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经典诵读

2022-07-04

第一篇:传承中华经典诵读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

我校《弟子规》朗诵比赛落下帷幕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营造积极向上、高雅清新、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为了进一步掀起《弟子规》学习热潮,检验《弟子规》学习成果,4月28日晚,我校教务处、教研室、团委和语文教研组联合举行了

一、二年级《弟子规》朗诵比赛决赛。

本次比赛活动前后长达一个月,全校共有三十八个班的学生参加了比赛,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初赛由各班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然后选出优秀人选参加全校的复赛,复赛后又选拔了二十三名优秀选手参加决赛。决赛中,朗诵比赛精彩纷呈,选手们用饱满真挚的情感,铿锵有力的声调诵读中华经典,演绎传统美文,配之音乐、画面,以朗诵、表演等形式,或娓娓道来、或款款深情、或激情四溢将经典诗文的意蕴全方位展示出来,让观众们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感受中华千年文字的力量。伴随琅琅诵读声,现场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经过层层角逐,最后C349梁金慎、C341龙丹姣同学以其舒缓自如的朗诵分别荣获第一名和第二名,

按照规程,本次比赛节选了《弟子规》中的《总序》、《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几部分作为诵读范围。据了解,《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是儒家经典中最为朗朗上口的作品之一,它传承三百年,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是古代读书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操守。“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浸润人生”。我校组织本次《弟子规》诵读比赛,旨在积极引导学生、教师认真学习和背诵《弟子规》,宣扬“孝、悌、谨、信、爱、仁”等传统美德,理解在不同场合中待人接物时应该恪守的相关规范,使学生真正做到自立,学会自我约束,真正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这次《弟子规》朗诵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教育内容,而且对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第二篇:诵读中华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

——武安职教中心隆重举行2015年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精神,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武安市职教中心于12月3日下午隆重举行了主题为“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共青团武安市委书记郝晓敏、武安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魁林等领导在百忙之中到现场观看比赛,与全校师生共同品味了一场精美的国学盛宴。

赛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冀彦军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号召同学们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来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开启智慧的目的,让经典诵读成为同学们立身成长的文化基石。比赛在《木兰辞》的军歌号角中拉开帷幕。整场比赛形式多样,有个人朗诵、两人对诵、小组诵读、集体诵读、情景剧表演等,让人耳目一新。来自七个教学部的17个节目在比赛中都展现出不同的风采:综合部的《弟子规》采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懂得了如何做人;财会部教师朗诵的《邯郸!邯郸!》大气磅礴,使人深深地体会到邯郸——“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魅力所在;装备部师生同台表演的《跪羊图》,配以感人的沙画视频,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感恩父母,引起了所有师生的共鸣;机电部学生吟诵的《将进酒》,把诗人李白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文艺部师生同台演绎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经典诗词《长歌浩叹诵伟人》,更是把整场比赛推向高潮。比赛结束后,武安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魁林作了重要讲话,希望武安市职教中心以此次活动为契机,

1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中去。通过经典诵读,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净化了学生的灵魂,全校上下逐步形成了“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的良好态势。我们坚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会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博学、修身、尚德、多思”的深厚校园文化氛围,让我们的职教校园越来越有魅力,让我们工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更加和谐美好。

第三篇: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经典诗文诵读初探

[内容提要]: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经历了一个蓦然醒悟,制定目标;认定目标,引导激趣;学生认可,兴趣盎然;运用自如,会诵会吟的过程,就像一棵树的成长经历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经典诗文的诵读,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兴趣运用民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几乎每天早自修,你都可以听到我们班同学诗歌朗诵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成为我班同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周一考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其实还有个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呢!

