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点评与感悟

2022-09-27

第一篇:课堂教学点评与感悟

公开课堂实录与点评

《望月》(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点评

师:同学们,我们来聊聊你们的语文老师,好吗?虽然我和你们的孙老师接触不到半个小时,但是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有一双美丽而多情的大眼睛;她,有温柔而动听的声音;她,更有一颗细腻而充满爱的心灵!我不知道语文老师在你们的眼里、心中是个什么样的?

生:在我的眼里她很严厉,她要求做的事,我从不敢马虎。

师:严师出高徒啊!

生:老师做事非常仔细,我作业本上只要有一点错误,她都能发现。

师:一丝不苟的老师。

生:老师对我们非常好,下课还和我们一起跳绳、做游戏呢!

师:拥有一颗童心的老师,是你们最爱的老师吧?

……

(点评:由学生身边老师娓娓谈起,和学生自然拉近了情感距离。借班上课,很有必要。)

一、 读“月”——轻拨银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是的,同一个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人格魅力,就像同样一轮明月,在每个人的眼里也是千姿百态,情趣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随着散文作家赵丽宏先生在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同来到江轮的甲板上,一同《望月》去。(生读题,声音较高昂)

师:从你们的声音里,我仿佛看到早晨

八、九点钟喷薄而出的太阳。月亮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轻柔的,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我的脸颊。

生:皎洁的、清澈的、明亮的,像山间的泉水。

生:清幽的、安静的。

师:能读出这些感觉吗?(生再读题)

师:这才是月亮的感觉,月亮的声音啊!

(点评:从读题开始就调好了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让学生从对“太阳”与“月亮”不同的感受中去读出一片静谧温柔的月色。)。

二、 望“月”——随“月”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望月去,去望那皎洁的月光,去感受轻柔朦胧的月色。(出示月下江景画面)

师:你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轮明月挂在深蓝的天空,四周特别宁静。

师:静得怎样?

生:静得都能听到水的流动声。

师:水流夜更静,鸟鸣山更幽啊!

生:我看见了水面上闪烁的银色光斑,一跳一跳的,像星星,又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钻石。

师:你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老师仿佛也看见了一群小星星在水面上跳舞呢!

生:我隐隐约约地看见山啊、树啊的影子,他们好像在沉思。

师:是啊!这宁静的夜晚,山川树木也在思考着什么。

生:我感觉这月光好像化妆师,给大自然画上了银色的淡妆。

生:我感觉月光好像服装设计师,给大自然穿上了银色的婚纱。

生:我感觉月光好像演奏大师,奏出了一曲优雅的音乐。

师:你听到什么了吗?想想都演奏了哪些音乐?

生:《二泉映月》。

师:真聪明!

生:《月光曲》《春江花月夜》《摇篮曲》。

师:想听听这些曲子吗?(伴随着画面,《月光曲》响起)

(点评:学生在充满情致的语言中,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几分钟后,让学生充分述说所见所感,这样,不仅拓宽了情境,使之变得丰润,而且也让学生在述说与想象中充分感知了大自然的美,由对月景美的爱移情到对大自然的爱,为学生走进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作了厚实的铺垫。)

师:在我们的眼里,月光是化妆师、是服装设计师、是音乐大师,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它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让我们走进他美妙的文字,去感受他月夜里的情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动心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多读两遍,说说你从文字当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文,边读边画,教师走进学生和他们轻声探讨。)

生:我从"江两岸……花边"感觉到月色朦朦胧胧,美极了!

师:还有哪位同学体会到这种美?你来读读。

(生读“江两岸……花边”)

师:是呀,同学们,月光的美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美,让我们一起感受这朦朦胧胧的美。(播放课件)我们坐在了江轮上,江轮缓缓地向前驶着,看,江两岸……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树林和山峰。

生:我看到了芦荡,还有小草。

师:看得清楚吗?

生:看不清楚。

师:对啊,正因为看不清楚,所以作者才说是“黑色剪影”。船继续缓缓地向前驶着,你们觉得是船在动呢,还是黑色的剪影在动呢?

生:我觉得是黑色的剪影在动。

师:是呀,这种感觉也是朦朦胧胧的,这时皎洁的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就更是朦朦胧胧的了。再请一位同学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读给大家听。(生再读)

师:读得真好,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还是一种纯洁的美。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月光洒落在……跳动”这句上感受到的。

师:你觉得这种美怎么样啊?

生:我觉得这种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好的,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是一种安详和谐的美。

师: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是啊,你们瞧。月亮多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安详地望着我们。让我们也来读好这安详的、晶莹的、朦胧的月光美。谁来试试,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2小节)

师:你们喜欢这优美的月光吗?

生:喜欢。

师:你们觉得在这宁静的夜晚,来欣赏这安详、晶莹、朦胧的月光,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用怎样的感情去读呢?

生:我觉得要用安详的感情去读。

师:语速要怎样?

生:慢一点,轻一点。

师:你再来读。

(生再读第2小节)

师:(相机指导)语速慢一点儿,轻一点儿。有进步了。(再次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片独特的月光,一片独特的风景。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尽情地读吧!(出示文字月景图、音乐响起)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执教者透过文字与画面,带领学生进入不同的世界,让言语的创造力着意扩大。用智慧和真情感染学生,用尊重和赞美激励他们的言语个性,留给他们一片自由挥洒语言的蓝色星空,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在课堂上尽显童真与灵性,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上绚丽的生命底色,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不断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师:老师被月光陶醉了,更被你们的朗读陶醉了!知道吗,月亮也把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男孩叫醒了,听听,他在说什么?他想做什么?自由读读3-12自然段吧!

