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土地规划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安化县土地规划范文

关于安化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常委会汇报安化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请予审议。

县委、县政府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空前重视,组建了专门工作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研究。各部门、乡镇鼎力配合,积极支持,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完成了31个调研材料,申报了1800多个项目,编制了42个重点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县“十二五”规划办拿出了《安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安化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两个草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开门规划,集思广益,采取召开座谈会、网上公开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采纳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完善集成规划思路,充实规划草案内容。整个规划已历时11个月,先后18易其稿,倾注了各方面的大量心血,凝聚了全县人民智慧。现将规划内容汇报如下:

一、关于“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心齐气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围绕工业强县、项目兴县、生态立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主攻“3+2”发展战略重点,加快推进“三化”进程,积极应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

“十一五”是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5.5亿元(预计,下同),为“九五”末的2.96倍、“十五” 末的2.2倍,年均增长11.3%,完成规划目标的117%。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56亿元,年均增长25.2%,超过规划目标10.2个百分点。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5亿元和32亿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1.4倍和1.1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亿元,超过规划目标15.9亿元,年均递增21.4%。规模工业企业达118家,比2005年增加35家,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45.8亿元,东坪电站、株溪口电站、天工钒业等建成投产,柘溪电站、湘安钨业等扩改完成,初步形成了采矿、制造、电力等一批优势产业,产值过亿企业达16家,税收过千万的企业达5家。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8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2家,实现加工产值16.4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3亿元、31亿元和31.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4%、20%和8%,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3.9︰25.3︰40.8,调整为26.9︰36.3︰36.8。

“十一五”是全县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的五年。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80.35亿元,为“九五”的10.99倍,“十五”的4.78倍,年均增长 37.9%,完成规划目标的167%。实施了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库区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村电网改造、广电通信网络建设、合格学校建设、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两所一庭”、村级活动场所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交通、城建、水利建设成绩显著。交通建设通乡公路硬化里程117公里,通畅工程累计硬化里程1970公里,全县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70.2%,重点交通项目S308安化段和东坪二桥建成通车,二广高速安化段、S225平烟段、G207安化段扩改一期工程动工建设。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化功能增强,全县城市化达 25.5%。县城实施了西片区开发,老城改造,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市政工程项目,南区建设快速推进,梅城、平口等镇区域辐射功能增强,乡集镇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五年硬化街道41.2万平方米,拓展城镇区面积14.2平方公里。水利设施建设新建防洪干堤20公里,实施了1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6座水库应急处险,解决了20.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十一五”是全县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村级区划调整全面完成,全县行政村由1120个调整为517个。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成立政务中心推行政务公开。成功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和成品油税费体制改革。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和立项争资成效显著,五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8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2个,中电投、天工集团、紫金矿业、辰州矿业、海螺集团、多凌公司等一大批上市公司、央企和战略投资者落户安化,为我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五年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资金累计超过5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安化黑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扩大了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旅游产业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一五”是全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科技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 %。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并消赤减债8151万元。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2万多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75万人,参保率均在90%以上,完成了中医院整体搬迁,启动了县人民医院扩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创新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低保达1.37万户,农村低保达2.52万户。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各项保险新增参保19.8万人,共征缴基金7亿余元,支付各类社保基金8亿余元,残疾、五保、特困等弱势群体得到普遍救助和关爱。社会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统计、审计、档案、气象、工青妇、国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十一五”是全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46元和9576元,分别超过规划目标334元和1421元,年均分别递增10.3%和11.6%。5年累计新增就业人员2.8万余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6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 5年共对162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3万人,稳妥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得到改善,发展后劲增强。全县通过“一卡通”网络发放支农惠民补贴达31项,五年累计发放资金总额4.6亿元,惠及22万多农户和1.5万多户城镇居民。据抽样调查,全县农村人平住房面积超过7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平住房面积达31.3平方米。城镇家庭电视机、家用电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00%、44%、56%和136%。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总结五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有这样几条弥足珍贵,值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是理清发展思路,并一以贯之,是安化经济加快发展,避免少走弯路的正确选择。二是不尚空谈、真抓实干、讲求实效,是改变安化落后面貌的唯一途径。三是坚持开放搞活、大力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着力立项争资,是加快安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四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是实现安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尽管“十一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人口控制等指标未完成“十一五”确定的目标,期未人口突破100万人,比控制目标多出生2万人;城镇化率比规划目标少12.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尚未完成。资金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基础仍然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偏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我县人均GDP只有1270美元,分别是全省40%和全市的54%。高素质经营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制约了我县经济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重点突破。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面临着四大发展战略机遇。一个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南推进“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二个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推进形成大扶贫格局的机遇;三个是沿海地区实施“腾笼换鸟”计划,实现产业升级,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发展机遇;四个是湖南提出实施“基础设施全方位提升”的战略,为改善我县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我县也具有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具有四个方面的新优势。一是通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县基础设施大大完善,城市化功能得到提升,基础产业得到壮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二是我县资源丰富,是湖南有名的林业、有色金属、茶叶和水能大县,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加快发展的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打拼,安化黑茶、安化羽毛球成为了安化响亮的名片,安化旅游、神韵安化已成为我县的一块品牌;三是多年来,县委、县政府理清了发展思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为全县经济加快发展,避免少走弯路提供了思想基础;四是全县各级班子不尚空谈、真抓实干、讲求实效,为“十二五”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只要我们把自身的优势利用好发挥好,就一定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看到机遇和优势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前进道路中面临的困难,“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对资源依赖型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二个是全县仍然有25.26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三个是面临着资金、人才、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四个是我县地形地理等先天劣势,加上在全省经济区域划分上,我县处于既不属洞庭湖经济区,又不属湘西经济区的“两不靠”区域,致使国家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难于在安化布局,且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我县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和企业必须限制退出,这也给发展带来挑战。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创新跨越,开创建设和发展新局面。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构想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富民强县为主题,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四化两型”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真抓实干、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着力抓好“3+2”发展战略实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基础设施大改善、综合经济实力大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大进步、民生保障水平大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加强,为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把我县建设成为生态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新安化。

