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区民间工艺旅游开发初探

2022-09-12

民间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属“传统手工艺技能”层面。上海嘉定区人文荟萃, 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嘉定竹刻等传统手工技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旅游开发, 能促进该地区民间工艺旅游的发展。

1 嘉定区民间工艺文化遗产名录

1.1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起于明代,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原创者为朱鹤, 朱鹤把书画艺术融入竹刻, 以刀代笔, 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 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胎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清康熙雍正年间是嘉定竹刻的全盛时期, 名家辈出, 技法更趋新颖多样, 融诗、书、画、刀为一炉, 是极具文化内涵的高雅艺术, 甚至成为贡品传入宫廷。“嘉定竹刻”已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徐行草编

黄草草编是徐行的传统工艺品徐行黄草色泽淡雅, 质地光滑坚韧, 并能染色, 用它编出的工艺品纹理清晰, 平整光洁, 并且门类多样, 工艺精致, 具有民族特色。草编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 充满乡土气息, 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 又是工艺制品, 亦是自然环保产品。黄草编织堪称嘉定工艺美术制品一绝。

1.3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

南翔小笼起始于清代同治 (1871年) , 其创始人黄明贤出生于嘉定区南翔镇, 早年开设日华轩糕团店, 经营南翔大馒头, 黄明贤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 因大肉馒头味道鲜, 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 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 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 不能一人专利, 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 以大改小”的方法, 选用精白面粉紧酵擀成薄皮, 又以精肉为馅, 不用味精, 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 以取其鲜。馅内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 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季节, 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 以取时鲜。每只馒头折裥14个以上, 一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 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 小巧玲珑;出笼时任取一只放在小碟内, 戳破皮子, 汁满一碟, 为佳品, 逐步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

1.4 郁金香酒酿造技艺

郁金香酒是嘉定名特产之一, 其酿造工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郁金香酒原为民间私酿, 酒质清香沉郁、栗色透明、醇厚甘甜, 酒中清雅的药香醇厚芬芳。该酒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饮后还具有润气开胃、补肾强身、舒筋活血、通便去湿的独特功效。民国26年 (1937年) 郁金香酒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质奖。

1.5 马陆篾竹编织技艺

马陆篾编竹器源于明末清初, 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为嘉定一宗特产工艺品。早期篾竹编织只有竹篮、竹箩等日常用品, 后来发展到针线匾、竹丝盘、篾席及一些精巧的工艺鉴赏品等一百余种, 编织工艺精湛, 式样美观, 图文造型富有民族特色。马陆篾竹制品一度远销埃及、捷克、意大利、瑞典等国家。

1.6 药斑布织染工艺

药斑布发源于安亭镇, 其创始者为归氏人士,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中后期一度失传。至明末清初, 药斑布织染工艺达到巅峰。药斑布布质好, 耐穿, 透气性好, 且图案鲜艳亮丽, 还具有防蛀、防霉等功效, 长期储存不褪色、不霉变。

2 嘉定区民间工艺旅游的现状

2.1 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生存面临威胁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存条件的改变, 包括民间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威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划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加以重点保护, 无疑不失为最佳选择之一, 但难以解决保护经费不足、传承困难、保护机制难以建立的问题。

另外, 由于民间工艺文化资源自身的特点, 也成为阻碍其顺利传承及发展的瓶颈。以嘉定竹刻为例,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 竹刻艺术得到了重视, 嘉定县人民政府组织流散的竹刻艺人成立了嘉定竹刻合作社, 但由于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 工艺流程复杂, 制作耗时费神, 经济效益低, 目前全区只有洲桥南侧的新簧馆一家专营竹刻的小店, 后继乏人, 正处于濒危状态, 亟待抢救。

徐行草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其制作过程是纯手工业, 不能形成规模生产, 经济效益低, 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原来的编织手大都已转业。徐行草编是中国独有的手工艺品, 尽管已有近千年历史, 但由于黄草难于长期收藏保管, 传承作品量较少。导致我们只能通过照片来观赏有代表性的草编作品, 效果大打折扣。以草编为生的手工艺人也是凤毛麟角, 目前仅剩为数不多的农妇在闲暇之余编织一些草鞋提包零星销售, 没有一个稳定的艺人群体。此外, 由于嘉定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大片黄草正在消失, 徐行草编的原材料更加匮乏, 亟待保护。徐行草编正面临着后继乏人和中断的濒危状态。

马陆镇篾竹编织技艺的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 早期, 马陆棕坊一带曾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自己的篾竹园, 马陆篾竹的材料来源可谓取之不尽, 且成本低廉。后因竹园锐减, 原料紧缺, 加之竹工盈利甚少, 机制生产的竹蓆、塑料制品的盛器逐步取代了手工制作的竹蓆、竹篮, 民间传统的这一手工技艺逐渐陷入窘境。

