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教学活起来

2022-07-28

第一篇:让识字教学活起来

字理让识字教学活起来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课程倡导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是 “认写分开、多认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有利于小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及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还须构建开放的识字教学体系,将识字与阅读、生活巧妙地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

1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

2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否则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3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70 %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生理心理特点,体现多认少写的原则,把认字和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儿歌韵文以及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识字难度大,因为方块字本来就不表音,这些汉字的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也有部分家长反映学生怕认汉字,渐渐地不喜欢上语文课了。若长期如此,问题就变得严重了。经过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师思想上对识字重视不够,喜欢花大量时间去分析理解课文,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花工夫识字;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与生字经常见面的机会不多。同时发现学生当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看到一个学过的字一下子读不出来,但是他马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这个字所在的儿歌念出来,等念到这个字时,就想起读音来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认,离开它,学会就不会认,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个字,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能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

随着识字方法的多元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识字的乐趣。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其中的一种:字理识字。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样的一些造字方式、造字方法,对这些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直观的、联想的,这样一些手段进行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

字理识字教学法主张在解析字理时运用以下方法:

图示法。即用图画(如挂图、卡片、投影、简笔画、光盘、电脑等)追溯汉字的本源。主要用于象形、指事和会意字。如教“石”字,就展示石头图,教“山”字就展示山的图,教“牧”字,就展示农夫手持鞭子放牛图。

联想法。即引导学习者根据字形进行字理联想,以加深对汉字形、义、音关系的理解。主要用于象形字、会意字。如教“自”字,就引导学习者联想人的鼻子的形状;教“坐”字,就联想两人背靠背坐在土堆上。

故事法。即像讲故事一样阐明字理。主要用于会意字。如教“及”字,就像讲故事一样介绍古代指一个人在前边走着,后边伸出一只手抓住了他,“及”有到、够得上的意思。教“麻”字,就像讲故事一样介绍制麻的剥皮、沤制、晾晒的生产过程。

演示法。即用动作、实物游戏等表现字理。主要用于会意字。如教“看”字,可用以手遮目的动作演示;教“笔”字,可用毛笔演示;教“从”字,可通过表演一人跟着一人走来理解字理。

推理法。即引导学习者按一定的道理推断形、义关系。多用于会意字。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一”表示少,“三”表示多的思想方法。按这种方法学了“人”,可推断“众”的形义关系;学了“木”,可推断“森”的形义关系。

迁移法。即将学的甲字的字理用于学习乙字。主要用于会意字和形声字。如学了“目”字后,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再遇到部件“目”,可以想到它与眼睛有关。如“泪”是眼中流出的像水一样的液体;“盲”是眼睛看不见。

“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猜谜法、歌诀法、点拨法、比较法等。孩子往往非常感兴趣!

当然,除了我们常见的几种识字方法之外,还有一些识字方法,比如:双脑识字、计算机辅助识字等等,都是一些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老师们可以深入地思考一下,这么多的识字的经验,作为老师,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它?我认为可以有这样几种共识。首先,每一种识字经验都是有价值的,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实验、去探索!第二,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哪一种教学的经验包括识字教学的经验是万能的、可以包打天下,所以第三——我们应该提倡新的教学思路——就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多元化,走一条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多种经验的识字教学的路子!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让识字教学百花齐放,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第二篇:让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识字教学 活起来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把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使孩子有学习汉字的热情,感受到汉字无穷的魅力,让课堂充满生活,那将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新课程倡导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是“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即把“认写同步、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有利于小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及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还须构建开放的识字教学体系,将识字与阅读、生活巧妙地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

1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

2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否则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3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70 %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生理心理特点,体现多认少写的原则,把认字和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儿歌韵文以及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识字难度大,因为方块字本来就不表音,这些汉字的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也有部分家长反映学生怕认汉字,渐渐地不喜欢上语文课了。若长期如此,问题就变得严重了。经过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师思想上对识字重视不够,喜欢花大量

时间去分析理解课文,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花工夫识字;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与生字经常见面的机会不多。同时发现学生当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看到一个学过的字一下子读不出来,但是他马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这个字所在的儿歌念出来,等念到这个字时,就想起读音来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认,离开它,学会就不会认,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个字,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能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让识字教学百花齐放,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第三篇: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应试教育的樊篱,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的被动写作,感情虚假的无病呻吟,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等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效率低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目标,为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走活作文教学这一盘棋,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㈠作文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阅读练习,轻视作文指导。有的教师甚至一学期没有一堂真正的作文评析指导课,不做一次作文的评批。偏重作文技能,忽视品德修养。学生说一套做一套,谎话、假话连篇,形成双重人格。偏重命题要求,忽视学生对写作的内在心理需求。有的教师命题远离学生生活,或反复作同类题型练习,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笔下无物。偏重语言表达,注重文采,忽视学生在文章中所闪现的思维的火花。 ㈡作文教学环境封闭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闭门造车”,学生“依样画瓢”。二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狭小窒息的写作空间,静态封闭的教学体系,使教师忽视了自身的教学创造力,更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㈢作文教学目标有偏差

