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2023-02-08

第一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班 级:采矿工程2011级2班 姓 名: 李 春 友 学 号: 1141010212 指 导 教 师: 朱 学 军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二 零 一 四 年 十一 月

一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1

二、土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三. 18亿亩耕地红线······················· 2 四.如何保护土地资源·······················3 五.参考文献··························4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1级 采矿工程 李春友

摘要: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关键词:土地 环境 污染 保护 18亿亩

一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首先,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第三,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

二、土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加剧

在原有始植被的土地上,树木和荒草抵挡住了暴风骤雨的袭击,凋落的残枝败叶覆盖着整个地面,保护水土不易散失并提供给土壤微生物以丰富的食料,因而生物与土壤相辅相成,形成土地肥沃、生物繁茂的生态学景象。但是,土地开垦成农田以后,生态环境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稀疏的作物遮挡不住暴雨对土壤颗粒的冲击;缺少植被的裸露地表凭日晒风吹,从而损失掉它的水分和表层沃土;单调的作物又吸收走了土壤中的某些无机和有机肥料,并随收获被带出土壤生态系统以外。年复一年,不断减少着土地的肥力,导致土壤品质恶化。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生活在这些地区。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龙江及西藏北部等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荒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在中国,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超出全国耕地的总和!

3、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排放废物直接污染农田土地,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受污染的途径很多:工业粉尘的沉降、废气交换、废水流入、废渣堆放等,都可以将废物输入土壤,这种趋势仍有增无减。造成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现代农业对土地的压力。

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已经空前提高,这就意味着要从土壤中掠取更多的物质,对土地的冲击变得空前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维持土壤的生态平稳和维护土地资源,已经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环境问题。

三. 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于闭幕当日晚间发布的会议公告九次提到食品安全,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会议还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还明确了到2020年解决三个“1亿人”城镇化的目标。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其一,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建设用地需求的惯性增长与其有效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不断加剧,耕地保护的宏观目标与耕地建设占用人民利得财富的利益博弈局面仍未根本转变。

其二,当前的征地制度导致农地非农化远快于农民城镇化,一些地方征地中“要地不要人”、“占地不用地”,造成了大量伪城市化的农民和大量闲置浪费的农地。

其三,土地出让的主体不明,使用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农民土地权益,“代行”土地出让,随意改变约定土地用途,甚至变相开发建设,引致耕地“变性”和农村集体利益受损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既要从耕地本身着眼,更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托网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在城乡发展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转型中优化人、地、业三者的密切关系,妥善处理土地经营收益的管理与分配关系,推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时间与空间的全要素保护。 构建全要素的耕地保护体系

战略是灵魂,规划是指南,数字是台账。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希望尽快确立数量、质量、品质、空间、时间等全要素的耕地保护理念与准则,并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工程、耕地占补平衡的具体实践。并建议当前正在开展的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能够予以考虑。

四.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1、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植;树种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具体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有: 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 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明显加强; 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制度。

2、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是对因采掘、建材工业发展和其他工矿废弃物堆积等而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再利用。是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采掘、建材等工矿企业与农、林、牧、渔业争地的矛盾,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为获得更多矿产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最宝贵的土地资源日益遭受严重破坏。据估计,全世界约有300万公顷土地为露天采矿所破坏或荒芜。故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受破坏土地的复垦率势在必行,许多国家正继续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在中国已明确规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受采矿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数量保护

耕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

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发展生产的动力,没有土地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爱护土地,保护土地!

五.参考文献

【1】刘彦随:耕地保护要杜绝“监守自盗” ;

【2】新华网 中国要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解读】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新华网 .2013年12月25日 ;

第二篇:萤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部

附件6

萤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

最低指标要求(试行)

萤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是指萤石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三项指标,是评价萤石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效果的主要指标。经研究,确定其最低指标要求如下:

一、“三率”指标要求

(一)开采回采率。 1.露天开采。

露天开采的矿山企业不低于90%。 2.地下开采。

对于岩体稳定矿体,其开采回采率不低于80%; 对于岩体不稳定矿体,其开采回采率不低于73%。 依据“工程岩体质量分级标准(GB50218-94),Ⅰ、Ⅱ、Ⅲ级确”定为岩体稳定矿体,Ⅳ、Ⅴ级确定为岩体不稳定矿体。

(二)选矿回收率。 易选矿石不低于83%。 难选矿石不低于75%。

萤石矿石的可选性主要取决于矿石的结构构造、伴生矿物的种类及嵌布特性。通常同时含有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等杂质,