“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二是坚持项目推动的原则,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十二五”发展必须围绕五个导向,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即围绕新型工业化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基础设施提升导向,促进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围绕新型城镇化导向,促进城镇建设扩容提质;围绕新农村建设导向,促进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围绕和谐安化建设导向,为“十二五”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规划目标的确定,既要有超前性,又要有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安化实际,又要符合上级要求;既要确保通过努力能实现,又要能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有一定的高度,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和希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经济实力实现整体提升。到2015年,全县GDP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GDP达到18500元;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财政总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年均递增2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30亿元,年均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8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亿元,年均增长17%。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招商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要推进基础产业提质,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创造条件培育上市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实现我县方便快捷地连通国内国际大市场。

——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推进科教兴县,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关注留守儿童,大力推进幼儿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形成初具规模的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强县战略得到切实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全面推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得到初步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信息化水平提高,3G网络覆盖率8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达到100%,无线数字电视基本普及,实现村村上网,城乡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

——生态文明实现整体提质。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03万人左右,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1500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实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80%。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2㎡,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把安化建设成“3+5”城市群的天然氧吧、理想休憩地和避暑胜地。

——人民生活实现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趋势逐步得到遏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00元;每年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物价水平年增长率控制4%以内。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县不断推进,执法水平大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全县上下树立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形成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氛围。

四、关于“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要落实我县“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必须采取超常举措。依据“3+2”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10大重大举措。一是以做深矿产业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以做强茶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三是以做响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以加快交通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五是以加快城镇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六是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推进绿色安化建设;七是以招商引资和立项争资为重点,不断提高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八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重点,努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九是以加强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是以依法治县为重点,全面推进和谐安化建设。《纲要》草案对10大重大举措的基本取向、重点建设、任务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分四个方面汇报如下:

第一、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我县第一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加快构筑交通主干道连通国内国际大市场,在县内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是“十二五”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全县人民多年的期盼,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攻克的瓶颈和必须拉长的短腿。“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74个,投资近400个亿,占总投资的41.4%;主要规划路、水、电、城建与信息等5个方面。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我县“3+2”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建设好安化的交通必须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有扎实苦干的干劲,更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项目38个,投资341个亿左右,占总投资的35.7%;主攻重点一是争取建设好1条铁路(安张衡),2个水运港区(东坪、柘溪),3条高速公路(二广、益溆、安铁);二是改造207国道安化段、东坪至梅城、东坪至武潭、东坪至平口、东坪至益溆高速木子互通、仙溪至松木潭、长塘至宁乡沩山、S225安化段、S217安化段、S311安化段等10条二级干线公路;三是完善农村公路路网,实施通畅工程3462公里。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我县除资江沿岸水资源较为充足外,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前乡地区水资源欠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项目12个,投资近18个亿,占总投资的1.8%。十二五” 主要是要坚持科学治水,构筑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重点实施10大水利建设工程。即: 42公里资江防洪堤加固和23公里城镇防洪堤建设工程,江南、小淹等9个防洪圈除涝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30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红岩、廖家坪水源供水工程, 55万人口安全饮水工程,89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木榴、香龙山等水库控制性枢纽工程,1.1万口山塘清淤工程,中小型灌区配套及节水灌溉工程。

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是工农业生产的动力,现代生活更是离不开电,农民群众对用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县每年消耗电量在4.5亿千瓦时,“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3.5%,用电水平和负荷大为增加,而我县供电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电网,供电稳定性低。“十二五”期间,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重大厂矿企业布局给电力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电力规划项目5个,投资超过12个亿,占总投资的1.3%,项目已经国家电网批复。主攻的重点项目有新建安化东22万伏变电站。新建东坪北、清塘、仙溪、小淹4个110KV输变电站和7处110KV 线路163.2公里,改造东坪变、花果园、烟溪3个110KV输变电站和3处110KV 线路54公里;新扩建古楼、田庄、栗林、奎溪、木子、新桥、南金等7个35KV输变电站,新建10处35KV线路 161公里,改造9处35KV线路175.9公里。农村配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10KV线路926公里、改造完成178个未网改村。改造库区“两乡一场”和廖家坪17个村农网。到2015年农电体制改革全面到位,配网改造全面完成,家家户户全部通电,用电抄表全部到户,实现“安全、可靠、经济”的用电目标。

城镇是文明的象征,现代化的标志。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火车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小城镇发展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我县“3+2”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项目13个,投资超过15个亿,占总投资的1.6%。我县城镇建设要全力打造形成“一心四副三轴三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一心”指县城东坪镇这个核心;“四副”指安化县的四个次中心,即梅城镇、平口镇、大福镇、小淹镇;“三轴”指以S30

8、S2

25、二广高速安化段沿线的城镇发展为支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三区”指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以平口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以梅城为中心的东部经济区),构筑新型城镇化格局。主攻的重点项目有大码头桥、酉州桥、县城社会停车场建设、县城汽车东南站建设、县城10条街道改扩建、部分乡镇15条街道改扩建、县城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县城四水厂建设、梅城供水管网改造、县城管道天然气建设项目、红岩县城供水工程等。

信息化属新兴战略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电视、电话、手机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深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工业信息化、办公信息化、商务信息化上下工夫。广电通信“十二五”规划项目6个,投资近10个亿,占总投资的1%。主攻重点是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交通、电子档案、电子银行等建设。

第二、关于基础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发展是我县“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强县富民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县产业发展,打造强县富民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显得尤为迫切。基础产业“十二五”规划项目68个,投资超过410个亿,占总投资额43.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百姓生计的民生产业。我县具有可开发的优质的丰富的农业资源,由于交通、信息、生产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多年来一直做不大,做不强,随着我县交通条件的大改善,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我县绿色的、环保的、优质的农业将会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十二五”期间要突出五个方面的重点:一是重点做强茶产业,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提高品位”为着力点,努力把安化打造成“世界茶都”;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三是建设13大优质农产品基地,调整结构发展高优农业;四是延伸6条农业产业加工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五是强化8大服务体系建设。农业规划种植业、林产业、畜牧水产业3类共17个项目,投资近20个亿,占总投资的2.1%。