尽人皆知,在中学阶段所要培养的是写作适应实际需要的一般文章的能力。至于文学创作能力,不是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偏离了这个标准,常常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范本,刻意地拔高写作基本要求,使绝大多数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陷入苦恼,厌倦的境地。

而且,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作文训练也跟着考试指挥棒转,大量类似的应考作文训练,必然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批评最中肯,呼吁最强烈,而作文教学也确实成了语文教师的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二、整合作文教学资源,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㈠作文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倡“生活化写作”教学理念。

曹雪芹有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叶圣陶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他的《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中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重要的基本功,他用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好作文在“做”与“不做”之间。所谓“做”就是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所谓“不做”就是文章应当面对生活有感而发,象泉水般从心间流出,而不是无病呻吟或刻意拔高。

新课标中对说真话,对自由表达,对创新精神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念。”“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种理论导向十分鲜明。关键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做到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好奇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纯真的语言去表达。那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让学生的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如何将这种理念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

写作目标生活化。在教师给出的话题中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以“感受校园生活”为大目标,再列出小目标:

1、一扇待开启的门——走近教师,

2、同桌的你——走近同学,

3、风景这边独好——观察学习环境,

4、给我一双慧眼——观察学习活动。对目标的解释(包括子目标)充分生活化,以免在目标转变成教学行为时产生异化。保证写作指导能够顺着生活化写作的方向。

写作过程生活化。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生活丰富的人并且善于带领学生去开展活动,体验生活。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写作对象,获取更为深入的人生体验,延长写作者

1 的情感触须,使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而厚实,使写作与心灵同步成长。

写作形式生活化。鼓励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自由的写作,形式的自由其目的在于打开精神的自由之门。用随笔来张扬学生独立的个性。所谓凸现“个性”,其实并非要求学生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而是希望学生能够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真情实感,体现精神的自由。

生活有多广阔,作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作为教师关键在于为学生搭建自由写作的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的表达他们所感知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活体验,唤回他们的青春话语权,让他们与生活保持最亲密的接触,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㈡作文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提出“为做人而写作”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中各学科教学内容中无处不存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思想政治》和《社会历史》等学科。这为作文整合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道德教育素材。

如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九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与七年级的《思想政治》课中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孝敬与爱心”正好出现了共同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也可以要求学生“回忆父母为我做的事”,来进行道德教育,并借此契机,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孝敬教育”过程中,自然能体会到父母深情,从而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样的整合资源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引导,促使学生诉诸于文。 ㈢作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倡“为学习而写作”的教学理念。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将学科知识与语文作文教学相结合,有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升思维能力。作文教学与自然学科结合,可进行相关内容的实验报告、自然科学小论文、环境保护调查等项目的训练;作文教学与艺术学科相结合,可进行艺术欣赏评论类的写作训练;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拓宽作文信息源,指导学生健康地进行网上交流,编写短信等。

不仅如此,如:语文老师与生物老师的一堂合作课“观察落叶”。语文老师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由落叶联想到季节,联想到人生;生物老师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叶面形状,了解落叶特征及其作用,制作树叶标本。最后以《发现与思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用入说明、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又如语文老师与音乐老师的一堂合作课课“我最喜爱的流行歌曲”。语文老师从歌词内涵出发,让学生体味歌词所体现的思想美和语言美;音乐老师从音律节奏出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最后以《我最喜爱的流行歌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展开联想。

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学生将所接受的知识,延伸到智力思维上,或者说将课堂书本思维适时地切换到学生的智力思维频道上去了。同时,体现了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交互思维能力,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改变作文评价方法,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家长也来参与学生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将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集中评价和单独评价、综合评价和专题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形成性评价,可采取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水平的不同时期的习作,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轨迹,注意发现学生获得的点滴进步,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评价纬度多元化:不只关注学生的作文成绩,还要注意学生在作文时的情感、态度,将考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时的兴趣、动机、意志等。

总之,要改正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唯一标准,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诊断功能,既要让学生从评价中得知自己的不足,更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作文的兴趣,增强作文的信心,在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第四篇:让小学拼音教学活起来

要: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学得如何,对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拼音学起来枯燥乏味,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来自多彩的活动。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寓拼音教学于儿歌、音乐、游戏之中,让儿童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拼音教学

教学方法

一年级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借助外部刺激集中注意力。新教材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如果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怎样使一年级的孩子快快乐乐地学会拼音呢?

