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何以走向成功

2022-07-19

第一篇:教师何以走向成功

我们何以不成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同大家讲话,并且邀请到了几位重要的场外嘉宾: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教育狂人陈忠联先生、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博士等。(不必惊讶,我没说错呀,场外的嘉宾,当然不是在这里了!)如果他们来听我的演讲,我可是要收费的。(开个玩笑)

好了,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们何以不成功?”“成功”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诱人的名词啊!我们对她可谓是一往情深、仰慕已久。她就是我们梦想的天堂!为了她,我们也曾满怀激情地拼搏过、奋斗过,有过胜利的欢呼、甜蜜的微笑,也有过挫败的低沉、失落的眼泪。可是从今天开始,从2011年10月27日,即农历的十月初一开始,我们要为“成功”重新定义,我们要我们的世界里、生活中、脑海中永远没有失败!没有成功,说明我们还没有做好迎接成功的准备;没有成功,说明我们的潜力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恰恰是为了更大的成功。所以我要说,成功并不一定就是达成愿望,接近目标也是一种成功。因为成功靠的不是天赋和运气,而是一步步脚踏实地、日积月累走出来的。

当然,我不是什么权威人物,也压根不相信有什么权威,所以也讲不出什么令人折服的话来。但咱们中国人却认一个“理”字,我要是说的在理啊,你们就热情点,鼓鼓掌;要是说的不在理呀,你们权且听了当笑料,也当捧捧场。

这个机会我盼了五百年了,最羡慕那些大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企业精英等等往这台上一站,看着下面垂涎三尺、饥饿难忍的观众,然后微笑着朝他们招手示意,赢得额外的掌声,最毒的一招就是拿出事先制定好的忽悠计划,绝对讲得让在场观众无不目瞪口呆、鼓掌叫好。

下面我举个例子,小明,某二流学校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学的是英语专业,却对英语不感兴趣,成绩很差,而喜欢心理学,老是喜欢琢磨人。很多人都躲着他。他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也对自己的现状很困惑,有点想不开,恰好赶上一个心理讲座。心理学家开场就说,“今天来听我讲座的人都是心理非常正常而又十分高尚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常的人都是有心理需求的人。什么是心理需求呢?就是渴望与人交流、展示内心世界的精神需求。这又是一种多么高尚的需求啊!只有高尚的人才有的呀„„所以——”小明听了,不久心理便平衡了。但他听完讲座后却发现自己的现状并未改变,而且他觉得自己一直是个失败者,很迷茫,很困惑,有时就想“还不如回家娶妻生子,过平常人的生活呢?唉,做孩子做腻了,想当老子了。”于是,他又赶去听一位教育学家的讲座。教育学家讲,“在有孩子以前,你个人的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但有了孩子以后,孩子的成功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接着又讲到,“作为家长,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要做好做家长的一切准备;要不断学习,与孩子一同进步;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今天你可能是孩子的老师,明天孩子也可能是你的老师;要给孩子面子„„”当他听到“要给孩子面子”,觉得老子也不好当啊!接着教育家发出震撼的呐喊:“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你做好准备了吗?如果你真的准备好了,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追求功名利禄上,也不要把你不成功的心理带给你的孩子。”他当时就想,“我才二十出头啊,名气没挣到,钱也没赚到,哪能就这么放弃了?况且教授说的在理啊,我还是在当几年孩子吧。”小明对成功更加渴望了,便找成功人士的演讲及励志书籍来看,像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的演讲,看完后他立马就有辍学的冲动想法,但没有实施;还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更是让他兴奋不已,相见恨晚,连续几天都在读,但是热度也过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有那么多成功的先例供我们借鉴,为什么我们还迟迟没有成功?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是成功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别人或者超越别人,而是从自己的经历中寻找到成功的契机,超越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去应验别人成功的方法罢了。简单地说,就是学习成功人士如何发现契机及直达目标的正确思维。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怎样才能取得成功,当然这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至于能不能成功,我们只能以观后效。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信念。“你想成为亿万富翁吗?你想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房子吗?你想获得诺贝尔奖吗?„„”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想,日日夜夜马不停蹄地想。可是,又有几人坚信它有一天就会变成现实呢?不足百分之三。因此成功的人也仅仅只有百分之三。所以,成功需要的是一种实现梦想的强烈渴望和坚定实现的执著信念。我不知道看过杰克·坎菲尔德大的《吸引力法则》的朋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你的愿望就是我的命令”

“你向宇宙要求什么,宇宙就会向你反馈什么。” “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事业?你想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子,找什么样的伴侣?”

