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概论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概论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模式,有助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突出主题,提高原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专题教学关键在于合理设置教学专题,处理好不同专题间的逻辑关系,使各个专题有机统一,服务于课程总体目标。专题教学内容有利于突显思想理论的历史逻辑,从而更好地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研究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认识不足,教师素质的有待提高和教学方法灵活性的欠缺等原因,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文章从提高学生认识、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 实效性 创新路径

根据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规定,将原来在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并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在高校中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原理》课的开设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该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显现的教学效果与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地影响着《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授课教师不得不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一、《原理》课的教学现状

2010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潍坊医学院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相应地对《原理》课的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等方面都有了新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校和大多数高校一样,《原理》课的教学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和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少主动积极的交流。所以在《原理》课的课堂上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看其他书籍,有的玩手机,有的干脆趴在座位上睡觉,个别的学生甚至基本不来上课……课堂上能自始至终认真听课的只是一部分学生,学生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少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情绪自然受到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了《原理》的教学实效性。

二、《原理》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针对《原理》课教学存在的种种现象,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其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以使我们能够认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一)学生对《原理》课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我们每年在上课期间都要召开学生座谈会,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映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态度等的要求,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从每个上课班级抽取一定的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师生对话交流。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听到了对《原理》课肯定的声音,当然也有学生认为,《原理》课内容枯燥难懂,且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只要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就能过关,自然也就认为《原理》课不那么重要;有的同学还认为由于《原理》课是研究生政治理论课考试非常重要的课程,希望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与研究生考试结合起来等等。可以看出学生对《原理》课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这直接影响着《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

《原理》是整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而授课教师基本是由原来的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教师调整过来的,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背景参差不齐。比如我们教研室的教师有哲学背景的,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有伦理学背景的,这样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注重自己的研究领域,将授课重点放在与自己的专业背景相关的内容上,不利于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时由于授课教师较少,而教学任务又比较重,我们不得不聘请其他教研室的教师讲授《原理》课,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性不够

我们对《原理》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师也都采取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相对落后,不少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挫伤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有些年轻教师拘泥于书本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相对较少,理论分析也不够深入,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的考核方式单调

目前,我们通过改革虽然改变了原来一张期末试卷“一锤定音”的课程考核方式,但也主要是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对学生平时出勤、课堂纪律与参与教学情况等都有所反映,但是由于大班授课的模式影响,教师并不能够真正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当然也不能保证完全公正地给予学生平时成绩。

三、提升《原理》教学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一)提高学生认识,注重素质教育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第一次上课时,我们就给学生布置了“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讨论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不仅仅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二)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

《原理》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这样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了较好地解决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我们主要是采用了集体备课的方法,不仅自己教研室的教师参加集体备课,还邀请其他专业和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通过集体备课使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给予授课教师以理论上的指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提升了《原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讲授《原理》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很大挑战是如何解决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问题。理论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被大部分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社会的新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教学提供现实的素材,使教学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提升《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我们把《原理》总学时分割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占2学分,实践教学占1学分,即课堂教学学时为36学时,实践教学学时为12学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教师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有:撰写课程小论文,如“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组织课堂讨论,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题目“宗教与迷信的异同”、“大学生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能趋同吗?谈谈你对‘趋同论’的看法”等;运用影视音像教学资料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结合教学内容,我们选择《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和《货币》等电视纪录片的部分内容在课堂上播放。实践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提高了《原理》课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

《原理》课程涵盖的内容多,知识范围广,加之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学生。而当代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知识面比较广,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客观上要求我们《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新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经典案例教学法。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原理去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比如我们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原理时运用了“蝴蝶效应”和“六度分割理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在学习价值规律的原理时,运用现实中“菜贱伤农”的实际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价值规律发挥作用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关键,案例要有典型性、新颖性、时代性和启发性等特点。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已经编写适合《原理》课堂教学的案例50多个。

