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哲学中的意义观

2022-10-10

西方哲学在20世纪初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向, 人们不再全心全意关注知识的来源, 主体的认识活动等认识论的问题, 转而研究语言的意义。这次转向后哲学不再直接研究外部世界, 而是以研究人的理性思维为主。我们不能直接了解人的隐秘的理性世界, 而只能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它。因而弄清人们怎样借语言达到理解与交流就成了懂得人的思想的前提, 因此意义问题就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核心。西方语言哲学家对意义的不同理解形成了指称论, 观念论, 行为论和功用论等不同的意义理论。

指称论 (referential theory) 主张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指的对象。如“水仙”意义就是现实生活中清新淡雅的水仙花。意义是词语与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词语有指称就有意义, 没有指称就没有意义。在语言哲学初期, 一些哲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支持意义的指称论, Russell就是指称论的拥护者, 早期Wittgenstein亦如是。但是这个理论让人觉得它过分简单了, 即一边是语词, 一边是所指称的对象, 语词和对象一一相对, 显得十分工整。因此, 指称论遭到了一些哲学家的诘难, 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 有些语词有指称并不表示所有的语词都有指称, 例如“龙”和“上帝”这两个大概就没有指称。 (2) 两个词可以指称同一个对象而意义不同。例如“启明星”和“长庚星”都是指称金星, 但两者意义不同。 (3) 指称论只对名称适合, 无法说明概念词、虚词的意义。

意义的观念论 (ideational theory) 把语言的意义归结为在人心中产生观念或意象, 其代表人物是著名思想家Lock。观念论者认为,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 思想的基本单位是观念, 人的观念是私有的和内在的。语言的意义就是使人的内在观念外化而让别人了解, 从而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一个人使用词语就是为了外化自己的观念, 他的词也应该能在别人心里唤起同样的观念, 词语的意义就是此在听者脑海所唤起的影像。观念论曾经一度风行, 但是它后来遭到一些哲学家的攻击。因为观念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 是个人的主观的东西, 而语言意义却是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的东西。尽管这些观点都指出了观念论的不足, 但观念论让人们意识到语言意义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

意义的行为论 (behaviorist theory) 认为, 意义取决于听者受到语言刺激之后对说者作出的相应的反应, 它必须从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寻找。不管说的是词、词组、句子或别的语言表达式, 都可以是意义单位, 只要能引起听者有所反应就有意义, 否则就没有意义。行为论不把反应看作是语言的指导作用或是语言的影响, 而是看作是听者对说话者的回应。行为论的早期代表是Bloomfield。他举例说, 杰克和吉米在一起, 吉米饿了, 她看见树上的苹果便说:“我饿了。”杰克听了便爬上树摘下苹果给吉米吃。在这里, “我饿了”这句话的意义, 就是杰克听了吉米这样说之后发生的这种行为, 因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判定什么叫饿。听者的反应即可以是明显的外在行为, 也可以是不明确的内在心理变化。Quine也认为意义是一种行为特性, 包含在人们的行为倾向之中, 超出行为倾向就无法理解语言的意义。对行为论的批评, 主要是指出听者的反应跟他所接受的语言刺激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的刺激不绝对决定听者采取什么反应, 引起听者行为的因素有许多, 除听者听到的话之外, 还有听者自身的原因, 环境的原因, 很难判断是哪种因素引起听者的反应。再者, 即使听者的反应跟他所接受的语言刺激有必然的联系, 而听者不一定只有一种反应。

意义的功用论 (use theory) 认为, 意义取决于围绕语言的说者、听者、对象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语境。这是Wittgenstein后期提出的见解。Wittgenstein认为不应该讨论静态的语言的意义, 而应讨论动态的语言的使用。他指出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即在语言游戏 (language game) 中扮演的角色。相同的词, 担任不同的角色, 也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词, 担任相同的角色也有相同的意义。这就是把意义归结为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的到不少人的赞同, 是至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意义观。意义的使用论重点考虑人们对语言的使用, 从多方面揭示了语言的实践性、社会性和变动性。

语言要有意义, 这是语言的本质特点, 语言没有意义则不成为真正的语言。因而, 意义论是西方语言哲学的核心。以上的种种意义论就是对这个核心从不同的观点出发所作的分析, 而这些分析又对语言哲学的其他论题奠定了基础。

摘要:意义是西方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西方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意义进行了不同的阐释, 形成了意义的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和使用论, 这些意义理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语言的本质。

关键词:意义,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功用论

参考文献

[1] 徐友渔, 周国平, 陈嘉映, 等.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2] 涂纪亮.语言哲学名著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3]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 Baghramian, Maria (editor) , 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M].Washington:Counterpart, 199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在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的分析下一篇:适应课堂改革,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