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人的行为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人的心理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本文将从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概念、目标、方法、评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为我们在实际管理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篇1:

现代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及作用

摘要:人的行为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所作所为要符合社会规范,顺其则安,逆其则耻,故道德维护是做人的根本。人的心理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所思所虑要自信自爱,好自为之,故心理教育是促进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基础。因此,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在基本内涵、理论依据、运作方式和目标达成上各有不同的着力点,也有对方包含不了的内容。它们是两个无法相互取代的领域,并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区别与作用

近年来,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常规的心理咨询室或工作支部,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干预工作,帮助学生理顺思想,疏导情绪,减压卸载,破解了许多难题,显现出很好的功效,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与欢迎,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全面健康和谐开展,也促使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得以迅猛发展。究其原因,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压力增大和应激状态持续,加上学生生理与心理素质并不成熟,容易造成个体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因此,学校教育仅凭传统的德育模式与方法是不够的,难以解决因心理失衡而滋生出来的问题。但认为心理教育能解决人们的一切困惑也是有问题的。事实上,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在基本内涵、理论依据、运作方式和目标达成上各有不同的着力点,也有对方包含不了的内容。它们是两个无法相互取代的领域,并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涵

现代社会,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在学校里统一于德育范畴之中,又各有其独特的内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用于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广义德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它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组成的。狭义的德育的概念只是前四个方面的总称。思想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它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它解决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的问题;道德教育培养做人素质,它解决人们行为规范里社会伦理和道德认识的问题;法制教育是培养遵纪守法的素质,它解决人们知法、守法、护法意识的问题;心理教育是培养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和增进心身健康的教育活动,它解决的是个人心理障碍或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涵括了提法上的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做法上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以及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等。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它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制影响,遵从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却忽视了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学生身心发展更为密切的心理教育部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道德认识、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流失了尊重与信任,致使一些问题得不到恰如其分的解决,留下了心理阴影,干扰了人的健康发展。由此来看,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开放的社会里,既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机制,又要讲究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教育的提出与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意义。

二、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与作用

1. 两者的内容不同

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念、社会责任感和言行一致等。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道德教育力图使学生接受和认可社会的某种特定的价值观或道德实践,并成为自己心理生活的一部分,以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遵守有关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而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卫生、生活学习、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以及基本的心理知识。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个性成长问题。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关键是帮助学生在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选择真正符合自己根本利益的生活目标和道路,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

2. 两者的具体任务不同

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解决道德方面的概念、观点、信念及多方面含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等问题,在乎人生位置、寻找人生意义等基本道德规范的共识,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并为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发展服务的。也就是说,学校道德教育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教育使学生社会化后融入社会集体生活,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性,一般不处理和解决纯属于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心理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和谐,它要使学生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心理特征,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并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个人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活模式。也就是说,心理教育从个人需要出发,在乎的是学生个人的幸福与成功等个人目的,重视个人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己意识的完善、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一般不直接解决政治观念、立场等问题。

3. 两者依据的理论原则不同

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学、教育学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理论基础,遵循政治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等。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而心理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为基础,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也十分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作依据。遵循疏导与约束相结合原则、信任与理解相结合原则、控制与转移情绪等原则。它通过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自我转移、适应、自我安慰、升华和用意志来控制。

4. 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

学校道德教育是一个教导过程,工作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宣传教育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环境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等方法,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示范与社会学习。即提供各种各样的道德榜样供学习者效仿与学习,并积极展开思想斗争,鼓励有勇气承认错误,强化其模仿学习行为,以激励他们成为与之一样的人。道德教育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组织性等特点。心理教育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显示出尊重、理解、接纳、柔和的状态,强调要为当事人保守秘密以保护当事人的自尊。其工作方法也很多,常见的有观察测试法、自我描述法、沟通分析法、行为矫正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技巧锻炼等。通过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手段,不试图扮演师者角色,不求为当事人指点迷津、出谋划策,更不会横加干涉当事人接受某种观点和意见。在人际关系上,与当事人处于平等地位,要默默倾听,细细疏导,通过尊重、理解和同感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推动当事人进行积极思考和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时间上,需持久的耐心、细心和爱心,有时可采取引导、宣泄缓解心理紧张与冲突的做法,并及时给予关怀与支持,使之能积极妥善解决其成长过程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心理教育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和双方平等交流等特点。