工业是强县富民的希望。“十二五”期间要结合我县优势资源,紧靠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打造富民强县支柱。一是做深矿冶产业,要找矿探矿,增加储备,整合资源,规模经营,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二是做大能源产业,力促安化抽水蓄能电站上马。三是做强建筑产业,大力推进本地建筑企业提质提级,集团化经营。四是做实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山野菜等绿色食品,促进企业规模上档次。五是做强建材产业,争取海螺水泥建成投产。六是培育新兴战略产业,进一步做大高明循环经济,引进培育制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硅系光伏太阳能产业的落户。在工业布局上要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十二五”期间工业规划项目38个,投资超过280个亿,占总投资的29.8%。“十二五”要争取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突出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形成核心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属国家大力支持,就业门路广阔,税收利润高的产业。 我县服务业层次低,水平差,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要结合我县发展现状、产业税收贡献度和社会发展趋势,从如下七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我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做响旅游业,全力打造“神韵安化”品牌,重点建设雪峰湖、茶马古道、梅山文化3个旅游区,着力打造茶马古道旅游线、安化梅山文化旅游线、安化雪峰湖旅游线3条精品线,主动融入省市黄金旅游线路,对接大梅山文化圈、大湘西旅游网,逐步把安化建设成旅游强县;二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三是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四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五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六是提升商贸服务业;七是加强市政公用和社区服务业。规划服务业重点项目有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等4类共13个项目,投资105个亿,占总投资的11.2%。

第三、关于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

关于民生工程。规划好实施好民生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是完成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县脱贫致富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必须实现的国家在联合国千年大会上的表态目标。到2020年我县每年必须实现2.5万人脱贫,任务艰巨。因此,一是要搞好扶贫攻坚,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工作机制,整合资源要素,着力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大力实施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整村推进和库区一体化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等5大扶贫攻坚工程。二是要加强库区开发,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综合性举措,构建大库区,建设大交通,兴办大产业,促进大稳定,加快库区经济发展,使库区群众生产、生活跟上全县发展步伐。要着力实施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生产开发,库区生态及环境保护,库区生态移民和无房移民安置,金塘冲水库移民,智力移民等6大库区移民开发工程。三是要着力解决“就学难”的问题,培养公民个人自身素质和谋生本领。要继续巩固义务教育,特别要把不断提升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我县“十二五”教育发展的重点来抓,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大县为人力资源大县。要实施11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即:192所合格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安化

一、二中扩建工程,县城南区完小、初中建设,萸江学校改扩建,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安化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程和乡镇幼儿园新建工程。四是要着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防止群众因病返贫。主要是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与调处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等卫生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好全县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实施10大卫生建设项目。即:县人民医院扩建和中心血库大楼建设、县二人民医整体搬迁、东坪镇卫生院整体搬迁、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县妇幼保健院扩建、县中医院骨伤科大楼建设、县疾控中心美沙酮防治和结核病门诊建设、县精神病防治医院扩建,23所乡镇卫生院改造、900个村级卫生室改造。五是关爱弱势群体。要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六是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险,建立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福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规划的项目11个,投资近72个亿,占总投资的7.6%。

关于生态环保。保护好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立县,建设绿色安化,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县确定的发展战略之一,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实行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行土地利用功能区划管制,禁采禁伐。要实行治山、治土、治矿、治水,实行改池、改厕、改养、改种,革除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要从宣传、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入手,实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生态环保规划项目21个,投资33个亿,占总投资的3.5%。主攻重点一是着力实施9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即:六步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柘溪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程、264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264万亩封山育林工程、300公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三边”风光带绿化工程、100个低碳社区建设工程、14处饮用水源保护工程。二是着力实施9大环境治理工程,即:中小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河道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工矿企业“三废”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七一五”矿区综合治理工程,清塘煤矿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江梯级电站库区垃圾综合治理工程,乡镇村垃圾治理工程,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三是强化对矿产、土地、森林、水资源的管理。四是强化节能减排。五是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