“你的想法是有一定频率的能量波,而它会引起具有同样频率的能量波的共振。于是,如果你有一个糟糕的想法,你就会吸引具有类似想法的人,以及具有同频率的宇宙中的能量波,而最终你会收获一个糟糕的结果;相反,如果你有一个美好的想法,你最终就会收获一个美好的结果。总之,一个人的想法,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被吸引到现实中来。快乐、悲伤、幸福、贫穷等,都是被吸引来的。”

“当然有人会表示怀疑,因为很多人都想瞬间拥有一百万或者更多的钱,但是却迟迟没有得到。不过,我要说的是,你的想法不会马上得到满足。因为,科学证明,一个人每天大概有6000多个想法,如果每个想法都马上兑现的话,那真不可想象。”

“当然仅仅有愿望而不相信它会实现的,那么结果它就真的不会出现。因为信念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只有保持这种力量,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某一事物,那么反馈的信息就越及时。”

“有了信念以后不能只等,而什么也不做,我们必须能够感觉到它,就好比已经实现了一样。只有感觉到的东西才能真正拥有它。所以,必须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

总结这本书,成功只需要三步:要求——信念——感觉。我是这样概括的:你向宇宙发出要求,等待宇宙的反馈;要坚定这个信念,相信某一刻假想的事物就会被吸引到现实中来,提前为自己的成功做一番体味,找到那种梦想成真的感觉,直到真的获得这一切时也不足为奇时,成功就真的来了。

当时,我看完以后,很是振奋,想发现了宝贝一样,我几乎全信了;不过,这些并不能说服所有的人,甚至我完全照着他说的去做。因为那样恐怕会迷失自我,找不到坐标。看过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体会:完全感觉自我良好,生活在自己设想的环境里,自己成为自己世界的独裁者。当然,刚开始有这种担心是过虑了,毕竟它能让人找回自信,找回热情,甚至找回爱心,难道有这些还不够吗?

一位国际记者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心想事成,只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欲望的满足,并不一定是好事。”他举了好多例子。比如,徐志摩认为林徽因就是他幸福人生的答案,他无比执著于她。可惜,心想事成并未发生。因为林徽因觉得,在徐志摩面前,只有他的心想存在,而她自己并不存在,但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存在,因此她拒绝了志摩。(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女子遭打的事)

我呢,也做过这样的傻事,希望用全部的热情和爱心去为一个心灵受过伤害的女孩疗伤,让她感动。觉得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事,可是却没有发生预想的结果。

那么读完《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感受如何呢?尤其是羊皮卷那十章,感觉心头暖暖的,更靠近现实一点,也同样给人自信。我觉得这两本书都是很好的心灵鸡汤。另外,还有很多名人演讲,比如乔布斯、李开复、陈忠联等。

下面我就说说如何取得成功。我认为我们的思想总是徘徊在两条线之间,一条是现实,主要指生存意识;一条是理想,生命意识。生存意识会让我们面对现实,以一个平凡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通过扎实的奋斗和经营来获得更舒适的生活;而生命意识是在生存危机感消退了以后,开始反思生命本身以及生活的意义,开始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感觉,懂得享受和乐活。如果我们真的就这样徘徊下去,那么我们就真的度过了平凡的一生。如果我们要改变现状,我想还是要有所行动。

我认为成功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人脉资源,不断地扩大社交面及加强人际关系,交一些真正的朋友,优秀的朋友;二是社会阅历,要不断丰富自我的社会阅历,在生存条件比较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积累宝贵的经营理念,学会成功的包装和推销自己;三是知识储备,读书的好处自不必说,要读好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你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做别人敢想不敢做的事,做别人想都没想过的事(当然,一定是好事)。

