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2022-05-0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地方高校财务管理新形势的主要表现,然后基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视角,提出了目前地方高校财务向内涵转型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明确“一个目标”、推行“二项改革”、凸显“三种理念”和提供“四项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财务如何向内涵转型的建议。

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篇1:

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务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摘  要 提升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分析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新需求,调研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制约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出建议采用改革培养方案、加强实务教学、引进和培养“双师”型师资、大力推行“双创”教育等措施,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实务能力。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务能力;案例式教学

Research on Training Mechanism of Application Ability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LI Qingya, OUYANG Zuyou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application ability; case teaching

1 現状及问题

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指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运转全过程,协助构建完整财务管理体系的专业能力[2]。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专家。财务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计划能力、分析和预测能力、控制和决策能力[3],其专业应用能力又表现为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是指借助科学思维方法和专业知识,遵循科学规律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处理财务管理突发事件、协助搭建公司财务制度体系、完成财务运转各环节任务的能力。然而,财务管理问题由于其烦琐和复杂性,在单个学科知识框架内往往难以得到理想的解决方案。因此,提升财务管理能力需加强学科融合,拓宽专业知识跨度。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让其更深入掌握专业知识,达到能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是当前专业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应用能力难以满足社会、行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在教育部最近两轮的学科评估中,毕业生毕业五年内在用人单位的表现情况已经成为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而地方高校管理学科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中央院校,管理工程学科进入A+、A以及A-的高校绝大部分为中央直属高校或其他财经类高校[4]。评估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直属或部属高校毕业生差距较大。

相较于直属高校或财经类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因此,一般意义上来说,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更强的专业综合能力。然而,在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学科竞赛的高等级获奖名单中,地方高校并未占据与规模相当的比例。

以上可见,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应用能力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对报表分析能力不够、整合能力欠缺、对财务工作了解不够全面、视野欠开阔、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少等。因此,亟待通过改善培养机制以提升其专业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实现高校服务地方、行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

2 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四点。

培养方案更新不及时,旧的培养方案不再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地方高校财务管理毕业生能力的新要求  当前,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调整一般每3~5年一次,在新形势下,新型科技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企业的管理机制非常灵活,常在短短几年会有极快速的规模增长,对财务管理有新的要求。地方院校对新要求的适应速度有待提高。当前情况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尚在探索中,缺乏大家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因此,地方高校有较大部分都在等待主管部门关于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指导意见。

师资储备不够,“双师”型教师资源欠缺,难以满足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所需  师资是一所高校的核心资源,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师资是关键。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部分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少曾在企业中担任高级会计师或财务总监,这些为学生财务管理专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但也需注意到,在当前学校学科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本科院校招聘时更愿意招收年轻的博士生,而这些博士生欠缺企业工作经历,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虽然有较扎实的理论背景,但是财务管理实操能力缺乏锻炼,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青年教师进入地方本科院校之后,来自职称评审方面的压力,使得其更愿意去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的基础研究课题,使得其在专业实践训练方面的精力投入不足。挂职企业锻炼是当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财务管理实操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然而仅仅采用这种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实操能力难以满足新要求。并且,高校对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比较严格,到企业脱产进行1~2年或更长时间的系统培训难以实现。

实务训练条件相对落后,新财务管理理念、新的财务管理软件难以及时更新到教学资源中  當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技术依托的大规模高科技企业不断出现,相较于传统行业企业,新行业新企业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不少企业从成立到上市不超过五年的时间,这就要求企业在创立之初就拥有非常成熟和完善的财务运行机制。特别是当下高科技企业投资者关系变化速度极快,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新型财务软件系统、工具的使用,都需要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有足够的认识和锻炼。在当前地方高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实训条件薄弱,经费总量非常有限,与技术先进的企业所拥有的设备软件有一定差距。

教学方法单一,校外实务训练经费投入不足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缺乏生动的案例配合,直观性欠佳,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甚明显,在没有案例说明的情况下要建立起联系并形成体系比较困难。最后,企业实践训练的时长不够,且实务项目简单,难以真正锻炼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由于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运转至关重要,企业往往难以将财务管理部分岗位拿出来用作实习岗位接受在校生的实习申请,因此,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校外训练的机会很少。

3 改进措施

为切实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参考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成功经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提升机制。

