日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发展多元化综合旅游经济。

2.1.3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表演队伍,导游解说队伍,商务洽谈队伍以及保安队伍等等,在软件上凸显湘西人民淳朴,热情,好客的个性,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完善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统筹机构,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景区,开辟旅游经典线路,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各旅游景区文化雷同,形成各景区风格独具特色,整体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带。

2.3开发生产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湘西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极富有民族特色,乡土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的商品多是大量批发低廉的小商品,既没有质量,也缺乏民族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还有根雕,石雕,民间剪纸等等,培养专门的人对民族商品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质量,尤其是要突出民族特色,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可以设立民族特色商品展览厅,配以文字介绍其渊源,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手工作坊,提高商品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制作过程,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2.4丰富宣传促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关于湘西的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其影响力。也可利用影视文化作品,包括风光纪录片,民俗风情纪录片或通过沈从文作家协会,黄永玉画展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湘西,向往湘西。

2.5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发扬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休闲文化,比如建设一批本土风味的饮食饭店,宾馆等等,既可以弘扬本土文化,又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3 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市场前景

3.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的弥补了单一的自然景观的不足,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湘西旅游的整体品味,向文化型,综合型转化,形成旅游特色品牌。增强了吸引力和生命

力,为湘西旅游业持续繁荣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偏远湘西的龙头经济支柱,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机会。

3.3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了传统民俗文化,很多文化精髓得以保留下来,不至于被遗忘,逐渐消失。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结语:

湘西自治州的旅游业要走出现在的低迷状态,攻克发展瓶颈,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势必要突破以往的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湘西旅游业上一个台阶,从而带动整个湘西农业,工业,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手工业,民族服务业,生态环保业的全面发展。

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十分重要,而现阶段的民俗文化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极少的一些民俗风情仅仅停留在观赏阶段,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甚至还存在一些拉客宰客,导游盲目引导等现象,比如参加婚礼,背一下新娘多少钱等等。

因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规范管理好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给湘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好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良好的政策形势下,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规划,组织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在有序,合理,科学的发展模式下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 都各有特色, 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 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 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民俗旅游一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由于它满足了游客“ 求新、求异、求乐、求知” 的心理需求, 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 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 对于国内游客来说, 了解民众生活,深入民风,可使旅游旅游者领略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民情风俗,通哓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现状和民俗习惯,由此感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光辉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利于文化交融和民族谅解,增进民族团结。实际运行中,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各民族相互之间文化和人民有着强烈的认识和了解的欲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使每一个旅游者都明白,热情洋溢的民俗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民族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民族的了解,文化的交融。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升华,从而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文化融合,增进民族团结。对于海外华人来说, 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 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原则:①独特性原则。这是指发挥“为我独有”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特异性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判断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度量指标:珍惜度,古悠度,奇特度,规模度,完整度,审美度,组合度。以上旅游资源评价的七个标准体系,应用时必须分别判断,综合比

较。以此为可观,科学的依据,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和产业。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生命力。

②保护性原则。在这里,保护性原则有二重含义:其一是指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但有不少人面对它时,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护,而是熟视无睹,淡然处之,甚至还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也就是等于一纸空文。保护与开发是辩证关系。

③参与性原则。随着旅游者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级别等级的提高,“经历”越来越成为购买的核心。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有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民俗风情旅游最大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应该让旅游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去,当一次“神”,做一次“仙”,过一次异乎寻常的生活。

④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在建设民俗风情项目时,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既要有较高的起点和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摒弃民俗文化中落后,反动的成分。所以,首先要鉴别,评定民俗风情项目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否确定属于民族优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属于优秀文化的民俗风情,还要科学地实事求地评平定其水平和价值。达到一定水平和品位的至少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是最好的或一流的,并在更大范围内有一定吸引力,才予以肯定和进行恰当地开发建设。

⑤乡土性和古朴性原则。民俗风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风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古朴性。如果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不遵循这一原则,将民俗风情庸俗化或“洋化”,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

