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

2022-05-0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物价变动会计是会计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由于物价变动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增强其对会计活动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本文回顾了物价变动会计的相关概念,论述了其理论基础,并阐述了其中的主要模式以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 篇1:

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改革陷入了困境。本文阐述了汇率制度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国家所实行的汇率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汇率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我国汇率改革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汇率 金融危机 改革 浮动制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七年多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改革有所停滞,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改革又逐步恢复。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不仅遭受着外贸环境的恶化,还遭受着来自发达国家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困难重重。本文分析借鉴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汇率制度,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探讨我国汇率制度下一步改革方向。

一、汇率制度概述

(一)汇率制度的概念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不同的汇率制度意味着政府在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则,同时,汇率的特定水平及其调整对本国的经济也有着重大影响。

(二)汇率制度的基本分类

传统上,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各国货币当局首先对本币规定一个金平价,然后根据本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金平价之比来确定本币的中心汇率,本币的市场汇率只能围绕中心汇率作小幅波动。国际金本位制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就是固定汇率制。

2.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再规定金平价,因而也不再有本币对其他货币的中心汇率,本币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由浮动,货币当局没有维持本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义务。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选择具有更加灵活性的汇率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不断增加。国际汇率制度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许多介于二者之间的汇率制度形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固定盯住制、爬行盯住制、汇率目标区、联系汇率制、有管理的浮动制等。

二、从经济因素角度对主要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进行比较分析

(一)经济规模与汇率制度

下面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为代表,来分析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越倾向于采用浮动汇率制。根据保罗·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国多为发达国家,经济较为独立且资本管制较少,多选择浮动汇率。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往往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保护其内外部经济平衡能力较弱,为了防止由汇率变动对经济带来的冲击,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固定汇率。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汇率制度

我们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而言,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下面以2011年世界人均收入前十位的国家为代表,分析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从表2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更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制。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金融发展程度也往往比较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较为完善,较少实行资本管制,因此会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制度,以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对于高收入国家中的某些靠石油资源致富或经济规模小的国家,为了减少汇率变动对本国收入的影响,则会倾向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三)经济的开放程度与汇率制度

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开放度越高,其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也就越深,国际间资本流动就越频繁,政府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就越少,因此采用浮动汇率制可能更加适合。但经济开放度很高的国家和地区如果经济规模较小,抵御冲击的能力就会比较弱,因此为了防止由汇率变动对经济带来的冲击,可能也会采用固定汇率制。例如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其经济开放度在全球名列前茅,就是采取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

影响汇率制度的因素除了上面分析的以外,还有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甚至政治军事等因素。因此,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一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国情综合各种因素具体分析。

三、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图1显示了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

图1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势(2005-7-21至2011-12-30)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图表》。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汇改时的1美元兑8.1元人民币升值到2011年末的1美元兑6.3元人民币,汇率弹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加,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汇率制度政府干预成分仍然较多,汇率形成机制仍较为刚性。这种汇率制度安排对调节国际收支、引导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平衡增长能力及抑制物价上涨等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现行汇率制度在运行中突显出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汇率制度管理过于严格

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汇率已不再是单纯反映贸易收支的变量,它也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和就业的重要变量。因此,即使国家进行相应的管理,也应体现出货币的真正市场需求。

(二)外汇市场不健全

我国外汇市场主体主要由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批准的外资金融机构、少量资信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构成,我国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狭窄,交易品种稀少,交易方式单调。我国外汇市场无论是在市场主体、市场结构还是在汇率形成机制上都存在严重缺陷。

(三)为投机者提供了无风险套利机会

由于人民币汇率过于稳定,汇率风险较小,即便是升值也只是单边升值,这也就导致了单边套利机会的出现。由于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以及稳定外贸的需要,人民币汇率并未出现相应的贬值,这为热钱提供了难得的无风险套利机会,也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

(四)现行政策制约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根据前述的三元悖论,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实践,其实就是在稳定汇率的既定目标下,在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之间做出选择,特别是在2006年至2008年,中央银行为了控制国内过度泛滥的流动性,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然而持续的外贸顺差和热钱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紧缩的效果,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然而,鉴于中国国情,中国不可能长期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四、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近期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是中国的现实选择

