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2022-07-24

第一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农村文化工作调查

全区农村文化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2006年2月20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状况,为领导决策,进一步推进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全区6个乡镇的文化工作进行了详实的调查,调查工作得到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调查情况如下:

一、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

1、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乡镇6个(其中1个为乡镇序列管理的街道),所辖行政村89个。全区农村人口12.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4%。全区共有乡镇文化站6个,文化站工作人员15人,乡镇文化站室内站舍总面积为473平方米(含宿舍),室外活动场地总面积为2220平方米,影剧院4个总面积为2600平方米(其中三个属危房)。共有村级文化室36个,工作人员41人,文化室总面积为2427平方米。

2005年,全区乡镇文化站年度经费15万元(人员工资)。截至2005年底,全区乡镇文化站设备总值2.4万元,藏书3800册;村级文化室年度工作经费2500元,藏书7100册。

现有民间艺术团体1个,演出10场。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区目前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没有一个乡镇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

(楼)。80%以上的乡镇文化站只有办公室,个别有阅览室的乡镇也都是由办公室改造的,且设施条件都较差,藏书也很少,我区6个乡镇文化站平均藏书不到700册,还有的乡镇文化站是和其他站所合署办公。乡镇室外活动场地80%是篮球场,6个乡镇文化站的文化设施仅仅是电视机、VCD以及各种球类和一些书籍。虽然有4个乡有影剧院,但也都已是危房,亟待进行修缮。除白塘街道因为是近郊的原因,在乡镇范围内有卡拉OK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外,其余各乡镇均没有此类文化娱乐场所。农村文化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农村文化活动现状

2005年,在省三项活动专项经费到达之前,我区乡镇共组织文体活动11次,其中篮球比赛4次,运动会1次,乒乓球比赛1次,文艺演出4次。

从调查情况和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比较重视,在乡财政并不宽裕,设施设备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挤出资金开展文化活动,各乡镇的文化活动也比较丰富。兴桥镇每年都要举办镇村篮球对抗赛,2005年安排了8000元用于添臵文化设施和开展文体活动;白塘街道组织文艺演出队送文化下乡3场,举办了由200名农民参加的农民运动会;长塘镇每年都要举办农民文艺汇演,乡政府近年来先后安排3万元资金新建了文化长廊和羽毛球场等文化设施;禾埠乡举办了干部乒乓球比赛,组织了文艺演出,而且每年安排2000经费用于添臵新图书。2005年,6个乡共安排了3万余元资金用于开展文体活动,平均每个乡5000元。

然而,这些活动开展的对象绝大部分是乡镇机关干部,农民参与的活动仅1—2个,农民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更是空白,乡镇文化设施和村文化室的综合使用率很低,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区农民的主要文化生活是看电视、打牌,虽然有的乡村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但是藏书太少,而且主要是报刊和杂志,因而没有向村民开放,有些村庄虽然有舞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但由于会引发宗族矛盾和纠纷等原因而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这也在不同程度上扼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二、导致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的原因

1、撤市设区对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撤市设区以后,吉州区财政收入锐减,区财政在确保人员工资都比较吃力的情况下,无力对文化进行再投入。几年来,政府对文化的投入较少,这是我区文化设施设备落后的主要原因。

2003年,我区虽然通过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完善了城区社区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使每个社区居委会都拥有阅览室、宣传栏、棋牌室、活动室等居民文化娱乐设施,但是对农村尤其是村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区、乡两级政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很难自我发展和生存。撤市设区前,我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2个省级“百强文化站”,撤市设区后,图书馆、博物馆相继上划,2个省级“百强文化站”均划至青原区管理。我区现有的6个乡镇文化站没有一个达到省级“百强文化站”要求,虽然部分乡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有所投入,如长塘,投入3万元新建了羽毛球场和文化长廊,但是没

有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还是无法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我区目前的36个村级文化室有80%以上只是拥有一台电视和VCD,只有个别村级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因为有了村级的投入才建有阅览室、宣传栏、健身乐园等室内外文化设施。也正是因为财力有限,乡镇在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时候就很少将广大的村民纳为活动对象,因为组织村民参加活动都要发放误工补贴。