- 1

特点,制定不低于本标准的指标要求,并负责对辖区内萤石企业执行本指标要求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不定期开展抽查和检查,定期公告符合和不符合本指标要求的萤石企业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三、指标定义和计算方法

经研究,本指标要求中的萤石指单一型萤石。

(一)开采回采率。 1.定义。

开采回采率:是指矿块实际采出的萤石矿石量与矿块动用的资源储量的百分比。

地下开采矿块实际采出的萤石矿石量是指矿块内所有工作面采出萤石矿石量之和;露天开采实际采出萤石矿石量是指矿块内实际采出的萤石矿石量。矿块动用的萤石资源储量是指矿块采出的萤石矿石量与开采损失的萤石量之和。

2.计算方法。

(二)选矿回收率。 1.定义。

选矿回收率:是指精矿中回收的萤石矿物(CaF2)质量与入选矿石中萤石矿物(CaF2)质量的百分比。

- 3

第三篇: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初探

目 录

摘要 1 概述

1.1 我国城市水资源的概念 1.2 我国城市水资源分布 2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用水浪费

3.2 盲目开采水源,地下水过量开采 3.3 污水处理不力,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3.4 缺乏有效管理 ,用水效率低

3.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缺水严重 ,配臵难度大 4 解决城市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措施 4.1 多渠道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4.1.1 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4.1.2 推广工业节水技术

(1) 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 (2)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3) 探讨利用海水、微咸水的技术 4.1.3 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 4.2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

4.3 开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治污技术 4.4 清洁生产模式

4.5 重视和加强水资源调配的研究、规划与实施 5结束语

1 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初探

摘要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水还不到世界淡水总量的1%。从地球上原始生命出现直到现在,水一直在为生命服务,任劳任怨,不曾停息。而如今天然的水系统已经不堪负重,水资源也供不应求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大自然本身的缺乏;第二,人为的破坏。当然第一个因素我们无法驾驭的,但第二个因素才是水系统最主要的威胁,是我们人类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在不断地浪费、破坏水资源。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的话,将来地球上流下的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颐。

关健词 利用 城市水资源 持续发展

1概述

1.1城市水资鞭的概念

一般说来,城市水资源可定义为“一切可被城市利用的天然淡水资源”,从广义上讲,还应包括海水和可再生利用水。按水的类型,可分为雨水资源、土壤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海水资源和可再生利用水资源等6类。按水的地域特征,可分为当地水资源和外来引水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流经城市区域的水资源、储存在城市区域或能在该区域内被直接提取的水资源和可再生利用的废(污)水资源。外来引水资源是指通过引水工程从城市区域以外调入的地表水资源。因此,可以说城市水资源的量是动态的。

1.2我国城市水资源分布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世界上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

2 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水资源面临着可持续利用的严峻挑战。从城市的状况看,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用水需求过度集中,人均拥有的可利用淡水资源量就更加稀少,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 2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上就是城市对水资源价值和功能的发现和发掘过程,同时也造成了对水资源状态的干扰和破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也会迅速增长,致使水危机状况将长期存在,而且可能有迅速加剧的危险。

城市水资源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人类利用水资源时如果忽视这些特征或违背其运动规律,必将产生严重后果,以至影响到城市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城市的水资源量满足不了用水需求。尤其是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北方城市和个别沿海城市,缺水量较大。为维持日常供水,多数城市都被迫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全国已出现56个区域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总面积达87000km2,仅唐山市的漏斗面积就高达3470.5 km2,水位最大下降速率达到5.06m/a;国内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降落漏斗,迫使大批机电井报废或换泵,结果造成井越打越深,采水成本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其中,青岛、烟台、大连和北海等沿海城市还由此导致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此外.由于地下水位的太幅度下降,使多孔介质释水压密,许多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如上海、天津、北京、唐山、西安、太原、湛江和

3 海口等城市均较为严重,其中天津市的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690mm,最大沉降面积9O8O km2。位于覆盖型岩溶区的部分城市,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还造成了严重的地表塌陷,其中桂林市的塌陷面积高达362km2 二是城市水资源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脆弱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全国80%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水域,一些分散处理的工业废水虽然达到了排放标准,但其中太部分却又排人了没有集中处理的城市排水系统中,降低了达标排放的意义。由于废(污)水的排放,约90%的城市水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严重污染。地表水的污染必然殃及地下水,先是污染浅层地下水,进而通过自然的和人为的“天窗污染深层地下水。污水通过砂性土壤的直接下渗,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的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南方因水质污染导致的城市缺水量约占总缺水量的60—70%。

