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殿建筑文化论文

2022-04-27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清代宫殿建筑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见证了沈阳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最好的见证。特色历史建筑可以推动沈阳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从而打造城市品牌,提升沈阳城市的影响力。本文以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推动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清代宫殿建筑文化论文 篇1:

浅析环境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

“环境文化”是特定群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它是我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表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关系。作为人类新文化运动的环境文化超越了传统的工业文明,实现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随着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文明随之从传统工业文明转向生态工业文明。明古鉴今,放眼世界,环境文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环境文化由环境认知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民俗文化、环境建筑文化等众多文化构成,其中环境建筑文化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不是孤立的,它们要融合于环境、融合于生活,形成一种独有的文化特色,这就是建筑文化。建筑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它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并且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河北古建筑文化内涵

古老的燕赵大地孕育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河北省的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地方特色鲜明。而古建筑文化内涵尤为丰富。从河北的古建筑中,我们就可以深刻地体会这种建筑文化的精神所在。

1.1邯郸市赵王城

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邯郸市西南部,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王城是赵国的宫城,平面呈曲尺状,由“品”字形布局东、西、北三城组成。都城建在依山傍水的平原地带,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了地形和水道,与环境融为一体。并且城内有许多大型夯土基台,是宫殿遗址,呈左右对称形式,主次分明,有尊卑之分。这种布局一方面反映了在儒道哲学思想影响下,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另一方面页反映了中国古建筑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从古城的设计与建造就可以看出,从战国时期开始,河北省的建筑就体现出了 “师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1.2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耗时89年建成。它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的设计理念也体现出了“天人合一” 的思想理念。它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大江南北风光,集众家所长,成为中国现存的优美园林之一。

山庄布局科学,巧妙地把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融为一体。它的设计和建设充分的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于其中。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瑰宝,与它的建筑理念息息相关。它所代表的精神,历经沧桑,仍旧焕发出炫目的光彩。而这种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弘扬中国建筑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2、古建筑文化带给我们的思考

从上述两个建筑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格局。中国古建筑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这种文化精神这是当今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环境文化倡导的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它要求人们使用文明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古建筑体现出的精神刚好与生态文明的要求一致。所以,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的过程便是发展环境文化的过程,便是倡导生态文明的过程,便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

3、建筑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古建筑本身就是文化,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层次和品位,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 。继承和发扬古建筑精神对于社会发展有这很大的引导作用。

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上海世博会已经开幕,其中,各个国家的展馆都展示了自己民族的建筑,体现了民族的特征,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文化。中国馆也不例外,它的设计是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东方之冠”本身就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不仅体现了当今中国的气质与气度,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建筑文化中“和谐共生”的思想,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和谐共处。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够秉承这种理念,积极投身到环保事业中去,美化我们的环境,获益的将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而是整个社会。与此同时,我们为后代人留下了碧水蓝天,留下了可利用的资源,更留下了我们灿烂的文化。

4、结语

环境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的分支——建筑文化。由于古建筑所体现出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与环境文化的要求一致,所以建筑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环境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继承与发扬建筑文化精神必将推动环境文化的发展。环境文化的繁荣必将促进整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作者简介:

[1]李星(1987-),女,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11届本科生。董薇,尹青,张利利均是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11届本科生。

[2]刘宝友(1973-),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得到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负责人李星,指导教师刘宝友)

作者:李 星 董 薇 尹 青 张利利 刘宝友

清代宫殿建筑文化论文 篇2:

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的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摘 要: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见证了沈阳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最好的见证。特色历史建筑可以推动沈阳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从而打造城市品牌,提升沈阳城市的影响力。本文以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推动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是一座城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本观念的集中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的建筑风格也会随之演变。沈阳目前的城市特色历史建筑可分为四大建筑体系,分别是清代建筑群、民国建筑群、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建筑群以及俄罗斯建筑群。通过沈阳城市发展与建筑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政策研究,以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意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挖掘沈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及人文信息,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加以推广展示。了解本地及外地的文化产业消费者诉求,建立以文化产业为主的创意产业链。打造城市的识别性,为沈阳的城市发展及实施献计献策。

