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交际的饮食文化论文

2022-04-2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以跨文化交际的饮食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全球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为时代特征的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国民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依据跨文化交际理论,界定了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围绕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提出了课程目标,设计原则和课程内容,并提出了适用于社区居民的立体课程实施方法。

以跨文化交际的饮食文化论文 篇1:

跨文化交际与高校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摘要跨文化交际作为高校德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对提升学生除语言知识外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中德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中正确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包容性,用客观视角分析交际行为的差异,从而指导其在日后交际场景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能力 高校德语教学 文化差异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College German Teaching

LI Xiyi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隨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越来越紧密的连接,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无论是学术、日常旅行还是商务合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随着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交流的增加,学外语、会外语的人也不断增加。外语课堂中更多的是将学习重点放在语言层面,也会结合文化因素进行讲授。

1定义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就是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行为。课程的出发点和目标即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增加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建立合适的交际方式。文化因素的准确定位与导入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正确实现性至关重要。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立于德语专业课程的高年级阶段,不同于国情与文化课程。

1.1文化

学术范围内对于文化的概念有超过150多种解释,汉语和德语字典都对文化进行了定义。《新华字典》从广义和狭义对文化进行区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文化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有民族特性,也是意识形态的体现,并作用于社会。这和德语中的部分文化定义所对应。通过表1中汉语和德语文化概念的对比,其关系用图1表示,即德语中的“文化”除了汉语中我们所熟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以及知识能力外,还有“开垦”“栽培”与“种植”的含义。跨文化交际所研究的对象即为两个语言定义中的重叠部分。

接触跨文化交际前,学生往往对于“文化”概念的认知为文明,物质财富如物质遗产、精神财富如“饮食文化”“节日传统”“社交礼仪”“高校制度”等国情文化课上所包含的内容。这更偏向汉语中的广义定义。而狭义的、由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的文化定义则有陌生,即德语中“Wert”相对应的文化范围。前者也由社会与群体影响而来,但基本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可称之为“静态”文化。后者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变化,两国因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而不同,甚至同一文化概念在本国内的不同阶段也不同,可称之为“动态”文化。

Hofstede在其理论中将文化区分为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指精神财富如教育、艺术与文学,第二层指含第一层在内、又包含基本日常文明、风俗习惯的现象(如饮食、情感表达、社交方式等)总合,也与这一理念相符合。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对于文化定义的区分与范围的限定是第一步,也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到课程重点,准确定位核心内容,而不是在提及“跨文化交际”时依然只想到两国的不同饮食及日常文化。

1.2跨文化交际

交际的实现包含语言与非语言层面。两者看似分离开来,却又紧紧相扣。Schulz von Thuns指出,交际是从信息发出者(Sender)将信息(Nachricht)传送给接收者(Empf nger)的过程。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关系的不同、所占角度不同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比如一位教师走入教室后看到没有擦的黑板,会说“黑板没有擦”。这时可能会有同学上去擦黑板。虽然老师并没有直接说出“请同学擦黑板”,但由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有的同学会从关系层面听出言语的“话外之意”。也许这位老师这堂课并不使用黑板,也不在意黑板是否已经擦干净,而仅仅只是陈述一下事实。又或者老师确实想用“话外之音”来凸显师生间的关系并期待学生获取后行动。但如果是后者,而学生作为信息接收者却仅仅听出了“事实”,那就会产生误解、矛盾及不满。所以在交际实现的过程中,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所处的位置及二者关系会影响着信息的传达效果。尤其是男女思维的差异会导致沟通的误会发生,因为二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立场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一点在情侣关系中的沟通中显得更为明显。情侣中男性的表达往往更趋于事物或问题的客观陈述层面,而女性则多从二人情感关系切入,弱化客观陈述,锐化“弦外之音”,所以往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继而引发误解和争吵。