3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用水浪费

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都存在大量的浪费。由于管理不善,工程配套差和工艺技术落后,城市管网和卫生设施的漏水很普遍,是城市生活用水中浪费最大的一项。据统计,美国城市管网漏水量平均达每人每天60L,占全部用水量的10~15%。北京漏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40%,甚至可达70%。工业上从水源取用的水量远远超过其实际耗水量。如美国1970年统计表明,占全国工业用水量78%的热电站用水,其实际耗水量仅为其取用水量的1%。农村大水漫灌,利用率很低,而且渠道渗漏很大,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和潜育化,降低土壤质量。

3.2盲目开采水源,地下水过量开采

部分城市忽视水文规律,肆意开采本地地下水,造成本地地下水超采,补源困难;不经过科学论证,盲目引用邻域水源,造成邻域水源缺乏,同时影响本域补源。沿海城市地下水超采,造成海水入侵、咸水扩散;内陆地下水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地面沉陷。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3.3污水处理不力,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二级处理率为15%,许多城

4 市至今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我国城市水环境质量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普遍恶化,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78%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其中水源受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有98个。另外,沿海城市的海岸带污染也十分严重,局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还受到酸雨的威胁。[2]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也使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污染型水资源危机。另一方面,城市污水净化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城市治污需要,大量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许多城市尚无中水利用措施,全部为一次性用水,浪费了大量优质水源。工矿企业用水,循环水和冷却水等如不能重复利用,是严重的水资源浪费。

3.4缺乏有效管理,用水效率低

城市的污水给城市的环境带来的污染,是每个城市都面临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兴建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因为污水处理费用较大,一些受眼前利益所至的企业或城市,一放了之,所以很多城市都污染严重。污水处理事业要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兴建,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扩大事业规模。城市内的工业污水要由企业自己处理,企业在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中水资源利用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区要加大污水处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的科技含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第二资源。

3.5城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缺水严重,配臵难度大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西北内陆、长江以北、长江以南3个区域水资源量的比例大致为5∶15∶80,长江以南地区大中型以上的城市较少,长江以北地区却较多。这种水资源分布格局与城市分布不相适应,加剧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4解决城市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措施 4.1多渠道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5 以节水为先,即将节水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首要对策。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高度看,节约用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任务,应通过坚持不懈的节水宣传教育,在全民中树立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使节水成为全民行动和社会风尚,使我国逐步成为节水型社会的国度,其潜在作用是深远的。[3] 4.1.1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但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最严重。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70%,灌溉过程中半数以上在中途渗漏,采用漫灌又要浪费30~35%。今后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灌溉农业区,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如平地、沟灌、间歇灌等)。在北方渠灌区推行并渠结合的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喷灌和滴灌。应使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配合,进行节水的轮作制度。推广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抗旱高产优质品种。对旱地农业区,应按照水旱互补的方针,充分利用雨水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进行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贮水。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

4.1.2推广工业节水技术。工业生产也是用水大户。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压缩工业用水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降低工业用水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如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若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可提高钢的产量,而且可降低用水量86~90%。

(2)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国外先进工业企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工业企业的用水绝大部分都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虽然我国一些缺水大城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高,但地区差别很大,进一步挖潜可节约大量水资源。

(3)探讨利用海水、微咸水的技术。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沿海城市可利用海水做工业冷却水和生活冲厕水,华北和西北地区可开发微咸水资源。

4.1.3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据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的资料

6 表明,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1/3由于水资源供给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白白损失了。由于许多城市自来水管道老化和质量低劣,每年我国由于管道漏损的水量就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达到60亿立方米。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城市应提高节水技术,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宣传并鼓励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

4.2实施取水许可制度

由水的循环特征决定的水的可恢复性表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弹性,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巨大的地下库容将为我们提供充分的调节余地,因此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合理开采和增加补给是促进地下水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合理开采地下水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合理规划或谰整开采井的布局,保持不同含水层和不同区域的地下水的均衡开采,控制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幅度,防止局部含水层水位的大幅度下降;二是优化调度开采方案,控制开采强度和开采节奏。对于超采区域和超采层位,要压缩开采量,增加人工补给,保持水位稳定,防止水质恶化;对于非超采区和非超采层位,可适度增加开采量,降低地下水位,加速水循环,扩大天然水补给量。在有地表水资源的城市,丰水期可增加地表水的供给,减少地下水开采,涵养地下水,留待枯水期采用。

合理开采和增加补给不仅对于超采城市或超采区域非常必要,对其它城市和地区也很重要,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未雨绸缨,才能使城市地下水资源处于不断的循环、更新和自净之中。