生:小男孩说“是月亮把我叫醒了”,月亮怎么能把人叫醒呢?可见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小男孩。

师:他把月亮也当人了!谁呢?

生:大概是他妈妈吧!我们家就是我妈妈经常叫醒我的。

生:这小男孩聪明好学,他想和他舅舅背诗。他舅舅可是一个大作家,他都敢和舅舅比赛,了不起。

师:要是你敢不敢?

生:有点不敢,不过是自己的舅舅,也无所谓。

师:他们都背了哪些诗呢?把它们找出来,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学生自由读诗句)

师:从你们热情的朗读声中,我听到了许多节奏优美的诗句。(出示文中诗句)

你们发现了吗,每一句诗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说说,你从哪一句诗里发现了什么样的月亮?(指名说)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句中发现那是像白玉盘一样的月亮。

师:看出李白小的时候非常天真、有趣。

生: 我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中读出诗人对他家人的思念。

师:知道这首诗写给谁的吗?

生:是他的弟弟吧。

师:思念却不得相见,诗人把酒问青天,青天能回答吗?

生:不能。

师: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思亲的泪!

生:我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看到诗人望着水中的明月,也 师:孤独之极,只有月儿相伴啊!

生: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读出了诗人的愁,愁得都睡不着觉了。

师:你是落寞诗人的知己啊!忧愁的夜晚,孤独的诗人。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读出月儿的美,月儿的趣,更要读出月儿的忧,月儿的愁。(指名读)

师:这么美的月色,这么多情的诗句,我们能背下来吗?(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练习背诵)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背诗,你是?你是?开始吧。(指名分角色背诵)

师:啊!月美,诗美,你们的声音美,你们蕴藏在声音里的情感更美!

师: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看谁的诗最多,看谁的月最美,看谁的情感最丰富。(男女生赛诗)

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女: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女: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点评:“月圆是诗,月缺是梦,”古往今来,月成为多少文人墨客抒发离别情绪,抒发才情志向的寄托。她是诗意的,是文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王老师不愧有“才女” 之雅称,精到的点评,无不是对学生的激励,教师的才情感染了学生,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长河里尽情挥洒、尽情徜徉。师生一道追寻有月的诗,一道追寻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怀。)

师:月儿,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多愁的,而在小外甥的眼里是什么样儿的呢?请你们仔细读读吧,你觉得他的幻想有趣吗?(出示小外甥说的话,学生自读自悟)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生:我觉得小外甥的话真是奇思妙想。人们一般把月亮比作小船、圆盘,他却把它比作眼睛,新奇、有趣。

生:我从小男孩的话里感觉到我们地球的可爱,连月亮都羡慕呢!

师: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

生:我感觉月亮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趁他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跑出来玩耍。

师:你好像在说一个身边的童话故事呀!我们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能说出来吗?能绘声绘色地说出来吗?能像说一个身边的童话故事那样说出来吗?

师:从你的声音里,我听出了什么叫绘声,从你的表情里,我知道什么叫绘色!

师:听一听,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听出了什么?(出示把小外甥的话改变句式的诗歌)

(多媒体出示文字)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地

睁大一次

……

生:非常好听,像一首诗。

师:其实只要把小外甥的话稍微调整一下句式就是一首诗,一首趣味盎然的、充满幻想的童话诗。让我们也来试着读读吧!读出另外一种感觉来。(学生齐读)

师: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两首有趣的、想象丰富的月亮诗,咱们来欣赏欣赏。(出示两首诗歌,指名学生朗诵)

师:听着这些奇妙有趣的诗歌,老师也浮想联翩,诗性大发呢:

月亮啊

你是什么

你是母亲安详的笑容

把我的身心沐浴

你是技艺高超的音乐大师

《二泉映月》《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一曲曲诞生

你是心灵手巧的服装设计师

花草树木披上了银色的斗篷,

群山穿上了镀有银色花边的舞裙。

(点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地品味、赏析,从而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体会小外甥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几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调动了学生的认识、想象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从而读出情趣、读出韵致,读出孩子对月亮创造性的思想。至此,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得以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又是那么的自然、随意,不着痕迹,师生共同沐浴在诗的海洋中。)

三、 想“月”——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师:月亮在你的眼里是不是也变了,变成了——请同学们拿出纸笔,用一句话、一首诗、一篇童话写出自己对月亮的遐想。(学生在自己精心制作的小卡片上用心地写着)

生:月亮是妈妈的甜美笑容,在我受到挫折时,为我抹去伤心的泪水;在我取得好成绩时,又是灿烂的鲜花。

师:多好的比喻啊!妈妈的爱无时不在!

生:月亮是奶奶做的又圆又大的甜饼,咬一口,香香的,脆脆的……

师:是奶奶的大甜饼让你长得这么壮实。(众生笑)

生:月亮像个魔术师,一会儿变成香蕉,一会儿变成眉毛,一会儿又变成个大玉盘。

师:一月之内就变化多端哪!

生:月亮是扇幻想之门,只要你打开它,你就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所有东西!