1 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的四大建筑体系分析

1.1 沈阳清代历史文化建筑群

沈阳是清代的发祥地,遗留下大量满族建筑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具体包括沈阳故宫、清昭陵和清福陵,以及沈阳般若寺、北塔碑林、沈阳四塔、奉天府右翼官学旧址、沈阳江浙会馆旧址共计8处建筑。经过实地考察、调研,沈阳的清代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风格比较统一,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彰显了清朝初期的繁华。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清代建筑上的装饰纹样为當代的艺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文化价值,反映出清代的人们的精神理念和文化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1.2 沈阳民国历史文化建筑群

沈阳现存30余处民国时期的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如大帅府、张作相公馆、中山广场建筑群、于学忠会馆、陈云故居、王铁汉寓所等。经过实地考察、调研,沈阳民国建筑群有2处建筑已完全重修,有15处被企事业单位占用,但总体保存状况良好。沈阳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涵盖法式、德式、日式、罗马式、仿欧式、巴洛克式、维多利亚式等,建筑整体颜色多以欧洲古典建筑的灰、白、褐色为主。民国建筑风格与清代建筑风格对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西化,材料的使用不局限于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更是增添了钢筋、水泥等材料。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3 沈阳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建筑

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成为沈阳建国后的历史符号,与城市的发展相融合。经过实地考察、调研,沈阳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建筑共计8处,有1905文化创意园、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工人村生活馆等,其中有一座重修、一座遭到破坏,其余的建筑都被占用或被改造成创意园和博物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将沈阳设立为全国重点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国内重工业基地,所以沈阳有着辉煌的工业历史文化,留下大规模建国初期的工业厂房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1.4 沈阳俄罗斯历史文化建筑群

沈阳俄罗斯历史文化建筑群采用了日本青年建筑师们在沈阳设计西方古典风格建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还遗存有沈阳站、中山广场建筑群、浑河票房等共计5处同时期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目前保存完好,且中山广场建筑群的俄式建筑都被企事业单位占用,建筑风格和特点都呈现出典雅和高尚,个性突出。

2 沈阳特色历史建筑文化对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历史建筑文化与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挖掘历史建筑文化可以促进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种基调下有利于推动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提升沈阳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特色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还需加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都市的崛起以及经济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一些特色历史建筑被拆毁、迁移、占用和重修。继承与创新应并肩前行,建议将那些被损坏的历史建筑恢复原貌。在发展城市的前提下恢复历史建筑。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更需要历史建筑文化的助力。

第二,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与城市创意产业发展联系不足。以沈阳中街为例,整体的街面已经成为沈阳的标签,但特色并未突出,应依托沈阳的城市特色历史建筑群进行挖掘和深入研究,根据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还可衍生文创产品。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会为城市带来活力和弘扬沈阳城市的历史及文化,同时也会带来城市品牌效应。应该借助特色历史建筑文化推动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沈阳城市品牌形象。

第三,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的识别性还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根据现有的特色历史建筑进行整合以及旅游路线的规划与宣传。应形成多条沈阳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景观带,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管理,使城市的识别性更加突出。结合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带,城市的特色将更加突出,与现代城市景观并驾齐驱。

3 依托特色历史建筑文化推动沈阳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

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经历的过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城市创意产业包括文化、艺术、休闲、旅游等,当前的都市都在寻求转型,既要遵循和继承文化、储存文化和创新文化法则,还要找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沈阳可以依托历史建筑文化建立文创园,衍生文化创意产品,合理规划路线,展示历史文化建筑,形成新的历史建筑博物馆体系。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也能尽可能增强消费者对沈阳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当代人应该依托这种优势,充分挖掘历史建筑的设计元素来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塑造沈阳城市形象和城市名片,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走向品牌化,实现“城市商品”“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高度统一。