那么影响成功也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就是不够自信,自我认识模糊,就会导致一种恶性状态循环;其次就是不够执著,左右徘徊,前怕虎后怕狼,这就是我们太想要结果而忽视过程造成的,我认为追求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再次就是过多的关注负面信息,樊富珉教授说“过多关注负面信息也会引起心灵创伤。”

成功需要五步:一是定目标,可以分大目标、小目标;二是找坐标,分析现实条件和理想条件;三是做选择,选择最佳状态和环境;四是制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五是快执行,毫不犹豫,坚决果断执行。

朋友们,相信自己,相信身边的她,相信未来,二十年后,让我们一起来推动地球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何以为师 教师职业道德

何以为师

教师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光以自己的学识培养着学生,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用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教师的灵魂首先应是纯粹、健康的,才有可能栽培出优秀的学生。然而,如今媒体上时常出现一些对教师失职现象的报道,背后反应出部分教师从业者的素质低下,职业道德的缺失。想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必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前提。

教师的职业道德可称为师德。师德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具备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习主席在北师大看望教师的时候,号召全国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很好地阐释了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结合习主席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的号召,我认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渊博的学识;拥有宽厚仁爱之心。

1、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教育涉及民生,从个体的发展,大到民族的命运,离不开教育。《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何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每个教师应该有一份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担当精神,拥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必须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坚定政治立场,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深刻意识到教育工作是与民族发展紧密相关的,不能有丝毫懈怠,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收获精神追求,实现人生价值。

2、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展现的是教师的灵魂和整个内心世界。育人先育己,自身正直才能要求他人正直,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了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教育不同于其它职业,它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如果教师把经济利益和个人得失放在首位,那么就会背离教书育人的初衷。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应做到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做人的道理,并能够以身作则,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热爱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学生的楷模。

3、具备渊博的学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基础毋庸置疑。教书育人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善于反思、勤于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修为和文化水平。对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过程。作为一个有师德的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善于学习总结,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何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延用僵化的固定思维模式授课,而应善于交流、借鉴。有些传统的课堂,教师完全围绕课本进行授课,无法拓展,过于死板,整个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十分被动,而有些教师总是勤于思考,视野开阔,把课堂跟时下生活紧密结合,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成果显著。

4、拥有宽厚仁爱之心

仁爱,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具体表现在爱己、爱人、爱物。对教师而言,仁爱是一种对己、对人、对事的接纳和包容。仁爱首先是以自身为出发点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爱自己,然后才能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爱己”就是要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悦纳自己,对生活、成长以及教师身份的认同。生活中,教师具有多重身份,更多时候是作为普通人的平凡存在,也有喜怒哀乐,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教师要能调整做好角色,避免角色冲突。“爱人”主要表现在爱护学生,关爱学生。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始终怀有仁爱之心,才能切实从学生到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在教学活动中,要能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接纳个性,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解与引导。“爱物”即“爱自然”,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教师而言,“爱物”可以解读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将热爱转化成行动力,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品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做到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个崇高的字眼,才能做好教育这份神圣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枬. 论教师的仁爱之心[J]. 教育研究,2016,08:117-124+144. [2]熊保林,汤劲松,路春娇. 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策略[J]. 教育探索,2013,10:90-91.

第三篇: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的品行,是以“静”修身的,是以“俭”养德的。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心静性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格外看重“淡泊”和“宁静”的。 54岁的诸葛亮教8岁儿子以“静”来致学,以“俭”来修身。静,后文“宁静”与之呼应;俭,后文“淡泊”与之呼应。这里的“俭”不是“节俭”,而是通“简”,即“简朴”。君子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就要返朴归真。“非淡泊无以明志”,突显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治学。 那么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这些话秉承了我国儒家传统思想,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倒觉得,道家思想要更加确切。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写道:“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虚”和“静”就是心境的空明宁静。心境受外界干扰、诱惑,心灵就会蔽塞或不安,必须“致虚”和“守静”,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的,“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的,二者相通。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母鸡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荀子《解蔽》上说:“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荀子认为“解蔽”方法就是“虚一”和“静”。所谓“虚一”,就是虚极而达“道”;所谓“静”,就是思想宁静。荀子认为“心”要达“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这就是“宁静”。