一、萌芽:蓦然醒悟,制定目标

去年,到衢州鹿鸣小学观摩古诗文诵读成果,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朗诵;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发言,入情入理的独到理解,中国古诗文的底蕴这一含糊的概念刹那间清晰起来,可吟可诵,可歌可舞,而我们平时上的白话文又怎能相提并论呢?她应该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回到学校,我就寻找资源,制定诵读方案,决定先从唐诗开始,因为我们的学生每人手上都有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收集的大部分是唐诗,而且每首诗都附着两首配读诗,如果能掌握起来,那就有两百多首呢。《游子吟》、《滁州西涧》、《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芙蓉楼送辛渐》、《出塞》 、《山居秋暝》、 《鸟鸣涧》、《凉州词》、《长歌行》、《七步诗》、《墨梅》、《竹石》、《石灰吟》、《示儿》„„经典古诗应有尽有。这些诗歌,孩子们有五分之一以上会背诵,一个学期下来背完应该没问题。当时我教的是四年级。

第二学期,在巩固唐诗的基础上接触宋词、元曲,主要曲目安排《江南春》(波渺渺)、《长相思》(吴山青)、《苏幕遮 》(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鱼霖铃》(寒蝉凄切)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 (大江东去浪淘尽)、《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 鹊桥仙》(纤云弄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学期,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可以有所接触。 到第四个学期,背诵的重点就是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篇幅不是太长的可以整篇背诵,篇幅很长的著作中选一部分相对浅显的文章。像《大学》、《中庸》、《论语》都可以分章节进行背诵全文。

第五、六学期重点背诵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对于五经的诵读,要求与四书类似,有选择性地进行,如果从三年级开始,时间安排可以更从容,内容可以更丰富。 利用每个假期诵读适量的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等。

二、长叶:认定目标,引导激趣

在实验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的中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1)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第三步:展读用法。即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每日一诗”栏目,有系列地每周刊出一首古诗,作为重点赏析,教师稍作点拨、引导,让学生欣赏诵读,自悟其意,自得其乐。

(3)引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 。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考查,同学作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4)摘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自修 “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二是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背古诗、检查背诵情况。后来又尽量寓教于乐,让活动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保证学生有时间大量诵读,又不增加学生负担。

当时,正是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一边复习准备应考,一边安排孩子们每天早自修抽五分钟时间读一首古诗,读熟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含义,然后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在语文之前安排三分钟进行背诵比赛。

孩子们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多同学读两三次就会背了,慢的同学也只需五六遍,每天利用点边边角角的时间就足够了。再加上孩子们四年多来的积累,不到一

个月,期末考试过后进行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最多的能背诵120首,最少的能背30来首(弱智除外),平均能背60首古诗,在限定5分钟时间内,最快、最熟练的学生能背30首。有同学兴趣很浓,竟然挑战自我,甚至能把《春江花月夜》、《木兰诗》、《将进酒》这样难理解的长诗流利地背下来。接着又在班队课上组织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不难。自创“化整为零”、“分时段背诵”、“根据现代音乐填词法”、“竞背法”等方法,各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自己探究最适合的方法,自得其乐乐无穷。总之,交流时,一个个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交流后,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三、开花:学生认可,兴趣盎然

真正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兴致很高的是这个学期开学初。记得寒假前,我布置孩子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上学期学了《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后,老师补充的许多相关知识令孩子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了对三国人物、三国故事的极大兴趣.寒假作业检查时发现,有80%的学生认真看了至少一部小说。布置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 》(北国风光)巩固率更是达到了100%,另有35人,在老师布置以外,自己背诵了很多诗词,有背岳飞的《满江红》,有背白居易的《琵琶行 》,当然更多的同学背诵简单的绝句律诗。

今年开学,一时忙得忘记古诗词积累了,马上有学生提醒,胡望珩同学告诉我:“我读诗歌,慢慢地就有味儿了,好像有种找到依托的感觉,一天不背,倒是闷得慌。”胡琦同学也悄悄地对我说:“徐老师,如果哪一天,我没背诗就上床,也会睡不着,非得起来完成这一任务才踏实。”面对如此高昂的兴趣,我临时改变计划,马上拿出《三字经》来,因为开学初孩子们多少带着点假日综合症,正好可以借助这其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收收心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叫,性乃迁„„”一边背诵,一边请知识丰富的同学在活动课上讲有关的故事,诸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不消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背下《三字经 》,渐渐地,班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不动就翻脸吵架的现象慢慢减少了,以至于都见不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看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新契机,那天,我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正在一边跳绳,一边唱歌。对,把唱歌改成背经典诗文不是一举两得,寓教于乐了吗?进一步我想到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单调乏味,时间又经常被挤走,完全没有我们那一代孩子那么尽情开心。于是,我决定带孩子玩起传统游戏,像跳皮筋、击鼓传花、跳绳、造房子、玩陀螺、滚铁环等等,一边玩游戏一边轮流背诵,活动课上就出现了新景观:

跳皮筋的孩子不再唱:“马兰开花二十一„„”,取而代之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击鼓传花时“不幸”被传上的同学再也不必为自己表演不了好节目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信守拈来就是诗词呀,什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背得气势磅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诵出了迷惑后的顿悟。于是乎,孩子们乐也乐了,学也学了,传统的变成新鲜的,新鲜的激起新兴趣。传统游戏、传统文学都得到继承发扬。

四、结果:运用自如,会诵会吟

一年多的古诗文诵读,使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古诗词运用自如。徐毅男在《观元宵烟花》中就以“‘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夫鼓吹闹春风’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周韵豪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 》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的,你或许想像不到“幽幽春水向东流,深处桃花半瓣羞。细雨绵绵春泥润,百花争艳何时休?”这样的诗句出自我们班胡望珩同学的《咏春》;你或许也很难相信我们班的薛浩松同学因为从小跟随军人父亲一起长大而《述志》“从小立志入国防,身佩甲胄守边防。参军杀敌意为何?不为名利为安邦。”多么可敬的志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 。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同化。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相信,至少能背诵经典诗文的孩子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民族的后代,无论何时他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的心中永远会有祖国和人民,他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会有一个归属感。这条路,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04

[2]《宋词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03

[3]《诵读经典古诗文,传承中华文明薪火》张友忍2004.07

[4]《要强化母语教育》顾黄初《小学语文 》2007.03

[5]《语传千载 深情映古今》 李静 《小学语文 》2007.03

第四篇: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

—小学经典古诗咏诵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新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重视对古诗文的教学,以古诗文为载体进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因此,鼓励学生在平时大量诵读古诗文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习惯多样化想象生活

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传统的诗教教学。古诗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重视古诗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或慷慨激昂或萧瑟悲凉的佳句时,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

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在小学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我在此文中仅就诗歌教学中的诵读策略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与体会。

一、重视读诗习惯的培养。

众所周知教好语文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古诗来就轻松了。“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的习惯,”因此要正确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培养学诵读古诗文的习惯。孩子们愿意读诗,但大多数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错态百出,在诵读数量和质量上也达不到要求,一般的孩子仅仅只会背诵所学课文中的古诗,远远打不到课标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好的诵读习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比如给黑板一角留下一小块地方专门写上诗歌,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逐步由初读到自己背诵再到教师逐一检查所要求背诵的诗文等程序进行,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诗氛围,同学们无论在课外活动、睡觉前、饭后,还是放学路上都在朗诵经典的古诗名句。对在班内,在家里读得好的学生随时给予表扬和不同方式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相互竞争的积极性。另外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从而养成良好的读经习惯。

二、多样化诵读,激发诵读兴趣。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如何让学生乐读古诗?让学生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古诗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呢?诵读方法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才能引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儿童的天性好动,属形象思维,喜欢游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学生必然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读诗也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寓教与乐。如采用集体读,单人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轮读,动作表演读等形式。读诗时不时地给孩子竖起大拇指,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给读得好的小组个人适当奖励等等。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除此之外,教师积极大胆地把“配乐诵读”、“按节拍拍手读”、“抽卡片卡“摸彩”、“奇妙口袋,”诗歌朗诵会”等儿童喜爱的方式融入到读诗活动中,让儿童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使学生在欢快活泼的气愤中,迅速达到背熟古诗,增添乐趣和动力。

三、想象诵读,渐入诗境。

诗歌言简意赅,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包含了古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古人的思想感情,学生一般表面上的诵读,根本无法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意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丰富的想像使思维变得活跃和丰富起来。而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如教《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力这诗句,我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其似乎身临其境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喷涌而出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而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后,进行想象,脑海里闪现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的大自然意境,从而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触景生情,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让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使学生在想象中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达到学习古诗的目的。