一、根据记忆规律,反复巩固

学生学拼音学得快,忘得也快,这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忆规律,分散难点,先记住音,后认读形。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反复巩固,在学生还没有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巩固。如:先把拼音和字写给儿童看,读给孩子听;要求儿童在拼读的同时重复描写;要求儿童按照样本写拼音和字,同时边写边读。学生们对每个字母的发音和写法大致有印象了,再分批强化巩固。拼音教学是从听录音开始的,每天两次10分钟播放汉语拼音录音带,同时将汉字拼音字母表挂在黑板前,让孩子们边听边读。每节课花10分钟认读3-4个字母的音和形,教师再适当正音。在拼读练习的教学中,待学生掌握了拼读方法后,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就是把声母卡、韵母卡分别交给学生,哪两个(几个)能组成老师要求的音节,他们就是好朋友。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遗忘率低。

二、寓教于乐

1.儿歌。儿歌由于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一特点,把大量儿歌引入课堂,使儿歌成为强化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嘴巴张大a a a,嘴巴圆圆o o o,嘴巴扁扁e e e。”学生边唱边记住了a o e的发音,小人砍树ei ei ei,小人倚树睡一夜。再如:“b b b听广播,p p p把水泼,小马快跑d d d,气球上升q q q,拐棍加横f f f,伞把撑开t t t,小鸽子g g g,小草蝌蚪k k k,像把椅子h h h”等。这些儿歌突出了字母形体的特点,形象生动,学生便于记忆。利用歌诀教学,学生兴趣浓厚,而且通俗易懂,便于识字。

2.游戏。游戏可以把索然无味的汉语拼音教学变成一件学生非常喜爱的事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记,深受学生欢迎。例如:教学“ai ei ui”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打电话”的游戏,两名学生边表演打电话边对话:“ui ui ui,我是小ai你是谁?”“ui ui ui,你是小ai我是ei。”通过游戏,学生反复朗读,加强了记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常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游戏,板画(简笔)苹果树将声母、韵母分别写在半个苹果的贴片上,拿对了声母、韵母卡片,合起来是一个苹果。

3.图片。从儿童心理角度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他们对于抽象的字母的学习,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图片能把抽象的无意义的字母和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字母的读音和字形,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画,让教材内容为教师的教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些图画是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听、说、想象与拓展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的极好素材。比如:教学“d t n l”一课《小兔追马图》时,我先问学生:“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直接看画面就说出有一匹小马和一只小兔。我说:“借助音节再看看,还有什么?”学生就会借助音节说出,还有一片土地,小马身上驮着一袋大米。这两个问题,主要是复习新学的拼音。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袋漏了但小马没发现,小兔一边追一边喊,累得满头大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营造放松的学习环境

在拼音教学中,为了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欲求,形成适合不同个体的开放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将学习拼音与识字训练和听、说、阅读结合起来。为了给学生创造强烈的学习拼音的氛围,我把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室布置成“拼音的世界”,为每个孩子做一块姓名牌,给汉字注上拼音,挂在墙上,让孩子们用拼音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认识同伴。把声母、韵母和新学的带彩图的音节贴在墙上,随时可以见到,防止遗忘;给教室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贴上“拼音标签”。如:yǐzi hēibǎn zhuōzichuānghu jiǎngti fěnbǐ,等等;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临近之际,把祝贺语和相关的诗文如:《静夜思》等用拼音抄贴在墙上,进行学习;一些日常用语如:“lǎo shī hǎo!”、“duì bu qǐ!”、“xiè xie!”等,专门挂在“每日一句”的墙角,天天学,天天用。总之,学生一进教室,目及之处便是各种拼音语句,仿佛融进了拼音的海洋,可以自由获取。

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师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应该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一年级教学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组织一年级教师参加了市、区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训、班主任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在培训中,注意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与实践,以主体身份主动投入到培训中,增强培训效果。

五、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配合、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除了常规性的拼音验收以外,我校每年举办拼读拼写比赛,表彰拼音学得好的学生,激励学生学好拼音,说好普通话。我们还鼓励学生订阅《小学生拼读写》杂志,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阅读。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用拼音学写简短的日记。尽管学生还写得不好,有许多写错的音节,而且只能写一句话,但通过写日记,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学拼音的重要性,并学以致用,巩固了学习效果。

总之,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学中要注意针对儿童特点,给学生创设愉快的情境,在活动中,在玩中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把学拼音和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紧密联系起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力求使拼音教学活起来。

第五篇: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生四项基本原则下一篇:人性管理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