人民币汇率是内外压力、长期因素与短期因素等各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我国经济增长率也回落到8%以内,保增长压力巨大,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已经陷入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有回潮的趋势。当前经济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向“保增长”,综合考虑近期内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是中国占优的政策选择。

(二)中长期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

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GDP已处于世界第二位,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从中长期来看,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逐渐过渡势在必行。但汇率制度改革影响面甚宽,必须综合考虑目前的国情以及国际形势稳妥进行。

1.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虽然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施加的压力。如果单纯进行汇率改革,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出口产业将会受到巨大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升值也会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尽快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国际结算货币,从而减少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2.进一步健全我国的外汇市场。健全的外汇市场是汇率形成的基础,我国应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改变我国目前交易品种较少的局面;同时,要改变中央银行过于频繁干预外汇市场的模式,确定中央银行需要盯住的合理的人民币汇率目标波动区域,建立一套标准的干预模式,减少干预成本,使央行在必要的时候才采取干预的措施,让汇率能够准确的反应市场的需求度;此外,还应改变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中的定位,使商业银行从目前的交易中介变为真正的做市商,活跃外汇市场,并使汇率真正反应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3.优化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机制。随着改革的进行,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将会由经常项目外汇收支逐步过渡到经常项目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特别是资本流动。因此应考虑改变目前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改为钉住美元、欧元、日元为货币篮子的一揽子货币汇率定价,扩大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的权重,当世界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发生波动时,盯住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会根据所盯住的不同货币的权数做出调整,而不是完全根据美元的单边变动而变动,这样既有利于人民币汇率长期动态的稳定,又有利于中国的外汇市场早日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

人民币实现浮动汇率是一个过程,综合国内外各种因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短期内维持基本稳定是现实选择。然而,作为一个影响力渐盛的经济大国,人民币必将走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从中长期来看,应根据我国国情,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适当逐渐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空间,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逐步过渡到人民币汇率的独立自由浮动。

参考文献

[1]张细松.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

[2]朱耀春.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10).

[3]孙光慧.转轨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欧明刚.金融危机下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现实选择与机制改革[J].中国货币市场,2009(1).

[5]谷怀玉.金融危机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时代金融,2009(10).

[6]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马东黎.汇率与汇率制度[J].消费导刊·经济研究,2009(1).

[8]黄薇,任若恩.主流汇率制度分类方法及相关争论[J].国际金融研究,2010(3).

[9]李婧.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2).

[10]成学真,陈小林.新时期“三元悖论”与我国汇率制度再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9(2).

[11]李程.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和启示[J].经济师,2006(12).

作者:杨海红

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 篇2:

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综述

摘要:物价变动会计是会计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由于物价变动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增强其对会计活动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本文回顾了物价变动会计的相关概念,论述了其理论基础,并阐述了其中的主要模式以及我国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认为,物价变动会计必将以此次经济危机为契机,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 现行成本 ;理论基础; 主要模式

世界上各国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是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兴起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类处于高通胀时期,物价的剧烈波动使得各国不得不考虑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现实适用性,因为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前提是币值不变假设,在通货膨胀时期,这一假设很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继续使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带来的将是资产成本的严重失真,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信息也将失去对投资者的指导作用,从而阻碍整个经济的发展。鉴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影响深远,各国致力于改进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因此提出了物价变动会计的概念,并对其理论基础、模式分类与选择、现实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细致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物价变动会计这一会计学的新分支。

一、物价变动会计的概念

(一)物价变动会计,是利用一定物价资料,对企业会计报表和传统会计模式作出调整修正,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采取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从而保证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注意到物价变动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财务信息的影响。概括地说,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财务会计理论,也对财务会计理论具有相当的修正和补充作用。

物价变动会计通常又可具体分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等几种会计计量模式。

(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是指首先将会计信息利用历史成本计量,然后再利用一般物价变动指数将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数据调整,从而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按期末货币的现实购买力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计量模式。