民俗旅游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对于一个景点, 人们往往已经不仅仅只关注它自身的特色了, 而是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其他的收获, 得到更多的享受。比如游客前往一个民俗旅游区旅游的时候, 自然景观和当地的风俗会是他们

的首选, 但一部分游客也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一些别的新奇的东西, 比如收集一些民俗特色的小工艺品, 纪录当地民族习俗的书籍, 出售一些民族特色的服饰, 也可以举办一些与游客联欢的活动, 总之, 要把眼光放的宽一点, 不能只局限一点。统筹全局, 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民俗旅游的产品的开发, 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的开发,盲目地开发只能是破坏。保护并不是把民俗风情装进博物馆。要求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只能传承与活人,要有年轻人一代去继承,应用创新,使民俗文化的血脉得以活跃,而不使之席在珍藏中,这就需要开发,利用。破坏性的开发,其结果只会造成民俗文化的消亡和人力物力的浪费。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合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应该建立在提高各民族成员的文化素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民俗旅游要想健康发展, 一定要做到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 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 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 促使他们自觉地保留、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俗文化, 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来的文化。这样, 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弱化、庸俗化或商品化, 又能形成当地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 刺激游客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这一事业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的新兴事业。它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识到以上各点,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刻的讨论,只要民俗旅游资源的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展中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加上其他部门的配合,相信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旅游事业一定会出现更上一层楼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 [M].1997年,

[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旅游学刊, 1997年,

[3] 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高师理13科学刊, 2004年,

[4],杨振文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 [M] .1996年.

第三篇: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

摘 要:新疆是一个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民族多元性、地域多样性、淳朴自然性等特色。结合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特色,我们应鼓励民族群众参与,加快民俗文化市场化进程,加大宣传,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新疆民俗文化的开发,从而有效利用和保护新疆民俗文化资源,在建设和发展新疆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新疆;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的涵义,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尚习俗的总称。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并通过物质、心理、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民俗文化中能激发旅游者的动机,给旅游者以积极的效益和特征的吸引物。他们可以是观赏、参与、感受和体验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经济民俗、节庆聚会、民间歌舞、竞技运动、娱乐休闲等游艺休闲民俗以及令人愉快的民俗文化环境。

一、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目前有47个民族的成员,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主体民族。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这就为新疆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古尔邦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在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古尔邦”,阿拉伯语,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节前,家家户户要搞卫生、制糕点、炸油馓子、烤馕、做新衣裳。做完礼拜后,回家开始杀牛宰羊,煮肉做饭,对来宾进行招待。整个节日载歌载舞,充满欢乐气氛;那达慕盛会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畔,都要举行3天到一周的那达慕盛会。盛会期间,草原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表演和竞赛,文艺团体表演精彩节目。此外,伊斯兰教民族的肉孜节、圣纪节、维吾尔族的诺鲁孜节、塔塔尔族的萨邦节、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塔吉克族的灯节都非常热烈隆重。

2.婚恋习俗奇特风趣。维吾尔族婚礼隆重、热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以歌舞庆贺,热闹非凡;塔吉克族婚礼,被称为高原上的婚礼,婚礼要举行3天,并举行赛马、叼羊等娱乐活动;塔塔尔族多在秋冬季节结婚,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婚后,新郎要在女方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过小孩之后再返回男方家;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

3.歌舞艺术赏心悦目。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它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阿肯弹唱,“阿肯”是哈萨克族对民间歌手的称谓。阿肯知识丰富、感情充沛、文思敏捷,即兴弹唱、出口成章。除弹唱外,还会背诵民间传说、诗歌、故事,并能创作;吐鲁番鹅舞维吾尔语叫“那孜尔空”,是模仿鹅的各种动作、表情达意的舞蹈形式,时而诙谐幽默,时而耐人寻味,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哈密鸡舞,一女性饰母鸡,一男性饰公鸡,相互逗引,妙趣横生;塔吉克鹰舞是模仿山鹰的动作而形成的。婚礼、节日,或者来了贵客,大家就会跳起优美的鹰舞;哈萨克舞蹈多以骑马生活为题材,双臂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舞蹈语汇中常见挤奶、剪羊毛、擀毛毡等。