第四、关于社会建设

中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补足社会建设短板。我县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全力打造活力安化、平安安化、和谐安化,“十二五”期间主攻重点: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财政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要素市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二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推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三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把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深入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四是着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建立人才选录使用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储备和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为安化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五是深入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六是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突出抓好羽毛球传统优势体育项目发展,争取保持安化羽毛球运动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优势;七是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八是完善民主政治,强化依法治县;九是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富民强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十是加强廉政建设,着力查办大案要案,下决心整顿机关作风;十一是加强国防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和民兵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创建双拥模范县。“十二五”社会事业规划项目55个,投资超过40个亿,占总投资的4.3%。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努力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新化县琅塘镇中心小学基本情况及重建规划

汇 报 材 料

一、基本情况

琅塘镇中心小学集琅塘镇小学教育教学、科研、新课改于一体,是娄底市“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新化县“示范性完全小学”、新化县“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新化县“十五”中小学行政管理干部实习基地。是老红军成仿吾的母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28名,学生800余人,教学班级12个,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拥有教学楼、综合楼、厕所、教职工宿舍楼各一栋,运动场一个。学校服务于琅塘镇六万多村民,及邻近的荣华乡、孟公镇、金凤乡、安化县平口镇和溆浦县善溪江乡方围四十公里。

因为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思想道德教育及理想前途教育,不仅在琅塘镇,就是在毗邻的县市、乡镇都很有名气,所以慕名而来的学生逐年增加;又本镇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长;还有,学校实行小班制。根据以上情况,学生人数将达到1600多人,近40个教学班,教职工近70人。

二、 人才辈出

琅塘镇中心小学创办于十八世纪末,起初取名“西团学堂”,几经搬迁来到琅塘镇张家村。在历时百多年办学过程中,培养出了大批 1

优秀人才。有红军中唯一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人成仿吾、有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应书、有工作在中央文化部的伍俊、有任职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研究员刘宋斌、戴龙兵、有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正师级刘中路,有大批学友在省、市、县级任领导干部,有千万富翁戴解平、五星工业园近百家企业的老板。

三、师资力量

本校共有专职教师28人,全部达到合格学力。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5人,专科学历19人,中师学历4人。除5名特岗教师外,全部是小学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有:周东华任镇小学语文、科学科带头人兼本校教研组长,刘菊华任镇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兼教研组长,戴丹丹任镇英语学科带头人兼教研组长,伍先仁任镇科学学科带头人兼教研组长,马微任镇思品学科带头人兼教研组长。

四、 学校成绩

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本着服务于本地、服务于学生为宗旨,积极展开新课改,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此,学生从行为习惯到文明礼貌、从学业成绩到动手能力都稳步上升,学校的声誉一步一个台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上级的肯定,学校的名誉一个接着一个而来:1997年获县教育局“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1998年获人武部学生军训一等奖;1999年度获娄底市教委“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2000年获娄底市“我是文明小公民”征文竞赛组织奖;2001年学校的科研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探索”在娄底市教科所获得通过,并获二等奖;2002年获县教育局、县绿化委员

会“绿化达标学校”;2003年获县委县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同年10月县教育局颁发“新化县‘十五’中小学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基地”;2004年县教育局授予“示范性完全小学”;2005年获娄底市教育局“新课改示范性学校”;2006年获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文明单位”奖牌;2007年县教育局、县禁毒办授予“2006年度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2008年获县“常规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获县2008年下期期末质量监测综合排名语文、数学优胜单位,同年,获镇党委、镇政府颁发的“2008年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获县“梅山艺术节”二等奖;2011年获镇党委、政府颁发的“庆七一,我为建党90周年献份礼”文艺汇演一等奖;2012年获县“特岗教师培训示范性学校”;2013年获娄底市教育局“小学语文教学示范性学校”。

五、 教研教改

全体教师高标准高要求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所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多次获。如:魏杏元的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要合理运用教具》参加由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的“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荣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发表在《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杂志上,并依法享有著作权;余丽2010年在新化县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比赛中获二等奖、2011年11月荣获镇特岗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2011年12月六年级语文《空山鸟语》一课在全县新一轮教师基本功修炼培训“同课异构”活动中,评为县级示范课;李周2010年参加秋季

