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框架行政管理论文

2022-05-0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财政框架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推行。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应有自己的改革思路和实施策略。本文在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在试点县(市)进行市县分治、全面放权的山东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路径,并给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财政框架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公共选择视角下行政管理支出控制研究

摘 要: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往往取决于政府职能等多种因素,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近年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支出持续快速增长,控制行政管理支出成为政府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的重要课题,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控制加以重视和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通过探讨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现状,对造成目前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局面的原因和公共选择视角下行政管理支出控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公共选择的视角提出了几点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选择;行政管理支出;控制

行政管理支出是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关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财政费用支出。它决定于国家政府机构和职能范围,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的主要目标方向,直接体现国家政权机构需要,是国家机器赖以生存和运转的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得以运转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出现不断地增长趋势,行政管理支出的水平增长的过快,因此政府必须高度的重视行政管理的支出问题并加以有效的控制。

一、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

(一) 预算内行政管理费增长较快

我国预算内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的上升,虽然在财政支出的预算上得到了一些相应的改善,但无法从根本上有效的解决这种现状。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预算内行政管理的费用成持续上升的趋势,甚至超过了财政支出的费用,虽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但仍旧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行政管理的费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所占费用的比重越来越重,这也加剧了政府的支出困难和经济上的支出负担,政府运转的费用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经济增长的负担和我国财政的压力,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二)制度外行政支出模糊

近年来,政府的制度外财政收入的范围和规模在逐渐的扩大,政府部门的非财政性收入越来越多,这些是非政策性的集资或者是摊派而来的资金扩大了财政预算资金的范围,使得这些资金排除在行政管理的范围之外,从而无法进行精确的统计和计算。

(三) 财政超收使用缺乏规范程序

财政超收属于财政增收的一部分,是在预算的框架之外的一部分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超过当前的财政的实际收入的資金,但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却没有明确规定和法律,在行政管理上使用的费用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了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一个潜在的问题人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造成目前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局面的原因

造成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局面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体制改革方式存在缺陷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是根本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度时期,政府职能还不够完善,导致了行政管理支出费用不断增加。其次,我国官僚机构不断膨胀臃肿,出现了许多虚职,行政人员的数量不断庞大,造成了行政支出费用的增加,这是造成问题的直接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机构设置过于繁琐,有些部门职责相互重叠,造成了职能行使时相互争抢,承担责任时相互推脱的现象。虽然国家进行了必要的财政支出,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 政府的监督审查力度不足

政府在执行相关监督审查制度方面的力度不足,导致一些违法乱纪分子有空可钻。由于国家财政部门对于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管理监督力度不足,导致了管理资金经费的巨大浪费,而且国家在此方面的立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加剧了行政管理费用的膨胀。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对财政支出缺乏合理的预算,对已有的预算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导致许多资金流向不明确。

此外,政府机构职能履行存在问题,并且相关管理体制僵硬老化,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新体制与计划经济旧体制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相互干扰,不仅额外增加了财政支出,还造成了部门不能充分履行职责。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容。行政管理支出与财政总体支出的不协调搭配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财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支出问题,是完善我国财政管理工作的需要,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

三、公共选择视角下行政管理支出控制措施

公共选择是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理论基础,也称为社会抉择论,是经济学在政治学科中的具体运用,它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对行政管理进行政策的决断。通过公共选择的理论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中的支出进行分配和解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基于公共选择的视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进行控制:

(一)国家要加强相关法律的建立,并且要加强执法和监督审查力度,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使那些不法分子无缝可钻,在处理相关事务时要有足够充分的法律依据。对于监督方面,要做好机构内部监督与社会外部监督相结合,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公开相关行政管理支出状况,供社会外部力量监督。

(二)要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力度,加强对预算的约束。政府财政部要完善相关财政预算,坚决杜绝不尽合理的财政开支,同时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约束,建立起严格的支出约束机制,严格规范财政支出行为。使用专业的财政预算人员对财政支出进行预算编制,同时要明确责任制,一旦出现问题要负相关法律责任。

(三)贯彻执行行政机构改革,减少行政人员数量。对于那些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机构要进行取消,对于那些职能重叠的部门要进行合并或者取消。行政人员数量的减少在减少财政开支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严格控制行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在职人员要进行定期的考核评审。

