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部分冬之趣

2022-07-13

第一篇:古诗词部分冬之趣

冬之趣诗歌

(一)快乐雪狐

雪是我的名字

雪是我的舞姿

我是一只小小的

快乐的雪狐

一道白色灵光,闪出

深深浅浅的画图

是我的音符

追着风跑

随着雪飘

所有的白

归我拥有

白色山峦

白色雪莲

白色的月光之禅

在金色光芒升起之前

把白色之灵

采撷完成

岁月越来越老

快乐雪狐

越舞越轻

(二)快乐的童年

冬日的课堂上

风儿像一只

调皮的小狗狗

它细细的牙齿

咬着我的脚趾头

咬着一群顽皮孩子的脚趾头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课桌下,一双小脚丫

跳起了踢踏

一双双小脚丫

舞起了踢踢踏踏

语文老师的戒尺拍下

数学老师的粉笔头落下

音乐老师她说

大家一起恰恰恰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快乐的童年

(三)快乐的雪花

一袭白衣,轻盈飘逸

她的脚步是飘洒的白

她的身姿是舞动的白

她的光彩美玉样耀眼的白

一双温暖的手

把她捧在手心

走入那纯洁的灵魂

品茗冰清玉洁

在那燃烧的激情里

化作一缕温润

沁入双眸

把纯真蕴藏

不用彷徨迷茫

她从不曾离开

当相思成灾

她在明眸里闪现

抬头仰望蓝天

嘴角轻扬

不可以悲伤

永远快乐微笑

让她

永远泊在心灵之窗

(四)冬日暖阳

冬日的早上

阳光像一位

怯怯的姑娘

明媚温柔的笑脸

挂在蓝蓝的天空

照耀着大地

阴霾散去

一扫连日来

晦暗的天气

心儿暖暖

人儿暖暖

伸出手掌

从指缝里偷眼望

它把如水的暖流

倾注在我身上

光线穿透衣裳

暖流若妈妈

温柔的手掌

抚摸在肌肤上

心底似生出一朵莲

绽放着宁静的芳华

棉被也吵呀闹呀

它也要游入那

金色的暖暖的海洋

它贪婪地饱饱地

吸收着暖流

涨鼓了肚皮

像一条胖胖的鲸鱼

只待夜幕降临

我和它一起

游在温暖里

呼吸着阳光的香气

游向夜空

游向星际

遨游在那

璀璨星河

(五)如果胖是一种罪

如果胖是一种罪

我已经罪不可恕

都是美食惹的祸

它总是诱惑我

瓜子花生

核桃和杏仁

让人口齿生香

妙不可喻

大白兔金丝猴奶糖

还有巧克力

丝质顺滑

奶香氤氲

和音乐搭配

多么让人陶醉

饼干桃酥

蛋糕奶昔

嫩嫩的

软软的甜蜜

一切美好地源起

鱼肉那么鲜美

啤酒加炸鸡

还有鸡翅和鸡腿

如果胖是一种罪

我已经罪不可恕

我甘愿领罪

梦回大唐

去赞玉环丰腴

第二篇:2013 课外古诗词部分汇总

(2013 江西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解析】选C。“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并非“炊烟袅袅”。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解析】选D。这首诗具有清丽典雅,恬淡闲适的风格,并无“激越”的风格。 (2013 泰安中考)

答案:

(2013·盐城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犹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8.“峡口花飞犹尽春”交代了送别的 和 。“花飞犹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作用的分析。“峡口”交代了地点,“花飞犹尽春”交代了季节。花儿飘落,好像春天要结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答案: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中表达的作者情感。“天涯去住泪沾巾”写的是走的人和留的人都泪湿衣巾,表达了伤感离别之情;而王勃的诗句是劝人们不要在分别时流泪,表达的是乐观之情。 答案: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乐观旷达

(2013·舟山中考)

忆钱塘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②③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3.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 答案:黄昏(傍晚) 醉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

