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隐性学分考核制度的形式和内容

2022-09-1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体制, 因其运行模式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符合灵活多样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导向, 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学分制是高等教育体系新兴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主要是以学生修完规定的学分作为学业完成情况的衡量标准。无论是教学改革初期的学年学分制, 还是发展比较健全的学分制, 学分的取得基本上是通过考试成绩是否合格来裁定的。当然, 在教育活动中,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它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相关技术和能力水平的一种方式, 发挥着评价、鉴别、考查、鉴定的作用[2]。但高校现行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局限、评价方法欠科学等弊端, 往往是以一张试卷定成败。这与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相矛盾, 因而建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考核制度势在必行[3,4,5]。不仅要从单一的封闭考试模式向多元开放式转变, 真正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而且要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每个层面去考核学生, 得以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如何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分制联系起来, 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而隐性学分的构建恰恰弥补了现有学分制体系的不足。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提出进一步优化隐性学分构建体系和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新思路。

1 隐性学分的基本特征

隐性学分, 又称素质学分, 区别于一般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分, 有的学校称之为“素质报告”成绩。从学分制构成来看, 除了必须要完成的学位课程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之外, 一种“额外”的学分考核手段对前两者做了补充和丰富, 是学校用来考核和界定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 隐性学分正是这种“额外”的评价手段。它更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人为本, 对比鲜明。很多学校在建立隐性学分体系时, 形式多种多样。但学分的给予和奖励实质上还是偏向于学生的技能, 停留在诸如发表科技论文、专利发明、比赛名次获得等这些肤浅的层面上。它应该更注重整体, 透析内在。高等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期的教育方式, 其对象是一群在性格上要求进一步塑造, 品德上要求进一步引导, 技能上要求进一步创新的群体。高等教育应该使他们获得健康的性格, 健全的人格, 能经受住各种挫折的顽强精神, 对社会对国家有着奉献精神和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创新理念。所以, 隐性学分考核内容应该在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到学生的性格塑造和品德操守方面去。

2 隐性学分考核内容

2.1 性格塑造

性格塑造是隐性学分考核最为关健的方面之一。高等教育是人生中的重要环节。从年龄上来说, 学生从不谙世事的中学阶段刚刚踏入成人的门槛, 性格和心理方面正处于塑造成形和调整阶段。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 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崭新的陌生的世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 心理素质的提高, 需要及时的鼓励和引导, 这个过程可能要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或更长。目前, 独生子女占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成分。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 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在生活, 在学习。进入以集体生活为特点的高校以后, 一切将发生变化, 做为集体的一分子, 如何与集体和谐相处, 与同学和谐相处, 与老师和谐相处, 可能需要对以前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彻底的颠覆。而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首先就得改变自己孤立封闭的性格, 走出自己, 夯实心理承受能力。

2.2 操守品德培养

操守品德培养, 即思想道德教育, 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观念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为道德等道德品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只有具备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是隐性学分考核的重点。然而道德素质教育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灌输来达到提高目的, 而是通过经常的总结和认识, 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和沉淀过程才能有所收效, 而且关键在于自身完善。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分的同时, 要进行道德思想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与专业知识相区别的文化修养, 如通过文学、历史、艺术、哲学、政治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 内化为对自身品味和价值取向的理解与追求, 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高尚的思想情操, 完美的文化品格, 健全的人格修养, 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才学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能力, 能够承受压力、勇于面对挑战, 才能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应付自如。

2.3 创新能力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动力。目前, 创新能力是各高校考核学生的重点, 手段多样, 方式各异[6,7]。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即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级各类科技竞赛, 如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能跨学科跨专业, 如学习电气专业的学生, 可以参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习与创新, 甚至可以将兴趣爱好渗入到工业造型设计或股票金融等专业中去——可能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隐性学分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在参加竞赛时拿到名次与否, 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 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主动性。而不只是为了赚取学分。

3 隐性学分考核方式

3.1 日常生活与学习行为考核

性格塑造和品德操守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节过程中。心态的起伏不定, 会表现在平时的言谈和交往中, 对于校园新环境和学校教育形式的适应与否, 也会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有时候看起来是一时冲动而做出的偏激行为, 其实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长期潜伏在心灵深处, 出现某种诱因才会暴发出来。网络或媒体上, 经常报道一些学生出现极端行为的事件, 我们在感到震惊之后, 仔细想想其实并不奇怪。这是性格不成熟, 操守不端正的一种自私的表现。在进行隐性学生考核时, 可以设立以系或班为单位的考核小组, 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日常学生和生活状态, 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不要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隐性学分应该奖而不罚。有极积的表现, 就会得到适当的学分奖励, 哪怕是一次爱心活动, 一次战胜挫折的心理斗争历程。而在学生出现哪怕是细微的心理动荡时, 要及时发现, 及时开导, 耐心教育。

3.2 局部与整体考核相结合

学分制考核是以期末考试或考查为主要依据, 这只能反应学生某个阶段取得成绩的一个小结, 一个局部。而所需要考查的内容远非如此。要充分考虑到平时成绩, 包括出勤率, 课常纪律, 作业态度等。既可以占总成绩一定的比例, 也可以做为隐性学分的一部分。学生在不同学期成绩的提高, 或者一直名列前茅, 或者有的学生一开始成绩很差, 但经过认真刻苦的努力, 成绩很快提高。或者有的学生考试虽然成绩不太理想, 却对创新课题或专业竞赛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能取的很好的成绩, 等等。这都是学生表现突出的体现, 应该作为隐性学分奖励的不同侧面。对于学生来说, 他的亮点有可能经常集中体现在局部, 但放眼全局, 依然能从他们身上发掘到很多闪光的东西, 奖励它, 认可它, 支持它。这样才能更利于大学生们的成长, 把他们的潜力发挥出来。

3.3 健全隐性学分考核制度

隐性学分考核制度, 做为学分制的补充, 以教学管理制度的形式建立和丰富起来。做到有针对性, 多元性, 灵活性, 公平性。针对性, 就是有明确的考核对象和层面;多元性, 说明考核内容多层次, 够丰富公平性, 指的是不打人情分, 要有原则, 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有利于学生对隐性学分制度的认可。提高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等教育学分制体系将趋于完善。作为学分制的补充, 隐性学分对高校学生的考核将越来越引起各高校的重视, 对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将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摘要:隐性学分是学分制体系的补充和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 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高校推行隐性学分考核的形式和手段虽然多种多样, 但是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提高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 分析隐性学分制考核的必要性, 探讨适合我国高等教育隐性学分制建设的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隐性学分,考核,充实,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姜福刚, 张金庆.学分制改革与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1) .

[2] 林永希, 杜杰.陶行知的考试观及其对高考试改革的现实关照[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 .

[3] 刘亚超, 赵洪亮, 宫丽.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

[4] 张礼达, 尹德志, 刘静.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 .

[5] 殷为民, 蒋晓虹, 郑蕾.学分制管理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行为的影响[J].高教论坛, 2006 (6) .

[6] 杨培森.深化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4, (2) .

[7] 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1) :2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动产测量中的实践应用下一篇:浅谈桥梁桩基病害的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