以经济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革当前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更加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大实务课程的比重,注重整体培养和全过程培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服务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因此,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前要充分调研代表性企业对当前财务管理类人才在理论、实务等方面的能力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面向行业企业特殊需求,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实务教学能力  一方面需更加重视从企业财务管理一线引进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专家充实教学队伍,同时引进的方式应更加灵活,通过聘任兼职教授、讲座教授等增强对高级别专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应制订相关师资培训计划,要求或鼓励现有骨干教师和新进教师定期赴企业担任财务助理等职务,通过实务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实务教学水平。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是,在职称评定时将实务能力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教师走向企业,承接合作项目,并将项目案例融入课堂,提升课程层次。

改善教学条件,全面加强实务教学

1)会计实务是专业应用能力提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将基本会计理论应用到实务中,不断加深科学知识的理解,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知识良性循环,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务能力。

2)改善当前实务教学条件,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借助企业优质资源改善实训条件、丰富实训项目。

3)大力推行“双创”教育。以创新项目、学科竞赛为驱动,通过大力发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开设创新实验班、第二课堂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学生实务能力。

以学生为本,推进案例式课堂教学改革  案例式教学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一种国际主流教学方法,相对于理论讲解,案例式教学更加直观,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也更容易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案例式教学中,将知识点融入综合案例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容易理解,知识脉络体系更加容易构建。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案例式教学已经成为国际上财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流方法。实施案例式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形成充足的案例教学库,因此应该加快教学用案例库建设,充分吸收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并在案例中注重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4 结语

本文分析总结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现状,认为当前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新兴企业对毕业生财务管理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地方高校学生难以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励。通过深入分析,认为原因包括:培养方案更新不及时,难以适应当前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双师”型师资储备不够,优秀的教师资源稀缺;实务教学中硬软件条件投入不够,难以适应新型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教学方法单一,校外实务训练经费投入不足。对此,建议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高“双师”型素质教师占比、改善实务教学条件以及推进案例式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入手,改善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景亚萍.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培养体系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2]赵梅香.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3]孙新宪,胡建琦.财务核心能力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2):36-39,44.

[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第四轮学科评估高校评估结果:工商管理:1202工商管理[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B30)研究成果。

作者:李清娅,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欧阳祖友,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注册会计师(412007)。

作者:李清娅 欧阳祖友

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的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地方高校财务管理新形势的主要表现,然后基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视角,提出了目前地方高校财务向内涵转型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明确“一个目标”、推行“二项改革”、凸显“三种理念”和提供“四项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财务如何向内涵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地方高校 财务管理 内涵转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地方高校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和新变化。向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发展方向转型,已成为地方高校目前乃至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对于既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又是学校内涵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来说,面对国家财税预算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地方高校财务工作方式方法发生的深刻变化,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的任务更加繁重。

一、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新常态

1.高等教育发展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地方高校投入注重质量提升和转型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总量已能基本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很大,有的专业甚至为此被叫停。因此,地方高校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提质转型,由“以量谋大”转到“以质图强”的战略上来。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把投入保障重点从校区扩张、校舍建设等外延式发展方式放到注重质量提升、特色办学、科技创新等内涵发展方式上来。

2.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缓慢增长,地方高校财务经费供需矛盾长期存在

地方财政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偿还地方高校债务,解决地方高校发展历史欠账问题,真正用于培养人才事业方面的经费不足。当前,地方高校人员经费等刚性支出比例偏大,大多已占到学校经常性收入的80%以上,“吃饭财政”特征明显,正在推进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加重学校财务负担,一些学校还有老区改造、新校区建设任务,财务压力加大,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保障任务非常艰巨。

3.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地方高校财务工作内外监管呈现制度化和常态化

现代高校治理体系的建立,要求简政放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的格局,促进地方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但政府放权,地方高校要接得住。尤其是国家新预算法的出台,对财务提出了新要求,比如,预算管控更加严格、支出责任和绩效评价更加强化、预算公开进入常态化。今后,反腐工作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对地方高校的间接监控力度也会不断加大,这类监管且无一例外都与财务工作直接相关。

4.学校财务管理重心发生变化,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职能在逐步拓宽和不断加深

学校财务管理从微观技术层面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层面。学校资产负债核算得到明显加强。学校管理决策分析需求进一步趋强,财务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校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纵横交错的内部利益关系,亟待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决策分析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要求财务信息从可理解性尽快向决策有用性扩展。