四、贴近生活,感受诗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时还不能够理解一些经典诗文所描述的景物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等内容。学习古诗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于生活,善于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深入浅出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如何才能让古诗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呢?我会结合周围生活的环境,以及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观察,亲身感受,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学习古诗《咏柳》时,我结合春天柳树发芽时进行这首诗文的咏诵活动,首先我组织学生观察柳树发芽吐叶景象,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等孩子有了感性经验后,再充满感情地学习咏诵出这首诗,这样己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使学生一下子就融入了春天的情景中,体会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了他们审美能力。此外,我结合所教古诗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到郊外、去田野、树林、公园,身临其境,去诵读古诗,去领悟诗句的意思,诗景交融,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学生真正走入古人的精神境界,让学生感觉古诗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与实际生活并不遥远。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古诗诵读的探索中所得出的一些体会与方法,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指导得当,那声情并茂的诵读,就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打开学习古诗这所知识宝库的大门。

第五篇: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主题班会教案: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巩固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古诗。

二、活动准备:

1、挑选好四位(男生2位,女生2位)主持人。

2、各小组组织熟练背诵初

一、初二年级学过的古诗。

3、根据诗意各小组选择一首诗配上插图,选择一首诗写好书法作品。

4、各类节目准备:诗朗诵、舞蹈、小合唱、器乐独奏。

5、收集有关“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的古代诗词。

三、活动过程:

(前奏)

女1: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华夏文化;

男1: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铸就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

女2:它犹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男2:它仿佛春日的遍野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女1: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男1: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人生教益。

女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里,去感受诗人朴质、真切的情思。

男合:今天,让我们共同徜徉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一部(闲情)

1、提琴独奏《渔舟唱晚》,全体朗诵《春江花月夜》带入诗境(多媒体展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唐 乐府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女1:踏着暮色,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曲,我们来到了春江,让我们一起欣赏《春江花月夜》。

2、看图诵诗

女1: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展现了浩瀚幽邃、恬静多彩的巨幅画卷。

男1:神奇美丽的四季风光,能不叫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

合:看,各小组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图。

一小组:(出示图)双飞的燕子,夹岸的柳树,这画面描绘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小组成员齐背)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1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小组:(出示图)这一池的碧叶,映日的荷花,使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组成员齐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小组:(出示图)夕晖晚照,枫叶流丹。下面由我们小队背诵杜牧的——《山行》(小组成员齐背)

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小组:(出示图)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我们小队为大家带来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组成员齐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学生自由背诵

男1:四时风光美如画,诗人笔下的每一个季节都有其迷人的魅力。

女1: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背诵的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多,且声情并茂,配上动作。(各小组准备后上台表演)

准备期间欣赏古典舞蹈《良宵》

第二部(友情)

女2:在诗的形象中,我们欣赏着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

男2: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文人们悠然适意的闲情。

女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真情的流露。

男2:“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是相隔万里的朋友间真情而洒脱的问候。

女2:“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是家国难归之人对故国旧友的魂牵梦萦。

男2:“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友间的情感,弥足珍贵。

女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让我们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吧!(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齐唱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三部 (亲情)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2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女声小合唱《游子吟》)

《游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女1: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

合: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

女1:请听女声小合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旁诵:(A)听,一支淳厚深挚的母爱颂歌唱起来了

(B)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

女1:一首《游子吟》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男1:父母辛苦鞠育之情,儿女定当涌泉相报。下面请听相声《慈母心》。

3、男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女1:拳拳爱心,一览无遗。

男1:沐浴在亲人这无私的爱的光辉中,是多么幸福。

女1:“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的游子更是关心系念着远方的亲人。

合:有请男同学们为大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四部(乡情)

1、表演朗诵静夜诗

女2: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

男2: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

女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

男2:那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田。

女2:在思乡的诗句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女同学齐诵《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二首》(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女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男2:一幅生动的画面,烘托出一个久别游子的沧桑和喜悦,有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3、齐诵《杂诗》

第五部(爱国情)

女1:谁不爱故乡,谁不恋故土,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系念。

男1:祖国是故乡的延伸,“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

女1:当国家遭受战乱之时,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

男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下面请各队的同学背诵爱国名篇名句!

(个别上台背诵,出示书法作品)

(尾声)

男1:那一行行自胸中流淌出的文字

女1:那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合:震颤着我们的心灵。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3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男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女1:诗人们这种坚毅求索、宁死不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发学习。让我们牢记——(老师出示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男1: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风光。

女1:那情真意切的情思,在我们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悠远的回响,余音袅袅,如缕不绝。

男2: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

女2: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合:让我们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

齐合: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铲车司机操作规程下一篇:传承红色基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