4.民族服饰多彩斑澜。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维

吾尔、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维吾尔、乌孜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多褶,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端多皱裥,塔吉克族妇女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男子多穿过膝、无领、无袋的“袷袢”(外衣),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蒙古族、达斡尔族喜欢穿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还非常喜欢在衣服的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用各种彩线绣上各种精美的花卉花纹图案,有时缀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装饰品。

5.体育竞技热烈惊险。赛马和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众更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其竞赛技艺之高超,对抗性之强烈,令人叹为观止;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场面热烈,妙趣横生;射箭是新疆锡伯、蒙古、哈萨克等兄弟民族喜爱的体育活动,锡伯族的射箭,已有1000多年历史,锡伯男儿以能当一名神箭手而引为无尚光荣;摔跤,是新疆少数民族共同喜爱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除国际式摔跤和中国式摔跤外,还有自己民族或本地区的各种有趣的摔跤形式;高空走绳,维吾尔语称为“达瓦孜”,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表演者手持长竿,不系保险带,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

6.建筑文化别具一格。新疆的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最早的古建筑可追溯到青铜时代。由于新疆具有气候干燥的自然特点,至今地面上仍保存着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生土建筑。如位于古代交通要道沿线的汉唐时期的烽火台、戍城堡建筑,以及享有盛誉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丝路名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给新疆古代建筑艺术输入了新的血液,在喀什、和田、库车、拜城、吐鲁番等地,现在还保存着大量依山傍水开凿的石窟,以及地面营建的塔庙建筑。如著名的克孜尔、库木吐拉、柏孜克里克石窟、莫尔、热瓦克、尼雅、米兰、苏巴什等塔庙。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又产生出具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许多建筑。如霍城县的秃黑鲁贴木尔汗陵,是新疆早期伊斯兰建筑的代表。吐鲁番的苏公塔(额敏塔)清真寺,建于1778年,它以形体高大雄伟而美观的砖塔著称于世。清代的砖木建筑中,以昭苏的喇嘛庙、伊宁回族寺及惠远城钟楼为代表。那高居乌鲁木齐红山顶端的宝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古朴凝重,是清代边城乌鲁木齐城市的胜景之一。

7.石窟艺术独具特色。新疆石窟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左右,遗留至今的遗址主要分布于南疆的拜城、库车,以至东疆的吐鲁番一带。与印度阿族陀石窟一样,新疆石窟也都选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这与佛经上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静坐修行有关,与阿族陀、键陀罗,乃至早期印度佛教的山奇艺术比较,新疆石窟艺术自有它独具的特点。首先是它的窟形建筑及内部结构艺术。新疆石窟由于多选在沉积砂岩的崖壁上凿建,建造方法便得到自然的发展。出现较多的窟形是将古印度的佛塔建筑与新疆的洞窟建筑完美地结合,而形成一种长方形纵券顶,中部用中心柱将洞窟分为前后二室,两旁开走廊式雨道相联通的窟形,有人称此为“中心柱”式,亦有人称“龟兹”式。它巧妙地利用前室明亮、高敞,后室阴暗、低窄的特点,表现释迦佛生前的善行和死后的悲哀情景,加强了艺术效果。其二是艺术表现手段。新疆石窟雕刻,因系砾岩,一般在雕造之初即外加泥塑,施以彩色,因此多为彩塑,也有木雕和个别石雕的。可惜大都没有留存下来,壁画艺术却在新疆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这些壁画从佛的诞生到太子出家以至成佛、降魔、说法、涅磐、分舍利等,都有多方面的描绘。在画面装饰上,新疆古代画师从当地民族传统形式和审美观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了菱形方格图案。每个菱形格内绘一个独立内容的画面,中后期的人物造型,也一改明显的键陀罗式,呈现出与中国式合成的迹象,并出现当地民族的形象。其三是壁画绘制技法。新疆石窟壁画的绘法,采用古代西域流行的晕染法,即凹凸法,结合“铁线描”式的轮廓勾勒,二者有机结合,使画面明暗相映,富于层次,立体感很强。