(三)现行成本会计,是以现行成本来代替历史成本,以消除各个企业所承受的个别物价变动影响。

(四)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是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行成本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用不变币值货币进行会计计量,以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保持理论

在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过程中,资本保持理论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物价变动会计两大模式(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与现行成本会计)的区分,也基本上基于资本保持理论的不同派别。资本保持理论有两大派别,两派基于两个相应的资本保持观念,即财务资本保持观念和实体资本保持观念。

财务资本保持观念建立在财务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即认为资本就是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在这个资本概念的基础上,资本与净资产或企业产权是同义语。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基于财务资本保持观念,按不变的货币购买力计量企业资本的完整无损,也就是要保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范围极为广泛的商品和劳务的不变能力。

实体资本保持观念建立在实体资本概念的基础之上,即认为资本就是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该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在这个资本概念的基础上,资本被视为企业所基于的生产能力。现行成本会计基于实体资本保持观念,按相同水平的生产或经营能力计量资本的完整无损,也就是保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在相同或更好的生产、经营水平上以同等功能的资源来置换所有已消耗或售出的资源,在确认资本完整无损之后确定收益。

(二)成本补偿论

成本补偿论认为物价变动会计之所以必要,是为了确保足额地补偿成本。因为企业只有充分补偿成本以后,才有盈利可言。物价上涨时,按原始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偏低,成本补偿不足,账面利润被虚夸了。甚至在涨幅很大时,可能会出现虚盈实亏。所以,主张将会计建立在补偿足额的基础上,使会计信息不致失实。

(三)合理配比论

合理配比论认为“配比”是会计的基本原则,资产计量是否正确,利润确定是否有误,系于配比是否合理。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传统会计的弊端在于配比不合理——物价不同情况下的收入与成本,其配比缺乏统一的基础,其结果是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于是主张要用统一的购买力单位进行会计。

(四)计量选择论(娄尔行等,1991)

计量选择论认为,物价变动会计的核心是改善会计计量。会计计量应当依据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选择适当的、符合客观需要的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来进行。物价变动会计之所以需要,是因为在物价变动条件下,传统会计模式所选用的计量属性是原始成本,用的计量单位是名义货币,由以产生的会计数据(信息)背离了客观的需要。而进行物价变动会计,就是要改变这种选择。选择的原则是要从客观环境出发,服从会计信息用户的需要,把一定的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会计模式。会计计量的选择,不一定要选用某一纯粹的模式,允许以某一模式为主,添加某些措施,或删除某些措施。客观环境和用户需要都是有变化的,会计模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能适应需要,便是好的选择。

三、物价变动会计的主要模式及选择

会计模式是由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构成的,计量尺度分为名义货币和一般购买力货币,计量属性分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因此理论上说,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相结合,有8种会计模式(娄尔行,1991)。鉴于客观经济环境的限制和需要,目前在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对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主要集中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这三种。

(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运用这种模式,在具体操作时要根据企业的性质和经济规模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确定代表一般购买力水平的物价指数,将存货、设备等非货币性项目的名义货币单位按一般物价指数换算成为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为了正确计算盈亏,对于收入、费用、购货等也要进行调整,最后在调整和计算的基础上编制按一般购买力单位反映的财务报表。

(二)现行成本会计

现行成本会计模式首先对持有资产的帐面价值按现行成本进行调整,然后计算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发生变动的持有损益,据此重新编制现行成本会计下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三)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

这种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其具体的作法就是首先按现行成本会计模式进行日常会计处理以反映资产的现行成本和持有损益。对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报表按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进行调整,以反映货币性项目净额上的购买力损失,通过计算持有损益和购买力损失之间的差额即实际持有损益,编制以一般购买力单位为计量单位的财务报表。

至于我国应该选择哪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

娄尔行等(1991)认为现行成本会计模式是我国的现实选择,我国在短期内可在现行模式的基础上作较小的变动,如采用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然后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现行成本与名义货币单位结合的现行成本会计模式。汤云为等(1991)认为在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中,只能遵循实物资本的补偿观,也就是必须,要遵循现行重置成本的计量属性。

