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征的物理教学论文

2022-04-3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心理特征的物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必须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本文在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希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心理特征的物理教学论文 篇1:

初中生心理特征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初中生心理特征和物理课学科特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造成物理课学习难度较大的一个原因,因此,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教学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引导和纠正,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初中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身心正处于发育期,这一时期初中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索欲望;观察、感知和记忆能力不断提高;注意力比较稳定,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并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方式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情感丰富,个别学生情绪具有极端化倾向,虽然物理这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但由于初中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和生活经验中就已经积累了学习物理的大量素材,加之观察和实验的学科特点也恰好符合学生活泼、好动、新奇的性格特征,所以只要引导得当,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利,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尚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精力分散影响学习;注意力不持久,容易分心,影响学习效果;初中生习惯于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辩证思维方式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事实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到的,这些恰恰是他们在心理素质上的薄弱环节;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的坚韧性,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稍受挫折便止步不前,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注意联系物理课的学科特点,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注重教学艺术,激活学生个性心理要素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初中生眼里,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老师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必将转化成学生求知的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还将有效促进学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克服学习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饱满的教学激情,性格开朗,幽默风趣,拥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渊博的学识,主动与学生交流并取得学生信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方式,让学生在听故事,做实验,玩游戏,抢答赛等这些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物理课的趣味性,消除学习物理的紧张和畏难情绪,例如,用“充气球”这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大气压》这节课的教学就能使习惯于感性思维的学生产生切身的体会,满足其好奇、求知的心理特点;联系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将《减少输电线上电能损失》的方案设计成抢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自行探究分析确定最佳方案,说服力更强,同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突出直观教学,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情况下,尽量将严密、深奥的物理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例如,用“镰刀割小麦”来比喻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用形象思维的优势来弥补抽象思维在理解上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善于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当成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受认知水平和能力制约,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往往错误百出(例如,将物理概念和规律与生活经验相混淆,解题不代公式和单位,用数学方式对待物理公式等),经常是“上课一讲就会,下课一做就错”,面对失败,不少学生又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沮丧、畏惧、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在剖析错误成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认知水平,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炼其意志的坚韧性和情绪的稳定性,久而久之,中学生活跃的心理因素一旦被激活并释放出来,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益处。

2 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物理实验以其鲜明生动有趣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无可替代的兴趣诱发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反复操作,确保万无一失,成功、精彩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注意力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声音、发光、颜色以及气味等现象牢记不忘,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惯性现象》时观察被打击象棋子演示惯性现象;学习《光的折射》时用水和平面镜演示彩虹现象;学习《电荷》时用手捋塑料绳丝使其分开成“花束”等,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在“收集资料一处理信息一分析探究一仪器选择一制定方案一实验操作一交流反思一归纳总结”的全过程当中,从实验的准备到结束,让学生一直处于动手参与和积极思考状态:“用什么原料?选什么仪器?怎样组装?……”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避免将分组实验做成教师在台上讲操作步骤学生在台下按步骤操做的模仿式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规范操作,避免机械操作,注意把实验课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学生手脑并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鼓励学生在不违反操作规程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他们从害怕实验到学会实验再到喜欢实验,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能力、意志和情感都得到锻炼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也能得到培养。

教师还应注意经常利用身边现成的材料自制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教师的这种做法还可以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形式的课外实验,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这些实实在在,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学习形式可以有效开发学生心理特征的积极因素,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发智力,培养动手创新能力。

3 培养思维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只有按照物理课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内容就是很好的素材,例如,学习《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之后,让学生搜集关于《噪声的利用》的资料,使他们认识到:噪声在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造福人类,据此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能力;借助于复习小结课,引导学生从一个中心概念或规律出发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结构化的辐射式复习法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将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求同存异,在加深理解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其次,可以结合物理教学实际有目的地将物理学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结合典型知识的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典型方法分析典型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法、利用形象的事例来学习抽象概念的类比法、对相关知识点求同存异的分析比较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概括、推理进而上升为理论的总结归纳法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讲明自己分析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知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此外,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以及个性特征采取分层次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加强对典型学生的个别辅导等有效措施,对于消除和预防学生心理障碍在学习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高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注重教学艺术、突出学科特点、发展思维能力,合理引导并发挥初中生心理特征的优势在教学中的作用,克服心理障碍对教学的消极影响,使他们以健全的心理素质进行学习。

心理特征的物理教学论文 篇2:

基于中学生心理特征的物理教学探讨

摘 要 中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必须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本文在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希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学物理 心理特征 教学方法

1 中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1.1 直觉感性思维为基础,抽象理性思维逐渐发展

根据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人的思维遵循感性到理性、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我国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至18岁之间,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思维特征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兴趣停留在事物或现象本身,而很少去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①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掌握概念和规律时,必须以具体形象的模型和经验为基础,并且需要他人(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1.2 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发展尚未完善②

认知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以及知识结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而言,认知结构尚未完善,接受新知识时,顺应多于同化,而且不论是同化还是顺应,这一过程都是比较缓慢的。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较童年时期的确有突破性的发展,但仍处于不完善阶段,尤其表现在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上。