师:太神奇了。

师:老师还想说,月亮还是一枚邮票,只要想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了,就把它贴在天空,亲人、朋友都能看见它!是吗?

……

师:真是“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月千里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爱,带着自己的诗,带着自己的幻想一同去望月、去登山、去看海,把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谱成一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壮丽诗篇吧!

(点评:儿童是极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一次小练笔,是很有必要的。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奇思妙想中我们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总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回归到儿童,回归到儿童文学,回归到儿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儿童,触动儿童的心灵。当我们借助文本用诗意的语言去催生诗情的课堂,我们也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也为他们的世界开辟了一片广袤的星空。月中有诗,诗中有情,情随境生,境随情变。处处追寻着诗句,处处流淌着诗意,处处孕育着诗情。王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文本进行细致而诗意的解读,对学生动情而丰富的评价,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和诱惑力。孩子们那一句句充满灵性的话语,无不向我们昭示: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第二篇:小学科学《太阳》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尊重学生意愿

创设自主探究空间

——鄂教版小学科学《太阳》课堂教学实

录与点评

一、提出探究问题

师: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每当你看到太阳时,是否为它的神秘而提出过疑问?这节课就来学习、研究有关太阳的内容。关于太阳,你想提出哪些疑问?

(评:从学生常见的太阳入手,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既符合学生实际,也符合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生: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

生: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生:太阳有多大?

生:太阳上有什么?

生:太阳上面温度有多高?

生: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动物和植物将会怎样?

生:太阳黑子是什么东西? „„„„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太阳的温度;二是太阳的大小;三是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和关系;四是有关

太阳的其它问题。今天我们班就成立小太阳研究所,每个同学都是小小研究员,每组可以选择一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可以查资料、看课文,还可以问老师,同时,我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需要时可以上来索取。电脑里也存放有相关信息,可以从网上查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研究出结果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举行成果发布会,现在开始!

(全班学生分成了6个小组,积极投入到收集信息过程中,有的在阅读课文,有的在查阅课前收集的资料,有的上台索取资料,有的在电脑上查阅资料,有的在与同学、教师交流。)

(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探究内容和方式,自主地进行探究,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交流探究成果

师:(15分钟后)现在请同学们将各组的研究成果在全班发布交流!

生:大家好,我是第一组的成员,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太阳有多大,我们通过看课文发现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也就是说130万个地球才比得上一个太阳。

师:用课件展示:“如果地球相当于一个乒乓球那么大,130万个乒乓球才相当于一个太阳大,若把130万个乒乓球排列起来,就有40多千米长。

生:我是第二组的,我们发现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从里向外,由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三个层次组成。光热的能源就在核心区中进行,能量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传到太阳表层,表面就是我们直接观测到的太阳大气层,其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真是一个发光发热的“大火球”。

师:真会打比方。这里也有一幅画面,请大家看了以后说说有什么感想。(播放动画水在100℃沸腾,铁块1535℃熔化成铁水,铁水2450℃变成铁蒸气,想一想,太阳表面6000℃的温度,将会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太阳表面的温度简直太高了,真是无法想象。(兴奋地说)

生:我想可能任何东西都不可能靠近太阳,还没等接近太阳早就化成气体飞跑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铁在2450℃时就变成了气体,而太阳表面就有6000℃。

师:你说的真好,下面继续进行。

生:我们第五组通过查找资料,知道太阳距离地球很遥远,约15000万千米,并计算了如果人、汽车、火车、飞机、火箭、声音光从到地球到太阳需要的时间(在展示台上展示计算的结果),从而发现了我们地球离太阳很远很远。

师:你们组真是既爱动脑,又爱动手,很好!

生:我们第三组还知道太阳发出的光和热是一种能,叫做太阳能,它每秒钟发出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人们消耗能量总和1000万倍,地球从中获取的仅仅只是它的22亿分之一。据科学家研究,太阳内部不会发生能源枯竭问题,太阳的年龄大约有

五、六十亿年,然而这对于太阳的全部“寿命”来说,仅仅是中年。

生:我们第三组还查到了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一些黑斑,大小在一千千米到几万千米之间,黑子的寿命不长,一般在几天到几十天,黑子的出现是周期性的,平均大约11年一个周期。

生:我们第四组查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发现太阳是一颗恒星。它和人类、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人类的生活、生产所需要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的光和热。

(评:通过交流和展示,使每个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远远超出了教材和教师的预想范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一箭多雕的目的。)

师:你们能具体说一说太阳与人类、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吗? 生:如果没有太阳,植物、动物就会被冻死。

生:如果没有太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就不能生长。 生:没有植物,也就不会有动物。 生:没有动物和植物,人也不能生存。

生:如果没有太阳,也就没有热量,水也不会融化和蒸发,也不会有云和雨,会长期干旱。

生:如果没有太阳,到处都是一样的寒冷,地球上就不会出现温度的差别,也不会刮风。

生:地球上没有风,没有流动的水,就不能发电。

„„

(评:教师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激起了学生逻辑推理的兴趣。) 师:你们想象和推理的都很有道理,科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你们真了不起!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有关太阳的很多知识。

生:这节课我不仅看了课本,还查找了很多资料。

生:这节课我们学的很起劲,翻书、找资料、上网,都是我们自己干的,我们很喜欢这样做。

„„

(评:这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总结,也是让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很有必要。)

五、拓展

师:看来这节课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如果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们会怎样做?