作者:王磊

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 篇3: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研究

摘要: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问题的存在会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在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成为我国政策当局的现实选择。文章将总结我国(金融)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的历史经验,分析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具备的现实基础,进而指出需准备的工作,以期提高差异化操作的效力。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区域政策

对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问题,各国中央银行的现实处理办法是一致的:不采取针对某个区域经济状况的货币政策。但这并不代表各国政府不重视区域不平衡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世界各国央行均曾实施过对落后地区的金融货币政策,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对于处于发展中的我国而言,在坚持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部分内容可以探索差异化操作。在一定时期内,积极采取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将是我国应对区域效应问题的现实选择。下面文章将分别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的历史、所具备的现实基础和需要准备的工作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问题。

一、 历史借鉴

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实施过各种针对性的的金融货币差异化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东部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向东部比如经济特区支持的金融政策。1997年以后,为了缩小区域差距,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推出了相应的金融货币调控政策。下面分别从信贷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管理政策等方面来介绍我国在区域差异化操作方面的实践经验。

1. 信贷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信贷政策上对特区实施了特殊照顾。以深圳为例,为了支持深圳特区的发展,当时对特区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实行资金“切块”管理。包括:对特区现有的信贷资金和吸收的存款全部留给特区使用,并根据发展的需要,由人民银行总行适当给特区人民银行分行增加一些资金;信贷计划单列,着重控制信贷规模、存贷差额、固定资产贷款等指标,以防止信贷失控;各专业银行根据资金的余缺情况,可进行资金调剂和融通等,这些措施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保障。1992年,深圳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25%、全部建设资金的50%以上,80%的企业全部流动资金都来自银行贷款,这些推动力深圳的快速发展。

其后,在1997年和2003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战略中也提供了很多信贷政策支持。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支持电力、天然气、旅游和生物资源合理开发等西部优势产业发展,对贷款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可以由商业银行总行直贷解决,贷款不纳入当地分行存贷比或限额考核范围内等。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信贷要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倾斜,进出口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东北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等。

2. 存款准备金和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在存款准备金差异化方面,央行深圳特区分行曾拥有制定特区内各专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自主权,并允许在5%~10%的范围内自定外资银行各项外币存款准备金率。此外,我国从2004年4月25日起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

再贷款和再贴现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保证了央行对地方经济进行微量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央行通过有选择地向符合条件的地区和行业提供再贷款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商业票据提供再贴现便利,并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的不同利率层次,对地方经济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等进行适度调节,促进地方经济稳健发展。如加大地区间支农再贷款的调剂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发挥再贴现促进优化信贷结构、支持扩大“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引导作用。

此外,2010年央行推出了差别化房贷政策,包括全国适用的大幅提高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和利率,以及针对部分地区和消费群体的差别化政策,如限制外地人购房,停发第三套以上住房的贷款等,均体现了当局差异化调控的思想。

3. 金融管理政策。在不同时期,央行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相应地区在金融管理政策上进行相应的倾斜,促进金融结构优化,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开放初期,针对过度集中和僵化单一的银行体制,大力支持四大国有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发展,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得到快速成长,使得深圳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门类齐全、分工有序、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在支持中西部结构优化方面,通过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引导银行到该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香港东亚银行于2001年在西安设立了支行,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设立分支行的条件,要求“申请者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申请者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末总资产不少于200亿美元”,这两条东亚银行均不符合规定,然而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优化西部金融结构,准许其设立分行。

二、 现实基础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在明白了区域政策的基本方向后,在实际操作时还需明白三个问题:谁提供援助?谁应被援助?他们应如何被援助?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区域政策的实现机制问题。其中,前面两个问题由区域政策的制度基础来解决,而第三个问题则是区域政策的具体手段选择。具体到区域差异化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央行的制度保证为前提,确立明确的差异化操作目标的原则,选取合适的政策工具。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了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的一些基础条件。