5. 两者的目标不同

道德教育是通过提供模范人物或道德榜样,使学生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贤、英雄的行为表现,达到孔子“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思过”之风范,从而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希望培养学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等品德,使之能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感,达到“君子”之境界,即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与行为,引导性、目的性很强。心理教育则要解决学生心理不成熟、不健康的问题,并通过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为学生确定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准备好心理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完全独立的人格,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力图使学生自知、自立、自重,善于选择适合于自我发展的最佳目标,并保持情绪稳定、承受挫折失败、百折不挠、意志顽强、坚忍不拔、永不言弃、幽默等优良品质,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心态,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交往与新生活的创造。

6. 教育评价的标准不同

学校道德教育是一个行为规范过程。道德教育工作者往往把自己当做塑造者,把他人当做被塑造对象,运用的是一种强势的教育方式,旨在于让学生接受好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思想,其个体被动适应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因而,可以采取价值评判标准评价道德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思想行为符合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就给予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教育工作者往往把自己当做他人可信赖的朋友,把他人当做求助者或需要帮助者,虽然也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完善的心理世界,是一个心理沟通的过程。它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当事人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需要更为广泛持久和深入细致的努力,促其健康成长。因而,不能用价值评判标准来评价心理教育目标达成与否,不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而无好坏之别。

三、 结论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其作用的核心价值不一样。道德教育是教人走什么样的路,促其走正道的道德操守教育,追求的是觉悟。心理教育是教人对未来树立信心,对现实保持心态平衡,促其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充满了人性关怀,追求的是觉醒。虽然彼此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二者在最终的目标上殊途同归,目的是让人们好好地生活、学习与工作,但心理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只能在自身的实践范围内。如果说有联系,那就是个体的先觉醒后觉悟,并相互影响着,但不能相互替代。鉴于两者的区别与作用,希望能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立足于二者的配合与默契,使二者在学生的成才教育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共建和谐校园的美好道路。

(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徐丹杰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篇2: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人的行为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人的心理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本文将从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概念、目标、方法、评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为我们在实际管理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区别;联系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应该说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且处在一个日渐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近年来,心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这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两种教育到底有何区别与联系?我们在这里做个简单探讨。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1)两者概念不同。这里所说的德育是从狭义方面说的——道德教育,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当前所说的道德教育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德育活动,目的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本质不同,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使受教育者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防治和减少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德育活动,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它侧重满足个体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却忽视了心理教育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育达到的目标不同。道德教育重在通过提供模范人物,使学生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进的行为表现,从而塑造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行。它是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教育使学生融入社会集体生活,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个人需要作为出发点的心理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和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生学会自信、自强、自立、自尊,最终实现人生的长远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3)教育的侧重点不同。道德教育侧重的是人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它的目的是力图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出真善美和假恶丑,能树立鲜明的态度,坚决摒弃邪恶和非正义的事物,积极追求高尚的思想与品行。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多地关注的是个体成长问题,它更倾向于从心理和思想上对其进行干预,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其克服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疏导其内心的种种挫折,教会学生怎样去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给他们自身的种种困境,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挖掘个人潜能,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

(4)教育的方式与手段不同。道德教育通常大多选择的是说教式、灌输式、榜样示范等传统的方式,然后通过课堂、大型活动等途径将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硬塞给学生,从而营造出一种“人人都应该做,人人都必须做”的氛围,让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完全认同它,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标准。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采取的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程等形式来与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教育者与学生不再是接受与被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等的沟通、交流。心理教育需要的是理解、包容,而不是机械的说教。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1)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都带有很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烙印,倾向于简单的说教和灌输,甚至于很多时候就把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画上了等号,这种模式化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道德观念的渗透和道德心理的培养,直接导致教的人苦不堪言,学的人兴趣缺乏,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远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达到既定目的。道德教育最终的成效,其实还受个体内化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青少年心理上的变化也随之在不断加剧,并出现许多新的情况,需要凭借一定的心理素质去面对的各类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无疑也加大了他们心理适应的强度。这些是传统道德教育不能很好解决的,却恰恰是心理教育所关注的。