生:查资料、到图书室、上网、访问„„„„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我想同学们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因此,我决定小太阳研究所在两周后再举行一次新成果新闻发布会,大家说好不好!

生:(大声齐答)好!

师:下课!

(评:这是一节以探究为核心的自然课,是按照“创造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探究——展示交流——归纳总结”的程序进行教学的,整节课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一节典型的探究式学习课。)

第三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与点评

别寻主线,巧破难点

——《触摸春天》(第一课时)设计与点评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 胡慧玲设计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施茂枝点评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理解“流连、穿梭、流畅、悄然、灵性”等词语。

2.运用想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热爱;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请学生闭紧眼睛,离开座位向外面走三步,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再睁开眼睛,以体验盲人的不便。

一、唤醒体检,营造悬念揭题

(一)欣赏春天美景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什么?板书:春天(齐读)瞧,老师把春天带来啦!(播放春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是通过什么来认识春天的呢?(用眼睛看)

师小结:我们是通过一双明亮的眼睛来认识春天,欣赏春天那美好的身姿。

(二)介绍人物入题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小姑娘(出示安静捕捉蝴蝶图),她叫安静,是个盲童。她又是通过什么来认识春天的呢?学习了第17课《触摸春天》就会明白!板书:触摸(提醒“摸”是提手旁。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安静是怎样认识春天的?(用手触摸)

师:真是这样吗?让我们走近安静,走进她的世界吧! 二 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一)自读课文

师:课文写得美,请大家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美美地读,投入地读。(生自由读,师巡视)

(二)赛读生词和难读的词句

1.出示词语:小径 流连 流畅 奇迹 灵性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一瞬间 多姿多彩 清香袅袅 磕磕绊绊 极其准确(指名读,师评价)

2.出示代拼音词语,齐读:悄然 曲线 划过(多读几遍“悄然”,第三声) 3.放到句子中读:

(1)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边读边带上动作,学着安静的样子去拢那只蝴蝶吧!(齐读,师相机评价,理解“拢”) (2)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诉说着飞翔的概念。

(三)把握主要内容

1 师:你能有选择地在这些词语(再次出示词语)的帮助下,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春天的早晨,盲童安静——(生讲述,师评价)

三、“灵性”为线,走进安静的心灵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2句,初步理解灵性

师:让我们走近故事里,看一看她捕捉蝴蝶的画面吧!边读边想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学生自由提问。“灵性”一词较难,学生一般会提出,若不提,则由教师提出,并通过换词的方法理解意思:“灵性”可换成“灵感、感觉、灵气”等,神奇的灵性就是神奇的灵感、神奇的感觉、神奇的灵气。(板书:神奇的灵性)

(二)学习2-4自然段,深入感悟灵性 1.学习3-4自然段,体会灵性

师:你哪些句子中看出安静具有神奇的灵性呢?边默读3-4自然段,边思考,划出相关的语句。(师巡视)

2.交流找到的句子,谈体会,指导朗读

(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限于生活阅历,学生的体会只停留于字面意思。这时出示梭子在织布机上运行的视频画面。 师:看到梭子运行的画面,你明白安静在花丛中穿梭是怎样地走了? (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走得快,还来来回回地走)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生答)

师:盲童安静能够在花丛中如此流畅,走得那样快,没有一点磕磕绊绊,来来回回地走,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什么?(神奇的灵性)

齐读。

(2)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说明安静具有神奇的灵性?(极其准确)

师:“极其准确”还可以怎么说?(十分准确、非常准确、特别准确)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些词语而用“极其准确”?(极其准确更准确,说明已经准确到了极点)

师:从这极其准确的一伸手中,我们感受什么?(神奇的灵性) 齐读。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作者,见到这样的情景,你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不同感受吗?(惊讶!神奇!感叹这是一种奇迹)

师:把这份感受送到句子中读一读! 齐读。 3.引读小结:

师:多么神奇的灵性,多么灵性的孩子!盲童安静神奇的灵性在行走自如中——男生读:安静在花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师:盲童安静神奇的灵性还在于极其准确的伸手中——女生读: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2 师:盲童安静神奇的灵性更在于她悄然合拢创造的奇迹中——齐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三)学习第2自然段,寻觅灵性之源

师: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安静为什么具有这样神奇的灵性?答案藏在第自然2段的语句中,快速默读第2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你能从句子中关键的词语体会安静为什么具有神奇的灵性吗?说自己的理由!

出示——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流连的意思不好理解,查一下词典!借助手中的词典来学习,比一比谁查的最快!挑选最快的孩子交流。放进句子中,是指安静——留念不肯离去!

师:是呀,当朝阳冉冉升起的时候——齐读: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在花香中流连。 师:当夕阳徐徐落下的时候——齐读:浓郁的花香……流连。

师:就这样,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又一天——齐读:浓郁的花香……流连。

师:读到这里,现在大家明白了盲童安静那神奇的灵性来自什么?(限于理解能力,学生一般只能理解到灵性来自安静热爱春天。)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小诗,相信大家读了以后,对这个问题会有新的体会—— 小鸟在自由地飞翔, 彩霞是那样的绚丽。 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万物都充满生机。 亲爱的朋友们, 生活是这样的多彩, 生命是如此美丽…… 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

让我们抖开腾飞的双翼, 拥抱美好的生活, 充实人生的意义!