4.3开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治污技术

污水再生与利用是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巨大进步。我们要加强开发新设备的投资力度,来自主创新。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开发的各种各样节能省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也非常适合于我国。引进、消化和吸收它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能大大加快我国污水处理和水生态修复的进度。总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树立城乡水环境健康化的整体治理观,引入市场机制和引进国外适用技术与经验,调动全社会的治污积极性,切实从源头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修复和恢复城镇水生态,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4清洁生产模式

清洁生产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7 清洁生产是要引起全社会对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提高用水效率是工业节水的核心。从广义上讲,它体现了从提高用水系统的重复利用率、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济规模、生产工艺技术进步、到实行清洁生产和科学管理等所产生的全部节水效果。因此,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是一项涉及面广、科学技术性强和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它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总体上讲,提高工业用水效率,近期应侧重于系统节水和管理节水,以后应逐步把节水工作的重点转向工艺节水。目前我国废水回用总水量不过5×108m3/a,实际回用率很低。

清洁生产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广泛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至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5%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90%-95%)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用水量增加约倍。因此,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改进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4.5重视和加强水资源调配的研究、规划与实施

科学管理加强对城市水资源质与量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加强对水质的动态监测,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和水质恶化,对生活饮用水卫生防护带的分级、划分和设立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二要加强对水循环系统的保护,促进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四水”转化。

城市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应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其内涵应包括统筹规划、民主决策、优化调度和行政执法等许多方面,涉及自然环境的许多系统和社会经济的许多部门,情况很复杂,需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效益最优化。[4] 面对21世纪可能出现的城市水资源危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的可恢复性和可再生性特征,最太限度地降低

8 或消除因水资源固有的脆弱性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有限的城市水资源得到持续合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城市社会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用水要求.并产生最大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结束语: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做到开源、节流与治污并举,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现实情况表明,水资源短缺已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还有一定的潜力。我们要尽快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全面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解决目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水危机。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配臵,是城市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城市水循环需要新的水资源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使人类对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符合水循环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实现城市水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 考 文 献

[1]加强城市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研究. 刑福俊.2001年3月. [2]中国水资源危机与节水潜力分析. 霍雅勤,姚华军,王瑛.资源〃产业,2003年. [3]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刘昌明.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2003年. [4]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钱易.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大庆市万宝学校 梁源

【摘 要】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研究课题。对此,本文试图立足教材资源、生活资源、文化资源、现场资源四大视界维度,依循研读文本结构、变换呈现方式、重现生活场景、激活生活经验、链接社会文化、引入历史典故、智对课堂意外、善待错误生成八条实践策略来构建有效度、有信度、有深度和有厚度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数学教学

在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从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方式维度展开思考和研究。而事实上,正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筑过程如果缺少了蕴涵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方式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课程资源在理想课堂的构筑中的重要地位已不可动摇。那么,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纳入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视界又有哪些元素呢?数学教师又应该如何进行资源创生的实践行为?对此,笔者试图通过本篇论文进行如下几点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性思考。

一、精用教材资源,构建有效度的数学课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对于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得的结论,教材往往以很简单的过程予以呈现,或以“容易看出”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是流动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思维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精用教材,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怎样精用教材资源,才能实现其最优化的价值功能,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研读文本意图,体现数学学科的严密性

的严密性。走进教材,我们发现编者非常注意从相关的数学问题中,揭示丰富的数学知识,进而归纳完善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练习来解释数学规律、完善知识体系。这样的编排体系,符合了数学教学循序渐进、逐渐累积、逐步抽象的原则性理念。作为课程资源的创生者,数学教师应深入研读数学教材的“文本结构”,并在教学实践中尽力重现其“问题——事实——规律——应用”的编写意图,以真正彰显数学教学的严密本色。

《植树问题》教材是这样编排的:首先,出示例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事实;然后,图示揭露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得出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规律雏形;最后,尝试练习,完善形成“两端都种时,棵树比间隔数多1”的数学规律,整个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呈现事实——尝试验证——应用规律”这一知识形成的“严密逻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力求凸显教材编写的“严密逻辑”性,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是,先呈现“数学事实”,且数学事实在操作活动中产生、在联想延伸中丰富;接着归纳“数学模型”,且数学模型在独立探究中得出、在合作交流中概括;最后形成“数学规律”,且数学规律在质疑验证中肯定、在字眼补充中完善……可以说,教材资源固有的严密特性,在课堂现场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实践体现。