(四)强化预算约束,规范行政管理支出。对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支出的渠道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要对支出的渠道进行整合,合并预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提高支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提高行政管理支出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要积极地展开市场的调研活动,把行政管理支出纳入到一定的标准范围之内,合理的控制行政管理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要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适应,不能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在财政的增长和支出的范围内合理的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费用,不能使行政管理支出的速度超过财政支出的速度,降低财政支出的风险和负担。行政管理的支出一定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增长和财政支出的增长有一定的标准和支出增长的范围,既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更不能超越财政增长的速度,要合理的控制行政管理的支出的速度和标准,提高行政管理支出的利用效率。

(五)通过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支出。从公共选择的理论出发,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降低不必要的行政管理支出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功能和作用。政府是国家的行政人员,对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公共利益相关的公共产品有着直接的管理职能。当前我国的政府职能正在出现转变,转变成为有着依法责任和服务型的政府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但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彻底,在经济的运行的矛盾仍旧十分的突出。因此要深化政府职能的改革,转变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构建公共服务型的人民政府。在政府的公共管理中要权责分明,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和管理的方式,处理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同时政府要还变自己的职能和角色,让政府成为公共利益的代名词,从而降低行政管理中的支出费用。

(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也在发生着变革:由相对单一的“精简、统一、效能”向“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转变,更加注重“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要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打击力度。行政人员及部门要严格约束自身行为,禁止浪费。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的建设,杜绝公款消费、政绩工程等局面的出现,减少财政管理支出数量。仅仅靠行政人员的自我约束远远达不到效果,所以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予以严厉的打击,严惩不贷,为政府行政人员敲响警钟。相关政府领导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从高层做起,自上而下地开展节约行动,才能彻底改善当前的局面。

四、 结语

综上可知,虽然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支出持续快速增长,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控制行政管理支出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的公共选择视角下行政管理支出控制措施,对今后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强.从公共选择理论探索行政管理支出控制[J].中国报业,2016(06):66-68.

[2]郭颖婷.从公共选择视域分析行政管理的支出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5(26):301.

作者:徐曼

财政框架行政管理论文 篇2:

山东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探析

[摘 要] 近年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推行。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应有自己的改革思路和实施策略。本文在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在试点县(市)进行市县分治、全面放权的山东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路径,并给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省直管县;行政体制;行政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大探索。所谓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由省级政府在财政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对县级政府进行直接管理的体制。

一、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重要意义

我国市管县体制始于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改变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的地区体制,积极试行地、市合并,逐步实行市管县体制。在全国各省、自治区扩大试点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进一步明确市管县(市)体制改革并加大改革力度,全面确立市管县的省—市—县—乡四级行政体制。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之下,市管县体制发挥了强化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稳定、中心城市辐射拉动农村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密切城乡联系的积极作用。但在日益加快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行政治理环境变化,市管县体制弊端逐步显现。一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现有地级市除部分本身经济实力较强的外,多数地级市是通过行政指定方式而成为县级政府的直接管理层级,并非自然形成的经济中心,其对县的经济辐射拉动能力有限,有的地级市处于自身利益需要甚至不惜利用行政手段与所辖的县(市)争夺资源、土地和项目,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造成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地级市为确保本级政府财政利益最大化,通过财政分成的方式,向上集中财权和财力,经过层层集中,县级政府只能拥有有限的税权和财权,占70%以上全国人口的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左右。[1]同时地级市政府利用市管县体制下的人事、行政和财政主导权,将大量不愿承担的事责和支出责任下压给县级政府。县级政府法定的教育、科技财政支出刚性较大,被迫承担远超其有限财力的财政支出责任,面临巨大的财政支出缺口压力。三是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市管县体制与信息化社会的行政组织扁平化趋势相悖,大大降低了不同层级政府间信息传递速度,加大了信息失真风险,造成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和行政成本上升。上述弊端表明市管县体制在我国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需要进行改革。

(一)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按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理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政府组织结构更趋于扁平化,减少了行政审批、审核的环节,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尤其是一些区域性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省级政府可以从全省范围内进行统筹安排,有效避免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减少了地级市这一行政层级,县可以直接向省反映问题,并获得以准确快速方式执行省级指令的机会,能够有效避免信息失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山东省为例,全省138个县(市、区)中,县和县级市90个,剩余的48个区中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占比与县域相类似的有30个,120个县域单元总面积、总人口分别占全省的95.1%、89.8%。[2]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受到许多制度性约束,其中之一就是市管县的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普遍存在着“没钱、没权、没人、没地”的困境,严重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行省直管县体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清除障碍,赋予县域经济发展以充沛的活力、动力和能力。一方面使县级政府拥有了更加自主的财政权力,公共行政权力和社会资源得以重新分配,让“留利于县”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将相关事权下放到县,促进了县级政府功能完善,及时处理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三)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市管县体制下,让作为一级利益主体的地级市来统筹市本级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往往会导致优质资源向市本级过度集中,而沉重负担却向县域不断转移。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由省级政府统筹协调大中城市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县级政府统筹协调中小城镇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了省级政府直接调控能力,实现了各种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可行性