作者:李军苗 马有贺

清代宫殿建筑文化论文 篇3:

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及文化特色研究

【摘要】传统民居的价值体现和文化特色对于一个地域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传统民居就是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民居的价值和特色进行探索,其实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形态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进行了分析,其次是对福建的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入探究,重点是以传统山林文化民居土楼为例,探讨了福建传统民居的美学价值及艺术特色。

【关键词】福建传统民居;内涵价值;文化特色

一、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

(一)鲜明的历史继承价值

古代交通非常不便,南方尤其是福建山脉和水系又较多,使福建成为了一个相对较为封闭、完善的固定社会经济区域。从中原流传到福建的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在福建落地后就被保存了下来,随后经过继承和发展,很多的建筑理念和风格保留至今,虽然这些中原传统的建筑理念在北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福建传统民居中还保留着许多明清建筑风格,甚至还可以从这些传统民居中找寻到鲜明的北方唐宋时期的建筑文化特征。

(二)浓郁的乡土文化价值

福建传统民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但表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方面及在建筑同民俗文化的融合方面,更为重要的表现在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的就地取材方面。福建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福建当地的黄土壤及当地的木材和石材,这些都是极好的建筑材料。福建传统民居中,绝大部分的民居都是采用的土木结构,这些传统民居的承重结构就是使用的夯土墙,这些作为承重结构的夯土墙直径可以达到百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就是采用这种建筑方法。而在沿海地区,因为当地的土壤黏性不够,常用条石制墙,亦利用海蛎壳制成的灰泥制墙,部分沿海村落有使用大面积的海蛎壳贴墙面的现象。

(三)多样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欣赏和审美价值

福建有三大方言,还有十六种地方语言及二十八种地方音,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是福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移民文化造成的。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文化背景也直接形成了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众多和建筑风格多样化的情况。总体来说,福建传统民居村落布局都顺应了当地气候条件和山水走势,呈现出了多样的建筑景观,尤其是很多建筑的外观处理和内部装饰都千变万化,颇具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四)兼容并包的中外建筑文化融合价值

由于地域因素,福建部分山区的文化相对来说较为闭塞。但是在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以及近千年的港口通商的历史因素的影响下,不论是历史还是在当代,福建的文化都同海外文化有着较多的融合,存在着割不断的关系。所以说,福建建筑文化不但吸收了海外优秀的建筑文化,而且也将本地的优秀建筑文化传播到了东南亚等国及台湾地区。这种中外建筑文化和理念的融合,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外来的海商将不同国家的建筑文化和理念在雙方的贸易过程中带到了福建。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福州和厦门口岸更是接纳了很多西方模式的建筑文化和理念,这些建筑式样和文化从沿海逐步传播到了福建的内地。福建比较典型的中西融合的建筑就是厦门鼓浪屿,鼓浪屿甚至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还有闽南兴建方言称为“五脚基”的临街骑楼,这些福建传统的建筑文化都是福建受海外文化影响在建筑中的鲜明呈现和典型代表。

二、福建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民居体系比较庞大,但是在所有的传统民居体系中,福建传统民居因为有着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所以,呈现出了特有的地域风格、多元化的居民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研究福建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必须从福建的历史谈起。早在新石器时代,福建地区就有先人在此生息,到先秦时期,汉越文化开始融合。后来,因为北方战乱,很多的汉人从北方南迁到福建,中原文化开始融入到汉越文化中。后因金兵扰乱,宋室南迁,更是将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这些历史背景和条件都直接影响到了福建传统民居风格和艺术的演变和形成。从文化的视角看,福建传统民居文化可以分为书院文化和山林文化民居两大类型。

