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城市建设规划

2022-09-22

第一篇:节水型城市建设规划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水利部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区域的建设重点,提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规划》是“十二五”时期指导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在全面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强调,要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树立社会和广大民众节水意识,弘扬节水文化,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节水,工业、农业、服务业全方位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用水方式得到切实转变,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05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3立方米,比2010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8%;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矿井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年替代新鲜淡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

《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任务:一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二是推进用水方式转变,逐步完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各类节水设施,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全面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完善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

《规划》与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中部崛起、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进行了紧密衔接,在充分考虑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按照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六大分区,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具体措施。

《规划》根据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5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内容。一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五是建立和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及节水技术创新机制。《规划》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四大领域。针对各个领域,《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和内容。

《规划》提出了6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节水管理。三是拓宽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四是完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务。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倡导节水文化。

第二篇: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_十二五_规划

附件1

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工作方案

山东省水利厅 2010年8月

一、规划编制背景 .................................................................................... 1

二、基本思路 ............................................................................................ 2

三、主要工作内容 .................................................................................... 3

(一)系统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 3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 3

(三)重视对重大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论证 ...................................... 3

(四)突出对重点节水工程的研究和论证 ...................................... 4

(五)编制技术大纲等技术文件 ...................................................... 4

(六)组织编制规划报告 .................................................................. 4

(七)加强规划的咨询与论证 .......................................................... 5

四、组织形式 ............................................................................................ 5

(一)领导小组 .................................................................................. 5

(二)规划编制组 .............................................................................. 5

(三)专家咨询委员会 ...................................................................... 6

五、进度安排 ............................................................................................ 6

(一)省级规划编制工作安排 .......................................................... 6

(二)各设区的市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安排 ...................................... 6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节能降耗的工作安排,全面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工程、技术、舆论宣传等措施,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工程体系支撑、法规体制保障、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调节、注重保护优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新路子,顺利完成了《山东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全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省万元GDP取水量由2005年的114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7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29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21立方米,农业节水灌溉率由2005年的39%提高到4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54提高到0.57。

“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加快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三区一带”的战略布局,全省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布局都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对水资源保障能力及用水方式、用水效率、用水安全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保障的压力将日趋增加,水资源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在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根本出路在于节水,通过提高用水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

1 增长的合理用水需求,进而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优化布局,发展节水型经济,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需水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严格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经济,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控制入河排污总量;遏制地下水超采趋势,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因此,编制好《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对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思路

根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态势、生态与环境状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深入研究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转变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提出“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制度体系和政策措施,落实“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建立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制度、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及水资源论证制度、建立和完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推进节水标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节水基础性管理制度建 2 设,以及包括节水示范工程在内的重点节水工程建设,努力加大节水工作的投入力度,超前谋划,力求突破,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系统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根据各市的实际情况,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系统总结“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全面总结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情况, 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奠定基础。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为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理清和拓宽规划思路,解决规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发展方向、战略重点、政策措施及重点工程安排,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撑和指导,需要对事关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重点开展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及节水制度建设、节水政策、重点节水工程、投入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视对重大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论证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针对当前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责任不明、驱动力不足、监督考核不力”等瓶颈问题,在深入调研、咨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重大制度建设有关问

3 题的研究和论证,合理制定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制度建设。

(四)突出对重点节水工程的研究和论证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在系统总结“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实施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对重点节水工程的研究和论证,特别是要针对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及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深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提出并实施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点节水工程,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十二五”期间全省拟统筹建设一批节水示范工程,以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五)编制技术大纲等技术文件

要在系统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加强重点节水工程和重大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论证等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山东省实际,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技术大纲等相关技术文件,统一相关技术要求,规范相关技术数据和标准,以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六)组织编制规划报告

在调查研究、资料收集、重大问题专题专项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工程、经费投入及保障措施。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规划基础资料的统计、复核与分析工作,重视规划基础资料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要注重科学合理性,应用科学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等,规划内容要认真体现当前节水工作面临

4 的新形势、新要求;要严格规划编制程序,按照规划编制工作阶段的要求,做好与各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保证依法编制规划,提高规划的实施效果。

(七)加强规划的咨询与论证

规划编制完成后,要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和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最终成果。要提高规划编制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扬民主,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广泛征求和听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规划能更好地反映实际,增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组织形式

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体系由领导小组、规划编制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

(一)领导小组

成立由省水利厅水资源处牵头,有关处室、厅直属有关单位参加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组

规划编制工作组是规划编制工作机构,由厅水资源处、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全省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对各设区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技术大纲由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负责制定。

(三)专家咨询委员会

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成果提供咨询。

各设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机构。

五、进度安排

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8月正式启动,计划11个月完成,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一)省级规划编制工作安排

2010年8月底前,省厅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印发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和技术大纲,召开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传达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精神,介绍《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十二五”规划技术大纲》,全面部署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初稿; 2011年5月,征求有关部门及专家意见,完善规划报告; 2011年6月,完成规划的审查、报批、上报工作。

(二)各设区市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安排

2010年8月底前,成立各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部署规划编制工作;

2010年9月底前,报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资料和规划重点工程统计表;

6 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初稿;

2011年1月至2月,征求有关部门及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划报告;

2011年3月至4月,完成规划的审查、报批、上报工作。

第三篇:农业节水规划提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XXXX州(市、地)农业节水发展规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0综合说明

0.1规划背景

0.2规划主要内容

1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

1.1地形、地貌

1.2气候特征

1.3土壤与植被

1.4农业生产条件、水平和农村经济

1.5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1.6土地资源

2农业灌溉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灌溉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2.2灌溉的特点与形式