(一)符合我国宪法和中央有关政策的规定

宪法第30条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划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可以看出,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层次主要是省(区、市)、县(市)、乡(镇)三级。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我国实施了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行政区划的层级由宪法规定的省、县、乡三级演变为省、市、县、乡四级。由此可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回归而非制度创新。2005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借力于“三农”问题进一步明确,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到2012年,在大部分地区实现财政省直管县体制。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这些都显示了中央推行“省直管县”的政策信号。

(二)有着现代管理理论的支撑

一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理论。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是影响组织结构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二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就越小。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动态平衡和协调不但有利于组织内信息的上传下达,而且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市管县体制下,管理层次较多,而管理幅度较小,从而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而在省直管县体制之下,管理层次变小,管理幅度相对变大,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二是行政区划理论。行政区划是有关国家结构层次的综合性概念,是指将国家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区和行政区不再完全重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过多依赖行政力量,客观上要求赋予地方经济区域更大自主权,打破地级市行政管理范围,在更大经济区域上进行优化资源配置,以避免过多运用行政资源干预和限制生产要素资源的科学分配。三是城乡统筹理论。城乡统筹理论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一体化发展,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等问题。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提高统筹层次,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平等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政府职能转变奠定了制度基础

行政干预过多、过细是我国管理层次过多的根本原因。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逐步减少,审批程序逐步简化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壮大,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使政府从繁杂的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其对经济社会的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这减少行政层级、扩大管理幅度提供了制度可能。

(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

近几年,山东省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据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013.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1.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73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5.8亿元,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755元,比上年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比上年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77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76元。[3]2012年全省有21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收支结构趋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提高,为省管县体制改革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五)电子政务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技术手段和技术性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影响行政管理模式的选择和行政效率的实现。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落后的交通与通讯条件所决定的。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兴起,政府正从传统的“公文政府”、“纸张政府”向“网络政府”转变。信息的传递已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一级一级传递,省级指令可以直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方式传到县级,这一切都强化了现代政府的管理效能,自然扩大了一级政府的有效管理幅度,为地方政府体制结构减少层级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便捷的交通也大大缩短了省与县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山东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4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75公里,通达128个县市区,二级以上公路里程38713.6公里,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以国省道为依托、以县乡公路及通村油路为基础,四通八达、高效畅通的公路网络,加上铁路、航空、海路运输为补充,使省与县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短,许多地区已经可以实现办公当日往返,也为省直管县提供了可能。

(六)国内外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和推动力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三级政府管理体制,行政扁平化特点明显,行政效率一般较高。美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联邦-州-地方的三级政府框架;澳大利亚分为联邦(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加拿大也分为联邦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德国政府结构从上而下划分成联邦-州-地方三级。在我国历史上,只是在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过多级行政层次,在更加广阔的历史空间内政府的行政层级一直保持在三级上下。据统计,从秦至民国末2100多年,中国地方政权有290年为两级制,占13.6%;有610年为虚三级制,占28.7%;有600年为三级制,占28.2%;有276年为三、四级并存制,占13%;有350年为多级制,占16.5%。[4]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开始探索行政层级优化改革。1988年,海南省率先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1992年,浙江省也开始试点推进省直管县改革;2003年,湖北省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工作。随后,江苏、广东、河南、河北、江西、辽宁等20余个省也陆续开始了扩权强县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山东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及建议