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2013 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24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0.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解析】选B。都是五言律诗。

1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及作用的分析。“浮云”和“流水”显然是比喻;而“一别”和“十年”则是对比。

答案: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1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中蕴含的感情。不愿离去是因“秋山”这一景色的美好,表现了对秋山的喜爱之情。 答案: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2013 泸州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7.“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从眼波的含情和美人眉峰的美丽来感悟浙东山水的美好。 答案: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8.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抓住“送春归”、“ 送君归去”及“和春住”几个关键性词语来揣摩。

答案: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2013 滨州中考)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或者关键词语中任何一个角度来赏析花朵的特点。 答案:

(2013 湖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3.任选

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解析】此题考查想象能力及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抓住诗句中的典型事物加以想象即可。

答案: 14.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前两句所描绘画面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结合后两句所提到的颜回和五柳先生可以看出作者向往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 答案:

(2013·温州中考)古诗文阅读(28分)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 13.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的环境特点。 答案:幽静或幽深。

14.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

(2013·扬州中考)

答案:

(2013·成都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自语”一词看,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再从拟人修辞方法的作用及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词中“平生”“苍颜”“眼前”等词语思考作答。

答案: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2013·黄冈中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17~18题。

题乌江亭(唐·杜牧)

①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17.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理解能力。应紧扣诗歌中的关键字眼揣摩。第一首中由“事不期”“ 包羞忍耻”“ 未可知”这些词语课推知情感态度为遗憾、惋惜;第二首由“人杰”“ 鬼雄”“ 思”等词语可推知情感态度为赞扬、肯定。 答案: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18.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 牧: 李清照: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在上一题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013 济宁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概括诗歌内容,要抓住时间—新春,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感概括。赏析“清”字的妙用,首先要注意“清”的本义,然后联系具体诗句,从景色的清新、环境的清幽等方面回答。

答案: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喜爱);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爱,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2013 临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要找到是的主人公:书生,再总结事件: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然后归纳。

答案: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10.“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要紧扣题干要求“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抓住“雪暗”“凋旗”“杂鼓声”几个重点词,从感官方面思考。

答案: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2013•雅安中考)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A.从此诗的题 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句字数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五言诗。 B.诗的

一、二句叙写送别后的情景,

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

C.此诗拾取生活中的平凡素材,详细叙述了一次送别过程,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解析】选C。此诗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第三篇:部分古诗原文

二年上: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二年下: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三年上: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三年下: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四年上: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经 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⑷, 清风半夜鸣蝉⑸

。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⑹茅店⑺社林⑻边, 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 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五年上: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望江南(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山坡羊 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凤栖梧(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归园田居(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六年上: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年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揽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四篇:刘禹锡部分诗词

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潇湘词二首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雨中收。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闻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过也,笑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堤上行三首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踏歌词四首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竹枝词九首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夫石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五题。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杨柳枝

杨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五篇:大学语文诗词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按照音乐不同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 ,灵活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2、“风骚”—— “风”是指《诗经》,“骚”是指“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离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的代表作,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3、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4、赋比兴——赋比兴指的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借助其它事物作为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为后代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5、诗史——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歌集中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转衰的历史,把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表现了自己忧过忧民的思想,感情内在深厚,风格沉郁顿挫,号称“诗史”。他们以其现实主义的卓越成就,泽被后世,成为诗歌创作的光辉典范。

6、“双子星座”—— 在盛唐时期,出现了大量风格不同优秀诗人。其中李白和杜甫先后崛起,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千古的“双子星座”。李白诗歌热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个人理想与社会显示的尖锐矛盾,感情奔放激烈,风格豪放飘逸;杜甫诗歌集中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转衰的历史,把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号称“诗史”,集中表现了自己忧过忧民的思想,感情内在深厚,风格沉郁顿挫。他们分别以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卓越成就,泽被后世,成为诗歌创作的光辉典范。