无论是德国还是中国,都会有相似沟通不畅而导致的沟通问题。无论是语言相同甚至所处境遇不同;在国际交流中也会发生误解,后者即为跨文化交际。

弱化或减少交际中的误解或由误解带来的争吵需要注意对于副语言因素的运用,如音调、音量、语气词感叹词。这些辅助语言因素的要素对成功的交际有辅助作用。如命令的传达不可以用聊天的商讨语气,同样,随着经济发展、媒体的飞速运行,有很大一个群体更加倾向于网络聊天,形式多为打字。如果不辅助以颜文字、表情包、语气词,文字信息则仅限于事实层面,而信息接收者又恰好更多从关系层面解读信息内容,对于接收者来说则会过于严肃,交际难免会产生一定障碍或误解。

非语言信息如手势、表情、肢体语言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美国的ok手势代表可以、行、好,而在西班牙却是带有侮辱性的;中国人之间的身体距离和德国相比也更近,德国人交际时的身体距离为一臂长,而中国人则往往要更近些。

如果两方在交际时不了解,德国人会感觉中国人离得较劲而产生不适感,进而向后退,而这一动作可能会被解读为有意拉开距离、不愿深入交往、距离疏远,这时在交际双方中会产生心理认知和定位,两者的交际行为与效果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德非语言因素异同的区分与积累也尤为重要。除了多看、多了解多积累以外,也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差异,从而加深对非语言因素使用的重要性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使用情景教学或模拟场景练习,让学生从仿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获取。这种练习对于学生的难度也较小,因为学生更加需要注意的是除语法、词汇外的因素,难度更小,学生们的参与度更高;由于亲身模拟而产生的切身体会也会让学生的认知更深刻,从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与准确认知度。教师可以在课程初期设置跨文化交际接触场景,如不同文化间的首次见面情景。教师可收集或设置不同文化间的见面模式,其中有和学生们固有认知吻合的握手、拥抱,也可以有拍头、拍肩等日常常见但不代表见面打招呼的行为,同时也需要有与学生已有礼貌行为完全相反或不在见面场景范围内的行为模式,如一言不发的沉默、过于亲密的肢体触碰等。场景模拟一方面是对于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行为模式有所了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异文化的差异敏感性。

2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看待差异的客观性,对于跨文化交际场景中所出现的行为或思维异同进行对比归纳,也对产生的交际不成功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的行为模式,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相关概念有所区分却又紧密相连。在学生接触相关理论前,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的呈现往往会将原因回归于“文化的不同”,进而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不同。而跨文化交际课堂的目标则是深入了解具体的差异,并可以用客观的角度看待差异性。每一种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形成都与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进程密切相关,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学习也是对两个文化群体的全方面深入了解,所以在课堂中,实例的运用尤为重要。

学生虽对本国的文化现象与行为模式已有较深刻的了解,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除了明确并加深学生对于研究范围的准确认知外,跨文化交际还包含思维定式与偏见、文化维度、文化休克等学术理论。学生在明确学术理论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用其指导文化对比、分析文化差异。

2.1场景模拟

场景模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環节,学生可以从亲身实践中加深对差异敏感性的认知。对于短时效、少语言的场景,由学生进行模拟的效果会好于将其作为案例直接进行分析,比如不同文化间的初见及碰撞。场景模拟对于代表异文化的学生有更高要求,教师需强调,在场景模拟时学生要跳出已有的文化行为模式,从而更加真实还原文化碰撞中所会出现的问题,进而辅助师生用客观的角度结合理论进行文化差异分析。如初见场面中,代表中方的学生通过“握手”传达礼节。其他文化中的见面礼节中,对于拥抱、握手等已在这个同学现实认知中的行为模式,双方的和谐度更高;而对于亲吻、沉默等行为模式,代表中方的同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拒和不解。与此同时,由于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知握手这一行为模式,所以代表外方的同学会更容易预见文化碰撞时产生的差异,而中方同学则不然。已有的本国文化更加容易运用。这说明在其他模拟场景中,需要尽可能跳出已有思维模式,才能使认知更加客观、印象更加深刻。