总的看来,全国各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主要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以湖北省为代表的财政权单一下放模式,即财政省直管县,不足之处是改革不够深入和彻底。第二种是以浙江省为代表的财政、人事、经济管辖权综合下放模式,即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不足之处是扩权强县的改革仍注重财政体制改革,而与经济相配套的行政权力下放不足,县一级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受到上级行政权限的制约。第三种是以海南省为代表的权力全部下放模式,实行全面省直管县,不足之处在于不具有普遍性,主要是由于其先天优势,即在建省之初就一步到位。前两种模式是渐进式改革模式,属于改革的中间阶段,第三种模式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一)山东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立足省情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早在2009年9月,山东省就启动了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批准商河县、高青县、莱阳市、安丘市等20个县(市)开展试点。2010年5月,又对财政试点直管县(市)增加了15项扶持政策。通过实施财政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试点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动了县(市)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县(市)财政保障能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也为全面实行省直管县积累了一定经验。学习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做法,建议山东省选择部分县(市)试点,重新定位地级市和县(市)功能,实现市县分治,全面放权,统一由省直管县,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省直管县范围,最终全部实现省直管县。

(二)改革建议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按照权利与责任相统一,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改革。建议首批选择5个远离中心城市、处于若干行政区域结合部、人口较多、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能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县(市)开展试点。

1.调整行政管理体制。一是调整党委、政府管理体制。试点县(市)党委、政府直接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工作。试点县(市)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单位)依照法律、法规,接受省委、省政府对应部门(单位)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二是调整垂直管理部门体制。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由省政府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要进行相应调整。三是调整群众团体管理体制。试点县(市)群团组织直接向省群团组织报告工作并接受业务指导。四是调整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体制。县人大常委会直接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县政协直接向省政协报告工作并接受指导;县纪委向省纪委负责并报告工作;法院、检察院接受县(市)人大监督并向其报告工作,业务上分别接受上级法院的指导、检察院的领导。

2.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试点县(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是试点工作的关键,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高县级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等至关重要。在维持试点县(市)行政建制不变的前提下,赋予试点县(市)政府地级市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凡适宜由试点县(市)政府行使且法律法规不禁止下放的行政管理权,都要下放给试点县(市)政府。试点县(市)政府需报请审批、核准的事项,改为直接报省审批、核准。

3.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在干部管理、财政、统计、考核等重要方面制定科学明确的措施。一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将试点县(市)原由地级市管理干部调整为由省直接管理,并对试点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其他班子成员及县处级干部、乡科级干部、垂直管理部门干部等管理权限,按照有利于试点工作相应调整。试点县(市)的行政区划、机构规格维持不变,为便于工作协调,试点县(市)主要领导可以适当高配。二是在财政体制上,进一步完善目前实行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省财政对试点县(市)财政实行单列管理。三是在统计制度上,试点县(市)的经济社会数据单独统计,数据直接向省对口上报。四是在考核制度上,试点县(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由省组织进行。同时要加大对县级政府公务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以适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工作需要。

(三)试点改革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是当前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切入点。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统计制度和考核制度等配套改革措施是工作的抓手,要确保赋予试点县(市)的权限真正落实到位。二是及时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推进省直管县(市)改革过程中,要及时跟进,对改革全过程实行具体指导。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作出调整,确保体制改革实际效果。三是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省直管县试点改革中要严肃纪律,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经审计、机要保密等各项规定,在扩大县级政府权力的同时,加强对县级政府权力运用的制约。在改革中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工作,避免出现管理真空现象。●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周波.“省直管县”改革应重点解决政府间财力与事权匹配问题[J].财政研究,2010(3)

Zhou Bo. Province-Administrating-County Reform Should Especially Re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Match between the Inter-governmental and Affair-rights. Finance Research, 2010(3).

[2]王朝霞.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段立宏“山东省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摘登[N].甘肃日报,2012-3-21.

Wang Zhaoxia. Improv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unty Limit, and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the Selected Report of Duan Lihong’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within the County Limit and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ansu Daily,2012-3-21.

[3]山东省统计局.2012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大众日报,2013-2-28.

Shandong Statistic Bureau. The Statistic Communiqué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Dazhong Daily,2013-2-28.

[4]谭建立.关于我国地方政府级次设置的几点财政思考[J].财贸经济,2005(12).

Tan Jianli. Several Ideas on the Level Establish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in Our Country. Financial and Trading Economy,2005(12).

课题组组长:李 捷

成 员:杨红帅、耿子龙、高宗旻、王 健、蔡文娟

执 笔:杨红帅、耿子龙

(责任编辑 方 晋)

作者:山东省编办课题组

财政框架行政管理论文 篇3:

关于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的思考

摘 要:我国当前的公共支出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财政框架下建立起来的,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财政职能的发挥和公共财政的建立,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

关 键 词:公共支出结构;行政管理费;社会文教费;社会保障支出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阎东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发思维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财务管控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