(二)变换呈现方式,增强数学学科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教学中信息的呈现重在提供给学生适量的信息,而不一定是完整的题目,促使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建构联系,得出某种结论或提出某些问题,信息的呈现不一定是教师一步到位的呈现,可分步呈现,或让学生自主呈现,应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提供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等信息为主动地提供、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小数加减法》时,教师提供给学生材料,请你任写几个小数,如1.4,2.37,4.89,15.3,21.325,并把他们组成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可以组成1.4+2.37,4.89-1.4,15.3+2.37,21.325-4.89,然后试着研究一下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这些材料由于条件的不确定,学生自主选择、获取自己喜欢的信息,进行相关组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灵活,所得结论也灵活多样,培养了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可以说,教材资源的价值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最为深层的发掘体现。

二、提炼生活资源,构建有信度的数学课堂

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数学教学也可以采用“借代”手法,借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取代原有例题或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提炼生活资源,丰富课堂资讯,可以有效增添数学学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重现生活场景,突出数学学科的现实性

“生活场景”是数学知识客观存在的原始温床。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机,巧妙介入“生活场景”,能有效建立起“抽象知识”与“数学原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原有距离缩短,促进知识客体的认知建构和情感被学生主体所接纳,同时也能通过侧面闪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应注意,进入课堂的“生活场景”必须紧扣知识本身,借此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围绕数学本质,保证在“生活化对话”中能突出“数学化思考”,不能牵强和虚假。

在教学《有趣的搭配》时,教师由“今天课堂上,一共有48位小朋友,如果老师想和我们班的每一位小朋友都握一下手,为了保证和每一位小朋友都握一次手,你觉得我们握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引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不能漏掉

”、“不能重复握”“要一排一排地握”。师生很自然地得出本节课的关键,握手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才能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本节课让学生在握手、衣服搭配和早餐搭配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交流,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认识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对搭配问题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场景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也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现实性。

(二)激活生活经验,彰显数学学科的体验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积极作用而逐步走向深入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知识基础”对新知建构的支撑性作用,而恰恰容易忽略“生活经验”对知识意义领悟的促进性作用。笔者认为,对于身处纷繁复杂世界的学生主体而言,其逐步积累起的“生活经验”毋庸置疑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习空间,创设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发挥生活经验、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时,例题“一共有21人要坐船,每辆船限坐4人,需要租几辆船?”学习之后,知道至少要租6条船。然后进行了拓展,教师问学生:你们会怎么分配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前面5条船每条坐4人,最后一条船1人”,此学生一说完就有学生有意见了:“我觉得不好,最后一条船只有一个人,游玩时一个人也太孤单了”。其他学生听了都表示有同感。“那怎么办呢?”教师追问到,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尽量分布均匀一点,这样大家都有伴!”这时有个学生却说道“还不如再租一条船,全部三人一船,这样更公平。”这个学生一说完,引起“公愤”了,“那也太浪费了,一条船可以坐4人,为什么才坐三人,题目

“至少”,也就是说只要人能全部坐下就可以了,再租一条船就有很多空位了,太浪费。”……

本环节是这节课中学生最投入的环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已学的数学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里的“合理解决问题”即余数的合理应用,学生设计方案后反思自己的方案,得出更好的方案,可以说在互相辩论中每个孩子都心服口服,真正地做到了“合理应用”,而且学得非常开心。很明显,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

三、接纳文化资源,构建有厚度的数学课堂

多少年来,数学课堂一直都是“定理”、“法则”、“运算”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与数学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而无情漠视“数学”依托的丰厚社会背景、“数学”蕴涵的鲜活文化背景、“数学”发展变革过程中人类探索发现的精神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数学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数学教学“科学求真”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一)链接社会文化,浓郁数学学科的时代性

用数学思想来解读社会现象,这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作为立足新理念精神、依附新时期背景的数学教学,理应带着博大包容的人文姿态,去全心眷注时代特质下的社会现实,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合理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以便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适度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结尾,教师出示了一则信息 “小学生的近视率是2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及其折射的社会背景中描述百分数的意义、说说自己的感想。学生说道“这里的“22%”应该是把小学生总人数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约22份的小学生患了近视眼,而不是说每100人中一定有22人患近视眼。”教师给予了大

“我们现在的同学平时看电视或是玩电脑的时间太长了”,有学生说“还有可能是现在同学们的作业负担比较重,让同学们忙于学习,使眼睛过于疲劳”,还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做好眼保健操,并随时注意用眼卫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保护视力,从现在做起”!