(一)书院文化民居的文化特色

书院文化民居的代表地是福州、宁德和泉州三个地方,由于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同时也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几个地方出过很多比如陈第和林则徐等历史名人。书院文化民居文化特色的呈现代表就是很有特色的泉州手巾寮式民居式样,该种类型的民居平面布局比较狭长,建筑群体是联排式的,以“间”为单位密集排布,建筑空间是开敞的,门厅和天井等都是开放的,尽量少用墙体,这样的布局和设计与当地的湿热气候是有关系的,主要是想达到通风、除湿、遮阳和降温的效果。书院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氛围非常浓郁,有着非常高的工艺水平,设计合理的曲线和布局有方的空间,精良的内部装修及活泼的雕刻式样都彰显了福建传统书院文化民居极高的审美价值。总体来说,书院文化传统民居空间上达到了除湿和通风的效果,同时内部庭院连接室内外空间,达到了将居住环境于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

(二)山林文化民居的文化特色

山林文化民居的代表就是土楼。土楼是闽中与闽南部分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土楼是早期汉人为了逃避北方的战乱而到福建后与当地越人融合后的产物。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南靖县、永定县、华安县及武夷山等地,典型代表有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这些土楼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土楼建筑样式。每个土楼民居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家庭,单体布局非常统一,有鲜明的中轴、大门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对称分布,并由连廊将两边的建筑单元进行连接,这与北方宫殿建筑的建筑布局有相通之处。整个的土楼民居外观朴实无华,但是内部布局确因各种因素存在不同的差异,这些差异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福建土楼中比较典型的比如闽中的安贞堡,可以说是比较大型的福建传统民居,该民居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依山而建,总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堡内分上下二层,前后三进,整个建筑内部设置有大小房间360余间,还设有12个厨房和5口水井,可以说上千人可以同时在这里生活。

福建土楼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和防御外敌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五凤楼、方楼和圆楼,都有着极高的防御能力。土楼的外墙基本都有1-2米的厚度,窗户基本开在第三层,内外只有一扇坚固的大门可以出入,在防御外敌方面做到了坚不可摧。甚至为了防止火烧,土楼还在门上装有漏水的装置,土楼多数还设有暗道,紧急时刻可以逃生,三楼的墙体上设有射击口,这些防御设施可以说做到了完备而精致。福建土楼民居的建筑十分考究。土楼建设用的土不是直接使用的,用之前必须要经过配制、复合和发酵等流程。发酵后的土还要根据需要加上石灰红糖、蛋清及糯米等,可以较好地防止开裂,还可以防震。

福建土楼民居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福建土楼的外观非常朴实,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土楼中使用的木质材料也是纯天然的,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的美。福建土楼民居不但建筑年代久远,而且数量也较多,规模也较大,楼层也高,这些土楼建筑群深受中国北方传统儒家文化和北方宫廷建筑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当然,土楼民居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改进,从宋代开始到清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可以说,福建土楼民居是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结晶。福建土楼民居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体现出的地域文化价值及所承载的历史元素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中可以引以自豪的建筑形式,更是福建传统民居中的瑰宝。福建土楼是“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可以说一部土楼的发展历史就是福建一部乡村的发展历史和一部乡村家族发展史。从土楼中流传下来的团结友爱的大家族式的生活方式更可以看成是土楼文化最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是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财富。作为后人,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对福建土楼民居的保护意识,让土楼民居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能更永久地传承下去。

总之,福建传统的民居文化博大深远,这些传统民居及所承载的文化不但是福建傳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财富,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福建传统民居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民居的建筑技术、建筑风格、施工技术及建筑材料等方面,我们还要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民居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只有对福建传统民居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了解福建传统民居建筑和民居文化,也才能更加尊重福建传统民居,从而对其加以合理的改造、发展和继承。

参考文献:

[1]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黄汉民.福建土楼探秘[J].中国文化遗产,2005(1).

[3]吴锡麟.福建传统民居对南方地区城乡建设中节能减排措施的启发[J].福建建筑,2009(2).

作者简介:马晶鑫(1991-),男,安徽铜陵人,华侨大学建筑学硕士,现就职于建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作者:马晶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华人形象演变管理论文下一篇:优化设计建筑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