2.重点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懂的原理性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以问题为教学切入点,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延伸引出相关问题,使学生专注于教学过程,不断地去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设计辨析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以引起学生思考并进一步正确理解这一原理。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在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学习中设计一些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以有利于帮助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比较难懂的理论通过习题的形式也容易让学生接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较为难懂的理论问题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3.课堂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课堂讨论、学生走上讲台、主题发言、学生辩论等形式进行,方法可以灵活多变。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二因素原理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商品交换的实际比例取决于对异种劳动的估价和对商品的需求迫切程度等主观因素吗”。在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的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时首先布置题目让学生准备,制作课件,挑选几名学生走上讲台主讲,然后学生和教师进行共同点评。课堂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原理》的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原理》的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在考试的题型上力求多样化,注重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联系实际的分析题和材料题,在论述题和分析题中给予学生以选择的机会。比如论述题,可以出三个题目,让学生选作其中一题或两题。在考核机制上建立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能力、课堂发言等全面考核的综合考核制度,从而全面提高《原理》的认同度和吸引力。平时成绩占40%,由平时考查(考勤、小测试、回答问题等)、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或读书报告等成绩组成。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60%,以闭卷的形式进行,我们也设想用口试的形式,把口试和笔试结合起来,但是《原理》大班授课的方式,使口试的形式很难推行。我们力求探索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水平,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原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教学主体的转换,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等等,需要我们授课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原理》教学的实效性。

[基金来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习近平改革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批准号:14CXJJ12)]

参考文献:

[1] 江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05

[2] 张晓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法[J].经济师,2011(6):123

[3] 杨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新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58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 山东潍坊 261053)

[作者简介:秦瑞霞(1969—),女,山东昌乐人,山东省潍坊医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责编:若佳)

作者:秦瑞霞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模式应用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模式,有助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突出主题,提高原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专题教学关键在于合理设置教学专题,处理好不同专题间的逻辑关系,使各个专题有机统一,服务于课程总体目标。专题教学内容有利于突显思想理论的历史逻辑 ,从而更好地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 专题教学;逻辑性;整体性

一 专题教学设计优点分析

(一)专题教学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有效方式

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必须突出总体性和体系性。原理课程涉及面广,高度凝练,许多基础要点和重要论述并未充分展开。主要为教学主体提供一般的、普遍性的思想原则。而从教育对象来看,不少学生在大学之前并未接受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础非常薄弱。而原理课程学术性、专业性的话语表达特征,必然使其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如果仅按教材已有理论风格和框架去讲授的话,学生势必难以消化,效果也不理想。从当前来看,尤其要注意教师的专业背景水平与学生的知识水平间存在的差距,对非思政课专业的学生而言,原理教学起点不应设置太高。

专题设计可以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兴趣,进行相应的内容安排,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专题教学方式可以克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自己擅长的或熟悉的知识背景,把教材中不同的内容和要点,通过专题方式加以贯穿,对那些尚未展开、而学生又极感兴趣的要点,教师可以进行相应拓展,从而发挥教师的学科科研背景优势,提升教学的灵活性与生动性。专题设计并非一定要跨章节进行,可以在一章之内甚至一节之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突出重点,以学生感兴趣或可以理解的主题形式开展。

(二)专题教学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问题意识的重要选择

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教学没有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专题教学则可以针对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出场。例如,唯心主义思潮的冲击,包括迷信意識、宗教文化,以及西方种种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唯心主义思潮的影响,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不少思想困惑。可以开辟唯心主义专题,对西方唯心主义的源起,历史发展、思想流派、复杂影响作系统性梳理,以历史为主轴,阐明唯心主义的发展逻辑,从而让学生明白其来龙去脉,克服盲目崇拜的心理。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正是由于对一些理论思潮没有讲透,或者有意回避,才影响和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破的基础上,也要注意立。开设唯心主义专题的目的和落脚点是为了阐释和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因而,在唯心主义专题之后,必须设立唯物主义专题,介绍唯物主义的历史沿革及其哲学派别,重点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专题设计突显教学内容的历史感,符合大学生对事物发展的认知规律。以前的教学方式忽略了思想理论的历史逻辑,局限于思想理论的平面化阐释,不符合大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认识规律。

(三)专题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保证原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性

从形式上看,专题教学有意省略了教材部分内容。事实上,省略的相关内容可以在专题中略加介绍,不做展开。这样既可突显教学重点,又可腾出足够课时安排其他章节的专题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的整体性。有些学校只讲述原理的哲学部分,而忽略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这是不可取的。每一部分都应设计相应专题,也可以为避免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将其关键思想融入其他专题,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专题教学必须在娴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目标要求,精心提炼教学专题,设计教学方案,从而将各部分的逻辑性、层次性更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让各个专题有机统一,服务于共同的教学目标。