班主任远程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2011年下期获镇特岗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刘道红2011年撰写的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被《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刊用,并评为优秀论文;马微撰写的论文《儿童好动心态初探》发表在《教师》杂志上;姚运莉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的工程问题怎样寻找规律》发表在《小学生》杂志上。

六、 校舍现状

现有校舍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历经几十年风雨,已经破烂不堪,后经多次修修补补,方成现在这样子,实质上,其内部结构早已松动。经县学校危房鉴定小组鉴定,除教师宿舍楼外,其余的都属于D级危房,须立即拆除重建。又校园狭窄,布局明显欠妥,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教学室严重短缺,还教学功能室、边远山区学生的寝室就更不必说了。

七、 重建规划

为了给广大师生建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校舍应该重新布局,改造重建。这次重建必须要有长远规划,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能就地实施,那样是重蹈老路,收不到应有效果而造成国家资源严重浪费。因此,琅塘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次调研,反复研究,决定对镇中心小学的危改进行全面安排,整体规划,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重建。且报请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争取多方支持,以便早日实现重建目的。具体规划如下:

(一) 向北方征地10亩,将校园北扩;

(二) 除教师宿舍外,其它危房校舍全部拆除;

(三) 根据生源规模(1600人)及化解大班额的需要,拟建容纳4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一栋,约3300平方米,配套建综合楼一栋,约1800平方米,学生食堂一栋,约900平方米,厕所一栋,约300平方米,共6300平方米,约需资金750万元。此外,建拥有2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及篮球、排球场,重建450米围墙和带保安室的校门,对校园进行绿化,上述三项共资金约150万元。总计需要资金900万元。

(四) 资金来源:争取危改项目资金300万元,社会善款500万元,镇财政出资100万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关爱孩子,支持教育,功德无量。琅塘镇中心小学的重建工作,希望得到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琅塘镇中心小学的全体师生将以更加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来感谢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心、回报社会各界人士的无私奉献!

琅塘镇人民政府

2014年6月23日

第三篇:泉州市德化县村卫生所建设发展规划

村卫生所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基础,承担农村基本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工作;乡村医生是我国卫生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权益、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对缓解农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我县农村卫生工作,改善村卫生所医疗条件,提高村卫生所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所建设意见》(闽政〔2010〕35号)精神及我县医改实施方案,制定村卫生所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中央医改工作精神,把村卫生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府职责,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村卫生所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大乡村医生队伍培养力度,规范执业行为,着力提升村卫生所的服务能力,努力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保障基本。村卫生所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保障农村居民健康为重点,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需求。

2.多方筹资,政府扶持。村卫生所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取村民委员会举办、乡镇卫生院举办、乡医联办、社会承办或有执业资格的个人承办等多种形式举办。政府对村卫生所建设给予一定扶持,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对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医疗卫生任务进行补助。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村卫生所建设应当纳入当地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科学设置,有步骤地改造建设。

4.整合资源,完善布局。村卫生所建设选址应与村委会、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统筹集中安排,加强资源整合,合理利用小学、村部等闲置房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合理布局,方便群众。

二、村卫生所基本职责

村卫生所主要负责辖区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其基本职责

是:

(一)负责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

(二)协助做好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三)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农民医疗保健意识;

(四)参与农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更新,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的随访;

(五)协助做好儿童免疫规划预防接种,老年人保健,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村级爱国卫生运动实施;

(六)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协助做好参合农民医药费用报销补偿情况的定期公示工作;

(七)使用适宜技术和国家基本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急重病人的初级救护、及时转诊和家庭康复指导。

三、建设目标

(一)加强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底,全县每个行政村至少拥有一所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的村卫生所,房屋建设较为规范、基本设施较为齐全,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到2015年底,全县村卫生所设施、设备配备达到国家标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加大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力度。到2012年底,全县每个村卫生所至少拥有一名经过规范培训、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乡村医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有所提高。到2015年底,力争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比例提高到20%,乡医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的指导与监管作用,健全村委会参与村卫生所管理与考核制度,建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完善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村卫生所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