此时,“百分数”赋予了社会生命!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它更成为了一扇透视社会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学生准确领悟了百分数的情境意义,还以此为起点理性分析了造成小学生视力下降的多维根源,促使学生对今后的社会生活现象产生了更为深层的内心启发和自我约束。而这些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都应归功于教师独智慧的资源创生!

(二)引入历史典故,诠释数学学科的人文性

数学的科学内涵无疑是严谨刚性的,但其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却是浪漫柔性的。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更多关注数学知识历史背景的挖掘追索,那么,定然能为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显露蓬勃生机”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理应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资源组合的广阔视野,力求以丰厚深邃的课堂信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改变了教材的呈现顺序,直接出示例题教学。课堂上在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例题之后,教师进行了背景资料介绍: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一类重要数学问题,也是历史有名的数学趣题,在中国古代1500多年以前,数学书《孙子算经》里,就记载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师介绍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感叹:“我们的古人真是聪明极了,能在1500年以前就想出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钻研探究的精神!”

“鸡兔同笼问题”的课堂探究仿佛已经进入了科学再创造。不难想象,当学生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学习内容竟然是“历史名题”时、自己的“探究方法”曾与诸多知名数学家的“发明历程”如此接近时,学生数学学习的“文化滋养”该是怎样地“昭然若揭”但又“润物无声”呀?

四、捕捉现场资源,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的互动本质,决定了课堂现场定然是即时资源频繁生成的重要平台。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师生对话,或是生生合作,意外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和主体个性思维的独特性都决定了现场资源是“旁逸斜出”且“不可预约”的。对此,数学教师应凭借自身的教学智慧,从容应对即时资源,巧妙调整教学进程,以诱发认知主体的深层思维,促进知识本质的核心凸显。

(一)智对课堂意外,正视数学学科的生成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作用的过程。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经常产生许多预想不到的意外。教师要善于从这些意外中学会分析,并加以利用,以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 《角的度量》教学时,本人讲解完角的度量方法后,便让学生开始练习量角。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量角正确率很高,基本上人人都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有学生说“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我还有一个角没量呢,怎么办? ” 这时我迟疑了一下“大家看,×××同学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 ”很快就有学生说“那小半块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了”另外有个学生说“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坏了量角器的学生说“可是我还没量的是个钝角,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呀! ”我说“那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同学们合作商量一下,帮×××同学想想办法。”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议论开了,组1说“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再把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原

”组2说“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相加。”组3说“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角的度数,再用180°相减就行了。” 量角器断了,在意料之外,这种突如其来的课堂尴尬往往会使数学教师手足无措、或草率处理。而巧妙的采用“求助学生”的谦和方式,却引发了其余学生充满创新意味的策略观点。因此,工具虽断,但思维敞亮;学习暂停,但个性张扬,教学现场荡漾着一种浓郁的生命张力!

(二)善待错误生成,强化数学学科的建构性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错误”在所难免。由于“错误”折射了认知主体丰富的观念信息,所以纠正错误对于转变数学认识、促进知识建构意义深远。因此,“错误”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错误”,教师应以“错”为媒,慧眼捕捉,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反驳评价、补充完善等学习途径来发掘错误根源、生成新意思维,使数学学习在“曲折”中走向“深刻”!

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道题:在五年级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我班24名女生平均每人捐款48元,30名男生平均每人捐款5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当教师正在就(48×24+54×30)÷(24+30)这种方法讨论解题思路时,一名学生急着补充他的简便方法:(48+54)÷2=51(元),并且振振有词说:“全班学生分成男生、女生两部分,我就把一名男生捐的钱加上一名女生捐的钱,再除以2。”这时,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该生的方法,而是及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有学生继续说到“这样非常简便,能很容易算出男女生的平均数”,但等这一学生一说完,就有很多学生表示不赞成,因为男女生的人数是不相同的,不能直接相加除以二,如果男女生相同则可以这样。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对平均数本质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机智地把握住这一教学时机,让学生的偶发错误成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透彻,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数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只要我们教师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积极地从教和学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好课内外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将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长春出版社.2009(5)

[2] 林良富主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出版社.2008(6)

[3] 庞维国著.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4] 陈惠芳著.触摸教育的风景.长春出版社.2006(8) [5] 郑金洲主编.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6]孙文波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第五篇:浅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

一个大部分被水覆盖的星球面临着水资源危机,这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在地球上,这的确是事实。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1.水资源的认识