二 原理专题设计与逻辑结构

专题设计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和方案。专题设计必须基于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专门设计,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所在高校地处沿海东部,大学生易受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宗教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等影响。专题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解决好专题间的逻辑关系。只有实现不同教学专题立场精神的一以贯之,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论自信。不能因为强调教学趣味性与生动性,使各个专题相互孤立,置教学总目标总任务于不顾;更不能天马行空,偏离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即便是介绍西方思想文化理论,也必须持批判与辩证分析态度,以服务于原理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本课题组所实施的专题教学设计主要有。

导论部分专题设计:“走近马克思”。重点讲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吗?专题设计介绍马克思的生平,还原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马克思,驳斥种种歪曲马克思主义面貌的社会思潮。澄清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社会矛盾,梳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脉络,归纳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义及三大组成部分。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以及当前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讲清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

第一章专题设计:“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专题主要针对学生受种种唯心主义思潮碎片化影响而设计的。重点阐明人类唯心主义认识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发展趋势。客观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主要表现有神学世界观和以黑格尔绝对精神为代表的世界观。主观唯心主义则以人的自我意识、感觉、理性作为判断世界存在根据或者历史的最高本质,是人的理性和主体性在哲学领域的体现。唯物主义专题重点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区别。结合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包括黑洞、反物质和暗物质,以及量子力学的运动规律,阐明物质世界的辩证法。

第二章专题设计:“实践及基本形式”,“认识及运动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第二章的教學安排,令不少原理课教师左右为难。因为一般人都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并列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使得第二章有画蛇添足之嫌。实际上,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思想误区,在于没有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本质。事实上,正是实践的哲学视域,才使马哲超越了传统旧哲学,不仅克服了传统旧哲学的根本缺陷,而且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使自身有着开放发展的本质属性。因而,第二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一章和第三章的共同基础。“真理与价值”专题不过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持有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两种认识视角。

第三章专题设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个专题阐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第二个专题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在该专题讲解中,首先结合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案等历史事件,讲清马克思如何将黑格尔的历史观颠倒过来,即不是政府决定市民社会的本质,而是市民社会决定政府的本质。其次结合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工商业的发展决定和推动封建制度的变更解体,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表现,驳斥将西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视作永恒完美的种种社会思潮。最后的专题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的承担者,突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立场。

第四章专题设计:“商品经济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影响”,“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第四章的专题设计是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逻辑来设计的。要讲清第四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从实践和人的社会关系角度,阐明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内涵。而剩余价值理论,必须结合生产关系的具体内涵加以解释。在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资本主义矛盾澄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在此,可以结合共产党宣言,导出共产主义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最后的专题着重讲清资本主义的阶级本质与外交霸权实质。

第五章专题设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理清与第四章的逻辑关系。第四章从横向角度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本质,第五章则从纵向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而这符合事物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五章着重讲清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更,特别是要阐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在实质。必须结合西方经济、政治、社会、外交事件,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加以深刻剖析。以全球化,即生产力的世界化,分析传统狭隘的生产关系和地域观念,已经不符合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宽广视角克服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

第六章专题设计:“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东方大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间的矛盾关系。讲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造成的,而是东方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成熟状态导致的。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消极因素归因于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跟学生讲清楚:世界是由矛盾所构成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并非意味着矛盾已经消除,或者越来越少。恰恰相反,矛盾是构成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仍然层出不穷。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常态。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克服种种矛盾的进程中向前推进的。第七章专题设计略。

专题教学设计简洁明了,理论立场一以贯之。而且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大大提升师生的主动性及促进教学相长。然而上述专题设计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研究生学理型的教学模式,虽然研究生教学模式同样也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方法。另外还面临:是否割裂教材思想内容、专题设计覆盖面是否合理诸问题。事实上,任何时期的思政课教学,必须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而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教学,不要求面面俱到。

参考文献:

[1]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

[2]闫方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重点难点的整体性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4). (责任编辑: 王义祥)

作者:欧阳爱权 刁小行

第三篇:辨析题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中的教学作用

摘要:教师在课改后的“概论”课堂教学中使用辨析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贯通,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辨析题思维能力