师:读了小诗,对安静为什么具有神奇的灵性,又有什么新的体会?(生畅谈)

小结:对春天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盲童安静与小区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滋养了安静那份神奇的灵性。

(四)领悟安静依靠“灵性”捕捉到蝴蝶后的内心活动

过渡:充满神奇灵性的安静,此时此刻——齐读: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师:当安静面对在自己手指间不断扑腾的蝴蝶,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她会发出怎样的感叹?会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 ! ”,让学生用它表达安静的内心活动。再让学生将体会和表达的内容放进课文的句子读: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 。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3 师:这是安静第一次捕捉蝴蝶的经历,这是安静第一次触摸蝴蝶,这是安静第一次感受的蝴蝶生命!这所有的第一次就是句子中所说的?(全新的经历,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师:因此安静才会感到——惊讶!把这份惊讶送回句子中,读: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课文原句)

四、总结升华,激发新的阅读期待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安静仅仅用手来触摸春天?安静触摸的仅仅是春天?

小结:安静是用双手,用心灵,用整个身心触摸春天,触摸生命,触摸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只春天里的蝴蝶在盲女孩安静手中扑腾,让她有了一次全新的经历、全新的体验,安静将如何对待手中的蝴蝶,飞翔的蝴蝶又在安静的心灵划过怎样的痕迹?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课文,更深地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

点评:

用双手拢住睁着眼睛、随时展翅翻飞的蝴蝶,明眼的常人都难以做到,何况双目失明。但盲姑娘安静做到了!读到这里,读者无不跟随作者一起赞叹:“真是一个奇迹!”“奇迹”堪为理解文本的一个窗口,期刊或网络上能看到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也几乎都将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或主线。

紧扣“奇迹”展开教学虽好,但教学艺术追求创新。不避开“奇迹”这条主线,教学就难有别开生面的新意。细读课文,不难发现,透过“灵性”一词,亦可登堂入室,走进文本,走进安静和作者的心灵。于是本教学设计独辟蹊径,将其作为教学主线或突破口,让人耳目一新。本设计的第二个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是“‘灵性’为线,走进安静的心灵”,围绕“灵性”安排了四个步骤:第一,初步理解“灵性”的意思;第二,深入感悟安静具有“灵性”的种种表现;第三,寻觅安静神奇“灵性”的原因;第四,领悟依靠“灵性”捕捉蝴蝶后的内心活动。线索清晰,不枝不蔓;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过程流畅,一气呵成。

《触摸春天》中意蕴丰厚的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比比皆是。它入选教材多年,若问教学的感受,一线教师众口一词——“难”。如何化难为易,是设计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和特别用心的地方。对于安静在小区花园里穿梭,走得流畅,四年级的孩子一般只能理解到安静经常在那里走动,走得不磕不绊。这样的理解虽然不错,但不到位。本设计引进外来的资源——梭子在织布机上来回运行的视频,学生便可从中感悟到安静不仅走得快、走得流畅,而且是来来回回地走,既显示出她的灵性,也彰显她对小区花园的依恋。安静的灵性源于什么,她为什么要在小区花园流连?凭借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充其量只能理解到安静热爱花园、热爱春天,因此,本设计特别引进一首经过改动以适合本学段孩子的小诗,以促使学生茅舍顿开——那是因为她热爱生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感悟的深度一下子得到提升。“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对这个句子,四年级的孩子几乎一头雾水。本设计鼓励学生想象面对在自己手指间不断扑腾的蝴蝶充满讶异的安静会发出怎样的感叹、会想些什么,并创造性地让学生用“ ! ”表达安静的内心活动,再将体会和表达的内容放进课文的句子读,然后小结:这是安静第一次捕捉蝴蝶的经历,这是安静第一次触摸蝴蝶,这是安静第一次感受的蝴蝶生命!顺势引导学生感性地理解这所有的“第一次”就是课文所说“全新的经历”和“心灵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既将想象体验和语言训练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又巧妙地化解了难点。课题“触摸春天”蕴含深意,本设计将题意的理解放在课末,堪称水到渠成,而且使教学首尾呼应,呈现出课的结构之美。

第四篇:《绪言》课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226400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缪徐

九年级化学的《绪言》课,是化学学科的入门课。绪言课的教学目标怎么确定?教材内容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学生活动如何安排?等问题,一直是一线化学教师面临的难题。近期,笔者执教了江苏省初中化学教师培训活动研究课,对上述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现将这节课的教学案例呈现出来,以引发大家对《绪言》教学的再思考。

一、设计思想

对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具体内容是: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激发化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化学的基本学法。基于上述教学目标,鉴于传统的《绪言》教学中教师灌输、教学无序、学生茫然的弊端,笔者将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和补充,明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设计出了感受化学的有趣、领略化学的神奇、了解化学的作用、回顾化学的历史、展望化学的未来、体验化学的学法六个教学主版块,各个版块用精短的过渡语言相连,使彼此顺承自然、融为一体,其间,贯穿了实验观察、现象描述、阅读教材、思考辩论、表达交流等学生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都市的夜幕下,霓虹闪烁;欢乐的节日里,焰火缤纷;宽阔的国道上,车辆奔驰;绿色的田野中,禾苗茁壮(化肥润苗)„„这一切都和我们即将要学到的一门学科——化学密切相关。化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认识他(板书课题)。首先,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有趣的小实验(板书:化学—有趣)。

