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应用纳洛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2022-09-13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 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 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死, 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 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 严重者昏迷及死亡, 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 卒中或中风。急性脑血管病按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改变可分为: (1) 短暂缺血性发作 (TIA) ; (2) 脑血管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3) 脑出血, 包括脑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外出血, 硬膜下出血; (4) 高血压病; (5) 脑动脉炎; (6) 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 (7) 外伤引起的脑血管病; (8) 新生儿和儿童的脑血管病; (9) 原因不明的脑血管疾病。经研究发现纳洛酮具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等作用。故本次研究采用在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9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应用纳洛酮治疗, 观察其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共计90例, 是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住院患者90例, 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 并经CT证实为急性脑血管病且伴有意识障碍者。排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和精神病患者, 同时也要排除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要求除了没有以上限制条件以外, 还要年龄在40~75岁之间, 这样共收集了90例病人, 包括了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其中男57例, 女33例;年龄平均为 (57.9±2.9) 岁, 意识障碍按Glasgow昏迷评分:轻度意识障碍 (14~13分) 38例, 中度意识障碍 (12~9分) 32例, 重度意识障碍 (≤8分) 20例。将这9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 经检验2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临床类型、意识障碍程度等方面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用于进行临床研究比较。

注:2组比较, 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是采取溶解血栓、抗凝等处理治疗;出血性卒中患者则给予止血的处理, 于此同时还应给予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和神经介质代谢等治疗, 还应积极预防治疗并发症。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 (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548类型为lm L:0.4mg) , 用药剂量为0.3mg/kg/体重/d, 用生理盐水或平衡液稀释至500m L后使用输液泵24h持续滴注, 连用3d后, 统一减量为4.8mg/d, 连续7d后停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意识障碍的评定标准分为: (1) 显效:意识障碍转为清醒, 无痴呆; (2) 有效:意识障碍转为清醒但伴有痴呆; (3) 无效:意识障碍无好转, 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43例, 对照组为73.33%33例,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常规治疗的患者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 如肝脏损伤肾损害等。而治疗组应用纳洛酮治疗的患者有轻微的恶心呕吐症状, 但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意识障碍是脑功能活动障碍最本质的特征。因为觉醒需要正常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上传冲动激活大脑皮质, 维持意识清醒状态。因此, 在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下部和大脑皮质间构成环形道路上任何一个部位的损害均能导致意识障碍。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伴随意识障碍的发生有一个重要的病理变化, 就是可以刺激垂体释放大量β-内啡肽 (β-EP) 。β-EP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亲和造成: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分泌, 引起血压降低;其强大的吗啡样作用使呼吸明显抑制;β-EP还有直接细胞毒性作用, 对神经感觉传人及运动传出通道有抑制作用导致脑缺血, 脑水肿进行性加重, 甚至昏迷;沈华明等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昏迷3~10d后, 血浆β-EP明显降低, 患者逐渐由昏迷转为苏醒, 用药越早, 效果越好;对神经传人及运动传出通路均有抑制作用, 产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β-EP的产生能明显降低梗死灶周围缺血程度, 抑制该区神经元电活动继而加速神经元向不可逆性坏死方向发展。

纳洛酮为阿片类受体拮抗药, 本身几乎无药理活性, 但能竞争性拮抗各类阿片受体, 对m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其药理作用: (1) 完全或部分纠正阿片类物质的中枢抑制效应, 如呼吸抑制、镇静和低血压; (2) 有促醒作用; (3) 为纯阿片受体拮抗剂, 即不具有其他阿片受体拮抗剂的“激动性”或吗啡样效应;不引起呼吸抑制、拟精神病反应或缩瞳反应; (4) 未见耐药性, 也未见生理或精神依赖性; (5) 虽然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但是, 有充分证据表明是通过竞争相同受体位点拮抗阿片类物质效应的。具体是纳洛酮竞争性阻断内源性阿片肽对神经功能的损害作用, 降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过氧化物等自由基的产生, 同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调整前列环素和血栓素平衡, 抑制钙离子内流, 以环节脑血管痉挛且对抗中枢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和激活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 对脑神经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 从本研究可以得出, 纳洛酮在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治疗过程中有明显疗效,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9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45例) 和对照组 (4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的药物,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脉滴注。2组均连续用药14d。观察2组总有效率, 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14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73.33%, 2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纳洛酮具有催醒作用, 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纳洛酮,疗效

参考文献

[1] 罗庆明.盐酸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杂志, 2003, 16 (3) :17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

[3]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10.

[4] 刘桂花, 阿拉塔.休克时血浆内啡肽和前列腺素的变化及纳洛酮抗休克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 14 (5) :32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巨鹿县“多规合一”规划探析下一篇:高职院校构建“心理育人”体系差异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