二、目前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地方高校财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新的形势和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相对部属院校,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矛盾更多、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经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经济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财务工作模式改变更加艰难、财务向内涵转型氛围较为冷淡。

1.学校对转型认识不高,内涵管理观念模糊

由于体制、习惯及发展差异等原因,学校对“如何转型、转到什么方向”,目前停留在讨论阶段的多、真正實施或取得明显成效的少。学校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改革的环境,在财务管理中表现为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学校重大的投资决策缺少科学、真实、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盲目性较大,随意性强,造成了学校一方面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产生的效益却又低下,更严重的是,存在资金“跑、冒、滴、漏”等现象,导致学校收入流失,财力分散。

2.学校财经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存在制度性缺陷或不足

学校内部控制既有不健全、也有执行不到位之處。纵观高校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有关。比如,有的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基层单位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校内基层单位出现违规资金运作现象。尤其是,有的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3.财会工作模式与内涵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大多地方高校财务仍然基本停留在以被动“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层面。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以至于财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简单地认为财务任务也只是把钱用好,学校缺乏应对现代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土壤,很多高校领导以及财务工作者对于财务管理“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不甚了解,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也是低层次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上,存在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的现象。

三、地方高校财务内涵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须推进两项改革

1.推行二级管理,改革财务政策执行体制

学校可以考虑面向各二级教学机构,部分甚至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构建校院二级管理的政策执行体制,推动内涵管理顺利进行。学校制定的财务政策,一部分由学校职能部门和人员承担,另一部分可以面向二级教学机构,适当引入社会其他组织执行。同时,在财务政策执行体制中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问责机制。要将财务监督融入学校财务管理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切切实实使财务监督在财务管理进程中“有为、有位、有威”,确保学校财务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2.推行成本管理,改革办学成本控制方式

比如,可以引入作业成本法,加强成本控制。地方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管理主要是基于学校教学业务的特点:首先,职工执行“作业”。其次,作业耗用“资源”。资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业”这种活动本身发生的耗费,如教学过程中教室的照明用电、粉笔的耗用等;另一部分是“作业”的执行者的劳动耗费,这种无形的耗费构成学校人力资源成本的一部分。第三,作业形成“产品”。产品体现为学校的办学效益,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量化为教职工的教学课时、作业批改数量、命题份数、评卷份数和发表论文的数量等。

(二)须凸显两个理念

1.凸显过紧日子理念

坚持勤俭办学的思想,一直是我国高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财务管理原则。当前,随着财政教育投入加大,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减轻,部分学校勤俭办学的思想有所淡化,不能正确处理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基建项目乱铺摊子,人员经费相互攀比,超出了学校可承受财力,挤占了学校内涵发展資金,影响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切实用好管好有限的教育经费。学校支出预算编制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三公”经费和行政运行经费要做到只减不增,人员经费要保证在政策范围内合理增长。

2.凸显绩效理念

绩效管理的理念,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对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省(市)政府将加大地方高校绩效考核力度,绩效评估将与预算挂钩。地方高校要突出绩效导向,将绩效观念和要求贯穿到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和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健全绩效问责机制。对使用绩效不佳的经费或资产,要坚决调整,重点保障绩效显著、发展迫切的项目,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须提供机制保障

地方高校财务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切实履行对财务的领导和管理的职责。通过机制的建立健全,解决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保障高校财务管理效能的提高。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着力于以下机制的形成。

1.建立全员成本效益管理的长效机制

要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这个中心,根据自身财务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财务战略,准确构建财务战略思想,确立财务战略目标和财务战略重点,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措施,使成本和效益、风险和收益达到最佳组合,从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学校内部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教职工。学校任何会发生成本的活动,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范围。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尤其是学校领导应按照“大财务”的观念,对财务、资产、基建、后勤各部门和所属单位的状况结构深入研究和思考,努力构建组织严密、管理科学、运行畅通、工作高效的全员成本效益管理长效机制。

2.夯实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机制

学校必须按照学校管理层次,分别建立各部门、各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以及各级财务主管、财务人员的经济责任制,构建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将财经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直至个人。同时,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等造成经济损失的有关人员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3.探索注重效益及节约的财务运行机制

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資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应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机制。合理分摊公用设施的运行成本,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的成本分担机制,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办学成本。严格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作者:刘春晖