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淡泊是道家一种思想,淡泊是心境怡适的一种境界,用恬淡净清来透悟人生。庄子亦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之间的交情要像水一样清纯洁净,不参杂一丝杂念。这就是“淡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其根在于“虚极”;“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基在于“静笃”。所以淡泊方可明志,宁静方可致远。

第四篇:教师如何走向成功

第一篇 运筹职业:三尺讲台与你一生有约

第一条:明确自己的职业特点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火者,是一个在渴求的心田里播种知识的人。撒播的火种越多,野蛮与荒芜就越少了,文明与繁华就会多起来。 “传道、授业、解惑”被定为教师的天职,因为传道,就显得神圣,因为授业,就赢得了尊重,也因为解惑,就得到了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这是人们对教师的礼赞,也是对教师职业的歌颂,也可以说是世人的对教师的一种良好的祝愿。

第二条:保持一颗平常心

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一直在走,一直不停地在走,走过了一程又一程,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可是,我们却很难走出自己。人生最短的路是心路,人生最长的路也是心路;人生最大的障碍是心的山,心的河;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人生最大的困惑也莫过于不能走出自己,超越自己。

第三条:抛弃浮躁,立即行动

当人们享受着以往梦寐以求的较为富裕的生活的时候、当人们从以往过于严酷的统治中获得初步“自由”的时候,我们的压力反而变得越来越大,我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因为人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时代的滚滚潮流逼迫你不得不去拼搏,不得不去奋斗。

第四条:策划自己的未来

“人生无处不策划”,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策划,怎样“由一到十,由十到百„„”这可能最能形容策划的职业魅力了,“超级女声”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目共睹。这样的效果离不开策划的努力,教师也不例外,教学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事业是需要策划的,惟有策划,才能让自己的未来更精彩。策划是成功的关键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第五条:永远不要说校长的坏话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但很多时候,你或许会觉得校长不如自已,最常见的是校长教书不怎么样,科研也不过如此„„尤其当你用自己的长处与校长的短处相比时,你不免要发出感慨,这个校长的位置真是坐错了人,世上伯乐真是太少了!

第六条:用笑声感染每一个人

笑是理解,笑是关爱,笑是温情。笑有春风化雨的魅力将我们与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燃亮心灵中黑暗的角落,给困境带来希望。笑有灵丹妙药的魔力将我们与健康向上的心态维系在一起,唤醒青春的脚步,带来明媚的人生。笑容如同阳光,会温暖身边的人,会在心中播种快乐。

第七条:做一个受欢迎的教师

请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如何像个老师;你也无须刻意地把自己弄成一个师爷似的,不必过于深沉和老练。如果你有学问,你可以尽情地在学生面前展露;如果你有才气,你可以全力在学生面前发挥。也许你的身材不够高大,外形不怎么漂亮、潇洒,但由于你有学识,有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你就是最美的,最有魅力的。

第二篇 决胜课堂:让你的教学充满激情与诗意

第八条:着眼细节,造就专业

生活中总有些细节会深深打动我们,烙进我们的记忆,改变或决定我们对人、事的看法。有时细节如照片,留给别人难以磨灭的印象;有时细节如闪电,照透情感和灵魂深处。成功的教育者深知细节看似简单,却简单中孕育深刻;看似平常,却平常中蕴含智慧。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第九条: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

也你的关注许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慈祥的笑容,却可以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老师,你的关注如同炎炎烈日下的一眼清泉;饮之沁人心脾,你的关注如同苍茫大漠中的一抹绿色,唤醒无限希冀;你的关注如同冬未春初的拂面春风,安抚人情冷漠。老师,请你多关注学生,并且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

第十条:引导学生快乐地思考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问题是学习的纽带,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

第十一条:让学生学会自己“捕鱼”

一个小孩一天遇到了一位点石成金的老人。小孩不要金山,而要点石成金的指头。因为小孩知道,金山总有用完的一天,而有了指头,却可以无穷无尽地点石成金。

第十二条: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你的个性

个性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和灵性的折射。有个性就显灵性,就有特色,就有创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是创造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只有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君不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引申过来也可说“有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

第三篇 倾情心田:让爱作主

第十三条:做一个用心倾听者

如何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倾听还是一种你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倾听是一种丰富情感的体现,更是一种美德。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却有一张嘴巴呢?”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故事很短,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的“听”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细心;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

第十四条: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充满人性化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对儿童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鲜活生命的尊敬。怀着爱与尊敬,我们宁愿如医生那样,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注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我们绝不放弃,我们永不放弃!

