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图书馆研究论文提纲

2022-08-23

论文题目: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急需更加先进的服务形态来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与升级。此背景下,在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融合智能技术,不断体现新理念、新模式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得到迅猛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内容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探寻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相同点与差异之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与网络调研双重视角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通过收集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比较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在研究主体、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路径三方面的现象与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外均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研究机构群,但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服务研究的合作紧密度与发文数量均高于国外。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均集中在智慧服务概念、服务模式、支撑技术、系统构建等方面,其中国外在智慧服务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更具实践性,而国内在研究主题的丰富程度与技术应用的前沿性上更具优势。在演化路径分析中,中外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各有特色且派生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研究演化主题更加丰富,国外图书馆则更加注重智慧服务过程中“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在实践调研角度,通过对中外图书馆网站进行网络调研,归纳梳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比较分析智慧服务中智能支撑技术、空间再造、数字资源建设、虚拟体验式服务、智慧型馆员五大功能要素。研究发现国内外在智慧服务过程中对于智能支撑技术的应用各有侧重;常规数字资源库建设理念与形式较为相似,但在特色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虚拟体验式服务打造中,国外图书馆倾向于数字化展览类体验式空间构建,而国内则更加注重融合VR等技术的感知性空间的打造;在智慧型馆员的比较中,发现国外图书馆在馆员准入机制、馆员信息公开、馆员培训等方面政策更为科学,国内图书馆在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智慧服务;服务模式;智能技术;比较分析

学科专业:图书馆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2.1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2.2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

第3章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3.1 研究数据来源

3.2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体比较分析

3.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3.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3.2.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比较

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3.3.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3.3.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3.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

3.4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3.4.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3.4.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3.4.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比较

第4章 基于网络调研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比较分析

4.1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的调研设计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方法

4.1.3 调研内容

4.2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调研

4.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4.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4.3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要素比较

4.3.1 智能支撑技术比较

4.3.2 空间再造服务比较

4.3.3 数字资源建设比较

4.3.4 虚拟体验式服务比较

4.3.5 智慧型服务馆员比较

第5章 提升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水平的启示与建议

5.1 深化理论探索,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

5.2 融入前沿技术,布局平台化服务系统

5.3 汇聚多元资源,丰富智慧服务内容

5.4 完善技术标准,提供智慧服务保障

5.5 优化交互功能,提升网站界面友好性

5.6 提升馆员素质,培育高水平服务团队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化学课堂心理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