首先,央行的组织结构为实现差异化操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从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框架来看,其拥有上海、天津、沈阳、南京、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等9分行,北京和重庆2个营业管理部,管辖328个中心支行,1 797个县(市)支行。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又非完全按照行政区域设置。此外,虽然当前人民银行分行并不具备像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实行区域政策的职能,但如果要实行区域差异化的货币政策,那么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各地区分行实行这些货币政策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各地区分支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相关政策实施,保障本辖区的金融发展与稳定,为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前提保障。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央行的辖区划分可能有些欠妥,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货币政策差异化操作的目标和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一致。区域效应问题的存在,降低了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加剧了我国区域间经济的不均衡发展。而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已经把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努力通过各种措施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因此,实施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化操作,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目标符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需要。在货币政策的制度过程当中,要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达到货币政策差异化操作的最佳效果。

最后,具备了一些区域差异化操作的外部条件。央行在信贷管理政策、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金融管理制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今后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时具体实施工具的选择提供了空间。此外,央行也具备了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的技术保证和操作基础。迅速发展的金融电子化、网络化,能够在更深、更广、更全的层次上反应区域经济运行信息,为调控工具、调控方式和调控目标调整等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加之,各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使得其对调控信号更加灵敏。因而,央行可以科学地根据区域经济金融状况,实施相关政策的差异化操作,从而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 需准备的工作

1. 明确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的目标与原则。区域政策的实施并不是支持落后、保护落后,而是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关注效率,提高效率,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发达国家大多数都把缩小区域差距作为区域政策和国家政策的首选目标,以此目标对区域发展进行干预,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表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应该是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而不是仅仅促进个别地区经济增长。因此,央行应该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货币政策差异化操作的目标与原则。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侧重经济增长,经济发达地区侧重于物价稳定;因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关系到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发达地区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运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引发币值不稳定并波及其他地区。

2. 协调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改革深化,地方政府不仅有自己的利益取向,而且有自己的经济自由度。地方政府将根据自己的利益认知,可能对中央的货币政策传导干预。假定在赋予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一定权限的情况下,由于分支机构身处地方,可能会顺从地方政府的意图,过分强调地方差异,向总行争政策、资金,形成倒逼机制。因此,制定区域差异化货币政策时,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认清地方政府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活动准则、体制惯性和能量等约束条件,既要确保央行分支机构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地方政府的因素,明确其各自的合理行为边界。

3. 完善有关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的金融指标体系。对诸如地区间融资结构、信贷资金流向、利率、资金边际利润率等指标加以完善,来更好地反映地区间的现实差异。发展和完善地区金融经济发展指标监测体系,对于区域差异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区域差异化操作需要建立在对本区域金融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针对特定地区实施差异化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其次,差异化操作的事后运行评估及后续实施,需要相关指标体系作为依据。对于具体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后续政策是否需要继续或改变,均需要完善的金融指标体系作为依据,以提高差异化操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四、 小结

从我国货币政策差异化的实践来看,央行在信贷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管理政策方面均采取过不同的差异化操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缩小区域间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货币政策差异化操作提供了方向性保障。加之,央行的组织体系和一些外部条件均为货币政策差异化操作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因此,可以在明确货币政策差异化操作的目标和原则、协调好央行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完善区域金融经济监测指标基础上,实施区域差异化的货币政策。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化操作必须坚持货币政策的统一性,保证央行统一制定的货币政策的畅通传导和有效贯彻。区域差异化操作不是区域倾斜、区域优惠,而是要符合区域经济实际、符合市场规律。差异化政策要采取市场化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差异化是向效率回归,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能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依靠行政命令来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9,(8).

2. 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金融研究,2004,(5):1-19.

3. 支大林,于尚艳.区域金融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 周先平.中央银行地区分行辖区划分的合理性.金融研究,2007,(2):37-48.

5. 胡亮.金融深化与区域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 朱兆文.地方政府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博弈分析.南方金融,2004,(12):18-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号:08JJD79 0136);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资产替代的宏观经济效应与货币政策对策”(项目号:07JD790007)。

作者简介:王东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王东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论文下一篇: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