8.宗教信仰各不相同。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0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占新疆人口的58%左右;佛教在新疆流传最久,长达2000多年,至今仍为新疆蒙古族、藏族所信奉,在汉族、满族、锡伯族中也有部分人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在新疆目前主要为少部分汉族人所信奉;东正教是新疆俄罗斯族人信奉的宗教;萨满教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宗教,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满、锡伯、达斡尔等民族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很深的影响。现在信奉萨满教的人已经很少了。

9.独特的饮食文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现在的日常饮食文化中,不仅包括各民族从上古游牧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饮食文化,而且还包括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文化。新疆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其已经成为新疆饮食文化的象征。此外,抓饭、烤囊、拉面、烤包子、烤全羊、丸子汤、汤饭、熏马肉、酸奶疙瘩等等,这些都是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特色食品。

二、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意避免民俗文化的快速同化。旅游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这些原因造成随着异文化的引入,民族文化正在迅速地被同化,面临着严重的退化、消亡威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二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俗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要避免扭曲真实,而且要去其不良取其精华。例如有些地方为迎合一些旅游者的低级趣味,低格调猎奇特点,不注意鉴别真伪,使民俗文化庸俗化;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科学的评价,夸大其词地进行渲染;开发中不深入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表现民俗文化浓厚的民族性和纯艺术性,而是把它简单化,生搬硬套;不尊重民族的信仰、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科学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矛盾,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绝不能盲目、过渡、破坏地开发,更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合理的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效应。如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等。科学地开发则能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俗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练、弘扬和发展。在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和城市化。经过细致分析、科学规划、适当管理,可以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嫁接”,使其越过工业化过程而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化社会。

4.开发内容要有特色。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特色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所以,在内容上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5.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2002年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上展示的维吾尔族服装绚丽多彩、华丽高贵,哈萨克族服装古朴典雅,塔吉克族服装犹如火焰,柯尔克孜族服装潇洒轻快,蒙古族服装豪迈奔放。但令人遗憾的是,新疆至今没有一个民族服装品牌问世,

少数民族服装还停留在舞台上,没有走向市场,没有形成产业,甚至没有形成商品。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也要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是开发重点,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

6.大力宣传,树立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要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宣传包装相同步,甚至宣传先行。苏州周庄以“中国第一水乡”为包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以“天下第一村”为包装,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例如大型节庆、电视专题片、旅游推介会、宣传手册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以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目 录

内容提要…………………………………………………………………………………………2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述……………………………………………………………3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3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3

(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3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4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4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4

(一)商业气息浓厚……………………………………………………………………………4

(二)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5

(三)人为破坏…………………………………………………………………………………5

(四)自然毁坏…………………………………………………………………………………6

五、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6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6

(二)加强宣传和促销…………………………………………………………………………6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7

(四)合理开发强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7

六、结论…………………………………………………………………………………………7 参考文献…………………………………………………………………………………………9

内容提要

在大力开发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因此,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地处理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互为依托的关系,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以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本文通过分析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得出了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采取科学规划与规范性的开发。

关键词 民族文化资源 开发 旅游产业

2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述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获得文化效益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目标。但是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展应更强调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效益目标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这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认识前提[1]。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

从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旅游开发确实带来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发旅游业,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积累建设资金、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必须依托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行业,因此各行业需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创造更高的效益。因此,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相对增长。目前,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促使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

3 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3]。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思想开放程度明显制约着资源开发,同时,它自身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商业气息浓厚

就云南而言:第

一、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地方过度开发,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最典型的是丽江古城,完全成了旅游商品一条街,商业味取代了古朴的文化气息,嘈杂喧哗淹没了雪山古城的宁静。而其它如滇西北等地开发却远远不够,很多景点过于粗糙,人为雕琢过多。第