1.3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体感和独立感增强,关注自己在一项活动(如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渴望亲自完成一项任务;(2)自尊心增强,爱面子,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特别是异性的看法。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学生特别敏感,并且精力充沛,但情绪变化较快,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2 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知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新知识。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许多物理现象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很熟悉。比如学生都有坐车遇到急刹车身体会前倾的经历,但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再比如鞋底和轮胎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否仅仅是因为好看。在物理课堂中应用这些源于日常生活情境的物理问题,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另一方面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当中会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进而会更加用功地学习。③

2.2 结合物理实验,满足学生好奇心

从心理特征角度分析,中学生在接受、发现或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时借助形象直观的事物更容易形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升。因此,学生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时,物理实验是辅助理解的有效工具。另外,物理实验这种形象生动、可操作的体验性学习方式本身就吸引着好奇、好动的中学生。实验,特别是有趣的演示实验,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有效途径。

从物理学科角度分析,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在实验中发现的,或者是通过实验才得到证实的。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都离不开物理实验。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好奇心,并且使其实际动手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2.3 思维与技能并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西方教育差异后认为,中国的学校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训练有素、基础也非常扎实的学生,但这些学生通常囿于书本,思想传统、僵化。而美国的学生常常在乱七八糟中把知识学了进去,即使是那些优秀的学生,知识体系也是漏洞百出,正确和错误往往纠缠在一起,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们成才。美国的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自己的怀疑。美学生在学习时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自己的判断把其中的价值观念发掘出来,扬弃过时的或已经走过顶峰的那些部分。④

上述现象在我国中学已经非常普遍。中国的学生基础扎实,原因是我们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原因是学生做了很多习题,熟悉了各种解题技巧。我们的教育中含有太多训练的成分,比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解题技能等,解题技能又很具体地划分出整体法、隔离法、等效代换法等等。当然,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获得解题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根本出发点应该正确。学生做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物理方法、思想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深刻领悟物理思想的内涵。让学生做实验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领悟实验设计的思想、实验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技能是思想和方法的实践形态。回顾杨振宁教授的感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中国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美国学生掌握的是物理学的思维。

2.4 合理安排进度,适度分散难点

教师应该把握好节奏,在抽象复杂的问题上多花一点时间,多一些耐心,讲得慢些、细些,多给学生呈现直观感性资料。有时一节课中有多个难点(要特别注意,难点是相对的,是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而言的。同一知识点,对这个地区的学生而言是难点,对另外一个地区的学生而言却不是难点;对这一届的学生而言是难点,对下一届的学生而言可能不是难点),对于难点集中的课,要适度分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给留足够的时间建构新知识,保证学生不吃“夹生饭”。在此过程中,教师营造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 结束语

教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与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一切的变化都是指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培养有知识、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物理学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必修科目,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这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注释

① 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7.

② 孟丽宏.分析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探讨物理教学方法[J].太原科技,2003(2):88.

③ 王玉艳.如何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物理教学[J].教学研究,2012(4):44.

④ 李醒民.科学巨星——世界著名科学家评传(第一册)[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4-115.

作者:高小童

心理特征的物理教学论文 篇3: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问题研究

摘 要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是“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不具备图文并茂的特点。而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集图画、文字、声音、形象为一体,使虚幻的物理形象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零乱的信息条理化,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物理教学的整合使物理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融视听为一体,并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 信息技术,物理教学,课程整合

一、整合现状

(一)课程整合表面化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新型的物理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很多物理教师将课程整合等同于黑板复制、课本扫描,原本可在现实课堂轻松进行的教学内容被不惜余力地搬上屏幕。未能深刻地理解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表现的艺术性,往往忽略了教学物理内容本身。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这种环境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层面整合和课程层面整合上。有少数教师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目的,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有的物理教师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些看法不仅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也表明他们对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掌握。华东师大张际平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所引发的结果无疑将是学科课程在功能结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与学方式和方法方面的整体变革。

(二)物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学物理教师很多学历较低、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严重制约了学校物理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据调查,现在中小学只有二分之一的物理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多数仍按照传统的“黑板、粉笔”来进行教学。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学习和掌握多媒体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

(三)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在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的指引下,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重智育轻美育,对中小学的物理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阻碍了中小学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学物理教学设施较简陋,各学校对物理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并未有效地开展起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专业物理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收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物理教学中的变化、过程和效益

(一)信息技术的演示作用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实验课上, 应抽适当时间,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点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这样能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陷于被动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工作的重点,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二)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

交互性是信息技术较传统的教学手段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优势。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中怎样体现这一学科特性是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说,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因此,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物理课程整合的对策

(一)处理好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并不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升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物理教师只有通过物理教学实践,才能明确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计算机、课件、音视频多媒体为主要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帮助老师履行教学职责,但不能取代物理老师的角色。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将升华教学的效果,使物理教育教学成效更加突出。

(二)建设高素质物理师资队伍

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又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及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应定期对中小学物理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内容包括校园网络使用、PowerPoint等电子备课、动画制作技术,同时举办物理课件展示、评比活动,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三)形成信息化教学环境

物理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必须加大投入,完善软硬件建设,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信息技术硬件的建设,应适应学校教学的需要,建立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充分地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源,对配套的物理音像资料做到教师人手一份,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应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英军,王英奎. 中小学物理教育要求加快高师物理课程改革步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1) .

[2]李峰,吴珂. 谈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小学教学参考,2006, (15) .

[3]吴琴. 浅谈高师物理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接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 (01) .

作者:邝雪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集体回避的民事诉讼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论文