2. 活动1:感受化学的有趣

(1)演示1:“清水”变“牛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边演示边讲述:试管里盛装的液体,看上去像清水,将一种气体通入其中后,我们发现,原先澄清的液体变浑浊了,从外观上看,这浑浊的液体颇似——牛奶)。

(2)演示2:“葡萄汁”变“红酒”——向紫色的石蕊中滴入稀盐酸(边演示边讲述:这紫色的液体很像用紫葡萄榨出的液汁,向其中滴加一种无色的液体,我们发现,“葡萄汁”变成——“红酒”了)。

(3)演示3:玻璃棒点灯——将沾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的玻璃棒靠近酒精灯灯焰(边演示边讲述:点燃酒精灯通常情况下是用火柴,今天老师想把玻璃棒当火柴使,能成功吗?请同学们观察)。

过渡:刚才这三个趣味小实验都是和化学变化相关的。感受了化学的有趣,我们再来领略一番化学的神奇(板书:神奇)。

3.活动2:领略化学的神奇 (1)播放录像:神奇的液态氮。

(2)教师讲述:液态氮是神奇的,不过,液态氮距离我们并不远,空气里含有大量的氮气,通过降温、加压,氮气就可以转变成液态氮。化学的神奇,不仅仅体现在它能研究已经存在的物质,还体现在它能够通过变化的手段,制造出自然界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请看录像。

(3)播放录像:神奇的合金。

(4)教师讲述:形状记忆合金很了不得,在航空航天事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卫星天线,然后在低温下将天线揉成一团保存在卫星舱里,卫星进入轨道后,将天线送出舱外,由于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天线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领略了金属材料的神奇,我们再来一睹非金属材料的风采。

(5)投影图片:神奇的非金属材料。

①神奇的斧柄(教师讲述、设问:每位登山运动员手里都拿着破冰斧,这破冰斧的斧柄就是用玻璃纤维制成的。斧柄不用金属而选用玻璃纤维,由此可见,这种玻璃纤维有什么特点——轻,强度大)。

②神奇的绳索(教师讲述、设问:画面上的尼龙绳直径只有6mm,但却能吊起2t重的汽车,可见这种尼龙绳——很结实,强度大,不易断)。

③神奇的隔板(教师讲述、设问:这是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的隔板,板下烈焰喷射,板上的猫咪悠然,显然这种隔板的独特性能是——隔热)。

④神奇的鸟笼(教师讲述、设问:在鸟笼外面蒙上一层透明的薄膜,然后将鸟笼置于水中,鸟儿不仅安然无恙,还在向笼外的小鱼发问:咳,新邻居,你从哪里来?同学们想想看,蒙在鸟笼外面的膜 具有什么特性?——隔水透气)。

过渡: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有趣和神奇,更重要的是,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的第三段(板书:作用)。

4.活动3:了解化学的作用 (1)投影思考题:

化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化学学科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3)师生互动: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在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方面大家谈得还不是很多。其实,只要同学们把眼光放近一点,我们还会有好多发现。大家看看自己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做成的?(棉、化纤、棉和化纤混纺)化纤是什么?化纤就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纤维;你能说出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吗?(味精、醋、加碘盐)味精中的谷氨酸钠、醋中的醋酸、加碘盐中的氯化钠和碘酸钾都属于化学物质;家庭装修中用到的油漆、PVC管子等装饰材料也都是化学物质;此外,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橡胶),对,这些橡胶也大多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以及工农业生产都相关相联。

(4)教师讲述: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具体说,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板书: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过渡:化学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奇妙,但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板书:历史)。

5.活动4:回顾化学的历史 (1)投影:

古代

发现和利用了火

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

(2)教师讲述:古时候,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在此之后,又陆续发现并利用物质的变化制造出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许多产品(投影陕西半坡出土古代彩陶盆图片),这是陕西半坡遗址中挖掘出的古代彩陶盆;(投影东汉酿酒图片)这是东汉时代酿酒的画像;(投影越王勾践青铜剑图片)这是卧薪尝胆故事的主人公越王勾践的青铜剑;(投影唐代蜡染屏风图片)这是唐代的蜡染屏风。虽然古时候人类已经开始接触化学、运用化学了,但对化学的认识还是肤浅的、粗糙的。

(3)投影:

近代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4)教师讲述:到了近代,人们对化学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投影道尔顿、阿佛加德罗的画像),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先后提出了原子、分子的学说,并用原子、分子的学说解释了一系列化学变化现象,至此,化学才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道尔顿提出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人们依然把原子之父的美誉送给了他,因为他为化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之后,人们又提出了物质是由元素这一基本成分组成的观点,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还把组成物质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了一张表(投影门捷列夫画像),经过后人的加工完善后,形成了今天的元素周期表(投影元素周期表)。

(5)投影:

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进行微观的探究

(6)教师讲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了,现代科学家已经具备了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究物质内部奥秘的本领,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能将观察对象放大几十万倍的先进仪器(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图像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苯的粒子——苯分子的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硅的粒子——硅原子的照片。目前,化学家们正在纳米材料的研制上进行着大胆的探索(投影纳米铜的照片)。

(7)学生思考(投影):

通过上述化学史的简要回顾,你有了哪些想法? (8)学生表达:

①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②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③真理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化学必将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过渡:不过,也有人认为,化学是破坏环境的祸首,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板书:前景)?