四、建设任务与资金安排

(一)建设任务

1.纳入规划,合理布局。县政府将村卫生所设置规划与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在2011年3月底前,完成我县村卫生所建设发展规划制订工作,并报设市卫生局备案。各乡镇要根据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民医疗服务需求、人口变化、交通变化、服务半径、经济发展等要素。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所标准化卫生所,人口超过2000人的行政村可增设一所村卫生所。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可因地制宜,采取由临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联办、乡镇卫生院巡诊等形式,解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实施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根据卫生部《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通过新建、改建或改造等方式,村卫生所业务用房面积至少60平方米,常住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村卫生所业务用房面积可放宽至40平方米。设置诊室、治疗室(处置室)、药房,三室分开、相对独立、分区布局合理。适当配套建设供水、卫生厕所、宣传栏、资料室等,统一集中处置医疗废弃物,提升群众就医环境。村卫生所建设要与村民委员会办公场所、学校、村民综合服务场所等建设统筹安排,方便群众。在原已改造建设示范性村卫生所的基础上,2011年、2012年全县分别再安排39所、74所,共计113所村卫生所建设项目。

3.加强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考核。县卫生局要组织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所签订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并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居民满意度等情况每年开展2次绩效考核工作,在全面

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承担并经考核完成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发放政府补助经费。

4.规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村卫生所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用药规定,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措施,做到诊疗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诊疗记录完整,确保医疗安全。加强村卫生所药品管理,严格执行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通过正规渠道采购药品,规范药品的使用与管理。

5.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按照《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乡村医生执业准入管理,严格执行执业注册制度,新进入人员必须取得助理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逐步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

继续开展在岗乡村医生规范培训工作。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县在岗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的轮训任务,注重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加强10项急救技术等适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乡村医生临床诊疗能力。

鼓励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学历教育。组织在岗乡村医生参加有条件的医学类职业院校举办的成人专科医学学历教育;组织实施由省卫生厅、教育厅制定的试办全日制大专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安排、政府补助的方式,开设全日制农村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学生毕业后根据有关规定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在村卫生所注册执业,完善乡村医生队伍补充机制。

6.建立并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在县卫生局的统一组织下,乡镇卫生院要切实承担对辖区内村卫生所的管理职责,实现“五统一”,即统一机构规范建设,统一人员准入与执业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与器械管理,统一绩效考核。鼓励乡镇卫生院派出人员到村卫生所巡诊或执业,提高村卫生所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起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和适用、有效的乡村卫生管理制度,促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共同发展,满足农村居民初级卫生保健需求。

7.逐步将村卫生所门诊服务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积极将具备开展部分新农合门诊特殊病种治疗的村卫生所纳入定点医疗机构,满足参合农村居民常见病的就近治疗需求。

8.推进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组织乡村医生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推进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解除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商业养老保险等。

(二)基本建设资金筹措和资金安排

1.按照建设目标和任务,结合村卫生所实际,统筹安排业务用房和设备配置补助经费,明确分计划,落实项目资金,确保完成村卫生所建设任务。

2.参照省财政对各县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补助的分档办法,每所补助标准0.9万元,县将出台配套资金实施方法,推进村卫生所建设。

3.我县将统一制订规划、统筹资金使用、统一组织实施,优先安排老少边贫行政村卫生所和村集体提供业务用房的村卫生所的建设。鼓励村集体提供业务用房,采取租用或利用乡村医生自有房屋解决业务用房的,也可以纳入建设项目,多方筹资,政府予以补助,达到国家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

各乡镇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和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将村卫生所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卫生事业工作目标,解决好集体办村卫生所的建设用地问题,减免各种建设配套费用,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县卫生局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落实村卫生所建设的各项措施;发展与改革局要将村卫生所建设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安排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资金;财政局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村卫生所的公共服务职能,制定财政补助政策,努力形成政府统筹安排、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责任体系,强化责任意识

各乡镇政府要重视并加强对村卫生所建设的领导,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村卫生所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制,研究制定工作方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协调解决建设用地、配套资金等具体问题,做到任务明确、考核到人,确保建设项目按期顺利完成。

(三)落实政策保障

要认真落实村卫生所建设的各项保障政策,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明确项目建设进度,采取倒排进度任务、细化节点目标、明确人财物投入等办法,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调度和监控,切实抓好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同时,按照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生产安全等部门的管理规定,保障项目施工安全。