第十五条:艺术地表扬与批评学生

表扬的力量对孩子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能给孩子们的精神以极大的激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表扬不是“好”、“棒”的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公式。新课程下的表扬一度泛滥,仿佛没有了批评。其实,我们的教学,表场与批评缺一不可。作为教师既不要吝啬表扬,也不要放弃批评;既要学会表扬,又要学会批评。

第十六条: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教师要学会宽容。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只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与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和谐相处,如果我们不能与任何物质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进行有效沟通,那么我们还没有学会宽容。但是,宽容不等于一味迁就,缺失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

第四篇 剑指未来:让你的教师生涯遍洒阳光

第十七条:永远保持求知者的姿态

学习是人类永恒的事业和追求。学习能丰富人的内涵和修养,拓宽视野,引导思考。古代大教育家荀况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在“终生学习”成为了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需的同时,教师的自我发展就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探究。因此,教师应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

第十八条: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反思”是近几年来被不断强调和凸显的这样一条路径。它被解释为成功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反思的重要性正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同。但是,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反思在教学应用起来要难得多,反思与实践结合给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也要大得多。建立在反思精神与习惯之上的,反思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才能真正促进教师成长。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则是反思的检验与更深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十九条: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教学创新

在封闭的学校里,教学创新可以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在教条的学校里,教学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一陈旧的学校里教学创新可以为学校注入源头活水。教学创新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第二十条:走可持续专业发展之路

成功的经验是不能移植的,未来不是回家的路,过去的成功经验不可能保证以后也一定成功。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也要求教师不断调适自己坚持不懈的寻求专业发展。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第二十一条:致力于成为一名研究者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口号。未来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研究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成员。这样,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社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思考、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这提高。

第二十二条:做健康快乐的教师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成就伟大事业的条件。拥有健康,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对教师而言,只要你打开自己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是教师自己。

第五篇:“里仁”何以“为美”?

读《论语》绝非一遍两遍,每每读到“里仁为美”便疑窦丛生,尤其以此读宋明理学家的解释,说“里仁”者,选择与仁义的人住在一起也。因自己无知,听便信了。你说怎么会不信呢,与仁义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至少也能得一些仁义的皮毛吧。但仔细想想,怎么辨识仁义之人呢?仁义之人成堆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即使容易辨识,抑或能找到仁义之人成堆的地方,那么别人呢?天下人呢?再者,儒家大济苍生,如若只能如此“里仁”,那么怎么大济苍生呢?

“里仁”之“里”在古汉语里,可以是“居住”,也有“处”的意思,“仁”者,可以是仁义之人,也可以是“仁”的思想境界,南怀瑾对“里仁”的解释则比较可信,他说“里仁”“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境界放在仁的境界。”亦即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便是修养之至高之美。

至此,我们就不得不关注到,宋明以后中国社会何以走下坡路,近代以来近二百年,中国文化何以被冤枉地暴打一顿。南怀瑾打了一个比方,说孔孟做老板开了一家股份公司,以曾子、子思、荀子做伙计,卖的东西货真价实,生意红红火火,怎奈后继者加水卖,甚至加三聚氰胺害人,渐渐的,这家公司也只有破产的份了,咋的还能兴旺下去呢?尤其宋儒,在渐变中彻底篡改了开山祖老板的基本精神,所以后人要打倒孔家店。人们恨的是宋儒,是理学,可也没有多少人能分清宋儒与孔孟,孔子也只好被冤枉一回两回了,他能怎么样呢?儒学是人性的,是以人为本的,诗三百首先承认人性形而下的东西(其次才是形而上的思维),食色性也,活着就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但不可慌乱,要有度,亦即“思无邪”。到了宋明理学,彻底地丧失了,说什么存天理灭人欲,这不,彻底丧失了人性的以人为本的好的意识形态,往往混淆视听,让人渐渐远离真理。我想我的困惑也是受到宋明理学影响的缘故吧。