2.2 旅游开发为民间工艺文化遗产带来契机

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但国际上保护的浪潮亦是日趋高涨, 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无疑对民间工艺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福音。怎么保护呢?不少学者提出了诸多措施, 而旅游开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以民间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通过旅游开发, 可以加强对民间工艺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视和保护, 将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将民间工艺文化遗产引入到旅游开发中, 一方面能成为旅游目的地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 可以增强当地的知名度。众所周知, 嘉定区以教化闻名, 而民间工艺旅游的开发将为这片文明之地增色不少;另一方面, 民间工艺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 可以唤起当地民众及旅游者对中华民族遗产资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从而自觉投身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之中。可见,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旅游是促进民间工艺文化遗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两者的良性互动, 势必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 嘉定区民间工艺旅游的开发策略

3.1 有的放矢地保护民间工艺文化遗产资源

民间工艺旅游的开发, 首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 也是开发的一种方式。目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抢救式保存、博物馆保存、传习机构传承、学校教育传承、民间活态保护等五种方式, 这五种保护方式都有与旅游的结合点。以“抢救式保存”方式为例, 可以动员旅游业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之旅”, 在推广旅游产品时, 可让旅游者亲自观赏马陆篾竹的编织技艺, 品尝南翔小笼等。徐行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了“黄草编织艺术协会”, 推动了该项目旅游开发的进程。在保护的重大工程中, 学校等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习机构, 这样, 即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学之旅”, 徐行草编、嘉定竹刻都可以进入课堂, 也是修学旅游的重要依托资源。值得一提的是, 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非常重要, 只有这样, 才能唤起民间文化的生命力。于是, 可以通过开展民间赛事活动或者开展主题旅游活动进行“活态”保护。以安亭镇的药斑布织染工艺为例, 可以在当地组织民众或旅游者参与织染工艺的比赛等。马陆的篾竹编织以及南翔小笼制作技艺也可采取此类方式进行推广及保护。

3.2 配合相关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嘉定地区处于上海市近郊, 有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 嘉定城区有“上海五大园林”之一的秋霞圃、孔庙、汇龙潭等;南翔镇的古猗园是江南园林的典型;马陆葡萄园、华亭人家、毛桥村等是农业旅游开发的生力军;安亭汽车城则是嘉定旅游的新生力量, 如此等等。对于民间工艺旅游, 很难将其转化成单一的旅游资源, 势必与以上资源进行整合, 进行综合开发。

嘉定竹刻、徐行草编的旅游开发已经相对成熟, 二者都进了当地的博物馆以供旅游者观赏学习。毫无疑问, 正是与场馆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同时, 这两种民间工艺还成为旅游者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南翔小笼制作技艺早已深入人心, 与古猗园的园林旅游、南翔的古镇旅游相结合, 成为南翔的重要旅游吸引力量。此外, 还可以配合节庆旅游进一步开发, 将其引入到元宵节灯会、龙华庙会、浦东三林“三月半”庙会等旅游节庆活动中。在这方面, 马陆镇的优势则更为突出, 马陆葡萄园远近闻名, 被誉为“上海吐鲁番”, 农业旅游无疑是传统的形式。而篾竹编织技艺则可成为农业旅游的新形式, 让旅游者深入体验篾竹技艺之旅, 无疑丰富了嘉定旅游的内涵, 也为篾竹编织技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样, 安亭药斑布织染工艺可乘汽车城之东风得到新的发展契机, 郁金香酒酿造技艺也可成为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些都是各类旅游资源综合整合的结果, 是民间工艺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这实质上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结合起来, 将民间工艺文化遗产旅游融入其他旅游产品之中。

3.3 提高民间工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媒介, 在民间工艺旅游活动中扮演着“第一宣传员”的重要角色。首先, 应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知识做足功课, 充分了解其价值、意义和基本保护方式与思路;还应准确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 唤起广大旅游者和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为此, 嘉定区应组建具有关于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专业队伍, 培养一批民间工艺旅游的专业人才。导游是主要的培训对象, 要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其历史素养及文化素养, 并要求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除导游这一群体需要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储备之外, 旅游者, 以及旅游业经营者和管理者, 都应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一体化的理念, 使两者进行良性互动。

4 结语

传统手工技艺是嘉定区宝贵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宏观形势为其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 嘉定区民间工艺旅游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摘要:民间工艺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的范畴, 上海嘉定区的嘉定竹刻、徐行草编、马陆篾竹编织技艺等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形, 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促进该地区民间工艺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论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3] 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 2007 (11) .

[4] 牛弘欢, 杨杰.浅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67) .

[5] 崔凤军, 罗春培.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06 (10)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腹腔镜在腹部穿透伤中的临床应用下一篇:我国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