1.1水资源的认识

水资源变化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气候、自然的变化,我们应采取适应性的对策,一个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我们应采取人、水和谐的措施。总的原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所谓的人定胜天”。水资源发展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节水就是一个适应性的政策,多渠道开源包括了一些非传统的水源,比如城镇的水源、围田水、再生水,甚至于海水的利用也是非常好的。新的概念与内涵探讨,首先要考虑的是水循环,水圈中各水体,包括气、液相、固相等转化与交换。现在的水资源包括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和灾害水,要把水资源合理的调控和调度,不要洪水来了就防洪,要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水对水资源影响的控制,一类是强耗水,一类是弱耗水。强耗水,水经过使用以后大量的损失掉。发生用水以后,大量的水还存在,消耗的水量很少就是弱耗水。强耗水的情况下,比如农业灌溉,通过大气的蒸发作用,水灌溉到农田以后全部蒸发掉了,只有1%的水量进行光合作用形成了产品,水量大部分被消耗掉,不可能回收。我们要调整农业用水,而不应该让农业用水浪费,要抓好水源、输水渠道、以及田间的节水。弱耗水,比如生活与工业用水,我们每天大量的生活用水是洗澡、洗菜等,这90%以上的水都要排出去,排出去的都是污水,工业用水也是污水大量排放,我们要做到“供、用、耗、排、治”,对用水做深入的研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水资源。

1.2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也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988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四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依法治水的新时期。《水法》颁布实施14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水法》相配套的水法规体系;基本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使我国水资源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水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水利建设和防治水旱灾害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近10多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遭受洪水的袭击,都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打乱了国民经济的部署。其次,水资源短缺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在时空的分布上又极为不均。现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2000年和2001年,北方一些地区在遭受多次沙尘暴之后,又接着遭受大旱,我国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的暴露出来。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3846

万公顷,成灾2370万公顷,绝收642万公顷,因旱粮食损失548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38亿元。第三,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50%的河段、90%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水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把水资源问题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提出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放到重要的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比较频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也给中国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防洪能力偏低;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还比较严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治水思路,积极探索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我们加快水利事业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对水的需要;另一方面,改进经济社会的用水方式,以适应水资源的条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相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切实做好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工作,使水资源和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1000km2以上的约有1500多条。但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流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国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个,总面积7187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8%;湖水总储量约为7088亿m3,其中淡水量占32%。

我国还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共有冰川43000余条,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总面积58700km2,占亚洲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总贮量约52000亿m3。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1889亿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合径流深284.1mm。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由冰川补给的只有500亿m3左右。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8287.6亿m3。

根据分析计算,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5和8288亿m3,扣除二者间的重复量7279亿m3后,则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3]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2、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在年径流量时序变化方面,北方主要河流都曾出现过连续丰

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 海河流域在八十年代也出现了连续枯水年。这种连续丰、枯水年现象,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 ,农业生产不稳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

3、水资源地区分布与其它重要资源布局不相匹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矿产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

3.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制止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做法,自觉约束人类活动,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努力保护生态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防洪工作中,加强综合治理,开展风险管理,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以出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牧还草,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规划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做到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让河流永远为人类造福。

我们还要认识节约用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重大意义,节水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保护了水资源的量和质,一个是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降低环境成本,所以节水有一箭双雕的功能。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水文特征,决定了防洪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大约有1/2的人口、1/3的耕地、上百座大中城市、许多重要交通干线和工矿企业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几点,受江河洪水严重威胁的地区的工农业产值占全国2/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大江大河一旦出事,势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打乱整个国家经济的布置,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按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规范各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4.水资源的保护

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有关部门正在加大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力度。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就提出,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

保护水资源也就成了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

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进行环境评价。我国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井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1980年到1993年,我国年平均供水增加7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41%,同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速度为9.53%,供水对于GDP的弹性系数为0.133,明显低于国际上同发展阶段国家的0.2~0.3。低供水增长维持高速经济发展,为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经验。在此期间,我国工业节水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0年工业万元产值用水约600立方米,到1997年工业万元产值用水下降到103立方米,北京、天津、青岛等地低于100立方米。全国的用水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所占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11.9%提高到1993年的24.6%。近十几年来主要通过节约用水和调整用水结构,维持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水的需求。

尽管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仍十分突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展望21世纪,水资源配置问题,水资源节约问题,水资源保护问题,还将是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

浅谈发展节水灌溉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水乃生命之本,生存之源泉,世界的万物都离不开水,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水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现象,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水危机就会产生,因此,提高土地灌溉技术、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已是当务之急。

一、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及意义

濮阳市是缺水的地区,部分市县属高亢区,用水需求量大,生产生活离不开黄河水,对黄河水依赖性强。由于黄河水沙年内分布不均,水、沙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特征明显。