《论语》二十章,开篇“学而”,学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有讲究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的是“仁”而不是某个专业知识,甚至可以不识字,学“仁”而得做人之理,“习”是实践,学“仁”并不断地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这里面还隐含着古代中国知行合一的哲学精神,这样理解真的能感觉出“不亦悦乎”的缘由所在。而根据宋明理学的解释,学习并不断地复习就真的“悦乎”不起来,孔孟不是痴呆,是不至于将这样弱智的思想传给后代,贻误千年的。

所以孔子主张“里仁”之人是可以居住在蛮夷之地的。“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人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好人爱护他,恶人,改变他、感化他、怜悯他、慈悲他,“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古代中国正是以仁怀远四方蛮夷,以仁的精神教化万民,造福四方,形成强大的民族融合精神及凝聚力继往开来的,翻开二十四史,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做学问要准备一生寂寞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仁之所至,义所当然”,有些事就是杀头也要做,有些事死也不能做,面对乱世,即使是一个安定的社会,必先做好文化教育工作,然后才能着手社会的变革。正如西方的文艺复兴,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再比如,今天的为政者做什么事也是要造舆论,然后再去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就曾是当今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舆论准备呢。

孔子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面对礼乐崩坏、道德沦丧的现实,他没有行为过激,“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南怀瑾《论语别裁》)因为解决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思想的纯正,这也是他提倡修君子者“克己复礼”的原因。孔子就是以“里仁”的精神,影响好人更好,悲悯感化恶人弃恶从善,兴教育,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默默地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圣者之仁化润万物,不计较流言蜚语,不解释恶者之诽谤,如日月蒙羞之不言。

日月蒙羞能永久吗?“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时代人口只有几百万,孔子弟子三千是一个多么大的力量啊,且有贤者七十二,个个时代精英,有许多弟子掌握着各个诸侯国的权利,可以说一呼百应,来一个古代的“巴黎公社”毫不费力,甚而至于可以坐稳天下也未可知,可他不做,“仁之所至,义所当然。”默默致力于文化普及,致力于自己思想的传播,以求社会思想的纯正,为社会和谐的理想做着文化复兴的工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能做多少就做都少。孔子是一个寂寞的享受者,一个永生的日月,指明了一个文明的方向,开辟着万古不朽的事业,引领着人类的未来,“里仁”以此“为美”。

当生命的寂寞之美化为泰山北斗,永远矗立于人类乃至众生的灵魂高空的时候,“里仁”之美是难以言说的,无须说的,不必说的,宛如日月之光辉。

有弟子问孔子,我们的理想无法实现怎么办?孔子说:“乘桴浮游于海。”玩去?海外去?这便是儒家之退隐,以保持独立的知识分子队伍。也可以理解为出国,可惜那时交通不发达,没有飞机、轮船,不然老夫子的精神能传到海外也未可知呢。还好二千五百年后,孔子学院在海外遍地开花,老夫子该开怀一二了吧?如今胡老大要“和谐社会”,温总也在伦敦阐述着他老人家的思想皮毛,此后环球会有什么变化呢?

历史在进步中倒退,也在倒退中进步;历史在惊人相似中循环,也在循环中相似。源于天地精神的“仁”化形为礼乐精神,由上古时代延续到汉代,相当于世界本源的“乐”丢失了,宋明时代因为理学“仁”丢了,近代我们又冤屈地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暴打一顿,以政府行为欺师灭祖,时至今天,“学”只剩下学一些“有用”的专业知识,以急功近利,是否孕育着国破家亡族灭的惊天危机?如果说,孔子面临的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那么今天的我们所面临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仁而实践悦乎,达成仁的至高境界,是每一个“人”应该达到的仁,也是儿童启蒙的第一要务,还是“里仁”之所以“为美”的唯一原因,更是人生、社会幸福和谐的必由之路。

所谓“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法制教育记录下一篇:计生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