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篇3: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摘 要:基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的背景下,近几年市场对“实用性、操作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和人才市场中实践操作型财务管理人才缺乏的难题凸显。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鉴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通过对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及策略。希望为进一步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模式;市场需求

2014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文件为地方部分高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要求相关部门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概念界定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均是主谓结构,属主谓词语,“校”与“企”并列,“协同”与“育人”并列,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主语是双主体。这些概念的双主体性体现出他们的词面义与整个词义的同一性,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从本质上强调教育理论应用与实践,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育效率的过程性;另一方面从对象上强调教育教学主体与企业的结合,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我们了解的资料和信息看,国外“校企合作”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建立了一套“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如:美国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主要特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核心,保证职业与岗位的有效对接;德国的“双元制”教学,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主要是根據社会岗位需求设置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作为考评学生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和人才市场中“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国内各级各类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的探讨。如:陈巧会、李慧秋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财务管理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等等都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应用型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要,制约了专业人才的发展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解决专业人才的供需困境,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才,是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三、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隨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使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高校该专业的学生为了迎接新的挑战“为了毕业后不被社会所淘汰”在掌握本专业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提高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实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实际应变能力。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和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实体经济重新回归。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也进入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人才更新速率在加快,对以财务、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岗位群必将出现大的需求量。按我国现有350多万企业总数规模和我国现有经济的增长速度来看,今后会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对财务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会剧增,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员已成为高校当务之急。

(二)专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开启。通过互联网功能的延伸使企业、公司的线上线下移动财务管理成为现实。新一代的财务管理软件发挥出的财务管理职能和手段替代了过去的简单的“核算型”的财务管理方法。需要开发形成了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的新一代“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软件,满足企业需求,保证企业在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基础上还应向纵深方向发展。所需大量专业性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岗位群与人才需求分析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在各行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管理的职能和手段以及方法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行业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范围和岗位性质及职能部门划分为单项经济管理业务和综合经济管理业务(如资金筹资、投资、运营、利润的分配)等,行业企业及时高效完成经济管理工作,也需要具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综合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队伍。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将高等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推向服务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轨道上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心,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个要求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现有高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从职业分析入手结合教学实际、校企合作的模式出发等环节,突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形成突破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壁垒”,满足市场需求,产教深度融合、扩大就业的教学模式:

(一)改革“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校教育教学特点,遵循学生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全力推行职业化训练。采取“工学交替,教、学、做”结合,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学习与操作训练紧密结合;技能训练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推行“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二年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学习;半年校内专业职业技能仿真模拟实习和全真实战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以及按出纳、财务管理、财务主管等不同岗位要求,进行单项全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最后半年为校外毕业见习和就业。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在毕业上岗就业之前,就在校内得到了全方位的真枪实弹的职业化培养训练。

1. 形成“双结合”模式

(1)双主体的有效结合

根据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教学机制和体制,突出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形成双主体的有效结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达成互利共赢的最佳效果。

(2)教学要素之间动态的结合

即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与师资培养相结合;服务企业,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2. 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实施标准

以教育部对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为依据,根据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突出学生实践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心,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个要求出发,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现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特色。

(二)改革考试方式和设置立体式评价体系

1. 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方式基础上,设置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考核,采取综合性作业设计、情景设计、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期中考试等形式,突出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并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并重的原则,采用课堂表现(10%)+综合性作业设计(20%)+期中考试(10%)+校内实践操作训练(20%)+校外实践(企业实习)(40%)的考试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2. 科学设立课程评价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以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科学设计学生学业过程的立体评价体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事例来评价学生,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财务管理素养。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第一要务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设置课程,通过教学改革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利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深入到企业招贤纳士。为了实现教学实践的“零”距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渠道的手段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结束语

按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是在原来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践性教学基础上所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规避了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培养人才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脱节的瓶颈,突破了原有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习壁垒。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是根据目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业岗位划分来开展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真正实现高校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2]徐伟航,王积田.中外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2011.

[3]敬采云.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1.

[4]何凤平,刘冰,周陆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5]俞红莲.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析[J].财会研究,2017.

[6]李红艳,马丽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研究[J].新校园,2017.

[7]朱蕴兰,侯进慧,陈宏伟,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05):14-15+18.

作者:王海燕 段美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联牧场畜牧养殖论文下一篇:品牌活动群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