6.活动5:展望化学的前景 (1)说说化学的功过。

①引导学生讨论或辩论,然后总结得出:环境恶化——不是化学惹的祸;人为因素是关键(投影)。

②教师讲述:其实,人类的环保意识已在逐渐增强了,比如,含磷洗衣粉对水质的影响很大,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磷洗衣粉了;以前冰箱里用的制冷剂是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因此,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氟冰箱了。

(2)展望化学的未来。

讲师讲述:为了让化学更好地造福人类,科学家已经着手在化学工艺的改进上动起了脑筋。他们正在想方设法使化学生产变得无污染或者少污染,这种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化学被称之为绿色化学,可以肯定,未来化学的前景是——绿色化学在召唤;造福人类美名扬(投影)。

过渡:有人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同学们赞同这个观点吗?(赞同)为什么赞同呢?(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多更好地去学习知识)。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点比较多,今天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三种方法(板书:学法)。

7.活动6:体验化学的学法

(1)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投影)。

师生活动: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因此,对待化学实验,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观察实验现象不是看热闹,而是要看门道。比如,一开始我给同学们做的“清水”变“牛奶”的实验,仔细观察之后,我们就有必要思考,清水真正是水吗?向其中通入的气体是什么气体?为什么会出现变浑浊的现象等。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如此,对于某些图片的观察也是如此,我想利用刚才看到的一幅图片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观察习惯和分析能力。苯是一种物质,该物质由苯分子构成,这是经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十万倍以后拍摄出的苯分子的照片,观察这幅照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苯分子有点像棉花、云朵;苯分子很小;苯分子之间有间隔等)

(2)注意理解、善于记忆(投影)。

教师讲述:化学学科有理科的推理性,也有文科的描述性,因此,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和记忆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一化学知识,能理解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我们可以用记忆的方法把知识贮存起来。比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分别是O

2、H2O、CO2(投影),现阶段我们还无法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但是我们可以先把他们记住,等学到第四单元的课题4时,我们就能理解其具体的含义了。

(3)及时巩固、加深认识(投影)。 教师讲述:化学有易懂、易忘、易错三个特点,也就是说,听时容易懂,过后容易忘,考时容易错。应对易懂、易忘的法宝是什么呢?就是及时巩固、减少遗忘。每一节化学课过后,同学们都要用几分钟时间把当天所学内容梳理一下,该理解的理解,该记忆的记忆,该追问的追问,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8.活动7: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表达所学所感所悟。 9.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是化学的入门课。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你们已经被师傅领进门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潜心修炼。祝愿同学们在化学这位新朋友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下课以后的作业是——

10.布置作业:

(1)点燃一根蜡烛,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记录下来。 (2)预习第一单元课题1。 附:板书设计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物质组成、结构、

有趣;神奇;作用;

—化学—

性质、变化规律

历史;前景;学法

三、教学点评

执教过后,笔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听课老师普遍认为这是一堂精彩的绪言课,主要亮点有: 1.教材整合巧妙。《绪言》部分的教学内容泛而杂,如果不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学肯定会零乱无序。教者深谙此道,他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巧妙的整合,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真正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所设计的六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流畅自然,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了化学学科的大门。

2.学生积极参与。因为《绪言》部分学科考点不多,因此,传统的《绪言》教学,教师大多摆脱不了“知识本位”观点的束缚,而采用满堂讲的方法,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型学生观是背道而驰的。本节课,教者在学生活动的设计方面做得很精当,几乎每一个教学版块都融合了学生活动,既有实验观察、现象描述,又有教材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多样。教者的教学设计始终没有背离“不失时机地将话语权、思考权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趣味实验中有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图片展示中有学生对材料特性的推测,化学史呈现中有学生对化学成为独立学科漫长过程的思考,学法介绍中有学生对观察方法的体验(让学生第二次观察苯分子的图像),正因为教者敢于放手、善于引领,“说说化学功过”的教学环节中才有了“环境恶化——不是化学惹的祸,人为因素是关键”精彩的现场生成,才有了听课老师发自内心的掌声(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集体自发鼓掌两次)。

3.目标有效达成。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本节课是十分有效的。在演示趣味实验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的有趣、投影录像图片让学生领略了化学的神奇之后,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将教学的视角转向了化学和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教者的设计意图很明显,有趣和神奇只能让学生感到好玩,只有拉近化学和生活的距离,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有用,感受了化学的有趣和有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持久。“回顾化学的历史”教学版块中思考题的呈现,巧妙地渗透了“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理是建立在谬误基础上”等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了敢于向真理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体验化学的学法”教学版块,没有停留在空洞说教的层面上,而是把学生的思绪拉回了一开始所做的趣味实验,拉回了先前观察过的苯分子图片上,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重要性。

4.教学彰显美感。首先是语言美,无论是导语、过渡语、结束语,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用语,教者的语言都凸显出了精练、准确、悦耳、亲和的风格,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其次是画面美,ppt背景变换不多,但朴素清新,新课导入时呈现的上海外滩霓虹灯、节日礼花等画面,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再次是板书美,黑板上留下的文字并不多,但布局合理、匀称,字迹清秀、洒脱,令人过目难忘。