7、李煜——李煜,字重光,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李煜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后期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8、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的词感情深厚,风格婉约,造语清新,后期作品写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尤其憾人心魄。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漫》等。

二、简答与分析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

“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内容。它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划分的。“风”是先秦乐曲的通名,即指音乐曲调。“风”分为十五国风,“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即正,是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的名称,即朝廷正乐。“雅”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作者多为贵族。“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节奏比较舒缓。“颂”的本意是舞蹈的“形容”,舞蹈的“模样”。“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

2、《蒹葭》的含蓄朦胧美。

《蒹葭》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朦胧诗的鼻祖。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恰恰是这份朦胧、这份不确定性,才使得作品流传至今,依然让人令人回味无穷。

词采用了比兴手法,交待时间和地点。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后两节进一步表明了“伊人”的不确定性。但诗人通过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地描写了等待伊人,由于时间推移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诗的结尾是余音绕梁,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朦胧美、含蓄美。

3、《蒹葭》的意境美。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有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等。其中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作品多重叠合的架构上。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4、《蒹葭》中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意优美而朦胧的抒情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首的开篇通过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他日夜思念“伊人”。这“伊人”却“在水一方”,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惘的情致。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抒情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得到了表现。

5、《蒹葭》一诗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委婉曲折的风格。《蒹葭》一诗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非常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诗的首节前两句采用了比兴手法,交待时间和地点。“宛在”一词,灵空飞动,神来之笔,耐人无限遐思。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后两节和第一节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换韵换字罢了。三章兴句,刻画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地,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地描写了等待伊人,由于时间推移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你能哪几个方面来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b、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c、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a、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b、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c、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d、“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7、《长恨歌》中的情感与艺术特点。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双重的,诗人白居易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这首诗既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废弃朝政荒淫误国,以致发生安史之乱,有批判;同时也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对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寄予了极大同情。

前半部分,对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乱,很明显是谴责、批判的。从马嵬兵变、杨玉环被处死开始,诗人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批判转向同情、乃至歌颂。李、杨的爱情最终以悲剧为结局。

《长恨歌》非常善于人物描写,刻划人物细腻传神。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对李隆基,前半部分侧重写他贪恋美色。杨玉环死后,十分细腻地刻划了李隆基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地思念杨的刻骨铭心相思,写得催人泪下。对杨玉环的描写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突出她的美貌,二是写了杨的忠贞。从而更加突出了“长恨”的主题。

诗人“深于诗”还体现在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上。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

8、《长恨歌》在叙事、写景和抒情上的和谐结合。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著名叙事诗。诗人自评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诗歌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白居易擅长诗歌写作的手法:将写景、抒情,作者善于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写了唐玄宗求色和杨贵妃得宠的经过,叙述安史乱起、玄宗出逃、马嵬缢妃的事件,再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杨贵妃的情景,最后让杨贵妃在仙山中出现,表现玄宗与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作者的叙事,不是纯客观的叙述,而是揉进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玉环恃宠而骄恃批判态度,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极大的同情。诗人或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或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景物,描写人物对这类事物或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其内心世界。或者以乐景写哀,或者以哀景写乐。行宫的月色、雨夜的铃声、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宫里的杨柳,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使唐玄宗不禁触景生情。正因为诗人是以情叙事,以情写景,并且使三者和谐地统一于全诗之中,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比较强的。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

9、《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故事一开始叙述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玉环的经过。描写了他们纵情恣乐的宫闱生活,以暗示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作者叙述“安史之乱”爆发,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陡生变化。贵妃身赴黄泉后,作者却以饱含同情的笔墨大肆铺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还京路上、及回到长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对杨贵妃的无穷思念,以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使诗波澜迭起,别开生面,有力地突出了“长恨”的主旨。最后虚构了贵妃谢恩、托物、寄词、申誓等情节,让整个故事在李、杨二人的

绵绵长恨中结束。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 (2)刻划人物细腻传神

①对李隆基,大部分内容都在刻划他对杨的相思刻骨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了郁结在李隆基心头的深沉哀伤。十分细腻地刻划了李隆基无限思念的心理活动。