二、旅游景点单一,可玩性差,难以留住旅客。每到一个景点,旅行社往往把旅客放下车拍几张照,又拉上赶路,典型的“到此一游”,旅客只能“看”,不能“玩”。粗略算下来,旅行的时间至少有一半是在汽车上颠簸,疲于奔命,行色匆匆,旅行快感大打折扣。第

三、许多景点管理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香格里拉的碧塔海破坏严重,大理的古城铺上了柏油路,澄江等湖泊不同程度遭到了污染。第

四、宣传不够。主要表现在对整个云南旅游

4 宣传投入明显不足,而且宣传集中在丽江、香格里拉等热点景区,多数景区仍默默无闻,外地旅客对云南旅游只有一个不全面、模糊的印象。

表4-1为广东省统计局对云南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报告

省统计局公布2010年云南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对GDP的贡献(%) 4

对GDP的贡献(%)

15.8

对GDP的贡献(%)

11.5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增长(%)

1105.81

15.3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增长(%)

3223.93

44.7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增长(%)

2890.4

(二)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

40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它不像山水景观类资源,只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就可以自然对外展示。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雷同化问题,如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很容易发生这类问题。最后还要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保护第

一、开发第二。

(三)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世界上许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毁于战争之中,中国这种情况尤甚。就近代而言,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他们一方面掠夺、盗窃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坏名胜古迹。如北京清代的圆明园,是清皇室耗巨资用了150多年兴建的皇家园林,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誉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但却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联军化为灰烬,成为废墟。侵略者破坏历史古迹的罪行将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这是侵略者无耻行径的一页,将永远受到谴责。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如济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于人们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许多泉眼停喷。

3、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5 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在风景区或风景区附近,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如以锦秀著称的富春江,近年来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小造纸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变混,鱼虾死亡,人饮用后不适,造成“身在江边无水喝”的局面,使美丽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逊色。

4、景区超负荷接纳,游人遵守公德意识弱

游人在风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如乱扔废物,攀木折花,践踏草坪,偷猎鸟兽,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另外由于游人过多,加重了土壤板结,造成古树死亡,如北京古园林中,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15214株,但因树根附近土壤被游人踏实,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于文物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造成有些名胜古迹建筑被拆,文物被窃,树木被砍,塑像被毁。尤其是在“十年**”中,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一大批稀世珍宝毁于一旦。

6、宣传不够,保护资源意识差

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如万里长城脚下的居民,拆砖毁城的现象屡屡发生。

(四)自然毁坏

自然界由于发生灾害现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稳下沉,以及风化、浸蚀作用等,会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许多古塔由于地震倒塌,大同云岗石窟许多砂岩佛像由于长期风化、浸蚀而面目皆非,凡此种种都属于自然毁坏。

五、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子:就湘西来说,湘西边境地区偏僻,交通不便,同时,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因此,在开发湘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时,必须联合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加强宣传和促销

宣传与促销对于旅游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湘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本已鲜为人知,但我们应该有一个更新的观念,使用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把湘西的旅游打造成更加强大的旅游品牌,提升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地位。同时借鉴比如丽江等成功民族文化

6 旅游区的成功经验,整合运用现代管理和营销理念,推出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精品,同时借助湖南的强大媒体力量大力宣传,树立形象,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我们在对这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注意对其合理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以损坏民族文化资源为代价,只是一味的追求目前的经济利益而大势破坏文化生态,那是因小失大。民族文化区别于别种文化的代表性东西,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因此,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之前,必须采取科学规划和规范性开发。

(四)合理开发 强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西双版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区位等优势资源,把生态环境优势、边境区位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1982年,国务院将西双版纳列为第一批风景名胜区。绿色的孔雀之乡开屏展翅,倾倒世界。“云南旅游看版纳”,西双版纳曾经一度成为云南旅游的代名词,成为最令人神往的绿色家园。对于西双版纳,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新兴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在拉动消费、解决就业、消除贫困、促进开放、倡导文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