但也有听课老师反映,本节课的设计起点偏高,一般教师不具备执教老师的语言功底,一般学校的学生也不可能有上课班级那么好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乡镇学校使用,恐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的老师说,乡镇学校不可能每个教室都配备投影仪,如果教者不用投影仪辅助教学,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资料,该课的推广价值也许更大。

一节课的成败和褒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用新型课程标准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用新型教育理念去冲击陈旧的教学惯性,不断提升自己教材处理的功力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如此,教学相长、师生双赢的教育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该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10期

第五篇:发电报教学设计 反思与点评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4-3电报与电话 ——第二课时:发电报

清水塘学校 执教 周小元 评课 吴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利用简单的电报译码本,与同学做发电报的游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科学知识

1.知道莫尔斯电码。 2.了解发电报的基本流程。

教学重点:通过发报活动掌握发电报的工作流程,感受电报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并学会用莫尔斯电码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视频和电子白板。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提问:

·今天人们都用哪些方式传递信息? ·你知道现代通讯方式的工作原理吗?

2、出示指南车信箱,指述:现代数字通讯是用电路的接通(1)和断开(0)来传递信息的。现代数字通讯看似复杂,实际上和发电报的原理基本相同。

3、导入课题:1837年,第一台电报的发明,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历史。从此,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嘀 - 嗒”一响(1秒钟),电报便可以载着人们所要传送的信息绕地球走上7圈半。这种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种通信工具所望尘莫及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电报》。

二、认识发报的基本流程。

1、提问:人们是怎么发电报的呢?播放罗马尼亚电影《密码》,观察思考: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 ),听到了( ). ·你认为数码和电码与发电报有什么关系?

2、播放收发电报的视频,了解发报的基本流程。

3、出示发报机工作原理图,进一步认识电报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三、认识莫尔斯电码。

1、出示莫尔斯电码图,阅读课本44页,了解“莫尔斯电码”的特点: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的:短促的点信号“.”读“滴”;长信号“一”,读“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

2、莫尔斯电码练习。 ·大屏幕莫尔斯电码发报机声控训练0—9 十个数字的时间把握。

四、认识译码本。

过渡:发电报光有电码还不行,还要有专用的译码本。

1、出示45页译码本。

2、说明:游戏中的译码是用两个数字表示,真正的译码本由四个数字表示一个汉字,课本这样安排是为了让我们待会儿的游戏变得简单一些。

五、学会发电报:

1、练习发送“我去上学”。

·教师课件指导练习“我”的全程发报。

a.编码:根据译码本把汉字“我”转换成数字“10”。 b.发送:用电码发送数字“10”。

先把数字“10”写成“莫尔斯电码”,再用“滴”“哒”的时间把握进行电码发送。

C.接收:接收者把接收到的电码用点划记下来。 d、解码:把记下来的电码符号翻译成数字“10”,再在译码本中寻找相应的字“我”。

·指名一生看课件进行“去”的编码、发送,教师用白板记录接收电码符号,译码。

·教师发送“上”的电码,学生接收和译码,一生到白板上书写,课件对照正误。 ·全体学生在课本上书写“学” 字的电码,集体发送,教师课件接收和译码。

·把上述单个字组成句子“我去上学”,在大屏幕莫尔斯电码发报机上转码,全班发报。

2、全班练习利用45页译码本再发送一条三个字的信息。 ·各自在书上把要发送的内容转换成电码符号。 ·一人在组内发送,其他同学接收。

·指名一生上台发送自己的信息,一生白板书写电码符号。全班记录、译码。

·全班练习用莫尔斯电码发送这条信息。

六、感受科学的进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发电报感受了莫尔斯电码的发报流程和它传递信息的作用。现在电报已经悄悄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先进的信息工具所取代,但是,任何一种先进的传递工具总有它不足的地方。

2、出示手机和电话图片。

·说说自己在使用手机和电话的时候有什么不便之处。 ·小结:我们现在就要认真学习科学,好在将来解决这些问题,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作业

·用不同发“电报”的方式和家人朋友做发报游戏吧! ·查找科学家研究通讯技术的故事。

《发电报》点评

清水塘学校 吴涛

巧用电教手段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将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模式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观看电影、练习电码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怎样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和引导,使教师成为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还值得进一步的思考。

《发电报》教学反思

清水塘学校 周小元

课后反思一:

亮点:全程利用多媒体资源,尤其是电脑声控模拟莫尔斯电码的发送,准确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发报的积极性,学生全员参与,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训练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分组练习的时间不够充足,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机会不多。

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机会。

课后反思二:

亮点:导入问题和拓展图片都是从生活出发,学生有切身感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不足:学生分组发报和表演发报过程中组织不到位,出现一些学生无事可干,违纪等现象。

思考:如何有效组织分组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

课后反思三:

亮点:课堂上运用了《密码》电影视频、电报机工作录像、莫尔斯电码模拟练习器、电话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作用,吸引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高,通过在课件指导下的学习,了解了莫尔斯电码发报的流程、时间控制和使用方法,学会了正确地用莫尔斯电码做发送电报的游戏,懂得了现代数字通讯的基本原理。

不足: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忽视了组织教学,学生有点乱。

思考:如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效组织课堂,让课堂40分钟都具有实效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下一篇:昆山小学学区划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