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麻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2022-09-13

腰椎间盘突出症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是受外伤或退变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造成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髓核脱出而称为腰间盘突出。本病常采用手术治疗, 其治疗方式对麻醉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如何确保麻醉的安全性成为手术的关键[1]。本文旨在分析比较单次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住院诊治的68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22例, 年龄在35~70岁, 平均年龄42.5岁, 本组患者健康状况在Ⅰ~Ⅱ级, 病史8个月~3年。随机分为单次麻醉A组和持续麻醉B组, 每组34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2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术前给予鲁米那钠0.1g, 阿托品0.5mg, 患者取侧卧位, 两手抱住膝关节, 下颌紧贴前胸, 成屈曲状。

A组单次麻醉:患者进入手术后, 建立静脉通路输液, 并监测血压、脉搏、血压、呼吸等, 取L1~L2作为穿刺点, 麻醉药由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而成, 穿刺满意后给予麻醉试验量3~5mL, 5min观察有无全脊麻现象, 若无异常反应, 再注入所需麻醉剂15mL左右后拔针封贴穿刺点。

B组持续麻醉:术前准备及麻醉药物同于单次组, 选择T12~L1为穿刺点, 穿刺满意后向尾端置3cm管, 并用灭菌剂粘贴固定, 固定好后将患者改为仰卧位, 向管内注入麻醉药5mL, 后根据阻滞平面再酌情给予麻醉量, 直到达到阻滞范围。

1.3 统计数据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和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相关时间的比较

持续组麻醉维持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优于单次麻醉,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2组麻醉诱导时间无差异 (P>0.05) , 表略。

2.2 2组麻醉效果、辅助用药率及并发症比较

持续组阻滞完善率、辅助用药率和并发症等方面优于单次麻醉,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腰间盘突出症是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样疼痛, 发病率高。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原本是慢性渐进性的生理过程, 而一次较重的腰部外伤或者反复多次的腰部轻度外伤, 都可以成为导致椎间盘进一步加速退变的不良因素[2]。

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改进, 手术治疗已成为医学领域重要的治疗途径。但由于外科手术常需在患者身体做切口, 因此会给患者带去极大的伤痛, 还可因患者难忍疼痛躁动触伤患者周围组织及神经, 甚至中断手术,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 对麻醉要求更高。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方式有多种, 目前一般选择局麻和硬膜外麻醉。对于局麻虽然手术中可根据患者的清醒程度来正确定位受累的神经根, 并能发现临床和X线检查遗漏的髓核突出, 可以避免误伤神经根。但此种麻醉时间短, 一般适合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的患者。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应用最为广泛, 但采用单次还是持续麻醉仍是临床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显示持续硬膜外麻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治疗的首选。

注:与A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单次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找到更安全的麻醉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68例采用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均分为单次麻醉组 (A组34例) 和持续麻醉组 (B组34例) , 观察比较2种麻醉方法的疗效。结果 持续麻醉 (A组) 初始用药量、完善阻滞率、麻醉维持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并发症和辅助用药率等要优于单次麻醉B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2组麻醉诱导时间无差异 (P>0.05) 。结论 持续硬膜外麻醉药量和麻醉时间比较好控制, 还不会增加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外麻醉,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鲁玉来.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2 (23) :1901~1904.

[2] 海涌.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 (4) :32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庆地区职后培训管理问题分析与建议下一篇:糖尿病影响脑梗死的形成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