六、结论

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族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

7 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族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族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始终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全过程,是学科建设的灵魂[6]。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8 参考文献:

[1]Admin.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规划新思路[N].四川社会科学在线,2011-11-13 (1) [2]杨华荣.浅析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J].《人民论坛》,2010.23 (1) [3]陈如霞.论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10.02(4)

[4]刘艳芳,刘於清.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23(4)

[5]张明海,胡恒洋.合理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热作生产资源、繁荣边疆民族经济[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5.(3)

[6]李忠斌,文晓国.对民族旅游概念的再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2012.4(183)

第五篇:加强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具体开发路径,提出了几点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策略。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快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度,为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开发出最具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项目,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可行性策略

前言

目前,是我国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时期。而在我国旅游事业的众多旅游项目中,民俗特色旅游项目是当前最受广大旅游爱好者所追捧的。在一定程度上,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将会开启我国整体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篇章。那么,为了更好的利用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对其加以开发利用,把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变得更加具有旅游价值,更加能够满足广大旅游爱好者的现实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旅游事业的发展。

一、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具体开发路径

(一)集中化开发

对于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集中化开发路径来说,主要就是针对一处或者一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化开发。以此,来提高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效率,更好的整合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有效的把所开发的一处或者一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开发出来,让所有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都能够在一个集中的空间内相互融合。从而能够扩大所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民俗特色旅游爱好者参与其中。如我国目前的民俗主题文化园、民俗的陈列馆、民俗的文化村、民俗的博物馆等,都是采用集中化的开发路径,将一类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化开发,实现一类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

(二)生态系统化开发

所谓的生态系统开发路径,主要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予以保留,实行就地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是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与延续。如民族生态的博物馆、文化遗产观光园等,都属于采用生态系统化开发路径,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生活化开发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生活化开发路径,要以百姓的实际生活为主旨。要以尊重民俗文化客观的演变规律为前提,让众多的民俗文化爱好者能够走进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进行角色的互换,切身的体会民俗风情、民俗的特色文化。此类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是以那些生活方式蕴含着较为强烈民俗气息的地区为主。如民族的村寨、苗族的火枪部落、壮族村寨中的坝美村等。这些都是具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的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性上都有着强烈的民俗文化底蕴。因而,在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时,需要把握住这些特色的民俗村寨与村落,运用生活化开发路径,开发出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条。

二、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策略

(一)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

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来说,要想进一步加强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需要我国旅游事业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统筹协调规划,对整体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设计。从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我国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将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潜质充分的挖掘出来。同时,要站在全局的思想来观看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全局,制定长期的开发计划与方案。要在保护我国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其民俗文化价值开发出来,再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开发出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

(二)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之所以称之为特色。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穿着、饮食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那么,要想更好的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坚持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不要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偏离这一主题。在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各个民族所蕴含的特色民俗文化,将其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出来。同时,要围绕着特色的民俗文化,开发出相应的民俗特色文化项目,如民族友谊之林、民族之林等,将华夏文明进行层次化的展示。此外,也可以采用民俗文化表演等多种形式,突出民俗特色文化的主旨与内涵。从而不仅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还极大的弘扬了特色的民俗文化。

(三)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在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国的旅游事业可以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的影响力,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自然化、生活化开发。如近几年最火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在《爸爸去哪》电视节目中,每期都会涉及到一些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如《爸爸去哪5》,里面就涉及到了藏区民俗特色文化生活化的体验。自《爸爸去哪5》开播以来,藏区的民俗特色文化主题旅游项目迎来了旅游新热潮。因而,对于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来说,不仅要加强对线下的开发,还需要进行线上的开发,与电视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带动我国民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飞速发展,让我国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之路越走越宽。

结语

目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逐渐进入了广大旅游爱好者的视野。那么,为了给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提供最具特色的民俗特色旅游项目,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提供优质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项目,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蜗居宋思明人物分析下一篇:武汉园博园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