2.2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可以用不同话题或主要围绕某一理论进行展开。如对于中德两国不同的称谓现象可以从文化维度中权力距离进行展开;对于中西方碰撞这本书中所出现的对比插画可从“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与“中国人眼中的德国人”角度出发,作为思维定式与偏见的切入点;甚至是当下的事实新闻,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通过两国不同应对措施与相关举措也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进行分析,而德国的政策颁布与落实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又与其典型的规避不确定性这一维度不可分割。如果不从某一话题展开,而从理论层面进行案例整合,那么权力距离也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中德学生与教师沟通方式差异性等案例展开。再次,跨文化交际理论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同一个案例可以从多个理论维度去分析,比如对于中德两国签订合作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来说,既可以从高低语境进行分析,也可以反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差异性。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正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全方位认知中德思维模式与行为差异,在日后的不同交际场合中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来分析差异性,从而指导交际方式、更顺利的达到交际目的、有良好的交际效果。

2.3真实的交际场景

除了由学生自己进行场景模拟、分析已有案例外,最直接、真实性最高的是直接与德国人进行接触或观察实际交际过程。高校学生的学习相对更加自主,对于信息的选择判断也有自己的标准,所以教师和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作为保障。不亲身经历的实践往往在认知程度上和实践经历有差异。同时外籍教师或友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交际场景的设置或准备,继而让学生更加直观、真实的进入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对接的场景中。对发生中的交际过程进行观察与分析不能忽略上文所提及的非语言信息,即对于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与言语信息的结合。影视作品或小片段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在文化融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相关主题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除作品中直接表现中德双方差异或由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冲突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于德德间或德国人与外国人的交际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导下的观察分析,进而联系到中国相关或相似情况中的异同点,由此对比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差异,进而提供思维的转换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提升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以在日后的具体场合如日常交际、商务谈判中有客观理智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归类问题、只评判对错。

参考文献

[1]Kai Bartel, Thomas Kempa,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interkulturelles Management.商务印书馆,2016.

[2]侯继红.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导入.合肥学院学报, 2004.11.21(4).

[3]杜蘅.跨文化交际与德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中州大学学报, 2010.4.27(2).

[4]曲晰.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德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

[5]巫莉丽.跨文化研究入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11.

作者:李浠铱

以跨文化交际的饮食文化论文 篇2:

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在全球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为时代特征的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国民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依据跨文化交际理论,界定了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围绕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提出了课程目标,设计原则和课程内容,并提出了适用于社区居民的立体课程实施方法。

【关键词】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设置

【收稿日期】2014-09-16

【基金项目】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行动研究”,编号为AKA1251001

【作者简介】林群(1972—),女,山东费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邹蓉(1977—),女,江西南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李雪晓(1976—),女,河南巩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其深度和广度已超越历史上任何时期,不同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重要选题。中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李宇明,2010),“国际型国家”意味着人们更广泛地对外交往,深入地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商贸旅游、出国留学,提供外语服务甚至使用外语生活,跨文化交际已经逐步进入到了生活领域。而且,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国民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国民关键能力的组成部分(鲁子问,2012)。经合组织提出的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的三项关键能力之一就是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恰当相处、合作、团队协作、管理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意识和指导居民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众多的研究多是从学术角度对高校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研究,而从课程设置角度,关注国际化背景下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方面的研究都是有所欠缺的。

一、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了跨文化和交际能力两个层面的含义。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文化主要涉及不同社团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标准等。黄志成、魏晓明(2007)指出跨文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指的是文化团体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对话交流和相互尊重。

强调在教育中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交际能力概念最早由Hymes(1972)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即在文化上的可行性,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现实性。

笔者就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如下界定:指在日常生活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与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和谐相处、有效沟通、平等合作的能力,其中包括为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基本的国际认知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接受与包容能力、完成日常交际所必需的基本语言交际能力和运用跨文化交际技巧的实践能力。

二、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  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区居民的国际视野(即具备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态度和思想观念)、增强社区居民的国际认知能力(即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情感能力(即交际和适应性),使社区居民通晓基本的国际规则,从而实现与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

针对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

(1)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知识,包括本国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建立全球视野。

(2)培养社区居民对不同文化和个人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

(3)增强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学会用跨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社区居民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5)提高社区居民应对冲突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

三、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  课程设置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介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引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决定教学的重点。要实施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系统工程,真正实现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就必须从课程设置入手。

袁振国(2004)指出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课程设置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设置主要是在制订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相应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和学年等,以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社区居民跨文化能力培养而言,在课程设置中应坚持目标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原则。

目标性原则。即在设置课程时根据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结合各社区特点,将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据此设置课程。当然,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其课程设置也应有所区别。