2、文化站的管理体制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区文化站的管理比较混乱。我区乡镇文化站共有15名在编人员,其中14名在岗,其工资均由区财政拨款,但其中 90%以上的人员都在乡里其他岗位上兼职,占着文化站编制,干着其它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其次,文化站进人把关不严,没有考虑到这项工作很强的专业性,也不会征求上级业务部门的意见。在我区15名在编乡镇文化干部中,只有6名是专业对口,其他都是退伍军人或职工,因而在开展文化工作的时候,很多同志觉得无从下手。第三,文化站人员的福利待遇发放不统一,有的跟着乡镇走,有的乡镇又不管,认为应该和其它站所一样跟着上级业务部门走或是自筹,大部分乡镇文化站都没有办公经费,个别乡镇文化站干部下村没有下乡补助。然而,区财政也没有给区文化局安排乡镇文化站办公经费,乡镇文化部门又不像其它站所一样有收费项目,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这就导致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干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情愿兼做乡镇其它工作,加上文化工作又不像其它工作一样有硬指标,硬任务,久之这项工作就渐渐被忽略,这是导致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3、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观念使得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削弱。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及各乡镇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安排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如2005年区政府筹措资金50万组织承办了第八届江西少儿艺术节,各乡镇也纷纷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但是从总体看来,一些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区、乡两级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乡镇规划和乡镇建设的时候很少将文化设施纳入其中,有些虽然纳入了,但是因为资金紧张的原因总是被一次次往后排。这就导致必要的文化机构、设施和人、财、物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乡镇文化站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文化站的工作能像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那样一票否决,工作起来就不难了。

三、改变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文化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与日俱增,区委区政府提出: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要树立城市的文化品牌。2003年至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社区共建,投入600万元完善了社区建设,全区33个社区居委会搬进了新的办公房,每个社区都设有阅览室、健身房、棋牌室等文化设施,与此同时,吉州区先后组织开展了社区文化艺术节、第八届江西少儿艺术节、国庆文艺晚会等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带动下,社区文化工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由此可见 ,政府行为对基层文化建

设起到了主导作用。因而,要改变农村文化现状,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我区“十一五”规划已将6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规划提出每个乡镇文化站室内面积不得低于400平方米,各乡镇也应该将本乡镇文化工作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列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逐步改善农村文化活动设施,为发展农村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环境。要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规定,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2、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工作考评的内容之一,将文化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农村文化发展的硬指标和硬任务,将农村文化发展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

3、加强农村文艺者工作的管理和培训。要规范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引进机制,文化站工作人员进入应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或是经乡镇选拔由上级业务部门考核后方可录用的方式,确保文化站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明确文化站的管理部门,文化站是乡镇的一个职能部门,应该纳入乡镇的行政统一管理之中,文化局是文化站的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应该在业务上加强指导、做好服务。要挖掘村级文化艺人或文艺爱好者,建立一支村级文化自愿者队伍。文化馆应将对镇村两级文化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列入馆内重要工作内

容,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文化工作的进展和时代的发展同步,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步。

4、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农村文化活动有经费保障。 2005年全省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建立以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开展深受农民的欢迎,送戏送电影下乡,为农民朋友带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尤其是送戏下乡,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具有教育引导作用、富有地方特色的采茶戏深受农民喜爱。各乡镇也充分利用这笔专项资金开展了一些有多数农民参与的文体活动,如我区有四个乡镇开展了农民运动会和农民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共有近千名农民参加,农民感慨的说:这样的活动每年都要举办就好了,乡村干部对省里安排这笔专项资金的做法,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可以解决乡镇想开展活动但经费不足的矛盾,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宏伟战略任务,这是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契机,各级文化部门应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完善农村文化活动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调查

新农村建设调查——以小岗村特色农业旅

游为例

缘由和现实意义15652529313@163.com

活动缘由: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展开,本团队响应学校和团总支的号召,积极参加,并努力追求完美,完成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为民生之本,国民经济之本,农民占国家人口的大部分,居住较为分散,农村生产力较不发达,消费水平较低,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比城镇地区落后,但自然资源丰富,小农经济发达,地区地理差异不同可灵活开展各种特色经济,见效较快。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显著贡献,而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是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的大潮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激起浪花。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获得了新发展。