2.3灌区工程的建设现状

2.4灌溉用水水平与灌溉保证程度

2.5灌溉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趋势

3农业节水的经验总结与发展趋势

3.1农业节水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2农业节水典型经验

3.3农业节水资金投入与主要效益

3.4农业节水发展存在的问题

3.5农业节水发展的潜力分析

3.6农业节水发展趋势

- 1 -

4农业节水区划与发展模式

4.1分区的原则

4.2分区的指标体系

4.3农业节水分区

4.4分区描述与发展模式

5农业节水总体规划

5.1规划原则与方法(范围和水平年、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规划依据)

5.2规划目标

5.3规划发展思路

5.4农业种植结构与发展规划

5.5农业需水量与灌溉定额预测

5.6农业可供水量分析

5.7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8实现供需平衡的保障措施与节水指标

6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规划

6.1农业节水发展规划标准(农业节水的含义、地面灌溉条件下灌溉水利用系数、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准则、水分生产率、农业节水面积)

6.2各规划水平年农业节水发展思路

6.3 2015年分区农业节水工程发展规划

6.4 2020年分区农业节水工程发展规划

6.5 近期农业节水重点工程发展规划

7节水灌溉工程典型设计

7.1典型区选择

7.2典型区设计

8农艺节水发展规划

9农业节水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9.1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计划

9.2农业节水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9.3投入体系建设方案

9.4农业节水规划体系建设

10水土保持与环境影响评价

10近期水平年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估算

11近期水平年农业农业节水建设经济评价 12结论和建议

附图:

1、地理位置示意图

2、水利工程平面布置图

3、各县的农业节水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4、典型工程设计图

第四篇:加快创建节水型城市建设宜居环境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如何保证城市水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任务。我们吕梁市属于水资源相对短缺区域,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远远低于联合国提出的立方米的居民用水标准。近年来,我市节水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用水结构不合理。城市生活和工业取水的90%以上取自地下水,地下水位以年均2米的速度下降。建市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就水的角度 而言,是以超采地下水为代价换来的。二是环境污染加剧了城市用水供需矛盾。煤炭工业是吕梁市的支柱产业,据测算,采煤排水平均 为每吨0.88立方米,按年生产能力4000万吨计算,造成的水资源损失就达3000多立方米,年排污达5000多万立方米,不仅导致全市80%的河流水域遭受污染,而且带来地面沉降,水位下降、水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三是节水机制不健全,水的循环使用和重复利用率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根据我市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到2020年,市区将由现在的平方公里扩到平方公里,城市规模将由现在的万人扩大到万人。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一批新建、改建、扩建的煤、电、化工项目建设,城市的用水将大幅度增加。如何保证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已越来越成为我们面临的十分重要课题。要解决好城市水问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以创建节水型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活动,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2.要积极推行节水型器具的应用,提高生活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要按照国家颁发的节水技术标准,制定政策,鼓励居民家庭更换使用节水型器具。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均不得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3.要坚持治理污染,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城市污水白白流失,既污染了水环境,又浪费了水资源。根据规划目标,到 2010 年我国城市排水量将达到 600 亿立方米,我市污水处理厂今年投入使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万立方米。今年又将建设日污水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

4.是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节水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节水理念、节水效益和节水型城市建设重大意义,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节约用水,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增强公众节水意识提高节水管理水平

近几年,吕梁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节水型城市为中心,学习借鉴我国节水先进城市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节水思路,公众的节水意识得到明显增强,节水管理水平稳步提高。节水措施行之有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提高公众节水意识是搞好节水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我们在世纪广场开展了大规模的节水宣传活动。设置5块以加大节水减排力度,迎接绿色奥运和吕梁市水资源现状为内容的节水宣传图版;设立节水咨询台。解答市民提出的问题,传授节水经验和技术;发放节水宣传知识读本、节水宣传手册1万份;利用媒体效应在吕梁市电视台、吕梁日报进行广泛的节水宣传;在吕梁市主要街道公交站牌张贴节水广告200余份;走进机关、学校、医院宣传节水法律法规和节水生活小常识。在社会各界与广大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围绕中心工作抓好计划用水管理

(一)新增计划用水单位100户。计划用水管理城市节水工作多核心内容之一,我市始终重视加强计划用水管理。现市区范围内非居民用水大户以基本都纳入计划用水管理。但仍有部分用水户和新增的餐饮行业属无限制用水,浪费水现象严重。为此,我办组织人员深入走访调研,个别督促逐步将其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对不积极配合、无

理取闹逃避的单位,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取得了大多数单位的支持。

(二)合理下达计划用水指标,严格计划用水考核。对每个用水单位都建立详细的节水档案。依据国家和山西省行业用水定额,结合我市的水之源状况和用水单位的用水记录,给用水单位下达科学合理的用水指标。并对超计划用水的单位严格按规定收取超计划用水加价费。

今后我们要特别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重视节水宣传。节水宣传要在提高市民节水意识的同时,广泛开展节水知识的普及宣传。

2. 加大节水管理力度。依靠各级政府,并充分调动各行各业节水管理部门的积极性,把计划用水管理工作组织好实施好。尤其对用水大户进行严格管理。

3. 推广应用节水器具、设备。如:节水型水箱、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

4. 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如:中水回用、无水洗车等。中水回用是将居民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回用于居民家中作杂用水或生活用水,既可减少居民小区的排水量,又可低于自来水水费的价格为居民提供水源,从而降低水费支出。它是对居民小区用水排水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变原有的居民用水方式,从而达到全方位节约用水的目的。

5、积极为我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奠定基础。

我们要以创建节水型城市为载体,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

城市节水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把我市的节水工作搞好,更上一个台阶。

第五篇:节水型社会建设

1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 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

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5 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

6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

7 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04。

[3]王浩,王建华,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节水型企业实施方案下一篇:精神文明建设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