实用性原则。即所设置课程需要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不需要过于高深的理论,毕竟社区居民在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学习基础等方面与在校学生皆然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结合居民的水平与需求。

趣味性原则。即课程内容安排上,应当生动活泼,以此来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

实践性原则。即所设置课程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将理论知识和语言知识转化运用于实际的桥梁。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各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精华,能够供他国学习和借鉴。要客观了解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尊重中外文化差异,学会欣赏外国文化中的精华,能够鉴别不同文化差异的根源。要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既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外国人士交流和沟通,友好和谐共处。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语言能力。第二层次,是能够正确地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第三层次,是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应付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由此看来,课程应主要包括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重点在后面两个层次):(见表1)

表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三个层次

课程类型课程目的课程内容

语言技能类课程群  建构相关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汉语/外语文化知识,外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翻译、文学等知识

中外文化比较课程群 旨在介绍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重视文化差异性并引导社区居民进行不同层次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对比介绍

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旨在提高社区居民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应付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与实际交往相关的一些礼仪、技巧等内容

(一)语言技能类课程群

由于社区居民的外语基础和学习需求不同,整齐划一的培训目标很难适应社区环境下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内在需求,难以激发不同居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设置课程时,需要兼顾社区居民涵盖少年到老年的年龄结构;初级到高级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个人发展和个人兴趣;不同需求的各家庭成员及个人不同的外语基础等因素,可选用类似走遍美国等教材,有故事的延续性,同时又兼顾语言特点的课程。

(二)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群

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群从三个方面去考虑,即基本精神、风俗礼仪和高级文化形态。(见表2)

表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之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群

分类主题内  容

基本精神

人与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与信奉物我二分的西方哲学,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人与社会崇尚群己合一的中国文化与信奉人我二分的西方文化,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人与自身崇尚身心合一的中国文化与信奉灵肉二分的西方文化,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风俗礼仪

饮食文化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婚俗文化介绍中西方婚俗文化的差异

服饰文化介绍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节日习俗介绍中西方节日习俗的差异

高级文化

语言文化从语言性质、语言特征、语言结构、修辞特点和语句结构方面介绍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政治文化从政治思维、政治制度、政治人格、政治学术方面介绍中西政治文化

法律文化从价值取向、法理观念、法理精神、法理本位、法律属性、法理信仰方面介绍中西法律文化

宗教文化从宗教教主、宗教内容、宗教心理和宗教伦理方面介绍中西宗教文化

建筑文化从建筑形制、建筑审美方面介绍中西建筑文化

科教文化从知识价值、认识途径和教育制度方面介绍中西科教文化

文学从文学源头、文学起源、文学特征、文学审美方面介绍中西文化

艺术从审美理想、艺术特征、艺术目标、艺术风格方面介绍中西艺术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跨文化交际课程群侧重于交际技能。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交际技能和非语言交际技能。(见表3)

五、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实施  由于社区背景不同、学习者年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等因素皆有不同,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实施是根本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办学力量就可以完成的,也不可能照搬学校教学的方式,必须有其自身特色的实施方式和教学方式。

表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之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分 类主 题内  容

语言交际技能

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技能

日常交往礼仪  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跨文化交际的日常语言应用策略(打招呼、问候、称谓、致谢、夸奖、告别语等);幽默的语言艺术

旅游接待礼仪  旅游接待礼仪中的服务语言分类及运用艺术

商务与政务语言交际技能

接待礼仪商务与政务接待礼仪中的语言应用(介绍、称呼、寒暄、宴请等)

会见会谈礼仪  涉外工作中的语言交际技能

电话礼仪外交中的电话礼仪常识

谈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涉外政务谈判原则

国际会议发言  演讲的语言艺术

语用失误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非语言交际技能

身体语言交际技能

身势语言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体态语的特征

表情语言表情符号的表意特征与非语言功能

副语言副语言的交际功能

仪容仪表服装服饰、姿态礼仪、妆容礼仪

环境语言交际技能

时间与空间   时间观念的文化差异;国际交往中的空间与距离观念

座次礼仪会议场合、公共场合、商务场合、宴会场合地位的标志和就座的规则

宴请礼仪各国餐饮礼仪常识;国际商务餐饮礼仪;政务餐饮礼仪;餐桌上的酒文化

符号语言交际技能

文字符号国际交往中文字的正确使用(信函、请柬、合同等);网络环境下文字符号的应用

艺术符号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符号在国际交往中的功能

礼物符号国际交往中礼品赠送规则与礼仪

宗教符号宗教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特殊宗教礼仪

性别符号性别差异对国际交往的影响

礼仪禁忌世界各国礼仪禁忌

(一)多方位资源开发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要善于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1政策资源