(2)目前我国的教师素质结构导致了两者关系更加密切。受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我国心理学学科一直不被重视,近些年才逐渐被大家关注。目前我国师资队伍中,从事心理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极少,绝大多数是从德育教师转过来的,而且很多是一肩多挑。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了我们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事这方面教育的专业人才也严重不足。因此,心理教育的重担就不得不落到了广大德育工作者身上。所以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是难以分开的。

总之,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各有不同的着力点,也有彼此包含不了的内容。它们是两个无法相互取代的领域,并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作者:李靖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篇3:

论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文章分别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产生的渊源、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采用的教育方法的差异等方面阐述了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同时,从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必须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等方面明确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在联系,从而论证了将道德教育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工作计划,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灌输德育的知识理念,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和优秀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区别;联系

目前在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即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事实上,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教育目的,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两者在有区别的同时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真正明确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够在对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使其对个体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教育简称为德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也就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大多数认同的道德教育,又叫大道德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乃至心理教育;狭义的道德教育就是指道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或德性的教育。本文所讨论的道德教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帮助和引导个体团体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形成有利于自身健康,并适应社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同时促进其心理发展,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潜能”。在现代教育中,心理教育有着丰富的外延

和内容,通常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程、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等。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它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教育等几个方面组成,这些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体,统一地存在于广义的道德教育中。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它解决与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有关的问题;思想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它解决与思想认识和思想工作方法有关的问题;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伦理道德素质,它解决与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有关的问题。当前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内涵就是这三种教育的总和。它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德育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有着本质不同,它是一种培养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德育活动。心理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健康发展,从而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活动,它解决的是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概括了:提法上的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做法上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以及普及的心理知识教育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中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即忽视了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学生身心发展更为密切的心理教育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历史背景不同

心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我国大陆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掀起了我国心理卫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卫生运动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陆的心理卫生运动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而道德教育的原则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教育,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已经摸索出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

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及涉及到我国古代许多重要的文学论著如《论语》等等。心理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为理论指导。前者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而后者在中国才开始起步不久。

(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虽然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但是,它们还是有各自的特点。道德教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重在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把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完善人格的塑造,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四)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容不同

从内涵上看,心理教育包括了“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非智力因素即动机、情绪、兴趣、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教育、环境适应的教育、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以及人格健康的教育”等内容。它往往更侧重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它的功能也更多地体现在预防性、发展性、矫正性上。而道德教育则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具体地说,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髓。

(五)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运用的具体方法也有区别

道德教育更多地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采用说服教育和正面灌输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是谈话、说服、评价、模仿等,具有公开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点,因此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应该做。心理教育通常采用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有系统完备的技术手段和测量指标,而且以各种心理学流派为其理论依据。其主要方法则是会谈、自由讨论、心理测量、角色转换、行为矫正等方法,带有更多主动性的色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因此必须由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

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着整合与分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

(一)从教育的对象和目的来看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都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进行的,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宗旨。可见,心理健康标准与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相通的,它们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助人、团结进取的道德品格。同时,心理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其教育目标就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从我国现在的教师素质结构来看

在我国目前的师资队伍中,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道德教育教师转过来的,而且很多是从事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兼心理教育工作,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对心理学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在“十年文革”中,错误地把心理学当作“唯心主义”来批判,使得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基础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理论研究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的专业人才也严重缺乏。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每年培养的心理学专业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目前学校里大多数从事心理教育的只能是广大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所以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也是难以分开的。

(三)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

二者有渐趋融合之势。在现代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心理健康日益成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心理教育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为成熟稳定的心理状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保证,是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形成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将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潜能的发挥,也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从工作方式上看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排除。所以它们两者不可能完全分割开来,而且在内容上也是互相融合的。狭义的道德教育方面,在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人生观、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存在着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而且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都要通过课程、集体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家长配合等进行实施。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财务系)

作者:韩 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工制药类工程教育论文下一篇:作文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