要认真落实、按时发放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在原有月人均100元津贴补助基础上,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使承担并经考核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乡村医生年人均补助总额不低于4000元。今后,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增加以及年人均服务经费标准的提高,逐步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水平。

(四)严格监督检查,推进项目建设

要切实加强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县卫生局会同县发展与改革局、财政局不定期深入乡镇进行监督检查,了解掌握建设进展,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村卫生所建设进展月报告制度,各乡镇政府办公室每月5日前将上月村卫生所建设进展情况报送县卫生局。对于按期完成各项任务,工作进展好的乡镇给予表彰、鼓励;对于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工作进展不好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确保村卫生所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篇: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是土地利用领域永恒的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客观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其主要目标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问题:

(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数量少。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地区大等情况造成的。

(3)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极低。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m3。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最少的国家之一。

(4)农用地土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地流失严重。

(5)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这是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主要部分,是一张全面组织土地利用的总设计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系指全部规划的文字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各业生产用地的划分及其内容,以及规划实施与经济效益概算等。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和实施计划

第五篇:土地规划环评门径

一、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规划的最佳方案及其调整建议,同时提出消除或减缓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不利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初步探索、全面发展、逐步完善这三个阶段。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我国开始正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98年,国务院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2003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标志着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从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展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就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内容、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评价指标体和评价模型的建立

等方面都做的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理论成果。但是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方面仍然存在着科学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

2.国外研究进展。1969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在世界上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前,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荷兰1987年建立了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对废弃物管理、饮水供应、能源与电力供应、土地利用规划等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999年加拿大颁布了《政策、规划和计划建议的环境评价内阁指令》,要求对所有提交内阁和各部部长批准,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政策、规划和计划建议进行环境评价。此外,澳大利亚、英国、芬兰、日本、印尼、欧盟等国家和国际机构也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立法。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

当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某个区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由于各

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以及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上的地域差异,在确定体系的过程中,既要反映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宏观性要求,又要考虑到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区域之间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建立评价要素集和评价因子集。在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确定以后,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经过处理后,所有指标的实际值均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标准值,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敏感程度进行分析。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首先需要采用变异系数法直接根据指标实测值经过一定数学处理后获得权重,然后构建隶属度函数,确定评价矩阵,依据各评价矩阵和权重矩阵,综合计算得到各评价要素集的分值矩阵,根据各评价要素集的分值矩阵和各要素集的权重矩阵,经过模糊运算,即可得到各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叙述了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量化方法。

首先将选中地域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生态系统的类型,将生态系统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体和其他用地生态系统。其中,水体的面积采用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利设施用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苇地、滩涂和农田水利用地的面积总和;交通用地中加入了农村道路的面积;

剩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之和作为其他用地面积。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变化,得到相应的各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面积及其变化,然后对各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价进行估算。一般来说,生物量越大,生态服务功能越强;反之亦然。

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生态足迹法是通过测算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评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并较准确地判定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和状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分为生物资源消费部分和能源足迹两部分。生物资源消费可分为农作物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水果和木材等,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生物资源某一年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来进行生物资源生产面积折算。能源足迹部分包括原煤和电力两种,数据以世界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平均发热量为标准进行处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和建筑用地面积,计算出某一区域的生态足迹。最后进行将各类足迹的汇总计算,将各类生产性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乘以相对的均衡因子,并对结果进行求和。

四、结语

模糊数学评价法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但是仍会有个别区域的评价结果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是该区域评价指标的特征数据与所采用的算法不相吻合的原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修正,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已较为成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生态环境的变化。但是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工作量很大的工作,而且对某些人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的核算尚未有统一的和得到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计算结果较为理想化,使得其估算结果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可比较性较小。其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存在局限性,只能够评价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环境影响。生态足迹法数据易于收集、操作简单,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效果明显。但是目前的生态足迹法仍具有不少的缺点,首先精度不高,由于各地区的生产水平不一样,这将导致产量因子与均衡因子不一样。再次有局限性,它不涉及到具体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土壤等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艾莫讲座观后感范文下一篇: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