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2022-09-13

在临床上, 慢性心力衰竭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或者是高凝的状态, 所以, 关键问题就是要预防血栓栓塞, 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收治了88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 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88例, 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 经临床表现及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确诊有心力衰竭, 且均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 诊断标准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专题组报告中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9例, 女性39例, 年龄42~80岁, 平均年龄 (54.2±4.1) 岁, 病程0.5~14年。按NYHA心功能分类标准分级, 心功能Ⅱ~Ⅳ级, 其中心功能Ⅱ级46例, Ⅲ级34例, Ⅳ级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25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病程等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常规给予卧床休息、限盐, 吸氧、强心, 利尿, 1次/d。抗血小板, 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 4周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10mg, 1次/d, 4周为1个疗程。

1.3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

1.3.1心功能

2组患者均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 0天作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 (EF) 、心输出量 (CO) 、心排血指数 (CI) 、每搏量 (SV) 的变化。

1.3.2临床疗效

2组患者均与治疗后1 0d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其中: (1)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尿量增加, 无大汗淋漓, 无咳嗽及咯粉红色泡沫痰。 (2) 有效:症状明显缓解, 有尿, 咳嗽及咯粉红色泡沫痰减少。 (3) 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3]。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4周后, 观察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注物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注物的较治疗也有所下降, 但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EF、CO、CI、SV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 P<0.05。这表明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改善老年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临床疗效, 且应用过程中未出现体循环动脉扩张引起的反射性心悸、心率增快、头痛等不良反应, 效果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8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2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纤维蛋白原 (Fg) 、D-二聚体、血小板P选择素及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PAI-1) 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注物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注物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血栓的形成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血栓

参考文献

[1] 王慧清.超敏CRP、BNP、Cys-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 2010 (12) .

[2] 金领微.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 2011 (4) .

[3] 沈江山.氨氯地平分别与替米沙坦及复方阿米洛利联合应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D].南昌大学, 2011 (5) .

[4] 汪艳丽.通阳活血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1) .

[5] 周红.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关系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 2011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梅花班级傲严寒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CAD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