2009年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51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课改后的“概论”课内容增加而课时却在减少,要在规定课时内讲完涵盖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既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条缕分析,也要着眼于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学生思想上的疑团,把准确性、规范性、新颖性和针对性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辨析题是一种要求学生对所提供的观点或材料进行辨别和分析的习题类型,主要测试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或知识的应用能力,通常是提出某个命题,要求应试者首先作出明确判断,再根据有关科学原理陈述判断的理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辨析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由于课改后的“概论”课内容全面而丰富,而课时却严重不足。针对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容易使学生混淆的概念,从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问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帮助学生及时地再现和巩固知识,准确地把握和理解知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辩证唯物论中,关于意识的本质部分,由于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看似课堂上听懂了的理论,要达到深层理解却不容易。有这样一道辨析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总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考察同学们对意识与物质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这是学好辩证唯物论的基础。虽然意识在本质上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世界,但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完整的、准确的,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主体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被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程度、实践和认识手段发展的水平等。因此,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可能总是与客观存在相吻合、相一致。这道辨析题就是帮助同学们准确理解“反映”这个概念,“反映”过程中,要受到主体、客体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因此人脑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有差异。

(二)沟通前后知识连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概论”教材中,政治经济学部分现在压缩为两章内容,主要线索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两个“必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现实基础。但相关内容要讲解透彻,涉及到相当多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必须掌握清楚、准确。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笔者通过辨析题将前后内容串联在一起,讲新内容又连带着复习前面知识,前后对比找不同、找联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新知识。

比如,在资本的有机构成中,关于资本的周转速度涉及到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许多学生总是将它们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混淆。于是,在课堂辩论环节,笔者给出这个论题“不变资本是固定资本,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将资本分成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根据资本在周转方式中的不同,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

从思维角度讲,辨析题是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生,分析问题时,就会无从下笔,不能直击问题要害。

比如,在唯物史观部分讲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笔者列出辨析题“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因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目的是考察同学们对“决定性力量”的理解。如何理解“决定性力量”,首先引导同学们找到分析这个论题的理论支撑点,用辩证法中矛盾分析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认识对象。“决定性力量”的创造者会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不同的创造者因为自身的因素也会影响或制约对社会的创造性作用。因此,这个命题的辩论点就找到了,即人民群众虽然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如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等的限制和制约。同时,人民群众自身状况,如阶级属性、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组织程度等都会限制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

二、针对学生的辨析题作业,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对事物本质思维的力度越大、越深、越精、越活,那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同学们在做辨析题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如不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语言的表达缺乏条理性,论述没有章法等等,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出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辨析题是辨与析的统一,做题时既要“辨”得准确,又要“析”得有理。做好辨析题的关键是针对观点进行的分析,就是要在充分理解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如果概念理解不透彻,阐述出来的原因就可能“文不对题”,看似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却不能直击问题的要害,达不到对问题的辨析。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课堂将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要反复阐述,同时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使教学内容得到延伸与展开,来更好地体现出理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理论的魅力。在论述问题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二)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出现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现象

有些学生在分析论题的时候,往往掌握不了方法,只会将概念、原理罗列出来,将教材中的原话换个地方,对教材内容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将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理性认识,不会针对论题的要求进行分析、总结。说明学生面对不同角度的问题,不能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角度来观察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环节,将枯燥的理论与具体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开发学生的智慧,逐渐地使学生具备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析问题缺乏条理性,语言表达“含混不清”

有些学生的辩析过程凌乱,语言表达没有条理性。这种现象说明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无法从表面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无法达到对事物的深层理解,同时对仅有的一些认识在语言表达上不严谨、不规范,逻辑层次不清晰。或者是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前后没有逻辑联系,或者是兜圈子对一个问题反复论述,却看不到对问题的深层论述,给人的感觉就是思维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看问题。同时有意识地规范教学用语,讲授知识时把概念、理论表述地清晰、准确,从点滴做起,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

总之, 辨析题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明显,通过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可以使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J].学术交流,2008.

[2] 李民昌.公选辨析题得分策略决策[J].2008.

[3] 姜在华.浅谈政治辨析题的解答[J].教学月刊,04.

[4] 魏博辉,刘小新.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原则[J].中国高等教育,2009.

(董焱: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董 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