本次活动旨在对小岗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的调查和研究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现实意义:

一 通过对小岗村特色农业旅游业的发展调查来反应小岗村人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于改革初期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做对比,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通过小岗村特色农业旅游来看当代农村在时代发展大潮中的前进道路,还原再现政府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可行性,并给其他安徽农村的发展做出指导。

三 通过对小岗村的暑期社会调查丰富我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我们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意志,强化我们统筹事物发展、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四 本次社会实践将会加强大学生与农村的联系,加强中央民族大学与小岗村的联系,为将来双方的合作打下基础,毕业大学生可以去小岗村创业,小岗村也会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双方达到共赢。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查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制约因素

1、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也影响了水利设施的有效利用。

2、县、乡财政困难,村组没有集体收入,多数农民还不富裕,制约着水利、科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些公共服务的开展。

3、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这次对全县16个乡镇中的2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竟然达到40%以上。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支撑。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均为“6789”部队(即: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4、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制约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在去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农、林、蚕、牧、水等推广站合并为农业中心,合并以后,一是人员少、二是懂业务技术的更少,三是缺工作经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业生产化程度低。实际上是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民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不知道该种什么、养什么,种出来的产品只能在农贸市场和地摊上销售,由于生产是盲目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好价钱,甚至不能卖出去,都只能碰运气。

2、农业科技水平低,生产经营粗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大部分耕作等生产作业靠人力,种子多乱杂,施肥不讲方法。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过去建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气。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病虫害测报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设施都十分薄弱,不能有效地开展服务。

4、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农药、激素、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许多农产品质量下降、口味差、营养下降,甚至有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5、农业生产效益低。尽管近年来未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很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

第四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 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前,部分地区过于注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城市化和经济化,忽略了文化内涵展现和建设,部分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窘境,而一些不良文化现象却有抬头和蔓延之势。文化建设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社会造成的,政府也有责任,百姓也有一定的义务。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政府工作人员和当地百姓进行调查来了解一些发展中的问题,看看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缺失,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采风期间,我们也对当地的农民(主要是塔川和齐云山地区)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得出一定的结论。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象

1. 不同收入的人群对于文化建设的支出是不同的

2. 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集中在看电视、读书看报。

3. 大部分群体看文艺演出的次数都集中在每年1-2次,农村播放的电影

更是没有看到过。

4. 农民对农村的文化生活满意度并不是很高

5. 大部分农民还是希望建立乡镇级的文化公共设施,这样可以贴近生活,

就近居住地,活动也比较方便。

6. 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没有文化活动中心,即使有,人们也很少去。

7. 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不信宗教。

8. 饮食习俗、殡葬习俗、建房习俗保存的比较好。

二、这些现象引发的一些问题

1. 农民的收入限制了他们的文化消费,所以追求利益的观念影响了他们

对文化建设的看法。

2. 他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缺乏相应配套设施。

3. 人们的文化建设的观念比较淡薄,缺乏一定的引导和教育。

4. 物质性的民俗保存很好,但精神性的民风、民俗大部分已经消逝。

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1. 国际化、市场化的影响。大众消费的需求。

2. 人们生活还没有基本稳定,小康水平很没有实现,消费水平仍然是制

约因素之一。

3. 人们的思想观念淡薄,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4. 相关部门的不重视,做得不够,宣传也不到位,不能保障农民的利益,

甚至还侵犯了农民的权益。

四、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有效建议

1. 加强政府的重视,增加政府的经费投入,指导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

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同时保障好农民的利益。

2.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招引外资,加大开发力度,不仅要注意物质文

化的开发,还有注重精神文化的开展。

3. 就地取材,注重深层次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如宏村的流水,西递的

楹联,塔川美丽的乡间村景,齐云山的云雾缭绕和风光山色等。

4. 经常组织农民自编自演有自家风俗的表演,注重民风、民俗的传承。

鼓励农民学习老一辈的传统文化,如雕刻,木匠活,织锦等等。

第五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下一篇:年度保密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