因此,黄河下游水资源紧缺与沿黄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黄河防断流和引黄供水形势十分严峻,加之目前灌溉设施建设标准低,更新维护不足,部分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粗放,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田间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所以说发展节水灌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发展节水灌溉,一方面“计划用水”与“订单用水”相结合,以“计划”与“订单”用水来制约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使用,防止水环境的恶化,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和土壤水,发展集雨节灌,通过挖掘雨水资源和土壤水资源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可促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节水灌溉的普及,还可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对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节水灌溉,选择正确的节水方法及措施

1、合理布局,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

井渠结合既可重复利用灌溉水的渗漏量进行灌溉,达到开源作用,又可减少地表水的取水量,起到节流的作用,还可解决地表水供水与作物需水在季节上的矛盾。目前,在地表水灌溉量中,有1/3左右补给了地下水,在地下水没有开发利用的地区,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将引起地下水的无效蒸发,招致土壤盐渍化。特别是遇到干旱降雨偏少的时候,阳光直射,30多度的高温使地下潜水蒸发更加严重。在井渠结合的灌区,不仅灌溉对地下水的回补量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可以减少潜水蒸发,到了雨季还可腾出“地下水库”蓄存降雨。但也要防止过度打井,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地理特征,气候变化以及灌溉需求,防止“一刀切”而导致打井过多,类似“蜂窝煤”,井打的越多,抽水总量就会减少,既破坏了水环境,也提高了生产成本。要按照“采补平衡”的原则,合理布局,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统一。濮阳市两大灌区主要以农田灌溉为主,采取了井渠结合的方式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也缓解了灌溉高峰期的供需冲突。

2、改变输水方式,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

输水方式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实现管道化。灌溉水的输送方式有三种,即土渠、防渗渠道和管道。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近距离土渠输水的损失为10%-40%,而远距离土渠输水的损失甚至高达50%以上。防渗渠道可以减少或避免渗漏损失,但仍然存在蒸发损失,泄露损失也比管道输水严重。管道输水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5以上。加大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力度,实现井灌区管道化。采用免烧管代替农、毛渠道,节水效果好,成本也较低。因此,在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中,应重点发展管道输水,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

3、成立浇地专业队

浇地专业队是用水户协会招聘的灌溉用水专业队伍,是灌区农村抗旱的服务组织。用水户协会对浇地专业队可以实行目标管理,也可以实行单项承包。

灌溉用水期间,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

由浇地专业队进行统一护渠和灌水。在灌溉站的指导下平衡各用水户的利益,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实行“小畦灌溉,二八改畦”的节水方法。解决因计量设施不健全、户与户之间“喝大锅水”而造成的大水漫灌问题。使用水户均衡负担、均衡受益,达到节约用水、降低成本的目的。

4、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节水管理,合理收缴水费

通过政府和市场宏观调控手段,逐步调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适当扩大高效优质节水作物种植比例,选用抗旱优质品种,合理改土施肥,改进工作制度积极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对缺水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提高水分生产率,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完善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保墑措施,科学灌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另外,应不断完善水费制度,使过去按亩计收水费的灌区逐步过度到按方计费。对水费较低的灌区,应逐步提高水价,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5、提高科技含量,完善灌溉制度。

灌区需要实施自动化测水量水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在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机处理的基础上实现灌区自动化监测控制;改进和完善灌溉制度,用节水型的灌溉制度指导灌水,制订和完善有利于节水型的政策、法规。建立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灌区管理组织和完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把节水管理责任落实到每项工程,每个干部职工、每个农民要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举办不同层次的节水技术培训班,普及节水科技知识,加强节水宣传,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职工、每个群众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加强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近年来,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灌区经营管理工作的再认识,灌区上下对实施节水灌溉形成了共识,认为节水灌溉关系到灌区农业持续发展,是水管单位实现良性循环的需要。建立适应灌区特点的节水灌溉模式,对改善灌区农业生产环境、减轻农业生产灾害、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十分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业灌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这样水管单位才能长久地从用水户的收益中得到回报,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双赢关系。在目前形势下,水源紧缺已成定势,开源不通只有节流。而实现节流,除了解决认识问题,采取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外,更根本的是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其关键在于建立利益驱动激励机制,即在灌区节水过程中,国家、管理者、用水户三者之间要围绕水资源利用建立一定的联系,构成权利、责任、利益关系体系,协调、理顺灌区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管水的积极性和用水户节水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节水灌溉是系统工程,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技术、行政、法律、宣传等配套措施,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既缓解干旱缺水问题,又能取得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互联网项目商业计划书下一篇:护理年度考核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