②对杨玉环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10、《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诗人白居易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这首诗既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废弃朝政荒淫误国,以致发生安史之乱进行批判;同时也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对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寄予了极大同情。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对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乱,很明显是谴责、批判的。诗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重色”二字就表明了“刺上”的意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矫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对李隆基不理朝政、淫乐贪色显然是讽谕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还在欣赏歌舞,“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批判讥讽的态度显而易见。从马嵬兵变、杨玉环被处死开始,诗人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批判转向同情、乃至歌颂。李、杨的爱情最终以悲剧为结局。白居易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君王虽有所讽谕,但“忠君”思想是难以动摇的,李隆基作为君王,其爱情落得如此悲剧下场,诗人寄予深深同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从“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面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些诗句里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结尾部分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杨贵妃亡魂再现的故事,这里也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极大同情。

11、李煜的《浪淘沙》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人怀着对痛失家国的无比悲愤之情,开篇就写下了“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用春寒和春雨惊醒正在做美梦的词人,来表现成为阶下囚之后的李煜处境的凄凉,也表达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对往日生活的深情留恋。梦中之欢和醒后之悲互为映衬,造成心理与时空的转换与交替。从实写现实之愁苦来造成反差,引出虚拟梦境之欢娱,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做“贪欢”之美梦。正是通过“梦里”的“贪欢”,把词人内心深处虽然微弱但却顽强、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艺术地表现出来。 不着悲、愁字,却更突出了亡国被俘后的处境的可悲可怜。

词的下片直接抒发家国之恨,表现出词人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用“无限江山”饱含词人赞美、怀念之情;诗人多少物质享受和人间欢乐都曾发生在那一大片可爱的“无限江山”的江南故土上,如今却只能有片刻的梦想。何等的悲哀!“别时容易见时难”,用“容易”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饱含着绝望、诀别、留恋、希冀、缅怀、向往等丰富的情感。“流水落花春去也”表达出一切美好的往事都像大自然的规律一样一去不复返的绝望之情,又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词的结句“天上人间”,用对比的手法,将词人的余恨不尽、绝望之情、凄楚之境完全道出,构成了余味不尽的意境。

这首54字的小令,完全是诗人亡国之后切身的感受,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12、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引起了无数后人的共鸣。但李煜在《浪淘沙》中却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为什么?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

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要知道,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别离,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更何况这样的别离是如何的“容易”——国家竟是那样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这岂不是痛上加痛吗?这样的难于再见,不就是对词人的死刑宣判吗?这决不是一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情怨呻吟,而是对国破家亡的一种极其委婉而凄惨的呻吟和呼唤。饱含着绝望、诀别、留恋、希冀、缅怀、向往等丰富的情感,。

14、《永遇乐》的表达手法。

此为李清照晚年所写元宵词,借流落江南孤身度过元宵佳节所产生的切身感受,寄托深沉的故国之思、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本此主要是运用对比的表达手法来表现词人情感。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第一问表达出诗人漂泊异乡的凄凉愁怀;第二问反映了晚景凄凉的心情;第三问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用客观景色的宜人反衬主观的不同感受: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家国沦亡之感,跃然纸上。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由写今转为忆昔。用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前六句极写往年京华热闹欢乐和浓厚兴致。 “如今”以下折转到当前,憔悴神态,寥落心理,与往昔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两句看似淡泊自守,实则满腹辛酸,是一腔凄怨的总爆发。一方面耽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

昔盛而今衰,物是而人非,是贯穿全篇的意脉。词人选择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两相对衬,既着力突出了自甘孤寂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时也借这种盛衰、哀乐的对比深化了主题。全词语言似信手拈来,平淡家常几近口语,浅易更显深情,通俗不伤雅致,体现了词人风格婉约,造语清新的特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法务工作流程下一篇:高三动员大会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