社区教育在我国的推行,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命令的推动,因此要借助政府政策资源的力量,积极促进政府就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注入大量的资金,引导和规范该课程的实施。

2人力资源

社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他们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使用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要充分发掘社区居民中各行各业的专家,比如律师、建筑师、宗教界人士等,或是来自各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有跨文化交往经验的志愿者,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社区教育课程服务。

3社区本土教材

专家学者开发的通用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知识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反映不同社区、不同居民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可能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应发挥各街道、镇社区学校和教师乃至社区居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

4网络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是社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志。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中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学习、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的需要,也应当充分利用、整合、发展网络教育资源,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5教育设施资源

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对社区教育中的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进行实践与探索。以社区居民为受众的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区域内众多的文化资源,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剧团、大学校园、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单位,甚至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完成。具体实施方法可以采用讲座、阅读、实践等方式。其中阅读课程以列出经典阅读书目、组织阅读讨论小组等环节实现。实践课程以参观各类博物馆、游览古典园林、观看国粹演出剧目、参与传统技艺重现活动等项目实现。

(二)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社区居民有别于学校的学生,在年龄、学习动机、文化程度、学习时间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教学手段也必须灵活多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笔者认为课程的实施一定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式、讨论式或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需要采用立体互动教学方法。即课内互动、课外互动、网络互动。

1课内互动

在社区教育中,一言堂的形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所教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还善于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维,促进社区居民关注典型案例所涉及的文化问题,以培养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可以采用专题讨论互动、辩论互动等形式。

2课外互动

跨文化交际课程本身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带领社区居民,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进行学习,是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如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的国际交流活动,到涉外单位进行参观,观看电影、展览等。

3网络互动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进行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恰好可以解决社区居民因生活习惯、工作性质不同而带来的学习时间不同的问题。而且社区居民的学习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完全是一种自主学习,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多样性需求。网络互动方法可采用依托社交平台建立学习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与跨文化交际学习相关网站,鼓励学员寻找相关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社区,如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为居民答疑解惑,与居民线上互动进行讨论等。

六、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国民关键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应当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关课程设置将语言、文化、交际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公民的软实力的提升,积极塑造我们大国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3—78.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何高大.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58—61.

[4]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33):2—8.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6]鲁子问.国民外宣:国民跨文化能力促进国家形象建设的有效路径[J].学习论坛,2012,(5):4—53.

[7]潘崇堃.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4):82—85.

[8]孙倚娜,顾卫星.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J].外语研究,2009,(114):60—62.

[9]王小凤.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43—45.

[10]卫岭.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2):118—123.

[11]谢美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刍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58—60.

[12]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9.

[13]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43.

[14]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15]张巨武.国际化大都市视域下市民外语素质提升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5—119.

[16]郑占过.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微观层次[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7—30.

[17]周子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三维互动探索[J].职业时空,2011,(2):96—97.

The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fo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Citizens

LIN Qun, ZOU Rong, LI Xue-xiao(Chaoyang District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 Beijing 100013, China)

【Key words】citize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编辑/赵晓东)

作者:林群 邹蓉 李雪晓

以跨文化交际的饮食文化论文 篇3:

公共英语课堂中的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

[摘 要] 国际性合作项目的增加,使市场对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从认知层面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现了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存在的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跨文化学习意识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提升公共英语课堂中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关 键 词] 公共英语课堂;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明确要求高校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公共英语课堂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该从认知层面开始,除了掌握一般的知识,还需要使大学生对目的国的特定文化知识以及目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仅仅停留在语言教育上,没有进行文化教育,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违反特殊文化规则比出现发音语法的错误更让人难以接受。因此在公共英语课堂中,如何提高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一、社会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文化广泛了解,引导大学生对不同区域或国家的社会人文文化的特点,使大学生从思想层面及心理层面感受不同社会文化的特征。在公共英语课堂中,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仅要进行语言方面的培养,还必须进行文化方面的培养。语言是一个以文化为依存系统,其中包含承载着明确民族文化信息和隐含着深层文化信息的文化词汇。对于相同的文字符号或语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也不相同,对本国及目标国家的语言文化了解越详细、越透彻,辨别词语的语义指代的能力就愈强。文化,是交际的基础,文化制约社会语言行为,人们的交际风格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交际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会明确的体现在交际行为及语言上。文化知识通过语言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规范、信仰、价值体系等各方面的不同,均影响语言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须掌握目的国家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国家社会环境背景。在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过程中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相互促进和作用。因此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二、公共英语课堂中对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文化内容导入不足

目前,英语虽然为通用语言,但是在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仅仅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須掌握目的国的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在交际过程中,不至于因文化禁忌冒犯别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在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科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不同,从而导致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也不同。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如果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不注重这些文化的介入,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会出现尴尬的局面。目前我国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只注重语法、词汇、语句等语言习得内容的教授,但是在文化习得内容方面教学不足,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背景、文化词汇等方面的教授,这必定会对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认知不足。

(二)教学模式落后

在公共英语课堂中,教师教授方式落后,对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利用不充分。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进行英语词汇、语法等语言方面知识的灌输,只注重英语考试的成绩和各种过级考试的结果。大部分学校目前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落后,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即使用到也只是将所要讲授的内容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公共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语言知识,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跨文化意识不高

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在公共英语课堂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虽然在大学或高职英语教学中已经明确地给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英语词语、语法等的传授,没有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英语文化知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学生受教师影响,只学习基础性的内容,对文化背景了解不足。

(四)学生认识不足,学习意识不高

在公共英语课堂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由于所处社会环境、教学环境的原因,大学生对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意识不足,仅仅是为了考试、过级、考证等原因学习英语,仅仅停留在语言习得方面,没有意识到学习西方的文化背景及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缺乏跨文化交流敏感性。虽然学生英语应试能力会提高,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却停滞不前。

三、公共英语课堂中提升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合理选取教材,注重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结合

在公共英语课堂中,教材主要起到承载教学内容、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安排的作用,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的使用可以使教师克服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教材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其内容的选择必须合理慎重。第一,从教学目标方面考虑,外语教材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第二,教材内容不仅要包含语法、句式等语言习得内容,也要包含本国及目标国家的文化知识,将自身及其他国家的特殊文化知识作为教材的重要内容,且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第三,教师在教材应用上,不应只选用静态教材,可以应用网络多媒体上的影像、音乐等作为教学材料。建设立体化外语教材,在认知层面从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两方面结合。

(二)外语师资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质量提高和教育改革的关键,外语师资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增强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识。首先,可以对教师进行跨文化英语教学培训,将提升文化意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语言实践培训课程。其次,可以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和体验活动。如为教师提供出国学习或交流的机会,通过与他国学者交流,学习国外的公共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理论,通过与当地人交流,进行相关的教育、经济、饮食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教师开展国际合作,组织教师与其他文化国家教师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合作。另外,可以建立跨文化校本教研活动,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文化知识、教学经验等讲解或搭建教师之间网络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交流平台,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寻找所需资源,若自身教学成绩优异,还可以将自身教学心得分享给广大教师。

(三)改变教学方式

积极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公共英语课堂中的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教授内容以现代手段表达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引进电影、音乐以及关于西方国家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阅读资料,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认知。再次,创建情景教学。在课堂学习中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况,辅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氛围中学习英语,使学生产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最后,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内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进行国际交流活动,引进国外学生来校学习,本校大学生在与国外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交际国家的文化和习惯,从而增强自己对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学校也可以举办丰富的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渗透教学的方式提高公共英语课堂中的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总结

为提高公共英语课堂中的大学生认知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应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合理选择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改变教学方式,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Kim,Y.Y. 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3]张雪莉.中外合作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

作者:李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岩石力学专业中采矿工程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审计与建设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